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下聊呢,就是吵起来,打、骂,断交。
但公开呢,就是每天几路人马彼此对战啦。各个平台都有的。评论区互殴。一不小心,挖坟挖到黑料,就举报。一不小心过于兴奋,防守出现失误,就被绝杀。
现在跟这些人聊天,基本战术就是,拼命聊,聊,聊到对方,或者聊嗨,或者气死,然后出昏招,迅速截屏,举报。
倍爽!
堪比击剑啊!都是一剑封喉的。
想起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件真事,他大学室友说:
“我跟我的奶奶没有血缘关系。”(讲真,我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个悲伤的故事……)
理由:
男生的染色体是XY,女生是XX,也就是说,我的Y染色体是从我父亲那里遗传得来的,我的X染色体是从我母亲那里遗传得来的,而我父亲的那条Y染色体是从我爷爷那里遗传得来的,不可能是从我奶奶那里遗传得来,所以我跟我的奶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我听完以后,用赵丽蓉老师的话吐槽说:我染你奶奶个纂儿……
我来跑个题。很多人提到的“不懂常识”,其实是“不懂对知识的敬畏”。
我曾和一个学长聊天,他给我讲了这么一段话。
“好好珍惜大学四年时间吧,你要知道,在大学里很多你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在这个社会上都是非主流的。”
这段话令我感触很深。
在大学里,周围的人觉得学校在QS、US news上的排名基本算常识,但出去你给别人讲是北京大学的,人家可能问你“那么你到底是北京哪个大学啊”;
在大学里,知道点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懂基本的数学方法也算是常识,但出去你给别人说“啊黎曼积分你都不知道?”,人可能会觉得你读书读傻了;
在大学里,写论文之前在哪个数据库找paper读也是常识,但出去你给别人发个pdf过去,人可能都对你说“你这个文件有问题,word打不开啊”;
再比如吧,你把“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往这一放,用过知乎水过B站登过人人的人都懂什么意思;
但在现实世界中,这真的是常识吗?
圈子不一样,常识本来就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亿人,你在炒股,他在洗碗,有人天天灯红酒绿,有人每天在实验室搬砖,什么是常识呢?
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够常识了吧,但这个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你确定他们也认为这是常识?
就像肥肥猫老师所说,以大部分中国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初中知识常识都不具备。
但这就像一个悖论:常识都不是绝大数人的常识了,那它叫什么常识?
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常识。
之前想去个讨论班,第一次去云里雾里,人家都觉得讲出四书中每句话的释义、出处、背景,这是常识;
在西方美术史课上,老师热热闹闹地讲,大家都觉得辨认得出卡拉瓦乔画的含义和细节是常识;
在金融专业的课上,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也是常识,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也是常识。
所以单依常识来定的话,很多时候抛开情景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而且真要说起来,这有什么值得批判一番的呢?
但我知道,你大概反感的是这样的人——
根本不懂化学生物,但谈起某种药剂的时候就抛开剂量谈毒性地大扯特扯,甚至连一氧化二氢都能有毒,面对你的质疑还十分不屑;
根本不懂转基因,但绕舌头倒是特别厉害,结果说来说去都是些naive的东西;
神神叨叨讲一堆玄学,但要真说出个名堂来,又一点逻辑都没有,不仅如此,如果你不相信他,他还会糊你一脸;
出口都是没有任何道理地贴标签,诸如“你们这90后都这样啊”“你这么高肯定会打羽毛球”“长的帅的都是gay”……
真正令我们感到不快和无语的,其实绝大部分时候都不是因为常识,而是对方毫不求证地信口雌黄的态度。
对常识敬重,对不懂的知识敬畏,这种态度和懂得常识本身,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懂得再多的常识,他都有自己的死角,而这个领域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就是平常地如东北大米要煮熟才能吃一样的常识。因此,不懂常识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的问题在于不懂敬重。
可以不懂常识,但不要对自己不懂的领域用自己浅薄的知识意淫出诸多错误的结论;
可以不懂常识,但在别人说常识的时候不要一脸“哦就你懂你了不起”的态度。
我妈妈也不懂很多常识,但不会随随便便把“惊人!XX食物的内幕竟然是这样”分享出来,即使要告诉我这种知识也先加一句“你懂得多些,这上面讲得不对你就讲给我听,我也多学一点”;给我讲一个常识性的建议的时候,也都说“最终你自己作决定”。
能做到这样的人,没有常识,其实也没有什么令人反感的地方。
广告时间:优秀来源于彻底的自我管理,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的努力中,专注力都是一种比时间更稀缺的资源。我们从来不缺努力,而是高效的努力。我的新书《专注力的技术》为你提供 4 大法则,13 个方法帮你全面有效地提升自己,根治拖延症、日常「丧」、摆脱思维陷阱。
一键get 这份系统性的提效手册《专注力的技术》↓↓↓
现在去京东购买,还有满 100 减 50 的优惠哦~
今天群里看见的。
于丹老师来上海交通大学演讲
开口:在座的各位都是交通行业的栋梁
=_= =_= =_=
呵呵
去一同事家,
他媳妇,一个年轻妈妈。
我们一起看电视,
当时在播(大宋提刑官)。
她说出了内心深处的疑惑:
古代人是怎么拍电视的?
第一反应是对岸同胞,“论文找不到了,是啊,去哪儿了呢,你别管啦,反正我有论文啦,我是真博士啦。”
搬运一个:
令人忧虑的“熊良山现象” 来源:《学术界》2004年第6期 作者:邢东田 发布时间:2004-12-16
令人忧虑的“熊良山现象”
〔摘要〕“熊良山现象”是2004年揭露出来的性质最为严重的学术腐败案之一。“百孔千疮”的胡编乱造且涉嫌传播巫术文化,竟然能够获奖立项,在大学课堂宣讲八年之久,并被多家主流媒体吹捧为“人文之光”、“素质教育好形式”,甚至要“在全国高校推广”。这一事件暴露出我们学术教育体制目前存在着的严重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引起学术界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希望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学术批评机制,积极提倡与开展学术批评,以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关键词〕人文教育;巫术文化;学术规范;学术批评
《学术界》编者案:2004年9月12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在京召开“熊良山现象”座谈会,针对打着“素质教育”和“发扬传统文化”旗号兜售有害文化的“熊良山现象”进行了讨论。参加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宗教局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与会学者对目前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混乱状况,深表忧虑。本刊现发表与会者的批评文章,希望引起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百孔千疮的《道德经浅释》获奖立项
2004年6月10日的科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有行规》的报道,港台学者王煜、陈鼓应批评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熊良山在对《道德经》牵强附会、望文生义解释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从揭露出来的情况看,机械专业出身的熊良山,连起码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具备,其《道德经浅释》〔1〕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毫无学术规范可言。比如:
“善建者不拔”——解释为“搞建筑的人,其建筑不容易损坏”(第21页);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解释为“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也不愿离去”(第31页);
“如享太牢”——解释为“(心里)实际像坐大牢一样的痛苦”(第48页);
“我愚人之心也哉”——解释为“用我的愚昧去满足人民的心愿”(第49页);
“无为而无不为”——解释为“开始什么都不会,炼到后来什么都会”(第54页);
“自伐者无功”——解释为“自己砍伐的没有功”(第176页);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解释为“掌权的闷闷不乐,人民喝得酩酊大醉”(第207页);
“复归于婴儿”——解释为“归根结底是传宗接代”(第284页);
“为天下谷”——解释为“这就是天下的稻谷”(第285页);
“智慧出,有大伪”——解释成“知识太突出,大家都虚伪”(第367页);等等。
甚至不认识“氾(泛)滥”的“氾”字,把原文“大道氾(泛)兮,其可左右”删去“左右”二字,然后释为:“大道如汜水一样长流可以吗?”〔2〕总共才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据“专家粗略统计”,熊良山的错误解释竟多达三百余处。王煜教授撰文《百孔千疮的〈道德经浅释〉》〔3〕,对其错谬逐一批驳。陈鼓应教授严肃指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样讲《道德经》实际上是对学生的误导,并把不良学风带给学生”。〔4〕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百孔千疮”的胡编乱造,不仅“已经成为华中科大对学生感染最深、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1996年以来“共有8000多名学生选修”,〔5〕而且还荣获200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科类),并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道德经浅释》还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第一批立项教材。〔6〕为此,2004年3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还成立了“道德经研究中心”,由熊良山任主任。〔7〕
从5月开始,中央与地方多家主流媒体以“《道德经》进入大学课堂一片叫好”〔8〕“背靠五千年培育民族精神”〔9〕“人文之光照耀科学摇篮”〔10〕等为标题,对该课程予以大力表彰宣传。例如,5月10日的光明日报就盛赞其是“素质教育好形式”,并借用华中科技大学校评委会之口,称其“开辟了一条利用文化经典《道德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在全国高校推广的价值”。〔11〕
特别要提到的是,科学时报记者调查此事时,为《道德经浅释》作序的杨叔子院士也不得不承认,熊良山“如果这样搞的话,‘糟蹋’了老子”,并明确表态,要向学校宣传部交代,尽量不要让他到外校讲课,以免引起学术上的混乱。〔12〕但不久之后的6月9日,熊良山仍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作了题为《老子智慧与大学生成功之道》的“学术报告”,熊还被该学院网站报道誉为“中国《道德经》第一人”。〔13〕6月16日,熊良山与其师孙享林等还到北京市顺义区民政局演讲,孙作了《老子智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报告。〔14〕
涉嫌传播神秘主义巫术文化
问题远不止于此。科学时报的报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经一些学者的初步调查,发现该课程涉嫌传播神秘主义巫术文化。〔15〕比如《道德经》原文“太上,下知有之”,熊良山释为“太上老君,下面的事情他知道”,并演绎说:“太上老君创道以后,坐镇大道轴心指挥整个大道运转,但是下面的事情即宇宙中的各个银河系、恒星系、星球体(行星)上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事情都在道的范围内,而他就是道的化身。”〔16〕
熊良山《道德经浅释》“前言”称,该书是根据其师孙享林的《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17〕一书编成。〔18〕经过比对与调查,我们发现:其一,两书都打乱《道德经》81章顺序(只有第一章没有动),重新排列,改为81课;每课冠以相同的课名,编排了相同的课次。〔19〕其二,熊对《道德经》原文的胡乱释义与孙完全一样。〔20〕其三,都被作为“学生使用的《道德经》参考书”。〔21〕
据有关资料,孙享林原为武汉工学院副教授,从前没有研究过《道德经》。他是“1986年5月,在一种清静无为的状态下,开始书写自己大脑中浮现出来的老子《道德经》”。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他的同事知道后才告诉他,他写的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文字”。孙享林称此为“自然接受道德信息”。〔22〕并“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创编了自然神功”〔23〕。他认为:“《道德经》就是宇宙大道信息的总密码。它以文字、音乐、图画等形式引导我们去修炼,去探索宇宙大道的奥秘。经过长期的修炼,修炼者不仅能把自身融于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能量和信息,开发出生命的潜能,提高道德水平,而且能获得宇宙自然和人体自身奥秘与规律的本领。”〔24〕
孙享林“通过《道德经》的修炼,先后练了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九转还魂丹、命功后天八卦、性功先天八卦、天人合一、练虚合道,抽阴练纯阳体、出仙鹤、道生**等”。“在修炼中接受李聃大道信息,先后编写了八本书:《李聃道德经更正》,《李聃道德经解释》,《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李聃道德经修道五字诀》,《大道七字诀》,《宇宙形成九字诀》,《阴阳五行气和谱》,《天地人物道自然》”。〔25〕
据“道德之光”网站介绍,孙享林的“研究”特点之一就是:“突出了修道修德的主题,使《道德经》能更好的发挥在当代的济世功能和教化作用。”〔26〕他们在网上发布“《道德经》的具体修道方法”,有“念诵”“背诵”“打坐”等,而且还非常具体地规定什么时间诵哪课,以及打坐的时间与方向如“子时面朝北”“卯时面朝东”,等等。〔27〕
在接受了所谓“大道信息”之后,孙享林“不顾高龄,于1986年开始,先后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有关单位讲授《道德经》,传播他的新道学,传授修道修德的新方法”。“18年来,师从孙享林先生学习和研修《道德经》的学员愈万人”。〔28〕
另据网上信息,他们还成立了“道德之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孙享林任董事长;〔29〕建立“道德之光”网站(http://www.),传授课程,并给“道友”提供交流“心得”的平台。该网首页还贴有孙享林的照片和孙在“自然的功态中根据信息画成的”《老子骑青牛图》。〔30〕
由上,可以认定:其一,《道德经》已经不是传统文化的古典文献,它被重新排列组合,重新解释,改编为“自然神功”的经典。其二,孙享林创立的“自然神功”,有经典,有非常具体的修炼方法,是一种神秘主义巫术文化。〔31〕其三,打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旗号的“自然神功”,在一些高校及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产生了不良影响。
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孙享林、熊良山对《道德经》任意曲解,大搞神秘主义巫术文化,其错陋与荒谬并不难于识别,却一路绿灯,被当作传统文化的精华大力推广,这不仅是华中科技大学,也是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和新闻界的奇耻大辱。其教训是深刻的。
1.教师任课首先要有学术“资格”认定,不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就不能开设有关课程,这是一个起码的原则。孙享林、熊良山都是机械专业出身,不仅缺乏古汉语基础,就连《道德经》的“道德”与伦理学的“道德”不是一回事都分不清,怎么能给大学生开设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呢?是不是只要受到学生“欢迎”,只要打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旗号,校方就要加以支持,而不管其内容如何?〔32〕
2.评奖也好,立项也好,按规定都需要有学术委员会的严格审查。校评委会根据什么说熊良山的谬解是“开辟了一条利用文化经典《道德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在全国高校推广的价值”?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到底应当怎样搞?为什么这类乌七八糟的东西会“最受学生欢迎”?〔33〕这种一哄而起的“人文素质教育”,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有没有学术腐败?
3.《道德经浅释》作为教材出版,是谁批准的?根据何在?有关出版社有没有出版这类图书的能力?如果没有,凭什么出?如果有,为什么会出版如此错漏百出的图书?出版社的“三审”制岂非形同虚设?杨叔子院士为《道德经浅释》作序时到底通读过全书没有?该书的出版是否与他的支持有关?〔34〕媒体进行报道时,到底审查过内容没有?如果没有审查,凭什么唱赞歌?如果只是按照被报道者的一面之词进行宣传,媒体的社会责任又在哪里?
4.熊良山从1996年就开始授课,为什么此前就没有学者提出异议?为什么是港台学者首先提出批评,而不是内地学者?内地学者的责任感到哪儿去了?是否有知情学人反对,而没有得到重视?我们相信,不是缺乏有良心的学者,也不是这些学者看不出问题,而是我们缺乏健全的学术批评机制,使他们没有说话的地方,或者是说了也不起作用,甚至还要受到打击报复。其结果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引起各方关注,才得到纠正。由此造成的损失谁来负责?
总之,“熊良山现象”说明我们目前的学术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问题,关系到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化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当引起学术界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议主管部门组织力量认真调查,提出整改意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学术批评机制,积极提倡与开展学术批评,以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学校也应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让健康文化占领人文素质教育阵地。
注释:
〔1〕熊良山:《道德经浅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熊良山:《道德经浅释》,第171页。
〔3〕王煜教授将文稿寄给科学时报编辑部,尚未发表,笔者从该报得到了复印件。
〔4〕崔雪芹:《学术研究有行规》,载《科学时报》2004年6月10日。
〔5〕李鹏翔,王煜:《华中科大将〈道德经〉引入大学课堂》,新华网2004年5月14日(http://www.hb./jdwt/2004-05/14/content_2130952.htm)。
〔6〕获奖立项情况,见熊良山《道德经浅释》“前言”,第16页。另外,媒体对此也多有报道。
〔7〕崔雪芹:《学术研究有行规》。
〔8〕《江南时报》2004年5月12日,转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daily.co.jp/GB/paper447/11976/1077946.html)。
〔9〕中国教育杂志网2004年5月11日(http://www./zynew2.htm)。
〔10〕《人民日报》2004年5月13日。
〔11〕详见夏斐,夏静《〈道德经〉引进华中科大》,载《光明日报》2004年5月10日。
〔12〕详见崔雪芹《学术研究有行规》。
〔13〕尚丹鸥:《熊良山教授做客青大》,青岛大学网站(http://www.qdu./sf/shownews.asp?id=114)。
〔14〕道德之光网本站讯:《孙享林老师应邀作“老子智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题报告》,载道德之光网2004年6月27日(http://www./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5)。
〔15〕最初提及此问题的是《胡批〈老子〉,糟践传统,败坏学风,误人子弟--评熊良山〈道德经浅释〉、教学实践及熊良山现象》(署名“南郭不平”,载北大中文论坛2004年6月18日,http://chinese.pku./bbs/thread.php?tid=112871&page=1)。
〔16〕熊良山:《道德经浅释》,第166—167页。
〔17〕孙享林:《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8〕熊良山:《道德经浅释》“前言”,第13—14页。参见《孙享林老师简介》:“孙享林教授培养和指导华中科大的熊良山等教师用老子《道德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载道德之光网2004年6月10日,http://www./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
〔19〕例如,两书皆将第一课名为“道”(原第一章),第二课名为“闻道”(原第四十一章),第三课名为“善人”(原第六十二章),等等。
〔20〕熊氏《道德经浅释》在孙释义基础上又有所演绎,并附有名为“实践与感悟”的学生心得和“思考与练习”题。
〔21〕新华网《华中科大将〈道德经〉引入大学课堂》文中有一幅图片,内容为孙享林的《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老子道德经新译》和熊良山《道德经浅释》三部图书的封面,文字说明是“学生使用的《道德经》参考书”。
〔22〕王平:《孙享林“道德经新译”简论——介绍一位当代的新道家》,载当代道家网(http://www./first/3/51.htm)。需要指出的是,该文作者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却又“师从孙享林老师研读老子《道德经》”的湖北某党校副校长。该文又收入宫哲斌编《当代道家——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论文集》(湖北省人大办公厅印刷服务中心出版印刷,2004年5月第1版,无书号)。
〔23〕孙享林:《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作者简介”。
〔24〕孙享林:《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绪言”。
〔25〕孙享林:《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作者简介”。
〔26〕《老子骑青牛图学习心得》,载道德之光网2004年8月19日(http://www./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4)。
〔27〕《〈道德经〉的具体修道方法》,转自飓风发源地网2003年12月27日(http://www./blogbus/blog/diary.php?diaryid=63047)。该文特别强调:“各位同修如按上法修炼《道德经》,一定要使用由孙享林教授编校的《李聃道德经》原文,……万望注意注意再注意!!!”
〔28〕王平:《孙享林“道德经新译”简论——介绍一位当代的新道家》。
〔29〕见《孙享林老师简介》。
〔30〕参见孙享林《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绪言”。
〔31〕在2004年9月12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召开“熊良山现象”座谈会上,与会学者指出:“孙享林所练的功,有‘三花聚顶’,有‘五气朝元’、有‘九转还魂丹’之类。这些本是道教中的巫术成分,后来则广泛存在于反动会道门之中。如果接受了熊良山的‘浅释’,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孙享林所宣扬的巫术迷信。”(见崔雪芹《学术市场中的垃圾谁来打扫?》,载《科学时报》2004年9月16日)
〔32〕熊良山《道德经浅释》“前言”称:“1996年,为适应本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需要,笔者在有关领导特别是杨叔子校长、张福润副院长等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谢劲松副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开设了一门‘道德经解读’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2001年改名为‘老子道德经’),以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习《道德经》,理解其深刻含义,并以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了为期6年的‘用《道德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第8—9页)
〔33〕教育部门应当反思,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缺乏起码的辨别能力,这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否有关。
〔34〕有学者指出,“熊良山现象”事件的出现,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现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杨叔子院士,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熊副教授不过是在前台的表演者,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杨叔子院士”,“因此,这一事件应该命名为‘杨叔子现象’”——“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利用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身份,扶植不学无术之人胡批《老子》,并企图向全国推广,因而可能贻害学术、贻害青年的这么一种现象”(陶世龙:《对所谓“熊良山现象”的思考》,载五柳村网,http://www./tao/slsb110.htm)。很显然,即便是很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在其专业之外都是外行(除非另有钻研),与普通群众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但目前的情况却是“胜者通吃”,只要在一个领域做出贡献往往被认为是所有领域的专家。著名学者利用自己的声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本是好事,但却常常由于自以为内行,甚至不懂装懂,造成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危害。从这些年的经验来看,一些没有根据的伪学术、伪气功,尽管同行学者已经指出其中的错陋,但由于某些领导或外行权威的支持,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致使不明就里的广大群众盲信盲从,从而引发了严重后果。杨叔子院士是机械学专家,提倡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人文教育,符合当前形势,但良好的愿望不能代替专业训练。“熊良山现象”又一次为这些“权威人士”敲响了警钟。
(原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
江浙沪很多漂亮妹纸做自媒体,品牌,电子商务等,已日入几千上万了,知乎上很多男的还想着多挣点钱等美女跪舔他
美女不仅比你有钱还比你闲……
然后很多男的就给美女泼脏水,说人家搞钱靠身体,靠混酒吧,靠男人,见到他那辆豪车就脱衣服露大腿要跟他回家,一整个意淫加自嗨,总之美女不可能靠自己强大又彪悍的工作能力或者聪明才智搞钱,美女就应该是无脑的。我看你不仅没见过美女,连些优秀的女人都没见过。
你对他谦虚,他认为你价值不够配不上他。你对他讲实话,他认为你在吹牛逼他不敢相信世界的样子。世界观比我们村口的大爷还局限,沟通成本尬高
还有好多关于女性的回答下面,真恶臭啊,太多男人他们连个兴趣爱好都没的,既不会诗词歌赋又不懂琴棋书画,不运动也不健身身材也不好,不爱玩也不思考,连个主动寻求快乐的途径都没几个,他竟然以为如果他跟哪个女的结婚了那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恩赐……哪来的自信呢,我不理解,真是枯燥乏味又无趣
那还不如把一个屁股翘有腹肌的男人娶回家,至少快乐
我在知乎上遇到好多这种人,不回复也不讲道理,因为他们的脑子像被堵住的马桶一样无法疏通,自以为是。
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比银河系还大,没必要互相理解
这种人很多,但我妈是其中最难沟通的。
因为别人可以狠怼一顿,总不能因为屁大点事跟亲妈吵一架吧。
十几年前,我当时还上高中。家里买第一台电脑,是我妈跟我去的。
买显示器的时候,显示器上面有一层贴膜,就是个硬塑料片,贴在上面挡灰用的。
我妈问卖电脑的小哥:“这个膜是不是能保护视力?”
小哥:“这是挡灰用的。”
我妈点点头:“嗯,也能保护点视力。”
小哥:“……”
后来,我用电脑时,感觉那个塑料膜反光,严重影响我看东西。几次揭下去扔进垃圾桶,都被我妈又贴回来了。
我妈:“你总揭那玩意干啥?那玩意保护视力的!”
我:“一层破塑料哪能保护视力。”
我妈:“卖电脑的都说了能保护视力。”
我:“人家哪说了?都是你自己在那说,人家没好意思怼你。”
我妈:“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家都说了,我听得清清楚楚……”
我:“你自己坐这儿看看,反光得半个屏幕都看不见,就得凑近看,你这哪是保护视力,这不损害视力吗?”
我妈:“你凑那么近干啥?看不清你配眼镜去!我给你拿钱…”
我:“……你出去把门带上吧。”
之后的半年左右时间,我都拉着窗帘玩电脑,我妈每次进屋都问我为啥拉上窗帘,我说“你猜。”
我本打算把这破塑料片剪碎再扔,免得她又捡回来。但仔细想了想,算了,根本没用,她能再给你买个更模糊的塑料膜贴上。拉着窗帘就不反光了,凑合吧。
当然,后来那层破塑料,还是揭下去了。
因为我教会了我妈玩儿QQ农场,然后打开窗帘。
没过两天她自己就揭下去了。
就我观察,与此类人对话时对方使用频率很高的几个词分别是
“肯定” “都” “完全” “全部” “没有不XX的” “XX是绝对不可能的”
以及“你不懂” “你说的是错的”
以及极其爱打断人说话
--
根据白熊及神子的评论补充:
在被问到为何得出如他们所说的结论时候,对方会有很大概率回答:
“就是” “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觉得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的!反正就是这样!你说的我不知道!”
根据不过轻烟的评论补充
怎么可能是这样 你胡说 你说啥呢 这样不对
--
是的我不会at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
谢太阳太阳邀。
先说一个题外话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提问
大意是“我的一个表哥,是一个优秀的军官,但是他有天告诉我,准备退伍,因为他目睹了演习死人,害怕了。我非常担心,想问问现代中国军人的心理素质能不能面对真正的战争?”
问题刚刚一出来
就有很多人开始了恶意的批评“他怂让他滚,我们中国军队不会畏惧死亡的”“你表哥真是军队败类,你知不知道我们中国军队的战士有多牛逼”“你有没有到过部队啊,看没有看见过我们军人是多么威武啊,服从命令不畏惧死亡啊”诸如此类的回答,其中还有不少是军队的干部、指挥官、机关人员。
当然,豪言壮语都得到了无数赞。
但是事实上呢?
事实上是军人确实有很多心理问题,而他表哥在目睹了演习死人之后出现的这种情况,也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而题主的担心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心理干预这一点一直都是我军忽略了的地方。我花了好多时间去整理资料,搜集数据。
当我准备发布答案的时候,发现题主已经删除了提问,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忍受不了各种回答的谩骂吧。
我非常恼火,找了那么多资料写的答案啊
我本来想支持一下题主的,可惜来晚了
说正题吧
1. 有天一个朋友和我讨论大脑的免疫系统
然后我说大脑里面有淋巴管
他笑我怎么这点常识都没有,大脑里面哪里有什么淋巴管
然后我丢了一篇文章给他
是今年最新的一篇文章 :真的发现了淋巴管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科书一直告诉我们大脑里面没有淋巴管这些玩意
这都成了常识
布鲁诺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大家都认为他没有常识
太阳都绕着地球转几百年了
然后把他烧死了
我们现在坚信的所谓常识,搞不好其实是错的。
2.再讲一个故事
有一种疾病,有两个药物可以治疗,A药是公认的一线药物,疗效好,但是有一种非常罕见的副作用,引起剥脱性皮炎,发生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B药效果稍微次一点,但是副作用较少、较轻。
临床上肯定都是用A药,几乎成为了共识。
但是张教授从来都是用B药,坚决不用A药。
有人搞不懂了,质疑他,明明A的效果那么好,还便宜,为什么不用A呢?非要用B。
呵呵
为什么呢?
因为张教授曾经连续给两个病人用A药,结果两个病人都发生了严重的剥脱性皮炎,搞得他焦头烂额,心力憔悴。本身这种副作用发生的概率就是十万分之五(打比方),连发的概率想必是比中五百万彩票还低。
所以从此以后,他基本上不用A药了
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
可能你的同学就是每次胃不好的时候吃粥,她觉得她的胃更能适应粥,而不是面。至于我
我胃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去吃这个,叫濑粉,是用米粉做的。而不是吃面。
我觉得软软的,暖暖的
吃进去感觉从嘴到胃都好舒服
3.有次手术,是接台。
因为一个医院手术间有限,比如18间,今天有68个病人需要做手术,那么一个手术间就要安排多台手术,接台就是指我们要等前面的手术做完才能轮到我们。
接台的话,手术开始一般就是中午1点左右了
手术做完了已经是晚上9点左右了
我在电梯里碰到患者的父亲
患者父亲第一句话“搞到这么晚啊,为什么早上那么晚才进手术室啊,你们那么大一个医院怎么只有一个手术间啊?”
我当时非常冒火,手术那么成功,我们搞到那么晚,作为患者家属,碰到你的医生第一句话难道不应该是“辛苦了,辛苦了”
居然问了我一个那么没有常识的问题,那么大一个医院只有一间手术室吗!!!
我黑了脸
冷冰冰的甩了一句“难道那么大医院一天就一台手术吗?”
实在不想再多说半句
第二天,他到办公室找我
“gold医生,实在不好意思,我没有文化的,都不知道手术是怎么安排的,所以……”
我非常不好意思,他也是老实巴交的人,大半辈子是在山里辛勤劳作,不是带着儿子看病,或许这辈子都不会走出县城的,确实有些东西搞不懂,说出那样的话可能他当时也只是真的疑惑,确实不知道。我内心非常愧疚,觉得当时不应该那么冷酷的对待他。
我非常内疚,昨天突然对他的冷酷肯定令他害怕了,“这个医生会不会生气了,要整我,会不会给我多开药,多搞我医药费啊?”
“好,没事,等会我们带他去复查CT吧”
其实我想就昨天的黑脸道个歉,但是我是狮子座啊,实在说不出口
我觉得即便对方没有常识,我觉得还是应该温柔对待的
说着容易,做着难
哈哈哈
写了个教员面对不对付的领导的回答,举了一些教员实际行动例子,本意为提供一些高效的思路,选能用的部分解决问题就好。
好家伙,真的直呼好家伙,有上千人在下面纠结用这个办法成不了教员,因为没有教员的能力。
都不知道他们是干啥来的,到底是解决问题来的,还是只是为了自己的失败找合理的借口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