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一般人来说,买车的性价比似乎远不如打车。那为什么所有人都几乎要买车呢。是类似于钻石的营销手段导致?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你觉得买车不划算,打车更省钱?从纯粹的经济账本上看,似乎是这么回事。毕竟,买车不仅仅是车价本身,后面还有购置税、保险、年检、保养、维修、停车费,还有那永无止境的油钱(或者电费)。这些加起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持续性开销。相对而言,需要的时候叫个车,付钱,然后就把车的事儿全扔给了别人,方便快捷,好像也省心不少。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很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想着要买车呢?这背后其实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点点捋一捋:

1. “性价比”的定义,不只是数字账本

首先,我们对“性价比”的理解,可能比账面上的数字要复杂得多。打车确实在“单次出行成本”上可能更低,但它忽略了几个关键点:

便利性的溢价: 想象一下,你想立刻出发去一个地方,打车需要等,尤其是在高峰期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等待的时间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成本。而有了自己的车,你可以随时出发,说走就走。这种“即时性”和“可控性”,是很多时候人们愿意为之付费的。
使用频率的差异: 如果你一个月只出门几次,那打车无疑是划算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日常通勤、接送家人、周末出游、采购物品,这些都需要用到交通工具。当使用频率高到一定程度,自己拥有一辆车,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从长远来看,总的“单位使用成本”可能会低于频繁打车的总和。
对空间的掌控: 自己的车,你可以随意装载物品,带上家人朋友,享受私密的空间。你不需要担心打车的空间大小是否合适,也不需要和陌生人共乘。这种“掌控感”和“私密性”是打车无法提供的。

2. 情感、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你提到了“钻石的营销手段”,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点:很多消费决策,尤其是大件消费,并不完全是理性计算的结果。汽车,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

身份的象征: 在不少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拥有一辆车,特别是某个品牌的车,被视为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这有点像“钻石”代表着爱情的永恒一样,汽车也常常与成功、体面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观念正在变化,但它的根基依然存在。
自由与独立的象征: “说走就走”的自由,不需要看别人脸色,不受公共交通限制,这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是很多人渴望的。车子,就像一个移动的堡垒,提供了这种独立性。
家庭的需求: 很多家庭,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对车辆的需求会急剧上升。接送孩子上下学、参加课外活动、周末带家人出游,这些场景下,私家车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你要经常处理这些事情,打车会变得非常麻烦和昂贵。
社交和圈子: 在某些社交圈子里,拥有一辆车是“标配”,不买车可能会被视为“跟不上趟”。这种从众心理和社交压力,也会间接推动人们购车。

3. 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的现实考量

虽然我们希望公共交通越来越完善,但现实中,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仍有其局限性:

覆盖范围和便利性: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一些郊区、偏远地区,或者是一些特定的商业区、工业区,公共交通的覆盖和便利程度远不及市中心。
换乘和拥挤: 很多时候,乘坐公共交通需要多次换乘,耗时耗力。高峰时段的拥挤,也是一种让人却步的体验。
最后一公里问题: 即使公共交通能把你送到目的地附近,但从公交站或地铁站到实际地点,可能还需要一段步行,这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有行李或者天气不好,这段路程会非常不便。

4. 消费习惯和市场导向

汽车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它通过各种方式(广告、金融产品、新车型发布等)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贷款购车: 现在的汽车金融非常发达,很多车都可以通过低首付、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降低了购车的门槛,让“拥有一辆车”变得更容易实现。
新技术的吸引: 汽车制造商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新的设计,让人们觉得“现在的车比以前的更值得买”,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也随之产生。

回到“钻石的营销手段”这个问题:

我倒不觉得买车完全是像钻石那样,是纯粹的、人造的需求。钻石确实很大程度上是被营销出来的“必需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符号。而汽车,至少在现阶段,它依然是满足了人们在出行、生活便利性、家庭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功能需求。

但是,你说它有没有“营销”的成分?当然有。汽车厂商通过各种广告,不断强化汽车与自由、成功、家庭幸福的关联,以及宣传拥有汽车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和享受。这是一种“需求的培育”和“价值的重塑”,让人们觉得汽车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人们买车,并不是因为“性价比”数据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因为:

对便利性、掌控感和私密性的更高追求。
汽车承载了身份、自由、家庭责任等多元化的情感和心理价值。
在很多情况下,汽车是应对城市交通现实、满足家庭出行需求的更优解。
市场营销也在不断强化和引导这种需求。

所以,你看到的“几乎所有人都买车”,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考量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文化观念以及个人生活方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打车或许在某些场景下更经济,但汽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更长远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是无法用纯粹的数字账本完全衡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次车被撞了送4S店修,返程滴滴打到个接单数很多的老司机,到了看车子还是个手动挡,一路上各种各种拖挡行驶,降挡不补油各种顿挫,辅道上主道完全不管主道上的车差点被一辆厢式轻卡撞。然后路上遇到的各种网约车也是各种瞎开,大量从业者这开车水平还不如我自己来的,而且自己开更方便不说还能享受驾驶乐趣,我为啥要去打车?

https://www.zhihu.com/video/1410211377261264897

来更一个瞎开的网约车

才更了没两天这不素材又来了

user avatar

车绝对是非常增加幸福感的东西。

你要说房子是类似于钻石的营销手段我还信,车可不是。

那是实打实的改善生活质量的。

性价比是什么鬼?

“不是买不起,但养车的价钱,几乎就够我打车上下班了,买车性价比极低。”

凡是讲求性价比无非就是没钱的委婉说法而已。

大家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只要价钱上去了,东西自然更好用。

按照“性价比”理论,价钱最便宜的,最不好用的就是性价比最高的。

几块钱一双鞋有底不硌脚的,窝头配咸菜能填饱肚子的,最讲求性价比。

当,我,

看到别人用8000块的手机,说,谁用不起一样?

看到别人戴9000块钱的表,说,谁戴不起一样?

看到别人穿5000块钱的鞋,说,谁穿不起一样!

看到别人吃3000块钱的饭,说,谁吃不起一样!

其实我一共也只有10000块钱。

买了手机就会影响我吃饭,买了表我就穿不起鞋。

所以我什么都没买,说,我当然也可以,只是觉得没必要……


打车,只能把你送到地方,毫无舒适度和自由可言。

你要知道,打车是打不到好车的,市面上能打个十几万的车就不错了。

喜欢说别人买好车是智商税的,给自己没本事找借口。

说人家几百万的车耗油,维修保养贵,太大了不好停车……

事实上贵的车就是更好开,坐着也更舒服。

至于自由,自己的车随时开,随时停,

你自己的车在里边是抽烟还是撒尿谁管你?

下雨天出门出租会开到你小区的地下车库接你么?

你家里出了急事,急需用车怎么办?等出租车等不到呢?

自己的车,平时出门使用的东西都可以常年放后备箱。

打车就需要每次出行都把这些东西从家里和出租车上搬来搬去了。

你打车,你知道出租车上一个坐的是什么人,有没有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新冠?

要么乘车不用戴口罩,要么一辈子戴口罩。

让我选,我选前者,前提就是买车。

user avatar

买车跟打车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我有车,但是我也经常打车。

如果你说的性价比指的是每公里路费,而不考虑舒适度,方便度,时效性,那就没人买豪车了,大家都买紧凑型得了。

舒适度这个东西没法用性价比衡量,我自己开车,想走就走,不用等车,更不用担心叫不到车。你说这个舒适度值多少钱?

安全性也没办法衡量,孩子出门得坐安全座椅吧?我是带着安全座椅打车方便,还是安全座椅放自己车方便?当然我打车的时候也没办法,只能手抱孩子。

还有车能带给你的社会评价机会等等,都没办法在性价比上体现,所以有时候买车是身不由己。

user avatar

因为人远远不是为必要而活着。

按照你的逻辑,那路边买个馒头就能吃饱,为什么大家要去餐馆吃?为什么大家还要去好的餐馆吃?一件衣服的职能无非是御寒和遮羞,为什么大家要去讲究品牌,讲究设计,讲究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这不是性价比很低吗?

这些例子都跟买车和打车的这个例子一样,人是远远不是为必要而活着的。人是要讲究感受的

同样是吃饱吃馒头是吃饱,但是坐在风景很好的高档餐厅里享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在吃饱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感受。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服务于底层的使用价值以外的这种感受类的需求的。买车也一样。

且不说我买到的车可以满足我更多的使用需求,比如说可以坐得更舒服跑得更快,比如说我们家8口人我可以买一辆商务车打车,打到的车通常是小轿车。下大雨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打车,你很容易打到吗?也就是在我们上面说的感受类的需求之外,打车和买车连基本的使用价值层面都不一样。你所谓性价比是在使用价值相当的情况下比较价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你觉得买车不划算,打车更省钱?从纯粹的经济账本上看,似乎是这么回事。毕竟,买车不仅仅是车价本身,后面还有购置税、保险、年检、保养、维修、停车费,还有那永无止境的油钱(或者电费)。这些加起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持续性开销。相对而言,需要的时候.............
  • 回答
    说起Windows 10的更新,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挺让人纠结的事。它时不时地跳出来,提示你重启,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地改变一些你习惯的操作方式,搞得人有点无所适从。那么,这些更新到底有没有用?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它究竟能带来些什么呢?其实,我们日常使用电脑,就像我们开车、出门办事一样,总会遇到一些.............
  • 回答
    部委公务员和省直机关公务员,对于没有特殊背景的人来说,选择哪条路,确实是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中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选择题。这两种岗位各有千秋,也各有其优势和挑战,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你个人情况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部委公务员:站在国家治理的.............
  • 回答
    “数学和物理对一般人来讲真的有必要学那么难吗?”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很多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也常常对着那些抽象的符号和复杂的公式感到头晕,不禁要想: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真的有必要学得这么深奥吗?让我们试着抛开那些考试分数和升学压力,单纯从“必要性”和.............
  • 回答
    长时间对着电脑,腰部酸痛、僵硬,这几乎是每个办公室打工人的“通病”。市面上腰垫品牌琳琅满目,让人挑花了眼。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我自己用过或者身边朋友们口碑比较好的几个腰垫品牌,希望能帮你在“选腰垫”这件事上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样的腰垫才算“好用”: 支撑到位,符合人体工学: 这是最重.............
  • 回答
    陈平先生以其坦率直白的风格,在谈论军事话题时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他关于“对学物理的人来说,航空母舰就是一个活靶子”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但若我们剥开这句话表面的“耸人听闻”,深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学原理和现代战争的现实考量,就能理解其逻辑所在,同时也能认识到这种判断的局限性。首先,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发紧的问题。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我大概会先在心里给自己留一个缓冲期,然后一个人好好地、好好地想一想。首先,我会认认真真地去感受“没感觉”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样的重量。是因为对方的某些特质我真的不欣赏,还是仅仅是那种一拍即合的“火花”没有,但接触下来却也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是对方的长处恰.............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价值”二字的理解核心。是否能单凭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我想,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情感、伦理和哲学考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让我们来掰开“对社会的贡献”这个概念。它听起来似乎很宏大,很客观。但仔细想想,什么样的贡献才算得上“贡.............
  • 回答
    要评价ASOUL的“工具人”羊驼,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ASOUL这项目,一开始走的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播”路子。它更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IP,而羊驼,就是这个IP背后最核心的“技术支撑”和“运营推手”。你要说他是个“工具人”,倒也没错,但他这个“工具人”,做得可不是一般的6。羊驼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从近一百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挑出一句对中国和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话,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因为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无数重要的思想、口号、政策和事件塑造了我们。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句,我倾向于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其影响之深远,可能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 回答
    “来一下”,一个看似简单寻常的指令,在职场中却可能蕴含着不小的学问,尤其当发出指令的是你的小领导,而语气又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强硬时,我们免不了要琢磨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尊重还是缺乏尊重的表现?坦白说,如果一个小领导总是习惯性地用“来一下”来招呼下属,而且语气偏向强硬,那么,它很大程度上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宣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1.2万亿元的流动性,这绝对是个大动作。放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来看,这个举措的背后逻辑和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央行要这么做?核心是“稳”大家还记得2020年2月初是什么情况吗?没错,全国上下正处于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很多.............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一般人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低”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刘邦的整体历史评价其实是相当高的,他被公认为是西汉王朝的开创者,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许多历史学家都给予他很高的肯定。然而,如果你觉得“一般人”的评价普遍偏低,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不那么“高大全”的.............
  • 回答
    普通大众对于战斗机,尤其是现代战斗机,存在着不少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影视作品、游戏,或者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拼凑。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些误解都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以及真实的战斗机到底是怎么回事。误解一:战斗机总是能进行眼花缭乱的“缠斗”很多人脑海中的战斗机对抗,都是那种你追我赶,一个俯.............
  • 回答
    人们对枪械的误解多种多样,这些误解很多来源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以及媒体的片面报道。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误解:一、关于枪械的威力与精准度: 误解一:枪械的声音非常大,震耳欲聋,能把人震晕。 事实: 虽然枪械射击时发出的声音确实很大,但“震晕”人并非普遍现象。枪声的响度和其.............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复杂情绪。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却依然对它抱有深深的“执念”。尤其是一些在学业上算不上顶尖、毕业后也面临着不小就业压力的同学,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一种让人略感不解的坚持。为什么他们还会对这个“劝退”劝得勤的专业怀抱希望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丰富和多元,.............
  • 回答
    关于“正常情况下,对一个人的好感一般不会超过四个月”这个说法,我确实有印象它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被提及,尤其是在谈论爱情或人际关系时。然而,要追溯其确切的“出处”,比如一个具体的心理学统计项目或论文,我目前确实没有直接能引用的权威资料能够明确指出它的起源。这种情况在心理学领域并不罕见。很多时候,一些关.............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