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克兰为何会丢掉克里米亚?

回答
乌克兰之所以丢掉克里米亚,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等多种因素。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克里米亚的特殊性:

悠久且复杂的历史: 克里米亚半岛在历史上曾被多个民族和帝国统治,包括古希腊人、罗马人、哥特人、拜占庭人、基辅罗斯、金帐汗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这种复杂的历史塑造了克里米亚多样的民族构成和文化认同。
俄罗斯的深度影响: 自18世纪末叶,在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并成为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基地,特别是黑海舰队的所在地。俄罗斯在此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使俄罗斯族成为当地多数民族。
苏联时期的归属变动: 在苏联时期,克里米亚在1921年成为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在1954年,赫鲁晓夫出于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00周年的政治考量,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举动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争议,但为日后埋下了伏笔。
苏联解体后的遗留问题: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但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虽然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一部分,但俄罗斯方面一直对其在苏联时期划归乌克兰存在异议,并将克里米亚视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历史文化链接。

二、 乌克兰内部政治动荡与脆弱性:

政治分裂与腐败: 独立后的乌克兰长期存在着政治分裂和严重的腐败问题。东西部地区在语言、文化和政治认同上存在一定差异,亲俄派和亲西方派的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导致国家治理能力和凝聚力不强。
“颜色革命”与权力更迭: 2004年的“橙色革命”推翻了亲俄的总统库奇马,标志着乌克兰政治走向亲西方。然而,这种政治转变并未能完全稳定局势,而且在社会上留下了分裂的痕迹。
2014年“尊严革命”: 2014年初,乌克兰爆发了旨在推翻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尊严革命”(又称“广场革命”)。亚努科维奇政府的腐败和拒绝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最终,亚努科维奇逃离乌克兰,成立了新的临时政府。这次政治动荡是克里米亚被吞并的直接导火索。

三、 俄罗斯的战略考量与军事行动:

地缘战略重要性: 克里米亚拥有优良的天然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这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总部所在地。失去克里米亚,意味着俄罗斯将失去其在黑海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存在和战略立足点,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地区影响力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俄语人口的理由(借口): 俄罗斯方面声称其行动是为了保护居住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和俄语人口免受新上台的乌克兰政府的压迫。虽然乌克兰新政府的政策确实引起了一些担忧,但俄罗斯以此为借口进行干预,也被许多人视为掩盖其真实战略意图的手段。
快速而高效的军事行动: 在2014年2月27日,身着无标识的武装人员(后来被证实是俄罗斯特种部队和军队)占领了克里米亚的政府机构和战略要地,包括议会大楼和机场。这些部队迅速控制了半岛,并切断了与乌克兰大陆的联系。
伪造的公投: 在俄罗斯军队的控制下,克里米亚于2014年3月16日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全民公投”。公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克里米亚居民支持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然而,这次公投未得到乌克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承认,被广泛认为是俄罗斯一手操办的非法公投,缺乏合法性和公正性。
吞并与国际法: 在公投后,俄罗斯迅速宣布吞并克里米亚。此举严重违反了国际法,特别是关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重申了克里米亚的乌克兰主权,并呼吁各国不要承认此次公投结果和俄罗斯的吞并。

四、 乌克兰应对能力的不足:

军事准备不足: 在俄罗斯突然采取军事行动时,乌克兰军队的整体实力和准备程度都相对较低。长期的腐败和军费投入不足,导致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难以与俄罗斯抗衡。
信息战和心理战: 俄罗斯在吞并克里米亚过程中,成功运用了信息战和心理战手段,宣传乌克兰新政府的“非法性”和对俄语人口的“威胁”,以争取当地民众的支持并制造混乱。
国际社会的支持有限: 尽管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行动普遍表示谴责,并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但直接军事干预的意愿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北约和欧盟的反应更多是外交和经济层面,未能对俄罗斯形成有效的军事遏制。

总结来说,乌克兰丢掉克里米亚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深厚的历史根源: 克里米亚在俄罗斯历史和战略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苏联时期的归属变动,为俄罗斯的干预提供了历史和情感上的理由。
2. 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动荡: 2014年初的政治危机为俄罗斯提供了介入的绝佳时机。
3. 俄罗斯的明确战略意图: 俄罗斯将克里米亚视为核心战略利益,不惜采取军事手段来维护其对黑海舰队基地的控制。
4. 军事上的优势: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迅速、高效,乌克兰方面缺乏有效的军事抵抗能力。
5. 国际社会的有限干预: 尽管有谴责和制裁,但国际社会未能阻止俄罗斯的吞并行为。

克里米亚的丢失,对乌克兰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损失,也对后来的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冲突以及俄乌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里米亚这事吧,只能说是其历史比外人知道的更加复杂。

历史上为了打下克里米亚,从莫斯科公国开始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无数次大军损兵折将,数位沙皇因此遇险。所以对俄罗斯人来说,克里米亚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和心理意义远远超过一般的想像。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是维系苏联是否存在的最后一块石头。在很大程度上,苏联存在的最后几个月,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有大把人想分家,但是最后一个没法达成妥协的议题就是克里米亚。俄罗斯方面即使同意解体的人士也说,就算分手也不能把克里米亚给这帮霍霍尔人,而签署解体协议前,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也追着叶利钦说,我们和平分手吧,你要是要的话我把克里米亚还给你,让乌克兰其他地方独立就行。

后来这事被一锤定音是来自美国的意见,当时老布什让国务卿传话:各个加盟共和国独立后,应该保持苏联时代划分的行政边界。也是因为这事老叶就没要克里米亚,还让克拉夫丘克诚惶诚恐了好几天。

苏联独立后,克里米亚当地闹了好几年独立运动和回归俄罗斯运动,这些事情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克里米亚因此额外获得了一些待遇,比如是以独立共和国的身份留在乌克兰,并且本地宪法也有什么可以宣布独立或是退出乌克兰的条款。基本上就和当初乌克兰加入苏联的条款差不多,也是应用这些条款乌克兰宣布的独立。

实际上,从苏联解体后一直到2014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国内从来没有断过要把克里米亚回收的声音,2000年初的时候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就公开说过这事,其他民间或是政界人物更是呼声不断。乌克兰呢也是一直有种感觉这个克里米亚早晚保不住,所以一方面打压当地本土势力,第二又不对当地进行投资,第三是放纵当地的鞑靼人和俄族人恶斗。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克里米亚当地的离心倾向。别的不说就连杰链斯基自己历年的喜剧节目里,就有很多关于俄罗斯要把克里米亚收走的笑话,什么把季莫申科嫁给普京让他别惦记克里米亚咯,什么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敏感带被俄罗斯摸了一下就要叫唤了,什么在克里米亚俄罗斯领事馆发护照了。这些都是2004-2013年之间的笑话,可见即使在那个时候,这种前景和可能性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那么和这种克里米亚必然会丢早晚是个赔钱货的想法并行的,则是为了防止克里米亚独立所以要强行将其同化乌克兰化的大乌克兰主义,这里又包括推行乌克兰语,改写历史书一类的事情。整体上来说,这些矛盾在2014年之前就非常深了。

大致是2010年左右,斯特列科夫同志就有预判,乌克兰必将发生内乱,东西对立,而这是俄罗斯回收克里米亚乃至整个东乌克兰八州的绝佳机会。为这事和安全局的上司闹了矛盾就退役了,加入了皇俄寡头马拉费夫的公司,其实就是挂个头衔当安保主任,暗中还是策划肢解乌克兰回收东八州的计划。大概是2012年左右,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克里米亚当地的实力派,也是皇俄分子阿克肖尼夫,当时俩人相谈甚欢并且约定,一旦乌克兰发生内乱中央政权陷入瘫痪,那么阿克肖尼夫立刻在克里米亚打出独立和回归俄罗斯的旗号,而斯特列科夫将组织志愿兵赶往当地提供武力支持。

后来的局势发展果然如此,2013年底基辅发生动乱,持续到第二年2月以亚努科维奇出逃为结局。整个动乱期间斯特列科夫同志都在基辅,每天去集会现场观察分析时局动态。大概在一月底他就判断基辅当局必将倒台,时机已经成熟了,所以通过马拉费夫的组织开始进行全面动员,独联体和海外皇俄组织都紧急行动了起来。2014年2月22日是个决定性的日期,那天欧盟国家撕毁两天前和亚努科维奇签署的和平解决协议,支持法西斯组织右区的武装袭击并且追杀亚努科维奇,前一天普京自己坐的直升机还出了一次事故紧急迫降了。这几个事情加在一起,普京惊怒之下决定在乌克兰给欧美国家点颜色看看,要反报复回去。

不过吧,当时接到命令的俄罗斯外情局和国防部一片人仰马翻,乱作一团,那个时候俄国整体上其实非常懈怠,强力部门也不例外。这时马拉费夫通过总统助理肖格洛夫递交了斯特列科夫已经准备多年的行动方案,并且愿意亲自执行,不用政府出人只要一个点头背书即可。当时总统办公厅,可能还有普京本人一看还有这送上门的好事,那就这么办吧,成了最好,不成没有损失。2月20号斯特列科夫就从基辅到了克里米亚,会晤阿克肖尼夫准备起事,那之后他应该是紧急回了莫斯科一趟当面汇报情况,然后再2月26日带着大批人马飞往克里米亚。当然普京麾下的其他私兵组织也被紧急动员了起来,车臣藩兵哥萨克达吉斯坦民兵这些人都成群结队的分路赶往克里米亚和其他东乌克兰地区。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克里米亚回收过程中,俄国官方力量不但出力甚少,而且是组织的一片混乱,当然这和普京本人没有明确表态有直接关系,当时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干什么达成什么目的,别人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想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国防部和外情局搞了很多“装作积极工作”的行为,后来还被同样摸不清头脑的美国情报部门形容为“俄罗斯为了夺取克里米亚采取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掩护动作”,其实是让一堆部队和没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这样万一普京的心思是占领克里米亚,可以汇报说部队正在行进中;而万一普京的心思不是占领克里米亚,可以汇报说部队正在调动中,马上就回营房了。

后来达成的原则是,俄国国家力量介入的程度,以不直接介入和不留下把柄为准。所以是让俄国在克里米亚的合法驻军,撕下识别标志后上街站岗,但是绝不直接介入和当地乌克兰军警的接触与冲突,而一旦挂在阿克肖尼夫等人名下的起义失败的话,这些部队可以立刻回军营做出一副这事与我无关的样子。

但是吧,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当时乌克兰中央政府刚刚被暴力推翻,全国一片大乱,而所谓俄罗斯要来收回克里米亚,这都是喊了无数年的“狼来了”。所以阿克肖尼夫大旗举起来之后,很多在克里米亚本地的乌克兰军警,第一反应不是镇压叛乱,而是靴子终于落地了。那之后就是大规模的自愿或是不自愿的纳降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也很复杂和危险,但是阿克肖尼夫和斯特列科夫配合的极好,组织有力保障到位。顺便说一下,大概这个时候,2月底总检察长大人从基辅逃回克里米亚,后来看局势有变化,又赶回基辅拉来一批人马,可能有四十人左右。三月初有人介绍她去见阿克肖尼夫,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天下皇俄是一家,更何况是危急关头带人马来投奔,当即被任命为第一副总检察长,第二天又被任命为总检察长,因为前面那个吓跑了。

那之后的克里米亚公投,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刚刚解体之后乌克兰为了安抚克里米亚通过的法律,既克里米亚作为乌克兰的加盟共和国,有权利退出乌克兰。所以公投分为两个议题,既独立公投和入俄公投。既是先宣布独立,然后请求加入俄罗斯。公投应该是3月16号,但是一直到3月18号凌晨,谁也不知道普京到底是什么态度。实际上包括公投本身就是非常急促,本来是定在5月份,但是有内部消息称普京又在左右摇摆,所以主持者们怕他反悔紧急提前到了3月中旬。

所以整个克里米亚入俄一事,按照功劳排名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1. 伊格里*斯特列科夫;

2. 谢尔盖*阿克肖尼夫;

3. 康斯坦丁*马拉费夫;

4. 亚历山大*博罗代;

5. 亚历山大*恰勒

6. 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

至于中文网络到处流传的克里米亚入俄是玖明指挥云云,基本上炒冷饭。2016年普京想退休,确实考虑过让玖明接班,然后放风出去企图冒领斯特列科夫同志的功劳,但是引来嘘声一片就赶紧叫停了。

user avatar

被暗算了呗!或者说被离间了。

包括孟晚舟和中加关系、中英关系,这都是被离间了的。

出手的是同一个国家。

不是非要往我们自己身上扯。那个国家很强大,揪着很多国家的小辫子。

比如加拿大,你不听它的,北美贸易协定你还要不要继续?东西还想不想卖过来?这是往大的、明的方面说。细节的、暗的呢?没准枫叶检查长在美国就有房产、情人、股票之类的,纳税纪录不完整也是完全可能的。然后就不得不下手了。这也是“下克上”,然后上面不得不背书,最后事情越来越不好收拾。

要知道,事发前不久小土豆还来咱们这边谈过自贸协定的,还来推销枫糖浆和北极大龙虾呢。

所以,那个国家 现在不愿付出利益,搞小圈圈有点难度,但是搞起破坏来,那还是相当手到拈来的。

乌克兰就是同样的命运。

俄乌可是一毛钱二毛钱的关系啊,是同祖同宗的。

可是叫人家一搅,自己国内的买办阶级跟索罗斯等人一拍即合,再加上CAI一煽风点火,就闹起来了,一边倒向北约靠扰。

俄罗斯不出手行吗?

原本地中海出海口形势就恶劣,还要让北约直接把黑海舰队给废了?

就这那国的军舰还天天进黑海,要是克里米亚在北约体系下了,那黑海舰队直接就给废了呗。

俄罗斯吃下克里米亚虽然是得到了领土上的好处,但是在地缘上完全把乌克兰推向了那个国家。

所以,乌克兰丢掉克里米亚,其实就是乌克兰被两个国家给瓜分了:俄罗斯得到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那个国家得到了其余的乌克兰

俄乌永远成世仇。这就是赤果果的离间啊!

user avatar

本来克里米亚在政治上划给小俄罗斯/乌克兰也就几十年的事情,只是在赫鲁晓夫的时候才划给乌克兰的,丢掉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