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统计方法可以用于判断因果关系?

回答
判断因果关系是统计学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需要理解一个事件(原因)如何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例如:

吸烟是否导致肺癌?
某项教育政策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种新的药物是否能有效治疗某种疾病?
特定的广告投入是否能增加产品销量?

简单地观察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关联(相关性)并不足以证明因果关系。因为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反向因果关系 (Reverse Causality): Y 导致 X,而不是 X 导致 Y。
2. 混淆变量 (Confounding Variables): 存在一个第三个变量 Z,它同时影响 X 和 Y,使得 X 和 Y 看起来有关联,但实际上这种关联是由 Z 引起的。
3. 偶然性 (Coincidence/Chance): 观察到的关联仅仅是随机波动。
4. 选择偏差 (Selection Bias): 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使得样本不能代表总体,导致观察到的关系具有误导性。

因此,为了更可靠地判断因果关系,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更严谨的统计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

1. 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核心思想: 这是判断因果关系的金标准。RCTs 通过随机分配研究对象到“处理组”(接受干预/暴露)和“对照组”(不接受干预或接受标准处理/安慰剂)来隔离潜在的混淆变量。

详细解释:

随机化 (Randomization): 这是 RCT 的关键。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组别,意味着在平均意义上,处理组和对照组在所有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已知的和未知的)上是相似的。例如,如果我们要测试一种药物的疗效,我们会随机将患者分配到服用药物组和服用安慰剂组。这意味着两种药物组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生活习惯等方面,在概率上是相当的。
处理组 (Treatment Group): 接受我们要研究的“原因”或“干预”。
对照组 (Control Group): 不接受干预,或者接受标准治疗、安慰剂等,作为比较的基准。
结果测量 (Outcome Measurement): 在试验结束时,客观地测量两组在“结果”变量上的差异。
统计推断 (Statistical Inference): 通过统计检验(如 t 检验、ANOVA 等)来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差异,并计算 p 值来判断这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是否不太可能仅仅由随机 chance 引起)。

优点:

最能有效控制混淆变量: 随机化理论上可以平衡所有混淆变量。
能够建立强有力的因果推断: 如果 RCT 设计良好且执行到位,观察到的差异最能直接归因于干预。
可重复性强: 设计好的 RCTs 易于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缺点:

伦理限制: 有些干预措施可能对参与者有害,不适合进行 RCT。例如,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随机分配一部分人去吸烟。
成本高昂且耗时: 进行大规模 RCTs 通常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
实用性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的“原因”并非可以轻易人为操控的(例如,出生时的地理位置、天生的某些特征)。
样本量和外部有效性问题: 有时 RCTs 的样本量可能不足以检测到微小的效应,或者研究的环境与真实世界存在差异,影响结果的外部有效性(即推广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能力)。

2. 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核心思想: 当 RCTs 不可行或不道德时,准实验设计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模拟 RCTs 的核心特征(如控制变量、比较组),以接近因果关系的判断。它们通常观察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政策,而不是人为操控干预。

常见的准实验设计方法:

a. 倾向性得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核心思想: 在观察性研究中,由于没有随机化,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混淆)。PSM 的目标是为每个接受处理的个体找到一个或多个未接受处理的个体,使得这两个个体在观察到的基线特征(即潜在的混淆变量)上尽可能相似。

详细解释:

1. 估计倾向性得分 (Estimate Propensity Score): 首先,使用逻辑回归 (Logistic Regression) 或其他分类模型,以是否接受处理(X)为因变量,以所有已知的潜在混淆变量(Z1, Z2, ...)为自变量,来预测每个个体接受处理的概率。这个概率就称为倾向性得分 (Propensity Score, PS)。它代表在给定观察到的基线特征下,个体接受处理的“倾向性”。
2. 匹配 (Matching):
一对一匹配 (Onetoone Matching): 为每个处理组个体找到一个具有最相似倾向性得分的对照组个体。常用的方法有最近邻匹配 (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卡尺匹配 (Caliper Matching)。
多对一匹配 (Manytoone Matching): 为每个处理组个体匹配多个具有相似倾向性得分的对照组个体。
基于半径的匹配 (Radius Matching): 在设定的半径范围内匹配。
3. 样本重叠 (Overlap/Common Support): 重要的是要确保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倾向性得分的分布上有重叠,否则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匹配。
4. 评估平衡性 (Assess Balance): 匹配完成后,需要检查匹配后的各组在基线特征上的差异是否显著减小,即是否达到了“平衡”。通常会比较匹配前后各混淆变量在两组间的均值差异(如使用标准化均值差异)和方差比。
5. 结果分析 (Outcome Analysis): 对匹配后的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如 t 检验、回归分析),以估计处理效应。

优点:

在观察性研究中控制混淆变量的有效方法: 可以很好地平衡观察到的混淆变量。
可以利用所有可用数据: 不需要剔除大量未匹配的个体(取决于匹配方法)。

缺点:

只能控制观察到的混淆变量: 如果存在未被测量或未被考虑的混淆变量,PSM 就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可能丢失大量数据: 如果处理组和对照组在倾向性得分上差异很大,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匹配对象,导致样本量减小。
对匹配方法敏感: 不同的匹配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b. 倾向性得分加权 (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PSW)

核心思想: PSM 通过选择相似的个体来构建比较组,而 PSW 则通过给每个个体赋予一个权重,使得在权重调整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在观察到的混淆变量上看起来相似。

详细解释:

1. 计算倾向性得分: 同 PSM,计算每个个体接受处理的概率。
2. 计算权重:
逆概率处理权重 (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 IPTW): 对接受处理的个体,权重为 1/PS;对未接受处理的个体,权重为 1/(1PS)。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控制组的个体按其“接受处理的可能性”来加权,从而模拟处理组的分布。
截尾逆概率处理权重 (Censored IPTW): 为了避免权重过大导致方差过大,通常会对权重进行截尾处理,即对非常低的 PS 值或非常高的 PS 值赋予一个上限权重。
3. 结果分析: 对数据进行加权后,进行加权回归分析或计算加权均值差异,以估计处理效应。

优点:

可以利用所有个体的数据: 相较于某些匹配方法,不会丢失大量数据。
统计学效率可能更高: 在某些情况下,比匹配法更有效。

缺点:

权重可能非常大: 特别是在倾向性得分接近 0 或 1 时,权重可能非常大,导致估计结果不稳定(高方差)。
同样只能控制观察到的混淆变量。

c. 双重差分法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核心思想: DiD 主要用于评估某个特定政策、项目或事件(即“干预”)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它通过比较“接受干预的群体”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与“未接受干预的群体”在同一时期内的变化,来估计干预效应。

详细解释:

1. 需要两组个体:
处理组 (Treatment Group): 受到干预的群体。
对照组 (Control Group): 未受到干预的群体。
2. 需要两个时间点:
干预前 (Before): 干预措施实施之前的时间段。
干预后 (After): 干预措施实施之后的时间段。
3. 基本原理: 计算两个“差分”:
处理组差分: (处理组结果_后) (处理组结果_前)
对照组差分: (对照组结果_后) (对照组结果_前)
4. DiD 估计量: (处理组差分) (对照组差分)

举例说明: 假设我们要评估某地区实行新的环保法规(干预)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处理组: 该地区。
对照组: 一个与该地区类似但未实行新法规的相邻地区。
干预前: 法规实施前一年。
干预后: 法规实施后一年。

如果该地区(处理组)的空气质量在法规实施后改善了 10 个单位,而邻近地区(对照组)的空气质量同期改善了 3 个单位。那么,DiD 估计的法规效应就是 10 3 = 7 个单位的改善。

核心假设(平行趋势假设,Parallel Trends Assumption): DiD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一个关键假设: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变量的趋势应该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对照组的趋势可以代表如果处理组没有接受干预,其结果也会遵循的趋势。

如何检验平行趋势假设: 通常可以通过在干预发生前多个时间点上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趋势来检验。如果干预前的趋势线大致平行,则假设成立的可能性较高。

优点:

能够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混淆变量: 例如,两地区之间固有的差异(地理、经济水平等)。
能够控制随时间变化的、但对两组影响相同的因素: 例如,全国性的经济衰退或气候变化。
在某些情况下比 PSM 或 PSW 更强大。

缺点:

对平行趋势假设的依赖性极强: 如果平行趋势假设不成立,DiD 的结果就不可靠。
可能受到干预同时发生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
需要可观测的对照组。

d. 断点回归设计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

核心思想: RDD 是在存在一个“截断点”(cutoff)或“门槛值”(threshold)的情况下,将个体分配到处理组或对照组的场景下使用的。例如,考试成绩超过某个分数线可以获得奖学金(处理),低于则不行。RDD 通过比较恰好在截断点两侧的个体,来估计处理效应。

详细解释:

1. 存在一个“运行变量” (Running Variable): 一个连续的变量,它决定了是否接受处理。
2. 存在一个“截断点” (Cutoff): 一个数值,超过或低于这个数值就接受或不接受处理。
3. 分配机制 (Assignment Mechanism): 个体是否接受处理完全由运行变量是否跨越截断点决定。
4. 核心思想: 在截断点附近,恰好处于截断点两侧的个体,除了是否跨越截断点外,在所有其他潜在因素上应该是高度相似的。因此,比较截断点两侧个体在结果变量上的差异,可以近似地估计处理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 (Local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LATE)。
5. 分析方法: 通常使用局部回归 (Local Regression) 或按带宽划分的回归模型来估计截断点两侧的结果,并计算其差值。

优点:

强大的因果推断能力: 在满足分配机制和连续性假设的情况下,RDD 是非常强大的因果推断方法,能很好地控制混淆变量(尤其是截断点附近的)。
适用于政策评估: 许多政策或项目都有明确的资格门槛。

缺点:

只能估计局部处理效应: 结果只适用于截断点附近的个体,不一定能推广到其他个体。
对模型假设敏感: 例如,需要假设在截断点附近结果变量关于运行变量是连续的(除了处理效应)。
需要足够多的数据集中在截断点附近。
分配机制必须严格执行: 如果存在操纵运行变量的行为(即个体为了获得处理而故意使其运行变量超过截断点),则会破坏 RDD 的有效性。

3. 时间序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核心思想: 对于具有时间顺序的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干预发生前后时间序列的变化来推断因果关系。

常见的相关方法:

a. 干预时间序列分析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ITS)

核心思想: ITS 分析一个单一时间序列,以评估一个特定干预措施对该序列的影响。它通过比较干预发生后序列的水平、斜率或趋势与干预发生前预测的趋势(如果干预没有发生的话)的差异来估计效应。

详细解释:

1. 收集长时间序列数据: 在干预发生前后各收集足够多的数据点。
2. 建立模型: 通常使用自回归集成移动平均模型 (ARIMA) 或带有季节性和趋势成分的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干预前的序列行为,并预测干预发生后的期望趋势。
3. 评估干预效应: 将模型预测的干预后趋势与实际观察到的干预后趋势进行比较。干预效应可以体现在:
水平变化 (Level Change): 干预发生后,序列的瞬时跳跃。
斜率变化 (Slope Change): 干预发生后,序列的变化率发生改变。
4. 控制自相关: 时间序列数据通常存在自相关(当前值与过去值相关),ITS 模型会考虑并控制这种自相关性。

优点:

适用于单一序列的因果推断: 当缺乏对照组时,这是重要的替代方法。
能够评估长期效应: 可以观察干预对序列趋势的影响。

缺点:

对平行趋势假设的依赖性: 隐含假设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序列会继续沿干预前的趋势发展。
需要大量数据点才能可靠建模。
可能受其他同期事件影响。

b. 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 和结构向量自回归 (Structural VAR, SVAR)

核心思想: VAR 模型用于分析多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分析一个变量(原因)如何影响另一个变量(结果)在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并尝试识别和分离“结构性”因果关系。

详细解释:

1. VAR 模型: 将每个变量建模为所有变量的滞后值的线性组合。例如,两个变量 X 和 Y,VAR(p) 模型可以表示为:
$X_t = c_1 + phi_{11,1}X_{t1} + ... + phi_{11,p}X_{tp} + phi_{12,1}Y_{t1} + ... + phi_{12,p}Y_{tp} + epsilon_{1,t}$
$Y_t = c_2 + phi_{21,1}X_{t1} + ... + phi_{21,p}X_{tp} + phi_{22,1}Y_{t1} + ... + phi_{22,p}Y_{tp} + epsilon_{2,t}$
其中 $epsilon$ 是误差项。

2. 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 IRF 分析一个变量的随机冲击(意外变化)如何随着时间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这是识别因果效应的关键工具。

3. SVAR 模型: 为了在 VAR 的基础上进行更直接的因果推断,SVAR 通过施加额外的结构性约束(例如,假设某个变量的瞬时冲击不受其他变量瞬时冲击的影响)来识别经济或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因果关系。这通常需要基于理论来设定约束。

优点:

能够捕捉变量间的复杂动态相互作用。
IRF 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冲击的传导效应。
SVAR 通过结构约束,可以更明确地识别因果链条。

缺点:

需要大量数据来估计模型参数。
模型的解释性可能很强,但识别因果关系需要谨慎地施加结构性约束。
结果对模型的滞后阶数和约束的选择很敏感。
仍然可能受到未观察到的变量的影响。

4. 工具变量法 (Instrumental Variables, IV)

核心思想: 当我们想估计 X 对 Y 的因果效应,但 X 与误差项存在相关性(可能是由未观测的混淆变量引起)时,IV 方法就派上用场了。IV 方法寻找一个“工具变量” (Instrumental Variable, Z),它与处理变量 X 相关,但只通过 X 影响结果变量 Y,并且与结果变量 Y 的误差项不相关。

详细解释:

假设我们想估计 X 对 Y 的因果效应,但观测模型为 $Y = eta_0 + eta_1 X + u$,其中 X 和误差项 $u$ 相关。

我们寻找一个工具变量 Z,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相关性 (Relevance): Z 与 X 相关 ($Cov(Z, X) eq 0$)。这意味着 Z 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或“影响”X。
2. 外生性/独立性 (Exogeneity/Independence): Z 与 Y 的误差项 $u$ 不相关 ($Cov(Z, u) = 0$)。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满足的条件。它意味着 Z 对 Y 的影响完全是间接的,通过影响 X 来实现,而 Z 本身不直接或通过其他未观测路径影响 Y。
3. 排除性约束 (Exclusion Restriction): Z 只通过 X 影响 Y。任何 Z 对 Y 的直接影响都是不允许的,或者说 Z 对 Y 的所有影响都必须通过 X。

常用的估计方法: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TwoStage Least Squares, 2SLS):
第一阶段: 用工具变量 Z 回归处理变量 X,得到 X 的“外生部分”的预测值 $hat{X}$。例如,进行回归 $X = alpha_0 + alpha_1 Z + v$。
第二阶段: 用预测值 $hat{X}$ 回归结果变量 Y。例如,进行回归 $Y = eta_0 + eta_1 hat{X} + w$。这里的 $eta_1$ 就是工具变量估计量。

例子: 研究教育年限 (X) 对工资 (Y) 的影响。

挑战: 教育年限 X 可能与许多未观测的因素相关(如家庭背景、内在能力),这些因素同时也影响工资 Y,导致 X 与误差项 u 相关。
寻找工具变量 Z: 假设我们发现出生地的季度(出生在一年中的哪个季度)可以作为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
相关性: 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入学年龄的规定可能导致在一年中不同季度出生的人,其最终的教育年限会略有不同。
外生性/独立性: 出生季度本身不太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资,或者通过其他未观测的途径影响工资,除非它影响了教育年限。这是一个强的理论假设。
排除性约束: 假设出生季度只通过影响教育年限来影响工资。

优点:

在存在内生性(X 与误差项相关)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估计因果效应的有效方法。
当 RCT 不可行时,是重要的替代方案。

缺点:

寻找一个满足所有三个条件的有效工具变量非常困难。
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特别是外生性和排除性约束)通常难以完全证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假设。
弱工具变量 (Weak Instruments): 如果工具变量与处理变量的相关性很弱,2SLS 的估计结果可能不稳定且有偏差。
工具变量法估计的是局部平均处理效应 (LATE),即对于那些因为工具变量而改变了处理变量的群体,他们的处理效应。

5.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核心思想: SEM 是一种广泛用于检验和估计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的统计框架。它允许同时估计多个变量之间的路径(即因果效应),并将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分解。

详细解释:

测量模型 (Measurement Model): 描述观测变量(如问卷项)如何测量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s,如智力、满意度)。
结构模型 (Structural Model): 描述潜在变量(或观测变量)之间基于理论的因果关系。这些关系用路径系数表示。
模型拟合: SEM 通过比较模型预测的协方差矩阵与样本的协方差矩阵来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
因果推断: 在 SEM 中,因果推断是基于预设的理论模型进行的。研究者根据理论构建变量之间的因果路径,然后使用统计数据来检验这些路径是否显著。

优点:

能够处理复杂的因果网络: 可以同时评估多个变量的相互关系。
区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允许分解因果效应的传导路径。
可以包含潜在变量: 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但理论上存在的概念。

缺点:

因果推断完全依赖于模型的结构设定: 如果模型结构不正确, SEM 的结果就具有误导性。
数据必须满足严格的统计假设(如正态性、独立性)。
通常需要大量的先验理论知识来构建模型。
SEM 本身不是一个因果推断工具,它是在假设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的。

总结和选择方法的考量

判断因果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

数据的类型: 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
是否存在可控的实验条件: 是否可以进行 RCT?
对混淆变量的控制程度: 是否可以测量和控制所有重要的混淆变量?
研究问题本身: 是评估一个特定干预的影响,还是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关系?
理论依据: 是否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一般而言:

RCTs 是金标准,提供最强的因果证据。
当 RCTs 不可行时,准实验设计(如 DiD, RDD, PSM/PSW)是重要的替代方法,但对关键假设(如平行趋势、分配机制)的依赖性较强。
工具变量法适用于存在内生性的观察性研究,但寻找好的工具变量是关键挑战。
时间序列分析特别适用于具有时间顺序的数据。
SEM 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检验复杂的因果理论,但其有效性取决于理论的正确性。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结合多种方法,或者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增强因果推断的可信度。例如,在观察性研究中,除了使用 PSM/PSW 控制混淆变量外,还可以尝试使用工具变量法,或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 DiD 分析,来验证结果的一致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荐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 slides:


Causality Through Directed Information


链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判断因果关系是统计学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需要理解一个事件(原因)如何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例如: 吸烟是否导致肺癌? 某项教育政策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种新的药物是否能有效治疗某种疾病? 特定的广告投入是否能增加产品销量?简单地观察到两个.............
  • 回答
    统一和康师傅在老坛酸菜牛肉面这一细分领域的竞争,是近年来中国方便面市场中极具代表性的品牌对决。双方在产品定位、营销策略、消费者教育和渠道布局上展开多维度较量,其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度变革与品牌竞争的精细化趋势。以下从竞争格局、营销方法论及可借鉴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竞争格局:差异化定位与市.............
  • 回答
    理解您对湖北疫情数据核减和统计方式的疑问。这涉及到疫情数据统计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统计口径和方法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关于湖北要求“已明确确诊的病例不能核减要全部加回”这个要求,通常出现在疫情初期,特别是当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数据录入错误、或者由于早期对病毒认识不足导致的一些“误.............
  • 回答
    在我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确实接触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讲义。这些资料各有侧重,有的偏理论推导,有的注重应用讲解,还有的则是在概念理解上特别到位。我想跟你分享一些我觉得特别不错的,并尝试细致地讲讲它们各自的闪光点。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理解的基石 “统计学习导论”(Introduction to.............
  • 回答
    统计学,这门关于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的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范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统计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应用广泛、前沿领域不断涌现的态势。国内统计学的发展现状: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统计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得益于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一个最关键的“ if ”。如果日本没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时期中国的主导权和统一进程,很可能在另一个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发展轨迹。首先,排除日本入.............
  • 回答
    .......
  • 回答
    欧洲在统计机器学习领域,确实汇聚了不少顶尖的学术机构。这些地方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积淀,更有活跃的前沿研究和人才培养,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英国:名校林立,实力雄厚提到统计机器学习,英国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这里的几所名校在这方面可谓是各有千秋,培养出了不少业界翘楚。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数据信息包围,但其中有些数据,一旦了解了,会让你忍不住惊叹:“原来是这样!”今天,就想跟你聊聊那些特别有意思,而且能让人开阔眼界的数据统计,保证让你听了之后,茶余饭后也多了一些谈资。1. 你的手机,比你想象的更“黏人”我们都知道自己离不开手机,但具体有多离不开?这个数据可能会让.............
  • 回答
    作为一名统计学博士生,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学书籍,它们就像我的一个个向导,指引我在浩瀚的统计学海洋中探索前行。要说哪几本“影响深远”,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本对我来说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我仔细回想,有那么几本书,它们的思想、方法或是视角,确实在我求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
  • 回答
    说到概率统计的经典教材,那可真是群星璀璨,各个年代都有大师级的作品流传至今,至今仍被奉为圭臬。我下面就挑几本最广为人知、也最受推崇的,跟大家聊聊,希望能让大家对它们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感觉就像我们几个老朋友围坐在一起,翻着书,回忆当年一样。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A First Course .............
  • 回答
    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减少,这一数字上的变化,哪怕只是46万,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人口动态中几个深刻的趋势,值得我们细细梳理:1. 生育率持续低迷的深层体现男性人口的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必然是出生人口的减少。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虽然曾面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随着社会经济.............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份厚重的报告,就像一张全国性的数字地图,为我们勾勒出当下中国互联网的全景。9.89亿的网民规模,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震撼,意味着我们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但报告里隐藏的信息远不止这些,细细嚼来,还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亮点。一、 9.89亿网民的“画像”:.............
  • 回答
    啊,这个问题可太有趣了!法语里藏着太多那种,你读着它,感觉心脏被轻轻一击,但就是没办法用一个现成的中文词儿给它套进去,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把那份味道传达出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统计统计,保证让你听着就像是跟一个老法(国)迷在聊天。一、 关于“那种感觉”的词儿,难以言喻但又似曾相识: Dépaysem.............
  • 回答
    看到“我的知乎 2018”数据统计这份报告,说实话,一股暖流就这么涌了上来,带着点儿怀旧,又有点儿说不出的感慨。感觉就像翻开一本尘封的日记,里面记录着那一年我脑子里那些跳跃的思想、那些想要弄明白的问题,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首先最触动我的,是那些我提过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我好像在纠结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问.............
  • 回答
    “超六成职校学生毕业后不愿当蓝领”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更触及了当前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发展期望的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一、 现象分析:为什么职校学生不愿意当蓝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蓝领”在.............
  •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对我个人来说,真正起到“醍醐灌顶”作用的书籍、论文和期刊。它们不是那种看了就好像立马能写出复杂模型的大神指南,而是真正帮助我理清思路,建立起对数据挖掘、特征工程和统计挖掘的“眉目”的启蒙之作。一、 打下坚实基础:那些让我“理解”数据是什么的书在动手做事情之前,我发现.............
  • 回答
    山西一小学老师统计学生家庭背景并划分“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等情况,这件事情听起来确实让人有些不舒服,也挺让人思考的。首先,从这位老师的动机来看,可能是有他的“道理”。比如,他可能是想以此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确实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甚至性格和行为习惯。在教学过.............
  • 回答
    量化择时与统计套利,都是量化投资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策略类型。从技术角度来看,量化择时的难度通常要高于统计套利,其核心原因在于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和“预测性”要求更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先要剥离那些“AI写作”的痕迹,用更贴近实操的语言来拆解它们。一、量化择时的核心挑战:预测与时效性量化择时,顾名.............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统计学里那些“邪门歪道”的玩意儿,保证让你跌破眼镜,觉得这玩意儿跟咱们日常直觉差得也太远了!1. “我看到的就是我想看到的”——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这事儿说起来就让人郁闷。你可能听过一个故事,说二战时期的飞机在返航后,机身上被打了很多弹孔,科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