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般人对战斗机有什么误解?

回答
普通大众对于战斗机,尤其是现代战斗机,存在着不少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影视作品、游戏,或者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拼凑。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些误解都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以及真实的战斗机到底是怎么回事。

误解一:战斗机总是能进行眼花缭乱的“缠斗”

很多人脑海中的战斗机对抗,都是那种你追我赶,一个俯冲一个拉起,机炮冒着火舌,导弹满天飞的经典场景,尤其是模仿二战空战的那种。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 早期战斗机技术相对简单,飞行员的技艺和飞机的机动性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加上经典电影(比如《壮志凌云》系列)对这种戏剧性场面的极致渲染,让“缠斗”成为了战斗机空战的代名词。
真实情况是什么?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你死我活的近距离缠斗。现代战斗机拥有极其先进的传感器(雷达、红外探测器等)、强大的数据链和超视距(BVR)导弹。这意味着,在飞行员甚至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就已经可以发动攻击了。
超视距作战 (BVR): 这是现代空战的常态。战斗机通过雷达锁定远距离的目标,发射能够追踪目标并进行机动的导弹。对方也可能在被导弹锁定后采取规避机动,或者发射反制措施。整个过程可能在视距之外完成,飞行员甚至不知道对方在哪儿,只知道屏幕上的信号。
近距离空战 (WVR): 虽然不如以前普遍,但近距离空战(Dogfight)仍然是备用选项,或者在电子对抗失败、雷达失灵等极端情况下发生。但即便如此,现代战斗机也比二战时期的飞机先进太多了。现代战斗机的机动性虽然也很重要,但更多的是为了在被导弹锁定后进行规避,或者在极近距离下用格斗导弹(近程空对空导弹)攻击对方。飞行员还会利用各种电子战手段来迷惑对手的雷达和导弹。而且,极端的机动会消耗大量燃油,对飞行员身体也是巨大的考验,并不是无限制的表演。

误解二:战斗机飞行员是孤胆英雄,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

电影里经常上演一位技术超群的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和过人的胆识,孤身一人突破敌阵,摧毁关键目标,然后潇洒返航的桥段。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 英雄主义的叙事更有吸引力,而且确实存在一些战功卓著的王牌飞行员。
真实情况是什么? 现代空战是高度协同的体系作战。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即使再厉害,也是一个庞大战争机器中的一个节点。
空中预警机 (AWACS): 它们就像是天空中的“眼睛”,拥有强大的雷达系统,可以探测到远距离的敌机,并为己方战斗机提供信息,指挥空中态势。
电子战飞机: 它们可以干扰敌方的雷达和通讯,为己方创造优势。
地面控制站: 负责整体的空域管理和目标分配。
僚机协同: 现代战斗机很少单独行动,通常是两架或四架组成编队,相互掩护、协同作战,提供“传感器融合”,共享目标信息。
数据链: 所有参战的飞机、地面单位,甚至舰船,都可以通过安全的数据链交换信息,形成一个共享的战场图像。

因此,现代空战更像是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每个“乐器”(飞机、传感器、指挥系统)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完成任务。单打独斗的“王牌”时代已经基本成为过去。

误解三:战斗机就像跑车,性能越强越好,飞行员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人们常常认为战斗机就是飞得最快、飞得最高、最灵活的机器,飞行员可以随意进行极端的机动。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 战斗机本身就是高科技的象征,其性能数据(速度、升限、过载极限等)很容易被拿来与民用交通工具进行对比。
真实情况是什么? 战斗机的设计和飞行员的操作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规划,并且充满了各种“权衡”和“代价”。
性能的权衡: 战斗机的设计需要在速度、航程、载弹量、隐身能力、机动性、成本等多个方面进行权衡。没有一架飞机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极致。例如,追求极致的机动性可能会牺牲航程,而隐身涂料也可能增加维护成本和重量。
燃油限制: 即使是性能最强的战斗机,其燃油量也是有限的,高强度的机动会迅速消耗燃油,导致航程缩短,甚至无法完成任务。
G力限制(过载): 人体能够承受的G力是有限的(通常在+9G/3G左右,甚至更低)。长时间承受高G力会导致飞行员缺氧、失去意识(“黑视”或“灰视”)。现代战斗机配备了抗G服和生命维持系统,但飞行员仍然需要通过特殊的呼吸技巧来对抗G力。而且,飞机的结构强度也有极限,超过一定过载飞机可能会解体。所以,飞行员并不能随意进行任何“想做”的机动。
任务的规划: 战斗机的飞行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航线、敌我态势进行详细规划的。每一次飞行都有其目的,不是为了炫技。

误解四:隐身战斗机是无敌的,什么都看不见,想去哪就去哪

提到隐身战斗机(如F22、F35、歼20),很多人认为它们就像幽灵一样,可以在敌方雷达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行,并且安全无虞。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 “隐身”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无敌的色彩。媒体对隐身技术的宣传也往往侧重于其优势。
真实情况是什么? 隐身技术(低可探测性技术)并非让你“看不见”,而是让你“更难被看见”或“被发现得更晚”。
相对隐身: 隐身技术通过特殊的飞机设计(如菱形机翼、倾斜的表面)、吸波材料和涂料来吸收或偏转雷达波,减少雷达反射面积(RCS)。这使得敌方雷达在探测到隐身飞机时,信号会大大减弱,就像看到一个很小的目标,或者根本看不到。
多种探测手段: 雷达并非唯一的探测手段。红外探测器可以探测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光学设备可以进行目视侦察,声学传感器等也有可能被用来探测。隐身飞机在这些方面可能仍然存在弱点。
电子战的影响: 即使是隐身飞机,也可能被敌方的电子战飞机干扰其自身的传感器,或者暴露其位置。
隐身不是无敌: 隐身技术确实是巨大的优势,但它并非万能的。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隐身飞机的隐身效果可能会打折扣。而且,如果对方的雷达系统足够先进,或者采取了特殊的反隐身措施(如低频雷达),仍然可能探测到隐身飞机。所以,隐身飞机仍然需要进行电子战,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

误解五:战斗机的火力就是机炮和导弹

提到战斗机的武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机炮和挂载的各种导弹。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 机炮和导弹是战斗机最典型的攻击性武器,也是影视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武器。
真实情况是什么? 除了传统的空对空武器和对地攻击武器外,现代战斗机还装备了电子战吊舱和侦察吊舱。
电子战: 如前所述,电子战能力是现代战斗机的核心能力之一。电子战吊舱可以发射干扰信号,压制敌方雷达和通讯,为己方提供信息优势。
侦察和目标指示: 一些先进的战斗机可以携带侦察吊舱,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侦察和目标识别。它们还可以作为“侦察兵”,为其他平台(如轰炸机或巡航导弹)提供精确的目标指示信息。
网络中心战能力: 现代战斗机是信息节点,它们通过数据链与其他平台共享信息,可以成为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一部分,协同作战。

总结一下:

现代战斗机已经不是单纯的“飞行机器”或“空中杀手”,它们是高度集成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是现代战争中复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们的设计和使用都充满了科学的权衡和严谨的规划,也远比影视作品中描绘的要复杂和精妙得多。希望这些解释能让你对战斗机有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发动机必须要省油,无论是客机还是战斗机。

客机必须要省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省油的话航空公司可以多赚钱。

战斗机要省油,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军队肯定不差那点油钱儿,为什么战斗机也要省油呢?

因为作战半径。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加满一箱油,用省油的发动机,从上海起飞,可以飞到济州岛或鹿儿岛轰炸一圈,还有油飞回来

用费油的发动机呢,加一箱油,还是从上海起飞,飞到崇明岛就得回去。

飞行员一看油表,卧槽,没油了,不回去就掉海里了。


飞行员一想:要不,顺便把崇明岛也炸了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然满载炸弹,没办法降落。
为什么呢?




2,这就是第二点,飞机降落比起飞更难。

从日常生活来看,往下降很容易,往上起飞难。但飞机不是,飞机降落更难。

同一个重量,飞机可以起飞,但不能降落

这是全球最大的客机,最大起飞重量是580吨,但最大降落重量只有380吨,中间差了200吨。

那怎么办呢?

在实际飞行中,这个飞机载油300吨,客机飞到了目的地,油基本耗光了,重量减轻了300吨,可以安全降落。


但是,假如客机如果刚起飞就遇到了麻烦,要紧急迫降,油还没耗掉,那么飞机就因为超重无法降落。

一定要降落,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减轻重量,常用的方法是放油,就是把油箱的油放掉200吨。然后才能降落。

虽然费用有点高,但也没办法。总不能把乘客踹出去俩吧,那他娘的以后谁还敢坐飞机啊?


放油的设施在飞机制造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一般是在机翼上,有油泵,有雾化器,喷口等装置。

普通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是一万米,那里气温是-40度。经过雾化处理后的燃油排出去马上就变成雾状,扩散在高空大气层,不会落地。

放油的区域和高度也有限制,任何机场在修建的时候已经预留了放油区,离居民区比较远。否则,机场附近的居民还不天天端着洗脸盆子接煤油?

这就是空客A330在放油。看到放油,就知道它肯定遇到事了,准备迫降。


战斗机也有放油装置,一般在喷气口旁边。当放出油遇到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体后,会剧烈燃烧,发出浓烈的火焰,非常壮观。

猛的一看,大火熊熊,飞机是不是出事故了?

不是,火焰不是从喷气口出来的,也不是从机体上出来的,而是从黑乎乎的下体中间一个细细的管状物射出来的乳白色液体,到了很远才燃烧别担心,飞机没有出事,他只是在放油而已,火焰离飞机很远,不会烧到飞机。


理论上,客机放的油也可以点火烧了,但是估计会吓坏乘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普通大众对于战斗机,尤其是现代战斗机,存在着不少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影视作品、游戏,或者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拼凑。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些误解都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以及真实的战斗机到底是怎么回事。误解一:战斗机总是能进行眼花缭乱的“缠斗”很多人脑海中的战斗机对抗,都是那种你追我赶,一个俯.............
  • 回答
    二战中,对华丽战损比(Kill/Loss Ratio)的追求,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将其排在“首位”,这个说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并非总是如此。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到战争的实际运作和决策过程中去。什么是华丽战损比?简单来说,华丽战损比就是指在一次战斗、一场战役,甚至整个战争.............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人们对枪械的误解多种多样,这些误解很多来源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以及媒体的片面报道。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误解:一、关于枪械的威力与精准度: 误解一:枪械的声音非常大,震耳欲聋,能把人震晕。 事实: 虽然枪械射击时发出的声音确实很大,但“震晕”人并非普遍现象。枪声的响度和其.............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一般人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低”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点:刘邦的整体历史评价其实是相当高的,他被公认为是西汉王朝的开创者,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许多历史学家都给予他很高的肯定。然而,如果你觉得“一般人”的评价普遍偏低,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不那么“高大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你觉得买车不划算,打车更省钱?从纯粹的经济账本上看,似乎是这么回事。毕竟,买车不仅仅是车价本身,后面还有购置税、保险、年检、保养、维修、停车费,还有那永无止境的油钱(或者电费)。这些加起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持续性开销。相对而言,需要的时候.............
  • 回答
    “数学和物理对一般人来讲真的有必要学那么难吗?”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很多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也常常对着那些抽象的符号和复杂的公式感到头晕,不禁要想: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真的有必要学得这么深奥吗?让我们试着抛开那些考试分数和升学压力,单纯从“必要性”和.............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复杂情绪。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却依然对它抱有深深的“执念”。尤其是一些在学业上算不上顶尖、毕业后也面临着不小就业压力的同学,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一种让人略感不解的坚持。为什么他们还会对这个“劝退”劝得勤的专业怀抱希望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丰富和多元,.............
  • 回答
    说起Windows 10的更新,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挺让人纠结的事。它时不时地跳出来,提示你重启,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地改变一些你习惯的操作方式,搞得人有点无所适从。那么,这些更新到底有没有用?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它究竟能带来些什么呢?其实,我们日常使用电脑,就像我们开车、出门办事一样,总会遇到一些.............
  • 回答
    2020年2月1日,人民银行宣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1.2万亿元的流动性,这绝对是个大动作。放在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来看,这个举措的背后逻辑和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央行要这么做?核心是“稳”大家还记得2020年2月初是什么情况吗?没错,全国上下正处于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很多.............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正常情况下,对一个人的好感一般不会超过四个月”这个说法,我确实有印象它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被提及,尤其是在谈论爱情或人际关系时。然而,要追溯其确切的“出处”,比如一个具体的心理学统计项目或论文,我目前确实没有直接能引用的权威资料能够明确指出它的起源。这种情况在心理学领域并不罕见。很多时候,一些关.............
  • 回答
    部委公务员和省直机关公务员,对于没有特殊背景的人来说,选择哪条路,确实是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中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选择题。这两种岗位各有千秋,也各有其优势和挑战,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你个人情况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部委公务员:站在国家治理的.............
  • 回答
    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最考验导演的功力、演员的技巧和摄影的调度。要拍得流畅,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几个打斗动作,而是要讲究节奏、空间感、情绪的传递,以及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在绝境中的挣扎与爆发。说到流畅,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经典的桥段,它们不仅仅是“厉害”,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感。1. 《杀死比尔》系列.............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支持乌克兰的立场通常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地缘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支持乌克兰的原因: 1. 历史与民族主义因素 乌克兰的独立历史: 乌克兰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核心议题。支.............
  • 回答
    中医学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批评的声音,导致一部分人对其持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科学与实证主义.............
  • 回答
    关于蔡徐坤,网上确实存在着挺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些人挺喜欢他,但也有不少人对他抱有挺大的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娘”的争议: 这是很多人攻击他的一个重要点。蔡徐坤的舞台风格、妆容、穿搭,都比较偏向于我们传.............
  • 回答
    袁隆平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他的技术让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然而,即使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在网络世界中,也并非人人都怀揣着敬意。为什么会有人对袁隆平先生产生恶意呢?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价值”二字的理解核心。是否能单凭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我想,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情感、伦理和哲学考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让我们来掰开“对社会的贡献”这个概念。它听起来似乎很宏大,很客观。但仔细想想,什么样的贡献才算得上“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