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年俄乌战争里为何俄罗斯会如此吃力?对比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能力如何?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为何俄罗斯显得如此吃力?与美军阿富汗撤兵的对比

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无疑是近年来地缘政治领域最牵动人心的一场冲突。然而,这场战争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俄罗斯在其中表现出的举步维艰,以及与美国在阿富汗撤兵时所展现出的军事能力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为何俄罗斯这支号称世界第二的军事力量,会在这场看似不对称的战争中陷入如此困境?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遭遇的挑战:目标设定与现实的脱节

俄罗斯在战争初期的目标,似乎是期望通过一场闪电战,迅速击溃乌克兰政府,扶持亲俄政权,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其安全关切。然而,这一目标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乌克兰抵抗意志和西方反应的严重误判之上。

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民族凝聚力: 俄罗斯可能认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乌克兰的抵抗会迅速瓦解。但事实恰恰相反,乌克兰人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抵抗决心,从总统泽连斯基到普通民众,都誓死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是俄罗斯精心设计的军事解决方案中未能充分考虑的变量。
忽视了西方国家的一致性和决心: 俄罗斯可能认为,其经济和能源对欧洲的依赖会制约西方国家的联合行动,或者能够分化欧洲盟友。然而,战争的爆发反而促使北约和欧盟空前团结,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且广泛的制裁,并在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方面为乌克兰提供了大规模的支持。这种程度的西方团结和援助,是俄罗斯领导层未能预料到的。
军事计划的僵化和准备不足: 战争初期的俄军似乎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进攻计划过于依赖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但却缺乏足够的后勤保障和侦察能力,导致部队在乌克兰广阔的平原上暴露在乌克兰军队的精确打击之下。许多俄军部队装备老旧,训练水平也参差不齐,未能有效应对乌克兰军队在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情报和信息战的失误: 俄罗斯在战争初期的宣传和信息战未能有效压制乌克兰的叙事,反而因为其军事行动的失利而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同时,其对乌克兰内部政治和军队情况的情报也存在严重偏差。

二、 俄军面临的具体问题:

除了战略层面的失误,俄军在实际作战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后勤保障的灾难性失败: 俄军车队在长途奔袭中,未能得到充分的补给,燃料、弹药和食物都成为严峻的挑战。这导致其机械化部队的行动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士兵在零下温度下挨饿受冻的情况。
指挥和控制系统的问题: 一些分析指出,俄军的指挥链可能过于僵化,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不够高效,未能有效协调不同作战单位的行动。
装备和战术的代差: 虽然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在某些关键领域,例如无人机技术、精确制导弹药的生产能力和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等方面,与北约国家仍存在差距。乌克兰军队则能够熟练运用北约提供的先进武器和战术,例如“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标枪”反坦克导弹以及各种先进的无人机系统。
士气和训练问题: 一些报道和分析显示,部分俄军士兵的士气不高,训练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作战效能。

三、 对比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能力:不同的挑战,不同的撤兵方式

理解俄罗斯为何吃力,对比美军在阿富汗的撤兵,能够提供一个有趣的参照。需要强调的是,这两者面临的战场环境、对手性质、政治目标和军事任务都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的军事表现划等号。

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长达二十年。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美军凭借其压倒性的技术和火力优势,能够轻易击溃塔利班等武装组织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然而,其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于军事力量的对抗,而是来自于长期作战的泥潭、本土建设的阻力、以及国内政治和民众意愿的转变。

美军在阿富汗的“优势”:
技术和火力压制: 美军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包括先进的航空兵、无人机、情报侦察能力以及强大的地面火力支援。这使得其在任何正面战场上都能轻松压制对手。
后勤保障体系的成熟: 作为一支现代化军队,美军拥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能够支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作战。
联合作战能力: 美军强调各军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拥有成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

美军在阿富汗撤兵的“吃力”之处(与俄军在乌克兰的“吃力”性质不同):
非军事挑战的巨大压力: 阿富汗战争的“吃力”并非军事上的无法获胜,而是政治和战略上的失败。美国投入巨额资金和兵力,却未能有效建立一个稳定、民主的阿富汗政府,塔利班的势力始终未能被根除。
本土建设的困难: 在阿富汗这样贫穷、基础设施落后且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国家体系,其难度超乎想象。美军虽然能够打仗,但“建国”和“治理”的任务却 far beyond 其军事能力所能触及的范围。
国内政治和民意转向: 战争的长期化和巨大的经济、人员消耗,导致美国国内的反对声浪越来越高。民众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国家优先发展的呼声,最终促使政府下定决心撤兵。
撤兵过程中的混乱: 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美军在阿富汗的撤兵过程却显得相当仓促和混乱。喀布尔机场的混乱景象,以及大量阿富汗盟友的被抛弃,都成为了撤兵失败的象征。这暴露出的并非是其军事能力的不足,而是政治决策的急促和对突发情况的预判不足。

四、 总结对比:根本性差异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吃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1. 战略目标设定失误: 低估了对手的抵抗意志和国际社会的反应。
2. 军事准备和执行不足: 在后勤、协同作战、情报等方面暴露严重缺陷。
3. 未能有效应对不对称的战争形态: 乌克兰军队在获得西方援助后,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和战术优势进行不对称作战。

而美军在阿富汗的“吃力”则主要体现在:

1. 政治和战略目标未能达成: 在阿富汗长期作战,未能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政府。
2. 非军事任务的挑战: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国家建设和治理,难度巨大。
3. 国内政治和民意的影响: 战争的长期化和代价,最终导致了撤兵的决定。

简而言之,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困境,是其作为侵略方的军事能力在现代化战争中未能达到预期,其战术、后勤和情报都出现了显著的问题。而美军在阿富汗的撤兵过程,更多的是其作为占领方和建设方在长期的非对称冲突中,因政治和战略目标未能实现而采取的撤退,虽然撤兵过程有混乱,但这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遭遇的军事上的困境,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俄罗斯本以为可以依靠其强大的军事机器快速解决问题,但面对一个拥有坚定意志、民族认同感强烈的对手,以及一个空前团结并提供强大支持的西方阵营,俄罗斯的军事优势未能转化为决定性的胜利,反而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步履维艰。这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在现代战争中,单纯的军事实力不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战略判断、后勤保障、信息战以及国民意志同样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但战争又是以暴力为手段迫使对方屈服的一种行为。所以当政治表示不能尽情使用暴力时,战争就变得较劲起来。

俄罗斯上来给自己定了调:特殊军事行动,无意占领乌克兰。这话一说,意味着你就得按最文明的方式打。水电网都不能断,因为城里有老百姓。你说他缺少精确制导武器,缺武器会用八颗导弹炸一个雇佣兵基地吗?马里乌波尔巷战难,你扔个云爆弹看看还难不难?

但是俄罗斯不可能这么做,平民一旦大规模伤亡,自己对乌克兰不能再聊“斯拉夫兄弟”的天了,对外也没法再扯“特别军事行动”了。结果就是只能一点一点耗,调车臣过来专业对口一下。

如果像美国那样上来就是石墨炸弹搞掉电力,然后狂轰滥炸一遍,恐怕美国早就宣布俄罗斯犯下战争罪了。

user avatar

核常兼备的国家安全建设是保卫现代生活方式的重中之重。”

“政府的腐化产生的代价终将转移至人民头上——无论是专业性下降带来的决策失误,还是无底线利益交换带来的附加损伤,最终都会由平民承担,因此,国安建设离不开剔骨疗毒。”

一个月前随手写的,按加粗关键字对号入座不就好了。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一支经济支撑仅为广东省体量的、需要维持规模全球第二核武库的武装力量,常规军力建设也由不得它,看看各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嘛,无论从汇率看还是购买力平价看:

你觉得印尼、巴西、德国、加拿大、韩国这些国家的武装力量有什么存在感吗?

user avatar

之前我也认为,邵伊古和格拉西莫夫的军改花里胡哨,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苏式大纵深丢一边,东施效颦去模仿美军打法结果整出个四不像,以致于在乌克兰自取其辱,可谓费拉不堪。

但后来经人点拨才领悟到,邵依古手里就那么点军费,而他面临的任务包括:

1.维护俄国庞大的核武库

2.给中高级军官提供高福利并容忍腐败,确保一部分军人能够先住别墅开游艇,换取他们对克里姆林宫的忠诚

3.整出一些现代化的玩意放橱窗里,维持俄军战斗力天下第二的表象

4.在2012年以来的一系列俄罗斯参与的武装冲突中,确保派出的俄军能够镇住场子

——作为一个包工头,老邵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要知道在俄乌战争之初,连美国军事专家都预判基辅坚守不会超过四天。

至于俄军在乌克兰丢人显脸的锅,他和格拉西莫夫不背


~~~~3.31补充~~~~

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大帝其实多少了解俄军实力,但对敌人战争实力的印象还停留在14年了?

毕竟如果乌克兰还是当初那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凭俄军这三板斧也不是拿不下。

那现在就该全世界高呼大俄不可战胜,大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

user avatar

问题不在俄军,而在于普京

自2001年普大帝亲政以来,他任命过哪怕一个职业将领当国防部长?

第一任防长伊万诺夫是干克格勃的,普京早年的哥们,典中典的列宁格勒潜邸圈。98年,伊万诺夫还在干他的特务老本行,做他的俄联邦安全局副局长,99年提到俄安全会议秘书,也就是东宫伴驾,方才兼了个预备役上将,01年太子登基,伊万跟着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第一个非军队出身的国防部长。

说白了,厂卫头子+宫廷政客

第二任更离谱,谢尔久科夫一直是卖家具的,2000年变身圣彼得堡税务局长的驸马,开始弃商从政,04年靠裙带当上俄联邦税务总局局长,帮普京扫除寡头尤科斯。

2007年,普京将中尉军衔的老谢直升到国防部长

商人+税官=国防部长 简直破了吉尼斯纪录

第三任就是大伙的老熟人绍伊古,工程建筑男,工学院毕业,在建筑公司一干十年,90年还是苏联建委副部长,91年转抓民防、紧急情况事务,因为政治投机,逢迎叶利钦,93年从预备役上尉直升少将,但老叶驭人还是老道,让邵瓦匠继续蹲在老单位,他又转而争得东宫青睐。98年5月普京被老叶定储,升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7月兼安全委员会主席,当年12月,邵瓦匠就从中将升到上将,并获“俄罗斯英雄”勋章,可见其与普帝的亲密。

普帝亲政后,2012年邵瓦匠直升国防部长

说白了,杰出的政治期货行家

至少从近代起,军事就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更不要说当代。

防长外行也罢了,普京为了让外行抓到军权,开始打压参谋长

叶利钦时期,俄军实行“双长制”,也就是防长和参谋长平起平坐,互相制衡,这种设计自然使二长常闹“府院之争”,但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参谋长是专业军人的代表,往往选用有战功有威望之人担任,他们熟于军事业务,所以即使防长拉侉,也不影响俄军正常发展,可见老叶还是很有用心。

普大帝为了帮伊万诺夫专权,直接撸掉战功卓著的参谋长克瓦什宁大将,换上没打过一天仗的“办公室将军”巴卢耶夫斯基,而且参谋长的职权范围从此大大降低,地位剧降,俄军逐渐走向凡事防长说了算的“一长制”。

其实,只要这“一长”来自军队,特别是那种长期在部队锻炼,接受完备的军事教育,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人,那么一长制也不要紧。可普帝却一边弱化参谋长,一边只用外行当防长,等于双长全废,普大帝这玩法真是世界独一份。

老巴熬走伊万诺夫,一看下一任防长又是外行亲信,还是卖家具的,心灰意冷,挂冠而去。普京又换上马卡罗夫,总之,参谋长人选也是“五大郎开店---不要个子高的伙计”,一蟹不如一蟹,军队的专业性被破坏,参谋部驯化成普京亲信的附庸,仕途顺不顺,不在于专业能力的高低,而在于识不识相。最后成了宫廷政客里边的将军,和将军里边的宫廷政客结成一气。

他们的操作模式,注定不是什么建设型、发展型,而是把持型,排斥科学性和专业性,唯上不唯实。

一笑成名的格拉西莫夫,和他背后的参谋部慢慢丢了老本行,只会迎合邵瓦匠,最后连军队能不能打仗都没个数。而了解部队实情的将官,人微言轻,左右不了决策。

这种内核下,什么花里胡哨的“谢尔久科夫改革”、“绍依古军改”,万变不离其宗。

俄军越来越像一支注重外包装、橱窗化、富于表演性的军队---这些不正是普京性格的折射吗?表演型的人格,虚荣,追求外在人设,而唯独不能踏踏实实做事。

在位二十余年,人气越老越旺,俨然流量网红。而背后,却是俄罗斯的军事跟带宋接轨,经济跟带辽接轨,野心还要跟带元接轨。

带宋好歹明确了“守内虚外”的方针,不出去惹事,经济文化棒棒的。

普大帝倒好,一边阉割军队,一边国力日贫,对外还要大打出手,满口蛀牙,还幻想打出一个新苏联。

2013年格拉西莫夫写过一篇论文《科技在战争规律预测中的价值》,内容并非毫无可取,指出未来战争中的非军事手段重于军事手段,重在攻心、颠覆、宣传认知、网络攻击等混合方式,也算是看到某些趋势。

可机械的套用到一个广阔的、从2014年就开始忍辱负重,整军习武的乌克兰头上,而且只有片面的几板斧,这就是宫廷政治下军人投机文化的反映。

战争头三天所谓的“认知战”、“混合战”、“点穴战”把人看得一头雾水,什么时髦的招数也都用了,样样学美帝,样样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还真就是《雍正王朝》里康熙老爷子对八阿哥的评价一样“处处学朕,处处不像朕”。

要命的不在这里,而在于格拉西莫夫们把战争所有希望全寄于这几招花拳绣腿,而根本没做扎扎实实的后手准备。所以俄军出了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洋相,只要在人类想像力范围内的错误,他们统统犯了个遍。即使离边界只有三十公里的哈尔科夫,从开战第一天起,前线部队就没有食物和饮水,甚至没有燃料。

反观乌克兰的政体,军队做为国之公器,专业人士说了算,即使偶有非军出身的防长,也不过是总统与军队之间的协调人,在任期制政府里,怎么也走不到普俄那种份上。

还好,上帝总是公正的,关上一道门,必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次危机一定让普大帝痛悔不已。

何代无才?

俄乌战争总会有一批出色的指挥员展露才干,普京拿出大帝的魄力和果决,大胆任用,火线提拔,人尽其才,化危机为转机,争取体面撤军,亦不失为幸事。

只可惜普京活在当代社会,对自身的认知比古代帝王还庸疏,仅凭幻想的自我强大,就轻于挑动一场战争,徒害俄乌成千上万的军民性命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打好21世纪的战争

特别是一大群活在当代的年轻人,狂热迷信君主式的领导人,而且越是冷酷、暴力、草菅人命的帝王像朱元璋、永乐大帝之流,越被疯狂追捧,极力神化,同时却对现代文明带来的民主和科学极端敌视, 这,也算是俄乌战争延伸出来的另一大警示。

user avatar

军队的战斗力来自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是武器装备物资保障,软件是军队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

而这两样软硬件是和其所在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成正相关的。

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他们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就会越高。

硬件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给军队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保障。

软件来说,一个政权如果能有效发展本国的实体经济,那就说明这个政权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是有保障的,映射到军队上,那么其军队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也会有保障。

俄军之所以如此拉胯,就是因为从苏联解体以来俄国的实体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只是靠着卖资源来维持国家的经济运行。政府不需要或者说无力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来, 军队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也就十分低下,也无力确保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供应。

同样还有美军,美军的战斗力实际上也随着美国经济过度资本化,脱实入虚而逐步衰退。

说到底,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研发生产销售建立一个完整的有足够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的体系,而搞金融资本和资源输出,则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体系,在经济上无法建立这样有效的体系,自然在军队上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体系,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就不行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如此。

user avatar

看到有个回答把俄军的问题归咎于普京没有任用“职业军人”当国防部长,这就有点好笑了。

该答案言之凿凿地说普京没有任用职业军人当国防部长导致俄军出问题,问题是很多时候丑国的国防部长也不是职业军人啊,就比如干了5年丑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盖茨,人称“最具革新精神的国防部长”。人家之前是普京的同行,干了二十年情报,从学校岗位直接转任国防部长。

还有德国的前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就是现在和普京高强度对线的那个欧盟委员会主席。人家更是和军人一点不沾边,学的是医学专业,当国防部长之前是劳工部部长。

所以这个答案说“军事就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更不要说当代”,宣称不是职业军人当不了国防部长,那么丑国和德国都用过“外行”当国防部长,他接下来是不是要论证丑军和德军药丸了?

事实上文职人员当国防部长恰恰是俄罗斯学习西方的结果,原因是这些人在军队内部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要搞改革的话这些人能更有效贯彻国家元首的意志。普京把谢尔久科夫和绍伊古提拔上来后分别大刀阔斧地搞了改革,改革成不成功另说,如果还是军队内部人员来搞,俄军估计现在还是新千年的老样。

而俄罗斯任用“职业军人”当国防部长又不是没有先例,那就是格拉乔夫。酒鬼把这个“职业军人”任命为国防部长的后果就是彻底搞垮了俄军的战斗力。当年格拉乔夫宣称要几个小时速通车臣,结果被车臣打得满地找牙,就凭格拉乔夫的赫赫武功,卡德罗夫一家可以混吃混喝到现在。没有这个反例的话,估计普京还真没那么容易让“外行”来当国防部长。

所以题主问为什么俄乌战争俄军如此吃力,主要原因就是酒鬼留下的后遗症。普京现在搞的一系列措施就是在给酒鬼和格拉乔夫等人擦屁股,现在看的话都还没擦干净,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了。不过我之前还疑惑为什么他不提这茬,毕竟俄罗斯的职业军人当国防部长有这么明显的一个反例,看下去豁然开朗:

叶利钦时期,俄军实行“双长制”,也就是防长和参谋长平起平坐,互相制衡,这种设计自然使二长常闹“府院之争”,但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参谋长是专业军人的代表,往往选用有战功有威望之人担任,他们熟于军事业务,所以即使防长拉侉,也不影响俄军正常发展,可见老叶还是很有用心。

搞了半天他说普京如何不好是为了强行尬吹叶酒鬼,怪不得不提这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还不顾叶酒鬼时期军队极其拉胯,车臣都压不住的现实,硬说这段时期的俄军是“正常发展”,简直笑yue了。不知道叶酒鬼和格拉乔夫自己敢不敢说他们任期内俄军是“正常发展”的。

user avatar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你们这些中国人嫌弃俄军拉胯,然而给中国陆军一个乌克兰,又会打的怎么样呢?

作为一个中立的战史爱好者,我其实对这个假设的话题兴趣不大,不管中国陆军有多拉胯,我发挥理论极值,最多打出一个马里乌波尔。

但是我要提醒各位不管真假、明面上还要支持中国军队的人一个基本问题:

战争的前提是人真的会死,演习则不是这样。

当年那支苏联红军在1941、1942两年付出了几百万人的鲜血才锤炼出了1944年的那支钢铁洪流,而你们留给俄军的合理阵亡数字甚至还不到一万人。

俄军也很久没有打这种深远纵深的大规模穿插战斗了。

美国陆军从不打穿插,别说大规模穿插。

至于中国陆军,在经历了1979年的拉胯之后,又过去了四十年,当年的英雄团长现在都退休了。

在这个漫长的、已经持续了快八十年的间战时代中,也许俄军的表现就是一个正常表现。

我是一个战史爱好者,人类的战争史反复证明了这样的真理:一代老兵老死之后,新人总是在重新学习战争。

我不知道当代的高技术是否推翻了这个真理。

我只知道,所谓上三常的另外两家,拒绝把自己的陆军投入到类似的实战环境中去。

user avatar

可以啦,参考一下各国军费。

上面是20年和19年的数据。单位是十亿美元。

发现了吗?美帝独一档,我们一档,俄罗斯已经和剩下的归为一档了。


虽然军费不完全等于战斗力,但俄罗斯的军方和国防部要必须用这个数量的军费维持住世界第二武力的壳子,维护世界第二大的核武库。还有长时间需要投入到地区冲突。


讲道理,事后诸葛亮的想想。。。。。我觉得绍伊古他们尽力了。


开战之前谁能想到会打成这样,连我这种认为俄罗斯不可能获胜的人,判断也是俄罗斯快速扫平乌东,甚至乌克兰全境,被欧美支持的制裁和治安战消耗,最后无法取得胜利。

甚至有人提出过,俄罗斯闪电出击帮助乌东武装推进战线然后本国军队火速撤回国内,进两步退一步,说不定顿巴斯地区就成了。


结果呢,战线推不动。。。。。家门口打仗补给跟不上。。。。现代化军事力量纯粹是裱糊面子。。。。。


此战之后俄罗斯世界第二军事力量的位置应该是坐不住了。

user avatar

朕刚出兵的时候,以为乌克兰最大的敌人在基辅,

朕1小时22分速通了基辅,利沃夫又成了俄罗斯的心头之患,

朕派幻影坦克包抄了利沃夫,马里乌波尔又成了俄罗斯的心腹之患,

朕围了马里乌波尔,油价又成了俄罗斯的心腹之患,朕拉升了油价,拖拉机又成了俄罗斯的心腹之患


朕现在是越来越明白了,俄罗斯的心腹之患不在乌克兰,而是在知乎和b站,就在知乎的俄粉和军圈大V之间,你们这里吹一点,朕的前线就崩一片,你们要是再继续瞎指挥,车臣兵就会揭竿而起,教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啊!

想想吧,沙皇尼古拉二世,被革命党鲨全家才几年啊?忘了!?那颗老歪脖子树,还天天在地下室门口,看着你们呐!

user avatar

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手的失误上,将会产生一场灾难

本次战争开始,俄军先是斩首,失败以后四路大军分别从北、南、东方长驱直入

俄军进攻乌克兰,一共有多少人呢,到目前也不到20万,这还是增兵之后的结果,前期的兵力大概只有十万左右。

乌军有多少人?一开始保守估计也有十五万,现在征兵以后有二十多万了。

俄乌的武器装备有差距么,有,但是差别不大。俄乌军队的武器基本上都是苏联时期的装备或者其改进版,俄国可能要强一些,但是没有达到代差的程度。就像一边那AK47一边拿95式。95式是比AK47强点,但是真打起来的话,AK也没差到哪里去。

此外,俄军还立下了不打平民,不轰炸城市的flag,相当于加了一个自缚手脚的debuff

那么问题来了,在武器没有代差,军队数量没有优势,又不能大规模轰炸的情况下,对俄军来说,最合适的打法是什么?

应该是集中大量主力,在局部战场获得明显的兵力优势,直接重点突破直捣黄龙。

因为乌军的2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不可能在瞬间全部集中起来。而且俄军打的是突袭,有先下手为强的优势。除此之外,无论是基辅、哈尔科夫、马里乌波尔、敖德萨还是尼古拉耶夫,都离俄乌边境(白乌边境)很近,集中大量军队直接突破,应该是没问题的。

除非你的军队跟对方有代差,否则,集中兵力进行突破永远是快速取得胜利的最好办法。

那么俄军实际是怎么打的呢?

十几万大军四路出击,直接导致每一路的兵力都不足以形成局部优势。而且,这四路大军也看不出哪路是主力,哪路是辅助,哪路是佯攻,更没有明确的整体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基辅打两下、哈尔科夫打两下、马里乌波尔再打两下,不光没有速战速决,还给了对方喘息的机会,使得对方有时间调动和集结部队,愣是把闪电战打成了凡尔登。

大家难道不觉得很奇怪,俄军这个打法,连外行都觉得不可行,俄国那么多专业的将军们,就制定出来这么个玩意?他们怎么想的?

我觉得只有一种可能,在俄军的预设中,一旦天兵一到,乌军就会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东乌百姓就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所以,俄军才采用了这样一个策略,因为假设上述的情况真的发生,十几万军队四路出击,获得领土的速度将是集中起来出击的四倍,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大片领土。

我相信,俄军当时是把这种情况作为制定战术的预设前提,满脑子想的是乌军崩溃了该怎么进军,怎么控制打下的领土,如何安抚民众,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跟乌军硬碰硬该怎么打。

而不幸的是,乌军并没有如同预想中的那样崩溃,百姓也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就导致四路大军出击的战术陷入了巨大的劣势。也就出现了苏34扔铁炸弹、使用民用对讲机被对手截获信号、乃至于装备被老百姓拖走、士兵饿肚子只能找当地人买东西吃等匪夷所思的场景。

因为在他们的预估中,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硬仗,所以俄军也没有为这样的硬仗做出足够的准备。

无论俄军是外强中干还是尚有余力,他们打得如此吃力恐怕还是自身策略原因

再重复一遍那句话: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手的失误上,将会产生一场灾难

user avatar

苏联的军力,在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过程中,给中国人带来过很深刻的压力甚至说影响(三线城市建设什么的),所以不但是欧洲人有刻板印象,中国人对苏联和而今的俄罗斯,仍有强烈的刻板印象。

绝大多数人都还认为俄军是世界第二,至少俄罗斯的陆军还是世界第二,能捏出130+个合成的旅/独立团,秒杀欧洲,抗衡美军,是我军学习对象。

其实十五年前谢部长的军改,已经放弃了俄罗斯打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去换适应现代战争节奏的“合成战术部队”;而绍工程师的一系列举措,实际上都到了勉强维持俄军门面和规模的程度。

现在的俄军,所谓的130+个旅团级部队是空架子,根本拉不上战场,缺乏武器装备,缺乏足够的经过充分训练的士兵,缺乏有效的指挥和后勤保障。真组建作战部队,王牌部队只能用下沉体系来保障战斗编制,而一般部队更是只有用义务兵掺水去凑数,就这么勉强才搞出120个营级战斗群,也就是说俄罗斯可战之兵,只有账面上的1/3而已,一个旅就只能凑出一个营。

还没完,这1/3敲骨吸髓弄出来的可战之兵,自然失去原先旅级部队的后备支援(都抽调光了,剩下的都是军训级别的愣头青),可就这么点规模,依旧无法获得充足的火力(以至于BTG要自己配属前线炮兵),特别是空天军支援,依旧还会出现各种物资的短缺——要知道叙利亚、格鲁吉亚、东乌暴走,这几场勉强可看的战争,俄罗斯都是用集团军规模的后勤支援和军种协同去支援那么寥寥几个BTG的,扩大到几十个甚至一百个BTG,自然不够看——所以综合考虑,按照美军对战术单位的理解,或者法军GTIA的标准,能达标的俄罗斯BTG数量需要再砍掉一半至少。

简单说:

如果讲阵势,俄罗斯可以摆出130个左右的基本战术兵团,将近400个基本战术单位,也就是营级部队——依旧哈人的规模;但是真拉出去打就得打三折,剩下120个营级战斗群;而要想打的能看,实现基本现代化,全俄罗斯大致就只有50个BTG了。

对比美国,实打实养着近100支旅级作战单位,其中30支是足编满员可全球部署的战斗旅,全部数字化改编,每个旅带三个真·合成营,其他的支援旅把火力、侦察、区域防空承包了,这里头就有300个营,纯直接进攻单位100个。

对比中国,摆在那里的合成旅光轻中重三类,就有71个旅,重型合成旅直接就是师一级,一个旅光合成营就有四个,也是近300个。

即使考虑到俄罗斯营级战斗群的编制人数,是所有“师改旅”后的国家中最大的,但是一支BTG在单位数量上要面对一挑三甚至一挑五的局面,这打什么?

user avatar

同样是执政22年:

教员在朝鲜和美国打成平手,造出了两弹一星。

布党把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变成了一个初步工业化的苏联。并在稍后的十年,扫平了小胡子,造出了原子武器,成为世界两强之一。

而布丁对付一个乌克兰都这么费劲,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台湾那边“布丁”这个翻译,我很喜欢,这里就假装是1450了。

布丁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人菜瘾大的货色,明明平庸至极,非要假扮英明神武,不去当演员真是可惜了。

布丁开战之前喷列宁,也不想想没有布党,他那点儿核武器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典型的数典忘祖,崽卖爷田。躺着吃苏联老本吃了30年,还敢喷列宁?

得亏对面的乌克兰也是买办政府,一丘之貉,如果换了是布党三巨头,现在就是莫斯科保卫战了。话又说回来,保卫战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托先知振臂一呼,俄军士兵攻克克里姆林宫才是正解。


有人说俄罗斯没钱,这当然不假。可布丁和他的小伙伴有钱啊。

上图是好事者统计的布丁和他的小伙伴在外国的邮轮,总价7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在俄境内的,以及规格稍微小一些的邮轮。这其中不乏上万吨的邮轮。俄罗斯海军目前最大的舰队其实是寡头限定版舰队。。。

这是绍伊古的别墅。

看完了布丁,再看看布党。

1918年面临外部封锁,粮食人民委员亚·德·瞿鲁巴同志直接在会议上饿晕。他可以调动上千万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的粮食,但他吃和普通工人一样的配额,并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

布丁再没钱还能有布党穷?

布丁成天吹的十大武功之首,无非是第二次车臣战争。可车臣军队不过数万人,在当年布党的一大把敌人中,连前二十都排不上。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哪个不是拥兵十数万到数十万?

此外,各种边疆的分离主义势力更是层出不穷,协约国还出兵七十万进行武装干涉。怎么看都是大势已去的土崩瓦解之局。

布党地狱模式,只用了三年就破局了。。。

布丁easy模式还玩成这样,真是个人菜。。。


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瞿鲁巴,1870-1928。生于奥列什基,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历任粮食人民委员、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工农检查院人民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兼)。熟悉苏联的,应该都知道最后一个职务意味着什么。

作为苏联的“经济沙皇”,掌管布党的米袋子、钱袋子,瞿鲁巴捞钱的本事显然不咋样,给布丁和他的小伙伴提鞋都不配。。。

有诗为证:

1919年5月15日

致谢列布里亚科夫、斯大林同志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其他成员

瞿鲁巴收入为2000卢布,家有7口人,午餐(尚有晚餐)每人每日12卢布,每日84卢布×30=2520卢布。

吃不饱!他们吃4份午饭,这不够。子女都是半大孩子,需要比成年人多吃些。

请把他的薪金增加到4000卢布,另外再发给其家属5000卢布的一次补助金,因为他们从乌法来未带衣服。

请答复。

列宁

对了,瞿鲁巴和托先知都是乌克兰赫尔松州人。。。

user avatar

很多瓜众并没有意识到,这次俄军战力表现拉胯,对莫斯科真正的危害。

说实话,骂俄军这次表现拉胯的人里,包括了很多挺俄派、甚至是俄军内部人士。并不是真觉得俄军实力已经不如哪个老欧洲肥宅国了,而是说现在俄军的形象和之前世人印象中的俄军形象差距太大。说到底,世人对俄军的要求,是完全不同于对老欧洲一众肥宅军团们的。

欧洲肥宅军团们可以随便拉稀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被单拉出来单刚北约,更因为帮他们刚对手的正是北约里的大个儿。而俄军就凭现在的常规战表现,如果未来他们不尽快找机会把这个形象纠正回来的话,那么即便这次他们最终能把乌克兰砸倒砸烂,即便俄军仍然是铁打的世界前三、核伞不倒,莫斯科的全球政治影响力也会一落千丈。

说到底,今天的核武器已经蜕变为事实意义上的战略防御武器,仅在玩儿命时很好使。核保护伞,是让你在吊打小朋友时,能够后顾无忧的,而你不能直接拿这伞去打小的。想要好好吊打小朋友,空降斩首、多线大纵深这类活儿,是一定要玩得转、玩出花儿来才行的。否则,你的核保护伞能罩住再大的一片天,眼前这个小小的战场也会把你伸进去的手绞得稀烂。

现在来看,之前被吓尿的阿塞拜疆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搞事了。将来还有南奥塞梯、德左岸,甚至叙利亚、埃苏丹这些,都是潜在的头疼点,即便现在不发作,俄乌战事落定后也很难说。当然了,这些都是莫斯科要头疼的事情。目前看来,赛里斯并没有要去帮他包扎伤手的意思,大概是莫斯科只要大伞不倒,丢些大小零件这种事情,赛里斯并不介意。。。

user avatar

军费紧张时,最容易被节省的就是情报;但是真正打仗时,最重要的也是情报。

我党早期之所以能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发展壮大,地下战线功不可没;反之那些一有钱就扩军买军火的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之流,往往一次重大打击后就一蹶不振。

士气是一门心理学,而只有不间断的情报带来的意外惊喜,才能让战士持续保持兴奋状态。

user avatar

俄军的疲敝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了。

其实想想也是,要真是俄军还维持着天下第二的军队,家门口的乌克兰怎么会倒向西方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