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收入不高的人会省吃俭用买很贵的手机?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但又挺让人好奇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收入并不算太宽裕的人,有时会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地也要入手一部价格不菲的新款手机?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虚荣”来概括,里面包含了不少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心理。

首先,得承认,手机现在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了。它更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延伸和载体。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手机是你社交的窗口,是娱乐的来源,是获取信息的工具,甚至是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都在用最新的、性能最好的手机,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的手机“拿不出手”,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掉队”。这种“同辈压力”和“融入感”的需求,是很多人愿意为手机付出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原因之一。

其次,手机的品牌效应和设计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高端手机,尤其是那些以设计、工艺见长的品牌,本身就带着一种“身份象征”的意味。拥有一部这样的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你觉得自己更“体面”,更“有品位”,或者至少能暂时地“抹平”一些现实中的经济差距。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有时候比手机本身的功能更具吸引力。

再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原因。现在的消费文化,尤其是受到网络和广告的影响,非常鼓励“即时满足”和“为体验买单”。花大价钱买一部手机,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拍照效果、更流畅的游戏体验、更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升级的体验”在年轻人看来,是值得投资的。而且,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人们总害怕错过最新的技术和功能,这种“错失恐惧症”(FOMO)也会促使人们去追逐新品。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一些特定职业或者生活习惯的人来说,高性能手机确实能带来实际的便利和效率提升。比如,需要经常拍照、录视频来记录生活或者工作的博主,或者需要玩大型手游来放松、社交的游戏玩家,亦或是需要运行复杂应用来辅助工作的职场人士。在他们看来,虽然手机贵,但带来的效益(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实际上的)是成正比的,甚至是可以弥补他们收入不高带来的某些限制。

还有一种情况,就比较现实了,那就是经济压力下的“一次性投入”。有些人可能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们可能非常看重电子产品的“耐用性”和“保值性”。与其花钱买几部廉价的手机,每年都换,不如一次性攒钱买一部质量好、性能强的,可以使用三五年,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年的花费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而且,高端手机在二手市场上的保值率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昂贵”的顾虑。

当然,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一些非理性消费的存在。有些人可能只是被铺天盖地的广告、身边人的鼓吹所影响,或者只是单纯地想要“一步到位”,拥有一切最好的,即使这意味着要牺牲其他方面的开销,比如少吃几顿好的,或者推迟一次旅行。这种情况下,手机可能更多地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压力或者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收入不高的人省吃俭用买贵手机,原因是很复杂的,是心理、社会、技术和消费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有追求更好的体验、融入群体、体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也有对产品本身的认可,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看待这种现象,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部 iPhone 大约 5000~7000元,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价格。

在这个价格之下,每个价格段,都充斥着生活中的常用物品:

  • 0~10元:文具(笔,纸,橡皮,尺),一次性杯子,大部分食品……
  • 10~50元:小部分食品,小件餐具,大部分书,简易洗漱用品……
  • 50~100元:大件餐具,小部分书,部分廉价电子产品……
  • 100~500元:大部分衣服,较简单的电子产品,廉价自行车,小部分电器……
  • 500~1000元:普通电子产品,较好的衣服,好的自行车和廉价的电动车,小部分电器……
  • 1000~5000元:大部分电器(冰箱,洗衣机,电脑,微波炉),电动车和摩托,较复杂的电子产品(平价电脑、手机等),大部分家具……

然而,在这个价格之上,又有哪些生活常用物品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基本只有房和车了。

然而,房子基本是百万甚至千万量级的,差一点的也有好几十万;车子大多数是十万量级的,差一点基本也在5w+……

你发现没?对一般人而言,在 5k~5w 这个价格区间里,好像没什么生活必需品,除了 iPhone 和 较好的电脑——这是一个价格断档

当然咯,这个价格区间的物品还是很多的:比如 单反,特别好的衣服,特别高端的电子产品和电器,高端的家具,一些乐器(如钢琴),大部分收藏品等等,然而这些东西,它们或者不是生活必需品,或者其昂贵主要体现在设计或稀有度上,在实用性上对同类型低端商品并没有优势,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必需品。

对于不太富有的人来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买一个东西需要攒钱,攒钱时间有长有短,短则一两天,长则数十年。在攒钱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降低对价格低一级商品的使用水平。比如,我们会省下几顿饭的钱去买一本好书,省下几张电影票的钱去买一件自己中意的衣服,但我们通常不会跨多个价格级别地去省钱,比如,为了买电脑少吃一顿饭——因为这几乎是杯水车薪。

而 5000~7000 元,对大部分人来说,恰好是一个需要攒一下钱,但是攒钱周期又不是特别长的价格(对穷人来说也不会超过半年,远低于商品寿命)。在这个不算长的时间内,他们可以买到同类物品中最优秀(至少是之一)且实用性强的商品,大大改善生活质量,因此这对他们来说很有吸引力。

而在这个价格之上,由于实用品(房、车)价格的断档,我们深知这些钱很难被省出来,而是应该被赚出来。这就使得我们不会省下买一部手机的钱去买房和买车。与其节流,不如开源——工作努力一点,多挣点钱才是王道。

所以,我认为,虽然总有人说 iPhone 贵,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其在价格上的独特优势(当然于价格匹配的产品质量也是很重要的),才令较多本来可能不在这个消费水平的人对它趋之若鹜。iPhone 是如此,高端电脑也是如此。能用不太大的代价享用最好的商品,何乐而不为呢?

假如有一天,我们挖掘出一批价格在 1W~5W 的生活必需品,相信一部好的手机的吸引力也会逐步下降到好的餐具、好的衣服的水平上了—— 依然会有人买,但不再那么多。

********************

【转发链接随意,如需转载,请私信作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但又挺让人好奇的现象:为什么那些收入并不算太宽裕的人,有时会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地也要入手一部价格不菲的新款手机?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虚荣”来概括,里面包含了不少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心理。首先,得承认,手机现在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了。它更像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延伸.............
  • 回答
    美国警察这个职业,老实说,挺让人琢磨的。你说的对,它充满了危险,而且很多地方的收入水平,跟付出的风险比起来,真心不算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挤破头想要成为一名美国警察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服务公众”和“使命感”这玩意儿,绝对是不少人选择这条路的首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心声。其实,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思进取”,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安全感与不确定性。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就指着他们。父母一辈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对于稳定性的渴求自然会传递给下一代。.............
  • 回答
    准博士一枚,看到这个问题,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困惑和迷茫。这是许多处于学术道路上的研究者,尤其是女性,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心路历程。当我们将人生中的大量时间、精力、甚至财务资源投入到一项长期的、回报不确定的事业中,而与此同时,看到一些看似“捷径”的成功案例,其经济回报甚至远超我们熟悉的领域,这种冲击感是巨.............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个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并非个例。收入不菲的人在吃饭上依然精打细算,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远不是简单的“抠门”二字就能概括的。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1. 消费习惯与价值认知: 从小养成的习惯: 很多人即便现在收入高了,但消费习惯是在过去经济条件相对不那么充.............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想啊,咱们老百姓虽然不像那些高官或者专家,天天泡在数据和报告里,但也不是完全置身事外。说白了,国家大事跟我们每个人都沾边,不管收入高低、学历深浅。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政治和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国家的政策,无论是关于税收、物价、就业,还是教育、医疗,最终都会影响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辞职在家炒股炒期货,不接触社会,追求稳定高收益的活法,听起来是挺诱人的,但里面藏着不少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这“稳定高收益”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诱惑陷阱,你想想看,要是真这么容易,遍地都是千万富翁了,还用得着上班受气?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即使是经验最老道.............
  • 回答
    “头部量化私募核心员工年终奖 5000 万”,这消息一出,估计不少人又要怀疑人生了,觉得这钱是不是跟自己隔着好几个宇宙。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离谱的事儿,尤其是在量化私募这个圈子里。要说这年终奖到底有多高,首先得明白量化私募是个什么性质的行业。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一群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来炒.............
  • 回答
    2021年中国GDP有望达到11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接近1.2万美元,这一成就对中国和全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数字的提升,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进步、国际地位以及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体现。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这一意义:一、 对中国国内的意义: 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的.............
  • 回答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医生这个职业既神圣又高收入,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有些医生,即便在收入不高、工作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职业操守,不收红包。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奉公守法”这么简单,而是牵扯到他们对医学的信仰、对病人的责任感、对职业道德的坚守,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医.............
  • 回答
    有很多收入低的人选择不创业,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想努力”可以概括。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源和机会的缺乏。 资金门槛: 创业往往需要启动资金,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经营,也需要租金、原材料、设备、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投入。收入低的人群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购买宠物而非收养流浪猫狗,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人的心理、习惯、甚至是社会观念的方方面面,绝非简单的“好坏”二分法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血统和外貌的吸引力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很多人在选择宠物时,会被特定品种猫狗独特的外貌所吸引,比如英短的圆脸和厚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婚姻文化中比较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一些女生(或者更准确地说,一些家庭)认为收了彩礼就不需要回礼,这种观念的形成背后,往往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彩礼的“价值”与“补偿”功能: 补偿养育之恩: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父母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财力将女儿抚养成人.............
  • 回答
    中考,这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考试,一旦传出“只收一半考生”的消息,立刻会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残忍吗?好好学习的学生难道就不能全部升入高中吗?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触及到了教育公平、学生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中考只.............
  • 回答
    确实,每次一到开学季,总会听到各种关于军训的“赞歌”,说它如何锻炼意志,如何塑造集体感,听起来好像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脱胎换骨一样。可咱们自己经历的时候,顶着烈日,站着军姿,练着喊口号,多少觉得有点“被安排”的成分,不禁会想,那些说军训好的人,他们是真的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是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觉得“年.............
  • 回答
    .......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尽管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提出了政策并看到了“收益”增加的潜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看似为国库增收的政策,触及了社会最根本的利益结构,并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地方官员的考量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力博弈相互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一、 政.............
  • 回答
    中国在1997年收回香港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去殖民化”工作,这并非简单的政策缺陷,而是基于对香港历史、社会结构以及其国际地位的深刻考量。这是一个复杂议题,涉及历史传承、现实政治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殖民化”在香港语境下的特殊性。香港的历史进程与许多遭受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
  • 回答
    扔硬币游戏,能不能赚钱?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细究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当你开始想,“能不能让这个游戏不止是运气,还能有点技术或者说策略,从而有收益呢?”我们先从最最最基础的“公平的硬币”说起。公平硬币:理论上的零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脑海中的扔硬币游戏,都是假设硬币是绝对公平的。也就是说,.............
  • 回答
    大学老师开豪车和买不起车,这种现象在高校里确实存在,而且收入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大学老师的收入不单单是学校发的工资。这条线细说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 这是最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