问题

如何根据地理和文化介绍中国的地图?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的地图,不是那种死板的地理划分,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故事的介绍。想象一下,我手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纸,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上面承载着千年的风云和亿万人的生活。

第一眼:大地的脊梁与怀抱

展开中国地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条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我们与世界另一端隔开。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文化上的某种界定。你看,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繁衍生息,他们虔诚的信仰、独特的藏戏、色彩斑斓的唐卡,都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文化。

沿着喜马拉雅向东,我们会看到一系列绵延的山脉——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这些山脉和河流,往往是中国古代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比如,秦岭淮河一线,它不只是区分了南北方气候,更是在饮食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北方人爱吃面食,饺子、馒头、面条是主食;南方人则偏爱稻米,米饭、粥、糯米制品琳琅满目。这口味的差异,不仅仅是食材的选择,背后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农耕文明的体现。

再往东,是中国最醒目的海岸线,像一条弯曲的玉带,镶嵌在太平洋的边缘。这里是中国与世界交流最直接的窗口。从北方的渤海湾到南方的南海,每一个沿海城市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港口故事。天津港的雄浑,上海港的繁华,广州港的古老,深圳港的现代……这些港口不仅是经济动脉,更是文化输送的通道。来自海外的思潮、技术、艺术,通过这些港口涌入,又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孕育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比如,上海的海派文化,就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既有东方的情韵,又不失国际的视野。

第二眼:江河湖海的生命线

中国的地图上,河流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线。两条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更是民族的摇篮。

说起黄河,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还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悲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的文化,带着一种粗犷、一种坚韧。黄土高原上,窑洞里的生活,信天游的歌声,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秦腔的激昂,皮影戏的古朴,都是黄河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而长江,则是一条温婉而充满力量的河流。它滋养了富饶的江南水乡,孕育了细腻、婉约的吴越文化。苏州园林的精致、杭州西湖的诗情画意、水乡古镇的烟雨朦胧,都是长江孕育出的独特美学。从川渝盆地的火辣,到荆楚大地的浪漫,再到吴越的精致,长江流域的文化,就像它的水一样,包容万象,又各有特色。你能品尝到四川麻辣鲜香的川菜,也能吃到湖北的鱼糕,更能享受到江南的清淡雅致。

除了这两条主干道,还有无数的河流、湖泊,它们如同中国的血管和脉络,将各个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滋养着一方水土,形成一方文化。比如,东北的黑龙江,不仅仅是地理边界,也承载着东北人民豪爽、热情、充满活力的性格,东北二人转的诙谐幽默,就如同那片土地一样,充满生机。

第三眼:多样性的板块与融合

如果我们把中国地图看成一个巨大的拼图,那每一块区域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板块。

往西北看,是广袤的新疆。这里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的宝地。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歌舞艺术,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大盘鸡的香气,都充满了异域的魅力。你可以听到悠扬的十二木卡姆,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往西南方向,是拥有神秘魅力的云南。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壮丽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苗服饰,丽江古城的纳西文化,都如同这里的鲜花一样,绚烂夺目。

再往中部走,是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河南、陕西、山西……这里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文化的根基所在。京剧的典雅大气,豫剧的质朴浑厚,晋剧的慷慨激昂,都是这片土地上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你可以参观兵马俑,感受秦朝的雄风;可以走进少林寺,领略禅武合一的魅力;可以登上泰山,体会“会当凌绝顶”的豪迈。

第四眼: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中国地图上的地形,充满了起伏与变化,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生活着游牧民族,他们与自然有着最直接的对话,他们的文化,也带着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帐篷、牛羊、转经筒,都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写照。

平原地区,则多为农耕文明,定居生活,孕育出细腻、注重秩序的文化。河流、土地,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

沙漠戈壁地区,如内蒙古、甘肃部分地区,生活着草原民族,他们骑术精湛,对自由有着天然的向往。马奶酒、蒙古包、长调,都是这片土地的符号。

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交流的挑战。古代的交通不便,使得各地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个性。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便利,也促使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南方人开始品尝北方的饺子,北方人也爱上了南方的米饭,这不仅仅是口味的改变,更是文化相互理解和接纳的过程。

结语:一张流动的画卷

所以,当我看着中国的地图,我看到的不是一堆线条和色块,而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它有巍峨的山脉,也有奔腾的江河;它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神秘的沙漠;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孕育着各异的文化。这张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落,甚至每一个山头,都藏着一段故事,都有着一种生活,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我们,就是这幅画卷中的一笔色彩,用我们的生活,续写着这张地图上永不褪色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这片土地到底长什么样子?以前,我不知道答案。

【多图】

我们以前看到得最多的中国地图,应该是类似这样的:

这是中国政区图,展示的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及与邻国的地理位置关系。

这种地图内容太简单,不能作为实用地图,通常是作为大幅面的地图出现在公共场合。


而通常印刷成单张的、比较实用的地图是中国政区交通图,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划都能显示出来,像这样:

然而,上面的两张地图显示的都只是行政区划,并不能看出大地是什么模样的。想要知道大地是什么模样的,需要看地势地貌,于是,有了这张中国地势地图: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嗯,好像是这么回事,符合我们的印象。我们来看看这张地图出处是哪里:

中国地理概况_自然地理

,引用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来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新华社,应该是非常权威的。但是你会发现,内蒙古西部的戈壁、柴达木盆地内部用的都是沙漠的符号,这似乎不太合理。

再看看中国主要山脉图:

看起来,中国的山似乎也不是很多,至少平原也有不少。我的家乡在广西,是一个多山的省区。每次看到这张图片我都会很迷惑,为什么广西的山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出来?是因为那些山太小了吗?那地图上那些山脉得多雄伟高大啊?

在小学和中学的地理课上,我们还知道,中国地势分为三大阶梯,大概像这样:

或者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可是仔细一看,这些地图的线条位置都不一致,画法真是五花八门。这不免让人怀疑:这些地图并不那么准确。

上面中国地势地图那里贴出链接的网页里(

中国地理概况_自然地理

),有中国地理概况的描述,第一句话就是: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这句话很有渊源,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地理书上介绍中国地理时用的就是这句话。当时我就很迷惑:山地和高原、盆地和平原,这两组中的两个地貌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山地好理解,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嘛。那高原呢?高原上面有没有山?如果是山,那和山地有什么区别?如果是平地,那和平原又有什么区别?

(有人质疑我地理没学好,连“山地”的定义都不知道,并指出:“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这种绝对化的定义,反驳很简单,只需要提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河套平原海拔1000多米,然而却叫平原。我所质疑的,正是山地和高原,甚至平原之间这种含义有重叠的概念。

还有盆地和平原,放在一起真是奇怪:塔里木盆地差不多都是沙漠,并且海拔高度跟内蒙古高原差不多,为什么把它和平原放在一起?柴达木盆地,海拔接近3000米,甚至比世界上大多数高原都要高,它跟平原又有什么可比性?我一度很不解。

此外,我还有几个疑惑:

为什么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却比中国还大?

为什么从老家广西坐火车到上海,沿途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山,而不是我印象中,南方地区都是些“丘陵”?

加上前面中国地势三大阶梯各种地图的画法,种种疑惑,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你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制作成一整张的中国地形地貌图,很大程度上说是不准确的!这是互联网在线地图出现后我得以确认的结论。

(原文是“几乎全是假的”,很多人对这个说法提出了严重的批评,在此,我先向大家道个歉。地图的制作很辛苦,我并不是否定各地理工作者的工作,说你们胡编乱造,而是说大多数地图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小比例尺地形图已经没法较准确地反映出真实地貌了。由于大多数人只接触过小比例尺地图,所以这一点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

当互联网在线地图出现后,我惊喜地发现居然能在线查看地形图了。对比我到过的地方在地图上的显示效果,之前的种种疑惑终于解开了。传统的中国地形图,忽略掉了太多的信息,最后制作出来的地图很粗略,很粗糙。

比如,广西的西北部,在上面的“中国地势”里显示的是这样:

然而,在谷歌地形图里放大后实际上是这样的:

为了对上面这张地形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先看一下比较熟悉的,北京附近的地形:

很明显,北京西边的一道道褶皱,都是一座座的山峰,而南面平滑的区域,就是华北平原。这时你再回头看看上一张谷歌地形图,图片的中心就是群山之中的广西凌云县。

凌云县实际是什么样子呢?感谢这个时代有了街景地图这个东西,下面是百度街景的凌云县:

注意左下角小地图里的摄像头方向,说明镜头前方就是县城,可是镜头里看到的分明是一座座的山啊。这就是山区一个小县城所处的地理环境,更不用说县城辖下的乡镇了。如此恶劣的地理条件,在传统的地形图上,却是这么地不起眼:

这是传统纸质地形图的严重缺陷,也是中国地理教学的一大缺陷。因为把中国的地势分为三大阶梯,把中国东部海拔比较低的平原、山地归为了一类,似乎让人觉得,只有海拔高的地方才叫山区;更具体地,似乎只有青藏高原才能叫做山区。然而,当你点开在线地形图之后,你会发现,在中国,平原才是很少数的地方,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是山区。

但是,即使是在线地形图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当你放大地图查看详细地形时,可以看到详细的地貌;但是当你缩小地图想查看全局时,原来的地貌细节就被缩小抹平,不再显示了。比如延安附近的黄土高原是这样的:

但是当你把地图缩小后,看到的却是这样的:

你会发现延安附近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居然被缩小得跟华北平原很难区分开来。这种情形,跟传统地图的弊端非常类似。

为了避免地图细节在缩小时消失,我只有一个办法:截图。我把整个中国领土范围内的约10千米尺度下的地形图一张一张截图下来,然后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地图。约10千米尺度,这个说法有点奇怪,这个问题等下会解释,你只需知道原始图片的分辨率大概是250米左右,整个中国领土范围内,几乎所有能叫做“山”的东西,都会在这张地图上显示出来。这张地图,由1600多张屏幕截图拼接而成,前后花了6个晚上才制作完成。原始图片很大,上传到知乎的这张大小只有原图的15%。


真正的中国地貌是这样的:


可以在这里下载大图:

pan.baidu.com/s/1sjkoUo

23215×22578分辨率,63MB)

(原图大小是60000*57000分辨率,超过了JPG文件的极限,此大图已经过裁剪、缩图50%。)

地图中,灰色的线条表示地表的起伏,灰色越密集、越深,说明地表越复杂,地面起伏越大。图片上每像素代表的实际距离大约为250米。所以,每一道在地图上能看得到的褶皱,都是一座座的山峰。

比如,桂林西南面漓江附近的地形如左下图中小箭头所示,而实际的地形却是这样:

下面对这张地形图做一下简要分析:

  • 黄土高原、大兴安岭等地颜色比较浅,且线条很稀疏,说明地表有起伏,但比较平缓;
  •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地颜色很深,线条很密集,说明地表起伏很大,且地表很复杂;
  • 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颜色比较深,线条极复杂,说明这里地表起伏较大,地表极其复杂;
  • 青藏高原顶部的藏北无人区、唐古拉山等地,褶皱很少,地势比较平缓,网上能看到很多照片;
  • 内蒙古高原几乎没有褶皱,和平原很像,说明地势很平坦。事实上,对内蒙古高原的描述是:“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


我为什么花非常大的力气来制作这么一张地图?因为中国不像发达国家一样人口集中分布在海边,中国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内陆地区,地理条件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读懂了这张地图,那么在国家层面上,古代中国40%左右的疑问、当代中国20%左右的疑问就能迎刃而解了。


读懂了这张地形图,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你就能明白,秦岭和大兴安岭同样是“岭”,为什么秦岭是“云横秦岭”,大兴安岭却只是小丘:


你就能明白,“高原”并不能完美表示地貌: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北宋和辽对峙了一百多年(其实是花钱买和平),却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被金兵打成了南宋: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古代中国受到的外部威胁永远来自北方(平坦;骑兵;无自然屏障):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广东那么发达,却仅限于珠三角地区: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贵州省将是除西藏外,全国最后一个实现现代化的省份:

贵州全省都被山地覆盖,没有一片平原。这片崎岖的山地,诞生了24道拐这种怪胎:

中国整个长江以南地区,除了洞庭湖和鄱阳湖沿岸、长江下游地区和珠三角外,几乎全是类似这样的崎岖地形:

如:

浙江丽水:

福建南平:

广东梅州:

贵州安顺:

广西都安:

上面这些被称为“低山”和“丘陵”的地区,其地貌比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顶部更加崎岖。

熟悉地理的人可能会说,了解地貌不能只看海拔高度,还要看等高线的形状。没错,从传统地形图上也能看出来南方地区的等高线比较零碎,但是,这未免也太简单了。我们看看传统地形图的等高线设置:

我们看到,为了完整显示从海平面到青藏高原的地势,等高线的高度间隔非常大,海拔500米到1000米隔了500米才有一条等高线;而海拔1000米以上,每隔一千米才有一条等高线。这意味着,海拔600米和海拔900米、海拔1200米和海拔1800米,两者在地图上根本没法区分开来。而事实上,大多数山区从山谷到山顶,相对高度都没有超过1000米。有些山区,虽然地表相对高度只有300-400米,但是地表却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这种地表在传统地形图上居然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广西西北部的喀斯特峰丛地貌,即使是在广西地形图上,也只能表示为这样(下图的都阳山):

卫星地图放大后,实际上是这样:

(此图来源是天地图)

图中的七百弄乡,就是著名的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的所在地,其卫星照片是这样:

而实拍照片,是这样:

(此图为我在我外婆的老家所拍)

然而这个复杂的地形,在传统地形图上,只留下了“都阳山”三个字......

所以,传统的地形图丢掉了太多的信息,其实是不可信的。

但是,我的这张地形图上,似乎有一个缺陷:没有海拔高度信息。是的,这算一个缺陷。但实际上,如果你身处一个自然环境中,你是感受不到海拔高度的,你能看到的是山峰、河流、树木、岩石,你能感受到的是相对高度,而不是海拔高度。除了研究动植物的分布和气候信息,更多情况下,如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地貌条件在地理因素里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当然这里也没有否定海拔高度的重要性,很多地图,要结合起来看。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相当牛B的网站:

glc30.tianditu.com/

(全球30米地表覆盖),这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根据遥感卫星数据制作的在线地图,显示了全球范围内精度30米的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情况,如图:

右下角是图例,粉色表示耕地。根据这个地图,结合上面的中国地形图,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为什么印度的耕地比中国还多?

再看看耕地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你应该能大概想象出西南人民的生存状态:

(此图只显示耕地的覆盖,底图为地形图)


写这么多,只是想说,一幅精确的地图,一个准确的信息,才能让人对一个国家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国家的政策和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你对中国整体上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大概就不会问出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这样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有能力给宠物戴三个表,别忘了顺便带带后富。



----------------------------结束前小小的分割线----------------------------

前面文中提到了一句“约10千米尺度”,“10千米尺度”是指地图上的比例尺线段代表10千米的距离,那说“约”是怎么回事呢?

几乎所有的在线地图(包括谷歌、百度、腾讯、搜狗、高德、必应等等),其地图设定的经纬度都是如下图这样,越往两极纬线间隔越远:

这是墨卡托投影的效果,为了方便计算机处理和显示器显示而采用此投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我们知道,地球的经线本来是这样的:

经线把地球分割成了一片片西瓜瓣的形状。

在线地图为了方便处理,对这个西瓜瓣进行了变形,把上下两端拉成和赤道一样宽,使它变成了矩形。(没有图...)

很容易得出,假设赤道处的宽度是1,那么这个西瓜瓣原来在纬度N处的宽度是。变形量大小为: (证明略)

所以在线地图在水平方向上随纬度N的放大率是。

为了保证宽度拉宽后高纬度地区的地图形状不变,地图在竖直方向上也随纬度N进行了拉伸,变形量同样是。简单说就是把西瓜瓣的两头拉宽、拉长,使上面的图案保持原来的形状。如果不这样,可以想象一个没气的气球,如果只是拉长了,上面的图案就会跟着变长而宽度不变;再把它拉宽一点,就能保持图案的长宽方向放大率一样了。

所以,可以看到上面那张图片中,经线由原来的相交于极点变成了平行线;随着纬度的增大,纬线间的距离也在增大。图中北纬80°~84°之间的距离比赤道到北纬20°之间的距离还大。由于=无穷大,两极附近的地图高度被拉成无限高,电脑是没法显示的,因此,只能把极点附近略去不显示。谷歌地图能显示的最北端实际上是北纬85°。

以上算是对墨卡托投影效果的另一种解读。

所以,由于不同纬度的变形量不同,在在线地图中,即使是同一个画面里,不同纬度的比例尺也是不一样的!假如1厘米在海南的位置代表50公里,在北京的位置只代表40公里!屏幕上显示的比例尺,实际上只是屏幕中心位置的比例尺。

所以我之前用了“约10千米尺度”的说法。

要换算很简单,以西瓜瓣在赤道处的宽度为1。那么,同一个画面中:

宁波(北纬30°)处西瓜瓣宽为cos 30=0.866

北京(北纬40°)处西瓜瓣宽为cos 40=0.766

假如宁波位置1厘米代表86.6公里,那么北京位置1厘米就代表76.6公里。

赤道在不在画面中是无所谓的。


-------------------22号补充说明---------------------

很多人质疑我不懂比例尺,连“所有地图里都有的比例尺”都没有标注。我怀疑你们是否又真的懂比例尺?下图中,上下两条等长的线段,一条实际距离1000公里,另一条实际距离1858公里,你们能否解释一下这个现象?你们觉得在这个图中一厘米应该代表多少公里?比例尺应该是多少?

下面这个现象,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吧?

具体的原因,我前面已经说了。我的图是静态的,不像在线地图,为了避免解释上的麻烦,我并没有在图上标注比例尺。


-------------------------------------------------------------------------------

更新一下:

收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如“作者不懂比例尺”、“没有地理常识”、“不懂看地图”、“建议补习初中地理”之类。有些批评得对,有些批评并没有看懂我作这张地图的意义是什么。大比例尺的整幅的中国地形图,分辨率达到几百米的,有多少人看到过?我做了一张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然后指出大家平时看到的小比例尺地图不准确,我觉得不应该受到“不懂比例尺”的批评。大多数质疑者只是提出“百度有很多大比例尺地图”、“有这样的地图只是你没见过而已”,然而自己却拿不出干货,这就没意思了。

在线地图作为矢量地图,在不同的缩放级别,显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缩小地图时细节的丢失,正是我截取屏幕拼接制作上面那张地形图的原因。这张地图是屏幕截图拼接成的,是点阵图,地图显示的内容在缩放时或变大或变小,但一直存在,一直保留真实性,即使缩放到和传统地形图一样大小时,仍然能看出地表是平坦还是崎岖不平,这就是我做这张地图的本意。

大多数人都想知道我们世代生存的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通常大家接触到的地图并没有让人们实现这个愿望。我拼接的这张地图,能在相当程度上真实还原了中国每个地方的地貌,并且能不失真地查看全局,这就是这张地图的意义所在。批评我不懂比例尺的,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并不在一个频道上。

最后,感谢

@WaterOrz

如何根据地理和文化介绍中国的地图? - WaterOrz 的回答

,“地表粗糙度”正是我想表达的。

user avatar

*多图警告*

谢邀,

我电脑存的地图好多。刚刚整理一下最有趣的中国地图给各位分享一下。

*点击地图看高分辨率原版*

东亚卫星地图

板块移动。箭头代表板块移动的方向,还有速度(箭头越长移动速度越快)

土壤地图

年均降水量地图

河流流域地图

1940年代地形地图指南。美国地址调查局1930-1940年代使用飞机测绘中国全部国土。他们做出来的地图估计是当年一直以来做得最详细的地图。现在这系列地图都在德州大学地图电子库公开的,你们都可以免费下载。地图上的表格,每一个方块代表一张地图(绿色的代表德州大学有,白色的代表德州大学没有)。下载链接:

China AMS Topographic Maps

土地覆盖/土地使用。我翻译一下图例,从上到下:

左栏目:水稻,农田,森林,森林(稀疏),小植物

中栏目:草原,水,湿地,盐场,冰川

右栏目:沙漠,戈壁,盐土,冷沙漠,荒地

2000年BC到2000年AD地震分布图

耕地分布图

1947年全国县城分布图

二级形成区划(地级市,自治州,等等)

三级行政区划。图例翻译(从上到下):

县,县级市,自治县,区,旗,自制旗,林区

2011年人均年收入(美元)。咖啡色代表平均以上,蓝色代表平均以下

2013年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总值

亚洲各国生产总值示意图(大小代表僧产总值)

中国各省经济总值等于世界哪个国家

2012年各省互联网使用者占人口比例(可怜的云南和贵州是全国最低的)

语言系和语言分布图。注意,这是语言,不是方言,所以粤语等汉语的其他方言没有出现。

图例翻译(从上到下):

左栏目:蒙古语,突厥语族(包括维语,哈语,等等),满-通古斯语族,韩语,塔吉克语,南亚语系(包括佤语,布朗语)

右栏目: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包括藏语,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泰语系(包括傣语,壮语),苗瑶语系(包括苗语,瑶语)

海外华人人口。图例翻译(从上到下):

中文作为国语

500万以上中文使用者

100-500万中文使用者

50-10万中文使用者

10-50万中文使用者

蓝点-华人集中城市


1941-1982年“熊猫外交” 中国都送给哪些国家养熊猫的权利?居然北朝鲜最多。

中国口味分布图

汉语系十大方言分布图(直接看拼音,不用翻译了)

人口密度示意图(人/平方公里)

农村人口密度示意图。请注意,这张不显示城市人口,只代表农村人口。中国华中平原,还有长三角平原属于世界农业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少数民族分布图

各地人口净流入流出示意图

性别比例示意图(男:100女)


长期铁铁路规划图

高铁长期铁铁路规划图

水电站分布图

1982年国内航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的地图,不是那种死板的地理划分,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故事的介绍。想象一下,我手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纸,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上面承载着千年的风云和亿万人的生活。第一眼:大地的脊梁与怀抱展开中国地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条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我们与世界另一端隔开。它.............
  • 回答
    美国地图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一场跨越大陆的探索之旅美国,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并非仅仅是线条与区域的简单组合。它的地图,是一部活生生的地理与文化交织的历史画卷,诉说着无数个故事,塑造着独特的国民性格。要理解一张美国地图,我们必须深入其每一个角落,感受那里流淌的地理脉搏,品味那里沉淀的文化底蕴。一、 大.............
  • 回答
    东北抗联和土匪武装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南方形成那样成型的革命根据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的制约,也有社会基础的差异,更有历史进程和政治力量介入的复杂交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首先,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的自然条件与南方有显著区别。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武装力量提供.............
  • 回答
    .......
  • 回答
    在深入探讨硬件层级中地址总线如何从多个触发器中精准定位目标触发器之前,咱们得先把场景勾勒清楚。你可以想象一下,内存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里面摆满了无数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都能存放一份数据。而触发器,在这里就可以理解成是那些存储单元,每一个都对应着仓库里的一个特定位置。地址总线,就是负责传递“我要找哪个.............
  • 回答
    奥维地图在下一个版本中根据国家测绘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修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动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调整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可能存在一些需要适应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地图软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尤其是在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方面,是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测绘主.............
  • 回答
    科学命名这事儿,咱们老百姓有时也挺纳闷的。看着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科学名词,不是某个科学家的大名,就是某个地方的地名,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好像跟事物本身背后的道理有点儿隔阂。比如,咱们都知道有“爱因斯坦效应”、“居里夫人奖”,还有什么“硅谷”、“瑞士钟表”。这些名字一听就挺有分量,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睡前消息》第298期字幕将“根据地”误写为“殖民地”的事件,这一错误引发了观众对媒体制作流程、历史表述严谨性以及技术审核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 一、事件背景与具体问题1. 节目内容 在《睡前消息》第298期中,主持人在讲述中国近代革命史时提到“根据地”(即革命.............
  • 回答
    老李在鄂豫皖那段日子,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他那人就是个“愣头青”,胆大包天,但也正是这股子不怕死的劲儿,加上点儿 otros, 让他在那鬼门关里捡了条命。背景:肃反的腥风血雨首先得说清楚,鄂豫皖根据地在肃反时期,那真叫一个“血洗”!当时的肃反,跟后来的那些比起来,那是要狠得多,也复杂得多。上面说是.............
  • 回答
    百度贴吧“战争之影吧”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认为是“神神”的根据地,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了特定时期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社群的形成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战争之影吧”这个曾经活跃的论坛,以及它与所谓“神神”群体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之影”.............
  • 回答
    中国足球水平的低迷,是一个由来已久、积弊已深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释。它像一个复杂的谜团,牵扯着体制、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要探究其根源,并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剖析。为何沦落至此?多维度审视低迷之源1. 青训体系的断层与溃败: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中国足球“老生常谈”却.............
  • 回答
    要根据一张照片判断出 A 楼的照片是 A 楼的几层,这涉及到图像分析和一些推理。没有直接的“判断器”能直接读出楼层数,我们需要结合照片中的线索和一些常识来进行推断。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考虑因素:核心思路:寻找视觉线索,并与已知信息或常识进行对比。一、 观察照片本身,寻找内部线索:1. 窗户的规律性:.............
  • 回答
    根据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指标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估值高低,是投资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这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需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行业特性以及市场整体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这些指标,并强调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1. 市盈率 (PricetoEarnings .............
  • 回答
    当然,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挑战,尤其是当您偶然看到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却不知道其出处时。想要仅凭一两行文字就精准定位到具体书籍,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但别担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系统性的方法和一些“侦探”般的技巧来提高成功的几率。核心思路:将“孤证”转化为“线索”,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来缩小.............
  • 回答
    房屋出现裂缝,确实是让人操心的事情。别急,咱们一步步来,看看这些裂缝到底是什么“脾气”,对咱们的家又能造成多大影响。这可不是随便看一眼就能下结论的,得仔细观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第一步:观察裂缝的“长相”——形态是关键裂缝的形态,就像是它给自己贴的“身份标签”,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细微的网状裂.............
  • 回答
    游戏本的选择,说白了就是怎么把有限的预算花在刀刃上,让你买到的机器既能爽玩当下热门游戏,又能尽量顾及到未来几年的体验,顺带还能兼顾一些其他用途。这可不是随便抓个配置单就完事儿,里面门道不少。第一步:明确你的“游戏版图”——玩什么类型的游戏?这是最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别跟我说“什么都玩”,那等于什么.............
  • 回答
    要根据关原之战的布阵图来判断这场战役的胜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战场的态势、各部队的实力、地形的利用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军事战术进行层层剖析。首先,我们得有几份可靠的关原之战布阵图。这些布阵图通常会标明东西军的主要参战部队、他们的大致位置、以及指挥.............
  • 回答
    推测中古音,尤其是涉及舌尖声母、零声母、等韵、韵母以及浊上和清浊去的变化,的确是一个细致且充满挑战的语言学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照现代方言,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语言学理论、文献证据以及不同方言的实际发音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过程,力求剔除AI痕迹,还原真实的语言学推断过程。一、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