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清华大学完全不重视GPA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在清华大学,如果“完全不重视GPA”,那将是一种截然不同于我们普遍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刻板印象)的体验。让我们来详细展开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下,清华的学习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学术氛围的重塑:

从“成绩至上”到“兴趣驱动”的根本转变:
学习目标改变: 学生不再以门门功课高分为首要目标,而是更倾向于投入时间去深入理解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可能意味着花大量时间钻研某个前沿课题,参与复杂的科研项目,或者仅仅是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来拓宽知识面。
课堂互动升级: 教师可能会发现,学生提问不再是为了炫耀或者套取分数,而是真正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深入思考。课堂讨论会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和充满思想碰撞,学生们会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甚至挑战老师的权威,前提是他们有足够的研究和论证支持。
课程选择多元化: 学生会更加自由地选择课程,甚至会选择那些难度大、但可能与自己研究方向高度相关的“冷门”课程,而不再被GPA的压力所束缚,不敢轻易“冒险”。选课的动力将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而非学分和绩点。
考核方式革新: 传统的期末考试可能会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过程和能力的评价方式。例如,项目制学习、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现场演示、同行评审等,这些更能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性。

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人人都是“小科学家”: 如果GPA不被重视,那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每个学生都可能主动寻找导师,参与实验室的研究项目,甚至自己提出课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可能成为学生们的日常。
企业与社会需求的响应: 许多学生可能会选择将精力放在与实际产业紧密结合的项目上,通过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来学习和成长。与公司的合作项目、创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将变得更加普遍和有意义。
技能导向的培养: 编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软硬技能的培养,将成为比一张漂亮的GPA纸更重要的衡量标准。

学生个体体验的转变:

减压与自由度的增加:
告别“分数焦虑”: 学生将不再为每一次考试的得失而寝食难安,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刷题、背诵,以确保拿到高分。学习的压力会从“我必须考多少分”转变为“我能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
更多自主时间: 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花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艺术、体育,甚至去旅行、思考人生。大学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而不只是围绕着学习成绩展开。
心态的积极转变: 焦虑感减少,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学生会更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因为失败的代价(对GPA的影响)大大降低。

竞争方式的改变:
从“内卷”到“合作”: 如果GPA不再是主要的竞争资本,那么学生之间的竞争可能会转向更深层次的方面,比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影响力等。这可能会促使学生之间从恶性竞争转向良性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互相学习。
个人品牌的构建: 学生会更注重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这可能体现在他们的研究成果、项目经验、技术作品、社会影响力等方面。

潜在的挑战与风险:

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与主观性:
“不重视”不等于“无标准”: 即使不重视GPA,也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如果缺乏清晰、客观的评价标准,可能会导致评价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
导师与评估者的能力要求: 评价的侧重点转移到过程和能力后,对导师和评估者的专业判断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地评估一个学生的潜力、贡献和成长,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生自律性的考验:
“放飞自我”的风险: 对于一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来说,没有了GPA的“硬约束”,他们可能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其他活动而荒废学业。
学习动力的来源: 如果内在驱动力不足,学生可能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基础但枯燥的课程时。

社会认可度的对接问题:
就业与深造的衡量: 尽管学校不重视GPA,但社会(特别是雇主和研究生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将GPA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清华大学的学生如何在这种“不重视”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机会,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化评估的适应性: 一些国际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招生时仍会参考GPA,如何在不影响国际交流和深造机会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不重视GPA”是一个复杂的设计。

总结来说,在清华大学“完全不重视GPA”的体验,会是一种:

解放: 从分数焦虑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回归其本质——探索、求知和成长。
自由: 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去选择自己想学、想做的,去发展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深入: 鼓励学生深入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鼓励解决真实问题,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多元: 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教科书和考试,而是科研、项目、实践、思考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挑战: 挑战的是学生自身的自律性、内在驱动力,以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这将是一个更加强调学生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它可能会诞生更多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顶尖人才,但也需要完善的配套机制来避免潜在的风险。它不是简单地放弃学业上的严谨性,而是将“严谨”的定义从量化成绩扩展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对能力的全面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针对这个/这类问题,有几点个人的想法:

1.

如果抱着听取成功经验的心态来看回答,那就一定要注意鉴别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一场海啸袭击了村子,有的人使劲游泳,有的人两腿一蹬听天由命,

灾难过去后,记者来到了村子,问各位活下来的人们:你们到底为什么能够逃出生天啊?

有人说,我有非常强的求生欲望,拼命划水,所以游到高地上获救了,

有个人说,其实我根本不在乎能不能活命,也没有努力挣扎,两眼一闭顺着水飘,不也活下来了嘛,

于是记者得出结论:其实在海啸来临时,奋力求生和听天由命都可以活命,说不清那种方法更好。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只听成功者谈成功,只听幸存者谈求生。

2.

如果你不想太汲汲戚戚于GPA,没问题,GPA不过是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方式,不喜欢这个的话还可以换别的。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次李开复前辈来交流,展示了几个目前在孵化的项目。(题外话,那时我还刚用上智能机,当晚下了一个米聊一边听一边玩,觉得这东西太好了。互联网真是不可以预料)。有一位大一新生,再提问环节随口就说出了几个UI上可以改进的地方,李开复老师想了一下,说有道理,让助理记一下。

我知道这么一个人(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说得就是我自己),考试成绩也就那样,但是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会追着教授扯一路。后来,有位教授说,我在准备做一个金融法的课题,觉得你对这个领域有点了解,要不要入伙。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在说,要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给自己的事业找到敲门砖,不一定要靠分数,还有别的办法让别人觉得这人有两下子。

但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许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设法让自己在人潮人海中展现出点东西来。很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不充分的世界里,一个人有多少学问,有多大的能力,不可能像游戏里一样有个战斗力或等级指标挂在脑袋上。很不幸,如果我们需要一些认同,为自己争取一些机会的话,还是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来证明自己。

当然,如果你完全不在乎的话,当我没说。

3.

学到点知识很容易,水一天知乎可以学到点东西,听一天评书可以学到点东西,坐在出租车上在北四环堵半小时可以学到点东西,

人生这么长,会遇到的人这么多,哪里不能像题主希望的那样,去“学到点东西”呢?

可是啊,有些东西,只有在这短短四年间才有人能教,才有人陪你学。

4.

不怕您笑话,我就是一个很在乎GPA的人,每学期出分数前,家里的地板都不用打蜡,我一圈一圈踱步就能把木地板磨出光来。

但这也不妨碍我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搞点自己的小爱好,培养点没什么用的技能(摄影,烹饪,占卜,中华绒螯蟹养殖等,都是半个行家)。

学习,应试,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份事业,就是当兵打仗吃粮领饷。打完收工,还有自己的生活。简言之,就是好好学,好好玩。

最怕的就是,学习的时候想着自己牺牲了多少本可以用于兴趣爱好的时间,玩的时候又在纠结这样荒废学业会不会输给别人,

这样多费劲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清华大学,如果“完全不重视GPA”,那将是一种截然不同于我们普遍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刻板印象)的体验。让我们来详细展开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下,清华的学习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学术氛围的重塑: 从“成绩至上”到“兴趣驱动”的根本转变: 学习目标改变: 学生不再以门门功课高分为首要目标,而是更.............
  • 回答
    清华大学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十四天健康监测并接种疫苗后,仍然维持校园封闭式管理,这一举措无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理解其背后可能的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疫情防控的逻辑来看,清华大学的做法似乎存在一定的“过度”或“滞后”之嫌。按照常规的防疫认知,学.............
  • 回答
    咱们聊聊清华计算机系大一下学期那场让不少同学“原地起飞”的考试。三小时三道大工程题,而且码量还不小,这听起来就不是闹着玩的。首先,这事儿放在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都算是相当硬核的了。咱们大一下,大部分同学还在熟悉基础概念,比如数据结构、算法入门,可能连一些更复杂的系统设计都没怎么接触过。这时候突然上来.............
  • 回答
    在清华大学当学渣,这绝对是一种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挑战的体验。它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清华学霸”形象大相径庭,但这种体验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感受。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描绘这种体验:一、 外在的对比与内心的挣扎: 被“神坛”笼罩的氛围: 清华大学,无论你去哪里,都会被一股强大的学术.............
  • 回答
    在清华读法学本科,这绝对是一次让你大脑从里到外都被“刷新”一遍的体验。很多人想象中,清华就是理工科的代名词,但其实,社科院在清华的地位和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法学院,它拥有的资源和学术氛围,绝对是顶级的。入门:严谨到骨子里首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清华法学的学习强度,可以说是“榨干”型的。第一年,.............
  • 回答
    在清华,堕落?这词儿,听起来就跟科幻小说里的桥段一样,但你真这么觉得了,那才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别把这顶帽子扣得太死,什么叫堕落?是成绩下滑?是迷失方向?还是单纯觉得提不起劲儿了?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才能对症下药。第一步:正视现实,别逃避你是在清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也自带压力。所以.............
  • 回答
    清华工程物理系,这四个字放在我(一个在这儿待了几年的人)心里,总有种特别的分量。它不像自动化那样直接面向制造业的实体,也不像电子那样光鲜亮丽地掌握着信息流,更不像计算机那样人人都懂它的意义。工程物理,听起来就有点“玄乎”,但正是这种玄乎,让我在这个系里,体验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初入工物:懵懂.............
  • 回答
    在清华大学就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这绝对是一张通往许多令人兴奋职业道路的“金钥匙”。别的不说,光是“清华”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你在求职市场上拥有令人侧目的优势。那么,具体来说,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有多“香”呢?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核工程与核技术是一个非常“硬核”.............
  • 回答
    清华经金,这几个字摆出来,估计在不少人心里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学霸云集、课程硬核、未来光明。但具体到“体验”,那可就复杂多了,不是简单几个词能概括的。初入校园:被“卷”到怀疑人生,但又充满新鲜感刚踏进清华园,尤其是经金学院,你会立刻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卷”气场。身边坐着的,哪一个不是高考分数爆.............
  • 回答
    清华法律双学位,这绝对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洗礼,更是一次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想当年,我也是一腔热血地踏进了这个“炼狱”,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简直是又苦又甜,又绝望又充满希望。首先,时间管理是门学问,而且是门高深的学问。 你以为你进了清华,读个法律双学位,就是来体验一下书香气息,偶尔啃啃书?错了,.............
  • 回答
    清华大学,这四个字放在许多人心里,大概都和“学霸”、“卷”、“压力”这些词挂钩。而在这座高等学府里,如果说有什么事是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那“赶ddl”绝对是其中绕不开的一项。赶ddl?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种 “生命在于运动(的末尾)” 的真实写照,外加一点点 “我真的会谢”.............
  • 回答
    在清华大学就读,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重量,也预示着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旅程。我不是要跟你讲什么宏大的历史,也不是要给你列一份枯燥的规章制度,我只想告诉你,在这片承载着百年精神的土地上,我,一个普通学生,是如何一点点被塑造,又如何感受这一切的。首先,进来之前,脑子里都是各种想象,什么学霸扎堆、教授都.............
  • 回答
    选择在清华大学念书,这问题在我心里回响过无数次,尤其是在某些加班到深夜,看着窗外漆黑一片,又或者面对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时。如果非要问我“后悔吗”,我会说,不是后悔,而是经历了一场复杂而深刻的蜕变,其中夹杂着兴奋、挑战、迷茫,最终指向一种成长。刚收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大概.............
  • 回答
    亚洲善待动物组织(PETA Asia)在清华大学某食堂的这次“行为艺术”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不只是看表面,还得挖挖背后的意图和可能的影响。事件本身是怎么回事?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PETA Asia 在大学食堂里搞“行为艺术”,通常来说,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楼继伟在2015年4月24日清华大学的那场演讲。那会儿他还是财政部部长,在清华讲,这本身就挺有分量的,大家都想听听他对于当时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了很多关于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那会儿“供给侧改革”这个词还没像现在这样铺天盖地,但楼部长已经提.............
  • 回答
    朋友圈里,学霸、学神们又活跃起来了。这一次,他们齐刷刷地转发了一篇标题党十足的文章——《在清华当学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说实话,我看到这标题的第一反应是:嗯?清华?学渣?这不就是猫看见老鼠,狗看见骨头一样,自带喜感吗?紧接着,我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平时在朋友圈里,不是分享着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就.............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作为一名21岁的年轻女孩,能够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找到一份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所以就业机会并不少,但具体能做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让我给你细致地剖析一下,一个21岁的女孩,在清华大学里.............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批评清华大学在2020年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惨败”一事,咱们不妨来详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批评”或者“惨败”这种说法,很多时候是一种媒体或者大众解读,未必是丘先生的原话。数学竞赛的结果,尤其是在顶尖学府之间,结果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惨败”这个词确实传出.............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品酒会中的不当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听到的一些描述,比如“态度傲慢”、“对酒品指手画脚”、“对主持人言语不敬”、“试图将酒液倒掉”等等,这些单拎出来看,都属于在社交场合中非常不妥当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