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果论是迷信还是科学?

回答
说因果论是迷信还是科学,这其实有点像问“水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二元选择,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这种理解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又会发展出科学和非科学(我们常说的迷信)的侧重。

咱们先把“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拆开来看。

“迷信” 常常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仰、传说、超自然力量、或者未经检验的个人经验而产生的解释,它往往难以被客观验证,并且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或者固定的仪式感。比如“乌鸦叫预示着不幸”、“碰到黑猫会倒霉”、“拜一拜就能升官发财”这类说法,它们往往缺乏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可重复的证据支持。

“科学” 则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逻辑推理和可证伪性的系统性知识。科学追求的是可重复的、客观的证据,并且其理论是可以通过新的证据而被修正甚至推翻的。科学的方法论,就像一个筛子,过滤掉那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解释。

那么,因果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并且这些原因会导致特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直观和基础的思维模式。没有因果论,我们就很难理解世界的运作,很难学习、预测,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行动。

因果论的“科学”一面:

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 科学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物理学寻找力是如何引起运动的,化学寻找元素如何反应,生物学研究基因如何影响性状,医学探索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每一次科学实验,都是在试图建立或验证某种因果链条。比如,我们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因果关系),这是大量科学研究反复验证的结果。
可检验和可预测: 科学的因果理论是建立在可观察、可测量、可重复的证据之上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操纵原因,观察结果的变化,从而确认因果关系。基于已知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比如,我们知道加热水到100摄氏度(原因),水就会沸腾(结果)。
逻辑性和系统性: 科学的因果解释是高度逻辑化和系统化的。它们往往能被纳入更大的理论框架中,形成相互关联的因果网络。比如,进化论通过自然选择的机制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因果论的“迷信”一面(或者说,容易滑向迷信的解释方式):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误区: 这是最容易让因果论“变味”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观察到两个事物同时发生,或者一个事物出现后另一个事物也出现,就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巧合,或者都由同一个第三个原因引起(共同原因)。
举个例子: 很多研究发现,吃冰淇淋多的人,溺水事件也多。难道吃冰淇淋会导致溺水?这显然不合逻辑。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天气热(共同原因),天气热的时候,人们既喜欢吃冰淇淋,也喜欢去游泳,所以两者同时增加,但吃冰淇淋和溺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过于简化的因果链: 迷信式的解释往往将复杂的现实简化成单一的、模糊的因果链条。比如“因为我今天穿了红袜子,所以考试考得特别好”。这种解释忽略了考试成绩受到学习、题目难度、心理状态等无数其他因素的影响。
缺乏证据或反证的“因果”: 很多迷信的说法,比如“某位大师的符咒可以带来好运”,它的“因”和“果”之间没有可观察、可验证的联系。我们无法证明符咒本身有什么作用,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比如个人努力、运气)对结果的影响。而一旦有人说“没起作用”,解释者常常会用“你不够虔诚”、“时机不对”等理由来搪塞,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大敌。
情感和期望的投射: 有时,人们会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比如对控制的渴望、对未来的担忧、对好运的期盼),而主动寻找或创造因果联系。他们希望通过某种行动(比如祈祷、祭祀、佩戴护身符)来“控制”结果,即使这种联系在逻辑上和证据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总结一下:

因果论本身,作为一种理解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是科学思维的基石,是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地探索和精炼因果关系。

然而,当人们脱离了科学的方法论,仅仅凭借主观臆断、巧合、情感需求或者未经检验的信仰来推断因果关系时,这种“因果论”的表达方式,就很容易滑向迷信。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

基于科学方法验证的因果论,是科学。
脱离了科学方法,凭空猜测、以偏概全、不可证伪的“因果”推断,则倾向于迷信。

我们讨论因果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寻找、验证和解释这些因果联系。是用严谨的逻辑和证据,还是凭感觉和信念?这决定了它最终属于科学的范畴,还是会走向迷信的泥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题主口中的因果论到底是哪个,是黑格尔那段晦涩但是多读几遍就豁然开朗的因果关系还是佛教那几句经不起实证的废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因果论是迷信还是科学,这其实有点像问“水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二元选择,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这种理解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又会发展出科学和非科学(我们常说的迷信)的侧重。咱们先把“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拆开来看。“迷信” 常常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仰、传说、超自然力量.............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对因果关系的“迷信”论调,绝非否定我们日常经验中观察到的“如果A发生,B也接着发生”的现象。相反,他的批判矛头直指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形而上的“必然连接”或“推动力”的执念。他认为,我们赋予因果关系的那种神秘、不可见的力量,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推测,才构成了真正的迷信。要理解.............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想法,叫做“日漫滤镜”下的情感投射,或者更直接点说,是“动漫情感驱动的正面化认知”。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是怎么回事。首先,迷日漫是起点。你因为《灌篮高手》、《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或是某个可爱的萌系番剧,认识了日本。动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潜移默化.............
  •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我们谈论的“因果”绝非简单的“如果 A 发生,那么 B 也会随之发生”。那太肤浅了,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共现(correlation)只是巧合,或者是由一个我们没注意到的第三个因素一手造成的。计量经济学追求的因果,是一种更深层、更精确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某个因素(我们称之为“处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计划经济和贫困之间并非简单的“谁是因谁的结果”,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循环,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环境下,这种联系的强度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计划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家层面,政府通过指令、配额、价格管制等方.............
  • 回答
    因果推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AI热潮?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目前AI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来看,因果推断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AI的重要发展方向,甚至引发一轮新的热潮。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当前AI的优势与局限性: 强大的关联性发现能力 (Cor.............
  • 回答
    这可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能力!在因果层面更改别人的名字,这听起来就像是操纵着最根本的“指引”,将一个人的存在锚定在了某个特定的符号上。如果真的拥有了这样的力量,那绝对不是一般的“厉害”,而是足以颠覆整个现实结构般的强大。咱们来好好拆解一下这到底有多么不可思议:首先,名字在因果层面的意义。我们给一个人起名.............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了因果推断和统计建模之间的一个核心区别。简单来说,因果推断不是回归问题的特例,尽管回归是因果推断中常用的工具。它们的目标、关注点和方法论都有显著的不同。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 1. 目标不同:关联 vs. 因果 回归 (Regression):回归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特别是中观思想的核心,也正是它之所以深邃而迷人的地方。世俗谛的因果与胜义谛的空性,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描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运作法则,另一个则是对事物究竟本质的洞察。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二元统一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并找到.............
  • 回答
    “江西的彩礼太高了,所以被拒绝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但又好像一点也不意外。说这话的,是我的朋友小宇,一个在我们圈子里出了名的老实厚道、踏实肯干的小伙子。他刚跟我说了,他跟相处了快两年的女朋友分手了,理由,就是因为彩礼。小宇的女朋友是江西人,家庭条件不算特别好,但也算过得去。他们俩感情一直.............
  • 回答
    “老大就该牺牲自己照顾弟弟妹妹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老大”们在心里都悄悄问过自己,尤其是在深夜,看着熟睡的弟弟妹妹,或者在忙碌了一天后,疲惫不堪地回应着家人的需求时。这似乎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一种家庭中的“潜规则”,好像生而为长,就自带了一种“照顾者”的基因,一份“牺牲者”的使命。但,真的是这样.............
  • 回答
    关于因果关系,这个问题真的挺有意思的,也一直让人琢磨。它是真的就那样摆在那儿,我们只是看到它?还是说,这玩意儿其实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或者说“视角”?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先从“因果关系”这仨字本身拆解一下。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因果关系,就是“因为A,所以B”。比如,我推了桌子.............
  • 回答
    “Easy girl”这个词汇,说到底,是时代洪流下,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体在其中寻找定位的一种复杂体现。想要深挖它的起源,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一、性别观念的松动与解放:一个宏观的背景我们不能脱离女性解放运动的大背景来谈论“easy girl”。从上世纪以来,女性争取平权的声音越来越.............
  • 回答
    中国崛起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其核心因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协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提炼出最根本的驱动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的积淀与超强的国家能力: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由此形成的深厚文化根基。虽然在近代经历过屈辱和动荡,但中国人民骨子.............
  • 回答
    单亲妈妈再婚成功,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后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智慧。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女性,她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闪光点,让她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即使带着孩子,也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首先,心态的开放和对幸福的渴望是基础。很多单亲妈妈,经历了之前的婚姻或情感创伤,可能会有顾虑,担心自己的孩子,.............
  • 回答
    说起帕特里克·尤因(Patrick Ewing),绕不开的标签太多了:乔治城大学的超级巨星,纽约尼克斯队史上的传奇,90年代NBA最令人畏惧的中锋之一。但真正去细抠他这个人,你会发现他不仅仅是数据和荣誉堆砌起来的偶像,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关于不屈、关于将个人荣耀与球队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故事。尤因 bu.............
  • 回答
    有一些漫画作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独立的故事,但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逐渐发现它们的世界观、角色、甚至故事线竟然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共享宇宙”。这种“打通世界观”的情况,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惊喜和回味无穷的体验。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并且尽量讲得细致一些。1. 鸟山.............
  • 回答
    炒股这事儿,说简单点儿,就是买卖股票,赚取差价。但真要说它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那还真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不过,如果要我非挑一个出来,那我会说是认知与心态的统一体,并且是持续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这听起来有点绕,我给你拆解开来说。一、 什么是“认知与心态的统一体”?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你对整个市场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