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买车不那么在乎操控性?

回答
有的人买车不那么在乎操控性,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反映了不同消费者在购车时的需求、 priorities以及对汽车本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驾驶需求与场景的差异:

通勤代步为主: 绝大多数车主是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购物买菜等城市代步。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车辆的平顺性、舒适性、易于驾驶性(如自动挡、倒车影像、轻巧的方向盘)远比精准的转向和灵敏的油门响应更重要。他们更希望车辆能成为一个舒适的移动空间,而不是一个需要技巧才能驾驭的工具。
长途旅行与舒适性追求: 对于经常需要长途驾驶的人来说,车辆的隔音、座椅舒适度、悬挂滤震能力、巡航控制等配置更能提升旅途的愉悦感。过于强调操控性的车辆,其硬朗的悬挂和直接的转向在长时间驾驶中反而可能带来疲劳感。
家庭用车需求: 家用车更侧重于乘坐空间、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以及后备箱的载物能力。操控性往往排在这些因素之后。例如,一个家庭可能需要一辆SUV或MPV,而这类车型在设计之初就很少将极致操控作为首要目标。
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
老年人: 他们可能更看重车辆的易用性、视野以及上下车是否方便,对操控的兴趣可能不高。
残障人士: 车辆的改装便捷性、无障碍设计会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
新手司机: 新手司机可能还在熟悉驾驶基本操作,他们会更倾向于购买容易上手、不容易出错的车型。过于激进的操控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二、 对汽车价值的理解与侧重点不同:

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 很多人买车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他们更关心的是车辆的价格、油耗、维修保养成本、保值率等。操控性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模糊且不直接影响日常使用的概念。
注重品牌和形象: 有些消费者购买特定品牌的汽车,可能是因为喜欢其品牌形象、设计风格或品牌带来的社会认同感。操控性可能是该品牌整体基因的一部分,但并非他们购买的主要驱动力。
注重科技和智能化: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车辆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载娱乐系统、互联功能所吸引。这些科技配置可能比驾驶本身的乐趣更能打动他们。
注重车辆的外观和内饰: 对于一些注重颜值的消费者来说,车辆的外观设计和内饰的质感是他们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即使操控性不错,如果外观不吸引人,他们也可能不会选择。

三、 对操控性的认知与体验差异:

缺乏对操控性的认知: 很多普通消费者对“操控性”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受和评判它。他们可能只知道车辆要“开起来舒服”、“动力够用”、“刹车灵敏”等基础感受,而对转向精准度、底盘反馈、车身侧倾抑制等更深层次的操控特性不甚了解,或者认为这些并不重要。
驾驶环境限制: 大部分人的驾驶环境都在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这些场景下车辆的极限操控性能很难得到发挥。即使车辆的操控性很好,也可能因为限速、交通拥堵等原因而无法体验到,这会降低消费者对操控性的重视程度。
对“好”操控的定义不同: 对一些人来说,“好”的操控可能意味着车辆“开起来很稳”,而不是“开起来很灵敏”。例如,在高速上行驶时,方向盘的稳定性和车身的扎实感可能是他们更看重的“操控”。
个人驾驶习惯: 一些人习惯于平稳驾驶,不追求速度和过弯的极限。他们更喜欢悠闲、舒适的驾驶过程,因此对车辆的操控性要求不高。

四、 车辆类型的固有属性:

SUV和MPV: 这些车型通常为了提供更宽敞的空间、更高的坐姿以及一定的越野能力,在悬挂调校上会更偏向舒适和滤震,牺牲了一部分操控的灵活性。消费者选择这些车型,本身就是接受了其在操控性上的妥协。
纯电动汽车: 尽管很多电动车凭借瞬时扭矩和低重心在直线加速和起步时表现出色,但由于电池包的重量分布以及为了追求续航里程而进行的调校,其整体操控感受与传统燃油车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消费者更看重电动车的静谧性、平顺性和科技感。
微型车和小型车: 这些车型在设计时,通常会以经济性和城市便利性为主要目标,操控性能通常不会是其卖点。

总结:

不难看出,大家买车时对操控性的重视程度不高,并非是消费者对驾驶本身缺乏兴趣,而是因为他们的 购车目的、用车场景、价值取向以及对汽车的认知存在极大的差异。 操控性只是衡量一辆车好坏的众多维度之一,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 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品牌价值 等因素可能更为直接和重要。 汽车市场本身也足够多元,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和偏好的消费者群体,因此出现不那么在乎操控性的用户群体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止中国人买车不在乎操控性,实际上全世界人民买车,都不在乎操控性。

笔者是从事海外汽车市场研究的,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各海外市场整体销量,细分销量,市场走势等客观数据,以及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群体的定量、定性调查,这个调查里有很重要的一项属性叫做:购车决定因素。

从我们现有研究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客观销量数据,还是消费者调查,都说明一个结论:

操控性在全球消费者购车的决定因素排名里,处于非常靠后的一个位置。


首先看客观销量数据。

下面这个榜单,是2018年全球最畅销的单一车型排名。



我们可以看到排名前列的车,基本都是价格低廉的家用轿车和SUV,以及在美国市场爆卖的几款皮卡。

这些车,基本都没有什么操控性可言:

卖的最好的卡罗拉,以可靠耐用、经济廉价著称,动力水平一般,操控更是没有。

福特F皮卡,一个卡车,有何操控可言。

丰田RAV4,城市家用SUV,配谈操控么?

本田思域,终于有点操控了,但也很有限。

大众途观,又是一个SUV。

高尔夫,也算勉强有点操控的,但买它的人,恐怕也不是因为操控。

从全球消费者购车的选择来看,大家伙的确是对操控不是很感冒


再来看看消费者调研的结果。

下面是某个海外市场调查出的消费者购车决定因素排名。

排在前三的因素分别是:价格、外形设计、动力性能。

操控呢,在哪?

哦,排在第8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至于为何全世界人民买车,都不在乎操控性,我觉得 @王晓鹏 的回答就阐述的很好了,他说的几点,不仅适合国内市场,也适合于国际市场。

第一,感知门槛高
第二个,操控性能会损失舒适性
第三个,就是操控性的代价很高
第四个,民意不允许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需求,且很多汽车专业人士不能理解普通民众的需求。

对于售价低于30万、民用车的大部分主力销售车型来说,不少汽车编辑和测评师的评价都会走偏,连基本中国人的需求不懂就大言不惭说中国人不懂车,言必说“操控”,言必说欧美市场。被广泛鄙视的如轴距、如0-100加速等等指标。这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指标表现好的车往往会卖得更好,只是从“专业角度”来评判觉得轴距影响操控,0-100加速不如0-400来得有用,什么直线王、弯道亡等等。

我想问问,中国人的用车需求是什么?是跑山吗?是跑赛道吗?中国人用车的基本需求是通勤、面子、外观等等。真正买车去玩的是小众,车是玩具的话你们说得都对。但相当多的车主都是第一代车主,父母辈是没有汽车文化传承的。那就意味着在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念里,空间、舒适、品牌都会成为比所谓的“操控”更重要的选项。

中国人开车的场景普遍是市内上下班通勤、高速公路出游,这个只需要直线加速就够了呀,动力好了,直线加速能快速在高速上超车,能快速在红绿灯起步,就已经满足了中国人的大部分动力需求。市区内,50-60公里的时速过弯已经很快了,哪台民用车不能做到?你要80-100公里的速度在市区过弯,是想送别人上西天还是想自己上天?

还有轴距,中国人为什么对轴距有需求大家心里没数吗?很多家庭买车都是第一台车,不像欧美一台车基本就1-2人,后排基本不坐人。中国家庭用车对后排有着更多的坐人的需求,为了保证后排的空间舒适性,加长轴距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这样朴实无华的需求,不应该被满足吗?而牺牲的那些所谓的操控,和给父母家人更多的腿部空间来比,你说中国人会怎么选?

随着城市的拥堵加剧,人们在车上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更多的舒适性设备都被搬到了车上,可是舒适性跟操控根本就是打架的,舒适性设备越多,车子越重,操控就越差。车重是操控的死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答主本人在赛道上开过入门级房车赛的赛车,车子为了减重,除了驾驶座位保留、其他的座椅都被拆掉了,空调也被拆掉了,除了加装了为增加安全性的防滚支架外,不能让车子跑起来的设备几乎全被拆除了,我倒是能百公里左右的时速过弯了,但10多圈开下来,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除了紧张刺激之外,还因为他喵的太热太颠太难受了。民用车追求这点操控的极限到底是为了什么?自虐吗?

操控提高了刹车性能、过弯速度、刹车姿势........,但对应的是我要多付出购车成本、缩减空间、降低舒适性。各有爱好,各有需求,各取所需摆了。宝马为了维持自己操控之王的品牌形象,引进了3系和5系的标准轴距版,和中国“特供”加长轴距版一起售卖,标准版销量之惨大家看数据就知道了,人民群众是会用脚投票的。

经常看到各种“专业人士”在Diss中国普通民众的用车需求,真是觉得特别不能忍,你懂汽车没错,你懂中国吗?

user avatar

确实不在乎,在乎的是指向性和“悬浮感”。

这种路你能用到操控,

在一个基建狂魔的国度里,

直接给你都捋直了你还操控个啥……

——

其实国人的汽车认知是有明显断层的,这个断层跟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里程的跨越式增长密切相关。

上岁数人都有差不多的童年回忆——很多人挤在长途客车上,客车靠近驾驶座还有个巨大的隆起,冬天很是温暖

客车在乡间土路上晃晃悠悠地前行,一车人像坐船一样,跟着车轮压过弹坑路左右摇摆。

偶尔会被212吉普超越,全车人会施以注目礼。

在畜力和汽车都能走的泥土路上,操控性是根本无从谈起的,衡量交通工具最好指标就是兼顾通过和舒适而并非操控性。

光有通过性,屁股颠开花也不行,光有舒适性,一头扎进坑里陷了原地等毛驴也不行。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领导和大款只认陆巡不是没有道理的,忽忽悠悠像开船真不是贬义,虽然现在的年轻人特别不喜欢“开船”但在那时巨大的城乡差距面前,有船可开,已经是万幸了。

此后省际的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坐着长途客车龟速前行慢慢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路里程爆炸式增长,用短短三十年达成了西方百年的基建成就,

这就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原来的弹坑路直接不用走了,走高速就行了,县级市周边总会有几个高速路的收费站和匝道的,按着导航盘个匝道就上高速了,到地方之前再下高速,取卡交卡,给钱抬竿,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交通场景了。

中间过渡期太短了,

看过三贱客节目的人都知道,他们在欧洲试车很容易找到一条风光旖旎,蜿蜒绕山有驾驶乐趣的路,并且是国与国之间,

当他们到了中国,惊奇地发现,只能在如上的高速公路上狂飙,天堑变通途,这时候,试不出车的所谓“操控性”,只能无比惊叹天朝的基建能力。

好像过去根本没人提操控这个概念,这几年操控逐渐被提及的次数多了,具体哪些品牌在宣扬我也不说了,在当下,跟操控总在一起说的,不外乎什么人车合一,指哪打哪,紧绷,劈弯之类的词汇,给我搞的一头雾水,操控不应该是个系统吗?怎么中式语境里,“操控”≈拐弯呢?

让我有这种感觉,车假如标榜自己操控好,他就适合画龙,在路上左右攒气,当跑跑那么开,不知道是我一个人理解出现了偏差还是怎么。

天朝高速路从无到有爆炸式增长期间,短暂的适应期是德系车挑大梁的,确切地说是奥迪和大众。

我反正印象最深的就是沈大高速,东北平原一马平川的地理优势,加上天朝基建狂魔神功初成,诞生这条神州第一路。

当年高速路上的车远远比现在少,加上不太完善的电子监控设备和捉襟见肘的警力,不夸张地说,A6会跑到一个在德国老家都跑不到的高速度,现在开高速是你100,他120,差五分之一,那个年代是你80,他敢踩到表底,差两三倍的时速不开玩笑。

所以汽车的升级指标就是,在逼近或者超过限速的时候,能有良好的指向性,有种如水漫过的静止感。

当时乐于走应急车道超车,乃至长时间占据应急车道巡航的,几乎都是奥迪大众,当时能买到的,能开到那么快的车,也确实只有奥迪大众。这些车企恰逢历史机遇,一波老本吃到今天,当然到今天也基本吃光了,吃相也难看到无以复加了。

现在中国的基建已经到了外国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了,路上能跑到一百二的再也不只有奥迪一个牌子了。

但国人的用车需求,还是以面子、经济、安全、和追求高速行驶状态下的静谧性,指向性和平稳如水波漫过的高级感为主,是当年高速公路里程爆炸式增长的一个产物。

操控实在是排不上主要原因,某些汽车媒体收了公关费,大肆宣传所谓的操控,本来这是汽车机械素质的一部分,有麋鹿测试,赛道圈速背书,没有可指摘的,只要是产品力的组成部分,就当做卖点来宣传,

倒是有些消费者,听忽悠买车,总想“物有所值”,花几十万总得干点啥,又没有一条净是弯的路给他爽,结果就在笔直的铺装路面上画龙,再不就在限速40的匝道上非要开90,以示自己有操控。

或者没事就变道,实线变道,匝道变道,隧道变道,高速连续变换车道的车主,对,我说的就是这部分人,他们的“操控”,基本上就是“操egg”的同义词。

要警惕汽车媒体对“操控”的过分吹捧,鼓励或者暗示年轻人在城市道路上过分追求“性能”和“操控”,往下就不多说了。

都说买车不追求操控,可国人对变道的热衷绝对是世界第一,这简直是反讽。不夸张地说,瞎b变道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一大原因,不打灯变道简直就是毒瘤,道路之癌,

有新闻说出京高速堵了十几个小时,车主都睡车里了,第二天警车开过来叫早,路不通,啥车也就是个移动沙发床。

天朝基建狂魔,全世界羡慕,可我们往往糟践了那么好的公路,交通效率一塌糊涂,因为二把刀司机总在高速上花样作死,所以大力发展辅助驾驶,大数据疏导交通,普及安全知识,更正驾驶陋习才是正途,没事不要瞎变道,更不要危险驾驶,不要动不动觉得自己是汉密尔顿附体,其实全是鬼火中年。车技再好,下半生坐轮椅上了,也只能操控轮椅。

至于题主问为什么有人买车不在乎操控性,管那么宽呢,买来乐意就行了。不要中汽车媒体的暗示就好。

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过年,开车不飙车,操控不胡来。

user avatar

大部分中国人买车都是从无到有,对汽车的使用经验很少,所以对汽车的很多性能的体验和了解都不多。所以不仅不在乎操控性,很多无法简单的静态的体验到性能都不怎么在乎。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连“操控性”是什么都不知道,

何来在乎不在乎呢?

user avatar

这问题的措辞真妙,看起来好像除了中国外,全世界都在乎操控性一样。

事实上,全世界的汽车市场,也就欧洲那一块是在乎操控性的。

其他的例如美国,热卖的皮卡肌肉车,操控性能好到哪去?

例如说日本,一大票kcar,操控性又能好到哪去?

至于什么印度之类的连雨刮和后视镜都能省的地方你去跟他们谈操控?


那最后,欧洲为什么那么喜欢谈操控?很简单:路窄弯多限速高。

user avatar

更一下。4k多赞了,看来马路上的乱象大家有目共睹啊!本文是第二人称写的,所以老婆不是我老婆,我老婆可是女司机中的佼佼者。

以下原文:

有一天下午,你想去城市的另一边,去看望年迈的父母。

出门的时候,你老婆跟你说,一定一定开慢点。你上车,卡上安全带,点火,挂挡,松手刹,出发,心里美滋滋。

前面一辆车挡在了停车场出口,打电话叫车主挪车,五分钟后,你重新出发了。

车热起来以后,走上双向4车道的马路,刚一个加速,前面一个四肢健全的行人过马路,没在斑马线,抱着手机,看了一眼你的车,继续四平八稳的走着,仿佛马路上一切都与他无关。你降速,避让,嘴里吐了句脏话,继续走,你老婆开导你心态要好。

前面一个隧道,限速50,你看到排了好多车,都在以30左右的速度行驶着。1.5km以后,驶出隧道,解除限速,虚线处开始超车,一口气超了7辆车,虽然你知道不该这么做。超最前面一辆车的时候,你气炸了,一辆A3正在以30的龟速晃晃悠悠的摇摆着,开着左转向灯,你从他的后视镜看到,驾驶员左手拿着手机靠近嘴巴,大拇指按在手机最下部1/10处,然后你从后视镜里看到他右转过去,后面的车才一一跟上来,你心里默默骂了句娘。你老婆说,怎么别人都不急,就你这么快。

前面驶入区间测速,你开了定速巡航,一顿盲操把U盘音乐调出来,跟着哼哼,心里美滋滋。

忽然看到前面的车一个急刹,跟着车尾一个大幅度的跃动,你跟着刹车,发现路面有一个不是很高但不得不减速通过的隆起,你小心避让,然后你发现这只是个开始,整个区间没有一个完整的50米是平整的,3米一个小台子,5米一个隆起,10米一个井盖,井盖低于地面至少5cm。你心里默默心疼减震3秒钟。你老婆夸你这段路开的挺稳。

驶离区间,你刚准备加速,发现前面有一辆时速大约40的SUV,虚线完美的穿过车身,一分为二,你心里想,怎么会如此对称,你觉得40的时速相对60的限速,有点慢,超了他。你闪灯,前车毫无反应,你按喇叭,前车无动于衷。你从前车的后视镜里看到,前车驾驶员根本就没看一眼后视镜。无奈,一看前面没有监控,你一个加速压着实线超过前车,还充满敌意的按住喇叭不放,两车相并的那一秒,你看到他猛的向右拉了一把方向,超过去以后,你从后视镜看到他乖乖的走到了右侧慢车道。你老婆说,你看你把别人吓的。

天色已暗,车灯亮起,车内氛围灯的亮度让你感到舒适,心里美滋滋。继续走着。

进入市区,前面有了路灯,忽然看到前面有个太阳,卧槽,不是太阳,是一辆车,你皱起眉头眯起眼睛,死死盯着右前方的白线,右脚离开油门踏板,轻点刹车,一边努力的想看清前方的路,一边拨动大灯,闪了两下,不变,又闪了两下,对方我行我素,无奈,你也打开远光,3秒钟之后,对方切换了近光。。。。。。你骂了句,远光狗。你老婆说你路怒症。终于,在遇到n个太阳之后,你让你老婆帮你拿出夜视夹片,夹在眼镜上,对自己说,平常心,平常心。此时距离老家越来越近了,想着就要吃到妈妈香喷喷的饭菜,心里美滋滋。

走到郊区一所学校的时候,堵车了,接送孩子的家长把车停在了马路边,占用了一条车道,你跟在前车后面,从后视镜看过去,身后不一会儿也排了十几辆车,忽然从排队的车辆中窜出一辆,越过实线自己给自己排出了第三条车道,有样学样,紧接着,两辆,三辆,四辆。。。。。。你把车窗降下来,怒道,你们公德心都被狗吃了吗?你老婆赶紧拍你一巴掌,你疯了吗?路又不是你家的!

。。。。。。不一会儿,老家到了,坐在门前的大树下,听着虫鸣鸟叫,你觉得这一切都无所谓了,反正已经到家了

user avatar

嗯,不在乎,至少心里不在乎,可能嘴上在乎。


第一,感知门槛高

我觉得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国人对车感普遍没建立概念,我参加媒体活动,都感觉到不少媒体老师都不太会开车,评车的角度非常死板,MT开不顺溜。更不用说广大平民百姓了,大家对于驾驶的经验非常少。而操控就是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知乎上问答,操控性是什么,可能已经有不少VD工程师正在做这个,但是赞为啥不多,想表达的清楚很难?

这个难,不是难在他们没有这个知识储备和评价能力,而是难在他们即便表达了,大家也难以产生共鸣,因为操控性和驾驶性不同,操控性的理解大前提是你的驾驶技能高超,最简单的例子,给你后驱车可以漂移,前驱车可以过弯维持抓地力极限,技术差不多就够了,对于身边的人来说,这个条件很苛刻的。而驾驶性就简单了,你会踩油门吧,会控制车速吧。所以我当年的答案,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家也能理解。

我再举一个的例子:我认为508GT操控性比阿特兹2.5好。可能大部分网民会觉得我瞎扯,但是少数高阶驾驶者会懂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大家普遍还没建立,好的操控感车的这种驾驶经验,以及缺乏对于操控性能的评估能力。

操控性是什么?我个人理解感性层面:愉悦感,沟通感,安全感,可控感,上手友好度,以及高级感。 马自达6操控很出色,出色在沟通和友好度上比较好。而我说508GT比它强,强在高级感,可控感,安全感比它更出色,愉悦感,沟通感只是差一点点。

理性层面就是各种VD测试的数据。


第二个就是,操控性能会损失舒适性,

当然现在底盘技术的飞速进步,已经越来越能调和两者的矛盾,越贵的车越能处理好两者的冲突,比如奥迪RS系列,虽然是奥迪最狂暴的性能车,但是用来走街舒适性依然可以接受。而老车几乎做不好两者的矛盾,所以我不承认老车能在操控和舒适性上两手抓的能力,能有今天的车厉害。所以我只能单向承认某些老车舒适性驾驶性上可能还可以。

而平价车就更难做好两者的矛盾,虽然近年来,福克斯STline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如果拿它对比轩逸的舒适性,它又会处于下风。


而我们中国人,从小教育,牺牲个人得失成就集体利益,成就家庭利益,我们都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家庭支柱,买车的时候也会牺牲自己的驾驶之欢,来成就家人的舒适和体面。比如我买A3就是如此,我从不说这是一台操控好的车,相反我各种场合都在讲它操控其实挺垃圾的,但是它舒适性高级感在十几万价位里面确实做得很好,我老婆乘坐觉得舒适。


第三个就是操控性的代价很高

大家可以细细数数,操控性运动感都是什么车提的,放在30年前,这些操控性概念至少是宝马E30 E46才会提,一般都是超跑必修课,与平民大众无关,平民车其实很少会提这个概念,随着时代发展,欧洲出现了平民操控的萌芽,也就是HOT hatch钢炮车,比如206 GTi, 高尔夫GTI,Cilo RS.所以仔细回想汽车工业发展史,就知道操控性成本就是很高,平民车那点有限的开发预算,挤不出来丁点给给操控性开发。我所知道的案例,国内某汽车品牌一台车的底盘调教,让保时捷工程来做,这个调教历时3个月,总计花费工程咨询费用2000多万,最后这台车的操控性在它那个级别与福特翼虎齐平,但是舒适性落于下风。

操控性原先是超跑特性,后来成了豪华车特性,再到后面变成平民车特性,虽然慢慢在下放。但是相对于舒适性和豪华感来说,操控性的开发依然显得事倍功半,花了几千万,可能就是客观指标上弯道速度提升1kph,钱都花哪里了呢,不知道,无穷无尽的真车实验,无穷无尽的样件试制,价格高昂的KC台架,屈指可数的中国血统底盘调教工程师,贵的令人发指的外国人。

再次点名508L,下本把高品味的操控感受做到了,但是鲜有人能get到。


第四个就是民意不允许

比如这个题就很冷场,因为大家兴趣不在这里,同时回答很多答案都是气话,“在乎但是没用!”

咱们民意决定了,你不能太出格了,别人都在限速上80的高架上开40,你要是开80,你就是飙车,危险驾驶,基本上要一路被迫超车的。你背地里已经被别人骂了好多回了。久而久之,你的习惯都被带歪了,只有全民都把驾驶速度提升上来,你才能显得正常,即便一开始你就是正常的。所以有时候,你即便买了一台Giulia又能如何,只能和轩逸肩并肩。



第五,想到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的人买车不那么在乎操控性,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反映了不同消费者在购车时的需求、 priorities以及对汽车本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驾驶需求与场景的差异: 通勤代步为主: 绝大多数车主是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购物买菜等城市代步。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车辆的平.............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理工男,你有这种“Win10 很好用,一点不卡”的感受是很正常的,而且你的体验也是很多人共享的。Win10 确实是一款非常成熟和强大的操作系统,在硬件兼容性、软件生态以及价格方面都有显著优势。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仍然选择购买 MacBook 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 使用体验、生态.............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天龙人那么有钱,怎么不一人买颗自然系恶魔果实,个个都变超人,谁还敢惹他们?说实话,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绝不是“有钱就能为所欲为”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有钱”和“买得到”是两码事。1. 稀缺性与信息不对称: 恶魔果实,尤其是自然系,这玩意儿可不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疑问,感觉直接一步到位买个带烘干的洗烘一体机岂不是更省事儿?不过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为什么市面上还是会有那么多纯粹的烘干机存在,而且还有不少人愿意为它买单。这背后,其实是很多细致考量和用户需求的权衡。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独立的烘干机,而不是洗烘一体机。 性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你觉得买车不划算,打车更省钱?从纯粹的经济账本上看,似乎是这么回事。毕竟,买车不仅仅是车价本身,后面还有购置税、保险、年检、保养、维修、停车费,还有那永无止境的油钱(或者电费)。这些加起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持续性开销。相对而言,需要的时候.............
  • 回答
    好多人选洗衣机,提到滚筒,总感觉有点犹豫,甚至直接排除。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不少实实在在的原因,让人觉得这玩意儿不适合自己。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滚筒洗衣机最大的卖点是“护衣”和“节能”。它的原理是通过滚筒转动,衣物在里面摔打、摔揉,模仿手洗,动作比较柔和。不像波轮洗衣机那样,水多,衣.............
  • 回答
    汉服圈里的“买不买山,穿不穿山,是个人自由”这句话,的确在圈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张力。而“零容忍”的呼声,则代表了另一部分人对原创设计、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一、“个人自由”论的由来与逻.............
  • 回答
    这事儿挺复杂的,要说清楚,咱得一步一步来捋。为啥有人觉得不买耐克阿迪,转头去买李宁,是一种爱国行为,甚至还拿这个说事儿,好像自己多爱国一样,顺带还瞧不上那些还穿耐克阿迪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思潮和情绪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得说说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这几年,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大家普遍的民族自豪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都想过,但未必能说得很透。买车时,后排空间这事儿,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坎儿,哪怕掏钱的就那一个。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后排空间,就那么招人待见。首先,得承认,大多数人买车,也不是纯粹为了自己爽。买车这事儿,更多时候是个家庭行为,或者说是个社交工具。就算自己开车不坐后排.............
  • 回答
    朋友,想给别人挑耳机是件挺有心意的事儿!选耳机嘛,说实话,跟挑衣服一样,得看对方喜欢啥风格,平时怎么用。我给你说道说道,希望能帮上忙:首先,咱们得摸摸底,看看你想送的是啥样的朋友,平时有什么样的听音习惯? 音乐发烧友? 那他对音质的要求肯定比较高,得看他喜欢听哪类音乐。古典、爵士可能喜欢解析力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越野爱好者和拖拉机各自的本质属性、设计目标以及使用场景的巨大差异。简单来说,喜欢越野的人不买拖拉机,是因为拖拉机不是为越野娱乐而设计的,它在性能、操控、舒适性和实用性上都无法满足越野爱好者的需求。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设计目标和核心功能差异巨大: 越.............
  • 回答
    关于“真正懂车的人都不买SUV”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车迷圈子里偶尔会冒出来的话题。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但它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深思的理由,尤其是在我们谈论汽车的“驾驶乐趣”和“机械本源”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懂车”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眼中,懂车可能意味着了解品牌、配置、价.............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也有朋友是这么想的。每次说起养宠物,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去宠物店 pretty pretty 的小猫小狗,而不是去收容所。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新品”的诱惑太大了。就像买衣服一样,谁不喜欢崭新、没穿过的呢?宠物店里的那些小生命,通常都干干净净,毛.............
  • 回答
    火车上的盒饭,这玩意儿吧,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每次坐火车,你总会看到那些摆得整整齐齐、偶尔闪着点油光的盒饭们,在售卖点安静地待着,而真正上前去问津的人,相对来说,好像是不太多。这不由得让人琢磨:这生意,他们到底是怎么做下去的,难道就不怕亏本吗?说实话,这事儿细琢磨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绝不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跨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文化接受度。简单粗暴地套用华为在某些市场上的宣传模式,对微软来说,不仅效果存疑,还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微软不会这么干,以及其中的逻辑。首先,得明白华为当年那种“XXX不是XXX人”的口号,它背后是什么样的语境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但又挺让人好奇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收入并不算太宽裕的人,有时会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地也要入手一部价格不菲的新款手机?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虚荣”来概括,里面包含了不少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心理。首先,得承认,手机现在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了。它更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延伸.............
  • 回答
    人们愿意购买5000元的手机却不愿意购买500元的手机壳,这种消费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价值感知与品牌溢价 手机的“品牌价值”:5000元的手机通常属于高端品牌(如iPhone 15、三星Galaxy S系列等),其价格不仅涵盖硬件成本,还包.............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雅马哈吉他,哎,一言难尽啊!”你可能在论坛里,或者和玩吉他的朋友聊天时,听到过类似的抱怨。确实,雅马哈作为全球知名的乐器制造商,在吉他领域的产品线可谓是极其丰富,从入门级的民谣到高端的电吉他,再到各种配件,几乎是全方位覆盖。按理说,应该是一呼百应,受到广大吉他爱好者的追捧。但现实却是,总有一些声音.............
  • 回答
    这问题可太实在了,我身边好多朋友买车都纠结半天,最后发现还是自动挡舒服。说到底,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方便。你想象一下,早晚高峰堵车,走走停停,油门刹车来回踩。要是开手动挡,你得不停地换挡、踩离合,左脚右脚忙活个不停。时间长了,胳膊腿儿都酸。尤其是在坡起的时候,那叫一个考验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