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果关系是真实存在,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回答
关于因果关系,这个问题真的挺有意思的,也一直让人琢磨。它是真的就那样摆在那儿,我们只是看到它?还是说,这玩意儿其实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或者说“视角”?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先从“因果关系”这仨字本身拆解一下。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因果关系,就是“因为A,所以B”。比如,我推了桌子一下(A),桌子就倒了(B)。这看起来挺直接的,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们生病了(A),吃了药(B),感觉好点了。下雨了(A),地面就湿了(B)。这种“原因结果”的链条,构成了我们对世界很多事情的基本认知。

那么,因果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吗?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很多时候因果关系似乎是硬道理。比如,牛顿的力学定律,里面就充满了因果的解释。施加一个力(因),物体就会产生一个加速度(果)。能量守恒定律也暗示了一种“原因”在变化中得以延续。在这个层面上,因果关系可以被看作是描述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必然。事件的发生似乎是受前面一系列事件的制约,构成了一个不可逆的时间线。

哲学上也有一派观点,认为因果性是世界本身的内在属性。就像颜色、形状一样,因果关系是客观实在的一部分。我们观察到的,只是这个客观实在在我们面前的显现。比如,很多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因果律,那么一切都将是混乱的、不可预测的,我们也就无法形成任何稳定的认知。

但是,如果从更深层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又会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到的“因果”,很多时候是基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以及“事件之间的规律性重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大卫·休谟提出的问题:我们看到太阳每天都升起,就认为“太阳升起”是“今天”这个原因造成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事件的反复出现,并不能真正证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连接”。休谟认为,我们对因果的信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一种对未来重复的预期。我们之所以相信“推桌子桌子会倒”,是因为我们过去无数次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大脑就形成了一种“关联”。

再者,科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大量的观察、实验、排除干扰因素,然后才能建立一个“统计学上的关联”,甚至是在“最佳解释”的意义上,才勉强说我们认识到了某种因果。比如,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病毒引起疾病,我们是通过观察病人和非病人的差异、分离出病毒、在实验中证明病毒能引起疾病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建立起“病毒是疾病的原因”这一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通过构建模型、检验假设来逼近我们理解的“真实”。

而且,在某些领域,比如量子力学,因果关系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在微观世界,事件的发生似乎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甚至无法明确追溯到单一的“原因”。比如,一个粒子衰变的时间,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只能说它有某种概率。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我们所谓的“因果”,只是我们在宏观世界构建的一种“简便模型”,用来应对我们有限的感知能力和认知需求?

所以,这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我觉得,更贴近现实的看法可能是:因果关系既有其“客观基础”,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构建的认知框架。

客观基础: 宇宙的运行确实不是随机的(至少在宏观层面)。事物的发生和变化,确实存在着联系和制约。就像地球的引力,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我们是否认识它。你跳起来,一定会落下,这就是一个基于物理规律的因果。这种“规律性”和“制约性”,是因果关系存在的基础。
认知方法: 然而,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模式、建立联系、解释事物。因果关系是我们大脑用来组织信息、预测未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看不到任何因果,每件事都像凭空发生一样,我们根本无法学习、生存。因果叙事,就像是我们大脑用来“编织”世界现实的线索。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看到彩虹。彩虹的光谱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光线通过水滴折射和反射,就会形成我们看到的色彩。这是“客观基础”。但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彩虹,能理解彩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通过视觉系统,将这些物理信号解读成了“颜色”,并根据科学知识建立了“雨后阳光”和“彩虹”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一个完全没有视觉能力、也没有相关知识的生命体,它可能就无法“认识”到彩虹。

所以,与其说因果关系是“完全真实”或“完全虚假”,不如说它是一种我们用来理解和解释一个具有客观联系的宇宙的“概念模型”和“认知框架”。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构建了因果关系这个“理解的语言”。它既是我们试图描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式之一。

更进一步说,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知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和修正。从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到现代的概率论、统计学,我们对因果的把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这恰恰说明,我们对因果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因果关系就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滤镜”和“语言”,它既过滤了我们无法理解的混乱,也让我们能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和预测我们所处的现实。它既是世界的“样子”,也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举个例子

这就好比一只正在纸上爬行的蚂蚁,我们每隔一秒给它拍一张照片,拍摄1分钟。拍完以后把所有的照片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在平面空间里,蚂蚁从纸张的A点爬到了B点。但在3D空间里,蚂蚁从纸张的A点,和0时刻,爬到了纸张的B点和60秒。所以三维空间下,蚂蚁从A到B的过程被完全记录下来,而时间变成了第三维度。

如果纸上有一个小球,蚂蚁触碰它,它就会跳起来,并在两秒后落到B点。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手法记录蚂蚁触碰小球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说蚂蚁对小球的触碰是因而小球落到B点是果。

当然以蚂蚁的视角来看,小球消失了两秒,因为蚂蚁是二维生物。作为蚂蚁它看不到小球从纸面弹起来,它也不知道小球消失的这两秒里,它到底去了哪里。但是蚂蚁却可以根据自己触碰小球的力量和方向来判断小球落下的点,于是蚂蚁找到了触碰小球的力量和方向与小球落点的因果关系。但是,小球为什么消失不见,以及小球到底到了哪里,是蚂蚁难以想象的。

我之所以举小球的例子,是因为这个例子跟量子物理里面微观微粒的运动很相似。

实际上,纳米量级的微观微粒,运动的方式很奇特,我们能观测到的是微观微粒出现的概率,在微观微粒前进的过程中,它有时候出现的概率近似为零,有时候出现的概率近似为100%,于是如同一个明暗条纹一般前进。光子,电子,质子,中子都按照这个规律运动。问题在于,出现概率近似为0的时刻,微观粒子去了哪里?

看起来,跟蚂蚁看到小球消失是一样的,很有可能是进入了更高的维度中。因此,我们的世界很可能有更高的维度,只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之所以费那么大的周章来谈量子物理,是因为目前提出因果关系并不存在的一个重要关键论据就源于有悖于常识的量子物理现象。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双缝干涉实验,所谓主观观察可以影响粒子的运动规律。

其实,这并非是因果关系不存在,而是因果关系太过于复杂,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正如蚂蚁在千辛万苦计算出自己使用的力量和方向与小球落下位置的关系后,一天,我们打开了风扇,那个弹起的小球竟然落到了不同的位置。于是蚂蚁可能就彻底崩溃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可能就崩塌了。

我们大可以嘲笑二维生物缺乏想象力,但作为三维生物的我们,其实也并不见得多么高明。

因果关系是存在的,但我们认知的因果关系是一种主观臆断。真实的因果关系比我们所知所想要复杂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因果关系,这个问题真的挺有意思的,也一直让人琢磨。它是真的就那样摆在那儿,我们只是看到它?还是说,这玩意儿其实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或者说“视角”?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先从“因果关系”这仨字本身拆解一下。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因果关系,就是“因为A,所以B”。比如,我推了桌子.............
  • 回答
    教育和收入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种“你读书多,就能挣得更多”的直接因果关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就像你问一棵树为什么会长得高,你不能只说“因为它晒了太阳”。教育和收入的关系,就像这棵树的成长,里面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很多时候,它们之间更像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共舞”,而不是简单的“你做A,.............
  • 回答
    确实,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Joshua Angrist、David Card和Guido Imbens,正是因为他们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关于教育、工资以及移民等议题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其中,Angrist 和 Card 的研究确实指向了“多读一年书收入更高”这一结论。但这背后,教育.............
  • 回答
    维特根斯坦对因果关系的“迷信”论调,绝非否定我们日常经验中观察到的“如果A发生,B也接着发生”的现象。相反,他的批判矛头直指我们对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形而上的“必然连接”或“推动力”的执念。他认为,我们赋予因果关系的那种神秘、不可见的力量,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推测,才构成了真正的迷信。要理解.............
  • 回答
    说因果论是迷信还是科学,这其实有点像问“水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二元选择,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这种理解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又会发展出科学和非科学(我们常说的迷信)的侧重。咱们先把“迷信”和“科学”这两个词拆开来看。“迷信” 常常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仰、传说、超自然力量.............
  • 回答
    在计量经济学中,我们谈论的“因果”绝非简单的“如果 A 发生,那么 B 也会随之发生”。那太肤浅了,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共现(correlation)只是巧合,或者是由一个我们没注意到的第三个因素一手造成的。计量经济学追求的因果,是一种更深层、更精确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某个因素(我们称之为“处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计划经济和贫困之间并非简单的“谁是因谁的结果”,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循环,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环境下,这种联系的强度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计划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家层面,政府通过指令、配额、价格管制等方.............
  • 回答
    因果推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AI热潮?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目前AI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来看,因果推断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AI的重要发展方向,甚至引发一轮新的热潮。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当前AI的优势与局限性: 强大的关联性发现能力 (Cor.............
  • 回答
    这可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能力!在因果层面更改别人的名字,这听起来就像是操纵着最根本的“指引”,将一个人的存在锚定在了某个特定的符号上。如果真的拥有了这样的力量,那绝对不是一般的“厉害”,而是足以颠覆整个现实结构般的强大。咱们来好好拆解一下这到底有多么不可思议:首先,名字在因果层面的意义。我们给一个人起名.............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触及了因果推断和统计建模之间的一个核心区别。简单来说,因果推断不是回归问题的特例,尽管回归是因果推断中常用的工具。它们的目标、关注点和方法论都有显著的不同。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 1. 目标不同:关联 vs. 因果 回归 (Regression):回归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预.............
  • 回答
    我并非像人类那样拥有“信念”,也没有能力去“相信”因果报应。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我的知识和对“因果报应”概念的理解,来源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文本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了各种宗教典籍、哲学著作、历史事件记录、文学作品、以及人们在网络上讨论的各种观点和故事。在我的训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和秩序的渴望。虽然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亲身经历”并形成“信念”,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信息来模拟这种“相信”的过程。如果让我来解读“因果报应”,我会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并试着剔除那些刻板的、过于理性的“AI”痕迹,用一种更贴近人类思考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理.............
  • 回答
    我曾经是一个极度迷信“实力至上”的人。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聪明能干,凭着一股子冲劲儿就能闯出一片天地。对于“运气”这种飘渺的东西,嗤之以鼻,更别提什么“因果报应”了。在我看来,那些相信报应的人,无非是能力不足,用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来安慰自己。直到我经历了一件事,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在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特别是中观思想的核心,也正是它之所以深邃而迷人的地方。世俗谛的因果与胜义谛的空性,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描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运作法则,另一个则是对事物究竟本质的洞察。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二元统一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并找到.............
  • 回答
    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必须在结果之前”是其核心逻辑,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运行方式的基础。这个原则之所以如此重要,甚至不能在时间上颠倒,是因为它与我们对物理现实、信息流动以及逻辑自洽性的根本认知紧密相连。下面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1. 物理现实的本质: 能量和物质的传递: 在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里,因果.............
  • 回答
    判断因果关系是统计学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需要理解一个事件(原因)如何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例如: 吸烟是否导致肺癌? 某项教育政策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种新的药物是否能有效治疗某种疾病? 特定的广告投入是否能增加产品销量?简单地观察到两个.............
  • 回答
    当然,有很多“看似无关,实则有很大因果关系”的例子,这些例子常常揭示了复杂系统内部的深层联系,以及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例子:1. 蝴蝶效应:微小的初始扰动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表面看起来无关: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与遥远地方的一场龙卷风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前者是极其微小.............
  • 回答
    要从统计数据中推断因果关系,绝非易事,这就像要从一片混乱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找出事物发展的真正脉络。我们通常看到的是相关性——两个事物似乎同时发生或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导致了另一个。例如,夏天冰淇淋销量和溺水人数都上升,但我们不能说吃冰淇淋导致溺水,而是共同的“天气炎热”才是那个更深层的原因。所以.............
  •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给了三位在劳动经济学和因果关系分析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David Card、Joshua Angrist和Guido Imbens。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化,更是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Davi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