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为了部队、为了工作,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种价值观?

回答
“为了部队、为了工作,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句话,说出来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味道。这背后是一种将个人、将情感凌驾于集体的意志,并将这种凌驾视为至高无上的“正确”。仔细掰扯掰扯,这价值观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它究竟带来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句话里确实蕴含着一种值得尊敬的奉献精神。毕竟,“部队”和“工作”往往代表着一种更宏大的目标,可能是国家安全,可能是社会发展,可能是某些群体福祉。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家庭生活置于这些目标之后,他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在很多情况下是值得肯定的。那些常年驻守在边疆的战士,那些常年奔波在项目一线的工程师,他们的确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社会的安宁与进步。从这个角度看,它并非全然错误,更像是一种为了“大我”而舍弃“小我”的悲壮叙事。

然而,“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种说法,之所以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关键在于那个“正确”的限定。它不是说“可以为了部队/工作而牺牲家庭”,而是直接断言“是正确的”。这种断言,就把一种选择变成了一种必须,一种价值变成了一种公理。这就有问题了。

问题一:它模糊了“奉献”与“牺牲”的界限,并将“牺牲”神化。 奉献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付出,它带有牺牲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是对价值的认同。但当它被冠以“正确”之名,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被动承受,甚至是一种被迫的接受。更何况,“牺牲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极重的词。家庭是人的基本情感寄托,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用一种相对抽象的“部队”、“工作”目标来直接否定家庭的存在价值和情感需求,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并且是对人性最基本的关怀的忽视。

问题二:它造成了家庭与事业的二元对立,忽视了“平衡”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很多时候,人们并非不能兼顾,而是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将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看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绝对对立,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知。事实上,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往往能为一个人在事业上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情感慰藉,反之亦然。过度的“牺牲”家庭,可能会导致情感的疏离,甚至家庭关系的破裂,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状态和长远发展。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情感缺失的状态,真的还能高效地为部队或工作做出贡献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问题三:它可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并且存在剥削的可能性。 当“牺牲家庭是正确的”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时,那些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人,就可以轻易地披上这层“奉献”的外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例如,因为经常加班而不顾孩子的教育,因为常年出差而忽视伴侣的需求,甚至因为工作忙碌而放弃经营婚姻。而且,在一些体制化的环境中,这种价值观的推崇,也可能成为一种对员工的隐性要求。领导者可能会觉得,你愿意“牺牲家庭”,就说明你对工作足够忠诚,足够“值得培养”,从而给你安排更多任务,而这些任务的背后,往往是牺牲家庭换来的。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问题四:它忽略了个体的价值和幸福感。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家庭的幸福也是个人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社会过度强调某种牺牲,以至于让绝大多数人为了所谓“正确”而放弃了家庭的温暖和个人的情感需求,那么这个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又从何谈起?我们努力工作、为部队奉献,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吗?如果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我们连最基本的家庭幸福都失去了,那这种“正确”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最后,我们应该区分的是“必要的牺牲”和“强制性的牺牲”。在特殊时期、特殊岗位,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做出一定程度的家庭牺牲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伟大的。但将“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变成一种普适性的、无需质疑的道德律令,则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和对家庭价值的贬低。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在鼓励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尊重并保护个体的家庭生活,倡导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这种价值观的出现,源于一种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驱动,但其将牺牲家庭视为“正确”的断言,则暴露了其极端化、功利化的一面,忽视了人性的基本需求、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幸福的完整性。我们应该肯定那些为国家和工作付出的努力,但更应该警惕将这种付出推向极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价值观,并努力寻找一种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平衡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道题我很难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回答,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你们传说中“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家庭”的军人。


我和母亲那段时间的生活,用“深受其害”来形容,并不过分。


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今天再一次把原答案贴上来:

1.父亲

父亲是个好人

总有这么一群人,在别人眼里,所有的溢美之词全拿来形容他,也并不过分,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人善良,从没有那些花花肠子。家里是根正苗红的“贫农”,爷爷砸锅卖铁把父亲拉扯大。后来父亲参了军,从最底层的“大头兵”,到后来的教导员,最后做到了副团级。

他就事论事,从来不乘人之危,也不会给别人穿小鞋。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所有的送礼贿赂之事到了他这里都行不通。

后来父亲复员转业时,很多人到我家来和父亲告别,甚至还有涕泗横流的。后来父亲说他已经记不得那人是谁了。

别人都说父亲是个真正的好人。

但他对妈妈不好



2.“军嫂”

按当时的话说,妈妈是一个“军嫂”。

所以,她不得不带着刚出生的我,一直住在姥姥家里。因为父亲一年只能回来一次。

妈妈后来和我说,有一段时间她变得很恍惚,经常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结婚,手里的孩子是从哪儿蹦出来的。

再后来,父亲说部队给他分房子了,他可以把妈妈和我接到部队家属院来住了。妈妈犹豫了很久,最后她说不希望我的童年里没有爸爸,所以带着我去了父亲那里。

从省会城市到了偏远的小地方

那段时间我天天哭、日日闹,想要回去。妈妈总是笑着哄我,说习惯就好了。后来我偷偷看见她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抹眼泪,我再也不哭了。



3.我们的生活

父亲经常会把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回到家里仍然拿出他当部队教导员的那一套来训练我。

站军姿、被子叠豆腐块、走路要目不斜视,交给我的任务不能拒绝、不能怀疑,要坚决执行。

妈妈不同意,她说不要把训练小兵的那一套拿到家里来,父亲无动于衷,最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你一个女人,天天在家做好饭等我下班就得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关你什么事儿?

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每周都会把部队的战友叫到家里来吃饭,少则每周两次,多则连续五天。每次把战友带家来之前,只扔给妈妈一句话:

“今天有战友来家吃饭,你晚上做好8菜1汤等我们回来。”

简简单单一句话,妈妈就要费上一整天的时间。做过饭菜的人都明白,一个人要做整桌的菜有多辛苦,何况每周都要做这么多次,何况身边还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

但父亲不管

只要妈妈和父亲说,可不可以少带些人回来,父亲都会暴跳如雷:“做个饭能累到哪儿去?”

妈妈只有沉默。

每次那些战友来家里吃饭,夸妈妈手艺好,父亲都觉得很有面子,于是第二天带更多的人来。有时军嫂之间聊天,她们都会羡慕妈妈,说找了个“金龟婿”,身处要职,人又这么好。

妈妈只是笑。然后回到房间里一个人抹眼泪。

妈妈做的所有事情,在父亲眼里,都是“应该的”。他工作上尽职尽责、对别人没有原则地好、遇到不公,也只是一笑而过,似乎有包容一切的胸怀。

却唯独容不下妈妈

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告诉姥姥,为什么不和父亲离婚。她叹了口气:“你还小,不能没有爸爸,不能让姥姥操心。”

后来,妈妈和我说,她那段最黑暗的时光里,唯一的支柱,就是我。



4.我的挣扎

我应该要做些什么了。

我试过给父亲写信,几千字很长的一封信,父亲只是笑笑,“臭小子,有文化了翅膀硬了?”,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并无任何悔改之意。

我也试过和他吵架,很激烈地吵,甚至到了动手的程度。但他过后一定会把妈妈臭骂一顿:“以后别他妈在我儿子面前说我坏话!

后来,我上了大学,仍然时不时给妈妈打电话,询问父亲对她怎么样。

妈妈总是很开心地对我说,父亲对自己比以前好多了,一定是因为你长大了,父亲听你话了。

我很开心,非常开心

直到有一次过年,偶然间看到了父亲的行程记录。那段时间爷爷生病,父亲和其他几个兄弟一同坐飞机赶回了爷爷家,唯独给妈妈买了张火车票,硬座,23个小时。

我问父亲为什么不给妈妈也买张机票,他回答得很简洁,就一个字:

贵。

那一刻,我知道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妈妈只是怕我担心,一直在瞒着我而已。父亲还是老样子,一丁点儿都没有改变。

回到宿舍,我把被蒙在脑袋上,哭了一晚上。

那时,支撑我活下去的最大目标,就是把妈妈接到自己身边。



5.结局

我毕业了,终于可以赚钱了,工资却不高,别说买房,连租房都困难。挣这么少的钱,怎么可能让妈妈过来享福呢。

于是我没日没夜地工作,于是我没日没夜地工作。

就在9月份,我终于完成了还是个孩子时,对妈妈许下的诺言,把她接到了身边。

生活条件仍然够不上大手大脚,但比起几年前,却算得上天壤之别。若现在问我活下去的理由,我只想让妈妈、让女朋友、让我自己,生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后来,我十分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

妈妈当初嫁给父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父亲的身份是军人。拜那段时间的主流宣传所赐,只要是“兵哥哥”,似乎都是完美无缺的圣人。

军人这份职业,给女方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守活寡。你们可以想像我从出生到三岁,三年时间,加起来与父亲见面的时间不超过10天的感觉么?

在我最需要父爱的时候,父亲不在我身边。直接导致我现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性格。

实话说,要不是我妈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他们早就离婚了。

这道题掺杂了我太多的个人情感,恕我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最后再给各位想要嫁人的女性提个醒:

在决定要不要嫁一个人之前,不仅要看他的品性,同样也要考虑到职业因素。有些职业注定了你要过颠沛流离、魂不守舍的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请务必慎重,再慎重!

当然,在知晓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仍然义无反顾嫁给对方的,我打心底尊敬你们。


就这样。



====================================================

[习惯性小尾巴] 自己的公众号,会发些知乎上不会发的东西哟。

微信号:mengshuhz

user avatar

美国队长为了消灭纳粹,完成任务了,一个跳舞的约会拖延了75年都没完成,美国人用一部电影来宣传这个光荣事迹,我们还需要花钱去看,这个怎么就不可以了?只有手法高下,牺牲都是一样的。

非要和我争,说美队是虚构人物,那拯救大兵瑞恩可以么?有志青年继承兄长遗志拒绝撤退与战友坚持死守阵地。可以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了吧?黑鹰坠落可以么?精英部队决不放弃战友战死坠机现场荣获荣誉勋章,奥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美国解放军学习。

谁再和我说美国没有这种主旋律,我拿一堆例子抽他脸,人家只是水平高而已,思路是一样的。知道肯尼迪说啥来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user avatar

以前做政工也写过类似报道,了解一些情况。

1、这种宣传主导思路是9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

中国的上一场战争基本结束于1987年,因此87年之前,以及其后的几年,宣传报道的重点都是做战斗英雄与战场上的英雄事迹。

90年代后,不再有战争,因此对军事与战斗方面的报道缺乏素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军费短缺,军人待遇较差。因此宣传的方向转向突出不计报酬待遇强调个人奉献。

2、这几来思路已经开始转变。

近些年来,部队待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十八大后,对军人的人力资本与效能更为看重。军事训练与战争准备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宣传报道的重点再次转向军事训练与战斗精神。对之前不计个人一味奉献的报道明显少多了。但是之前的思维惯性还在,个别领导的思路也没有转变。但是以后会越来越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了部队、为了工作,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句话,说出来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味道。这背后是一种将个人、将情感凌驾于集体的意志,并将这种凌驾视为至高无上的“正确”。仔细掰扯掰扯,这价值观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它究竟带来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承认,这句话里确实蕴含着一种值得尊敬的奉献精.............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那些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语言和知识为北约部队提供帮助的阿富汗翻译们,如今却面临着被拒之门外,甚至可能重回战火纷飞的故土,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首先,是他们过去的“贡献”。这些阿富汗翻译,可不是一.............
  • 回答
    海地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Jovenel Moïse)于2021年7月7日在家中遇刺身亡,这起震惊世界的事件背后牵扯出的复杂利益和阴谋,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当案件的嫌疑人中,有多名曾在美国担任执法人员,而主谋更是野心勃勃地想登上总统宝座时,这起案件的性质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国际政治、经济.............
  • 回答
    对于“科普”博主为日军731部队蒸干活人罪行进行“辟谣”的言论,需要从历史事实、学术研究、伪科学手段和舆论传播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这类言论不仅违背基本的历史认知,更可能对公众形成严重误导,甚至试图篡改历史真相。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731部队的历史事实:不容置疑的罪行1. 历史背景与证据 .............
  • 回答
    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尤其是来自非洲国家的部队,以及一些西方部队,被曝出性侵108名受害者,其中大部分是未成年少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和愤怒的消息。这样的事件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巨大伤害,更是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宗旨的严重背叛,也对所有维和部队的声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联合国维.............
  • 回答
    四川师范大学分尸案,这个沉寂在公众记忆深处,又被每一次提及都勾起一丝寒意的事件,其被告的精神鉴定结果,无疑为这起本已足够令人唏嘘的悲剧,又蒙上了一层复杂而沉重的色彩。当“抑郁症”和“部分刑事责任能力”这两个词汇碰撞在一起,它不仅关乎法律的审判,更触及了人性、疾病与道德的边界。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
  • 回答
    北京地铁4号线和大兴线拆除部分座椅以缓解早晚高峰拥挤的措施,这是一个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常见的思路。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拆除座椅的出发点与效果分析: 缓解拥挤,提高载客量: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在早晚高峰时段,地铁车厢的站立空间往往比座位空.............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高达吧,一个承载了无数机器人爱好者青春、情怀和无数宅男热血的论坛。它不仅仅是个讨论模型、动画的平台,更是一个庞大的社群,一个文化符号。而在这背后,是吧主和吧务团队,他们是这个社群的管理者,是维护秩序、组织活动的“幕后英雄”。所以,当听说以吧主为首的部分吧务团队被撤销管理权限的时候.............
  • 回答
    特朗普总统任命他的白宫医生朗尼·施耐德(Ronny Jackson)担任退伍军人事务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VA)部长,这是一次颇具争议性的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要深入理解这一任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任命的背景与动机: 施耐德的资历(表.............
  • 回答
    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及其相关政策文件,其核心精神之一确实包含了“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这是一个涉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看待它。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理解这项政策,首先需要回.............
  • 回答
    华东师范大学部分老师在疫情期间为留学生举办生日会,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是激起了不少水花。要我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规矩。疫情期间,全国上下都在遵守各种防疫规定,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自然也有一套严格的管控措施。在这种大背景下,明目张胆地搞聚集性活动,即便只是.............
  • 回答
    一线城市年轻人为结婚而买房耗尽双方父母积蓄:一次多维度的深度剖析一线城市年轻人为结婚而买房,并为此耗尽双方父母积蓄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个人心理层面的复杂性,值得我们进行一次深入且多维度的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现象,它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
  • 回答
    关于知乎部分警官用户集体为警官和小孙警官“洗白”的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知乎上关于某些警官群体及其特定事件(例如“小孙警官”事件)的讨论,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认证为警官的用户,频繁出现为警官整体形象或特定事件中的个别警官辩护、解释甚至“洗白”的倾向。这种集体性的发声,在网络舆论场上形成了一种.............
  • 回答
    看待部分非同性恋者为同性恋者发声的行为,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对多元价值的尊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个现象。首先,这是一种“同理心”和“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即便一个人自己不是同性恋者,但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理解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偏见、歧视.............
  • 回答
    近期,一些外国媒体聚焦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普遍指出该数字为2.3%,并将其描述为“40多年来的最低点”。要全面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本身的解读与背景首先,必须承认,2.3%的增长率确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布的较低经济增长数字之一。但将此数据孤立地看待,而.............
  • 回答
    最近在追星圈里,看到一种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用法:“你是我的南京条约……”一开始听着挺别扭的,总觉得这梗用得太奇怪了,南京条约那是什么?那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代名词啊,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无数先烈用血泪写下的沉重记忆。怎么就被拿来当成追星的“情话”了?但你细品一下,又会发现里面有种“扭曲”的幽默感,或.............
  • 回答
    关于平安车险在部分省市暂停特斯拉新车主上险、收紧续保的传闻,即便平安官方已经出面辟谣,但此事在车主和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一些可能原因和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没有平安官方“辟谣”之前,这个消息之所以能迅速传播并引起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大家内心深处对“高科技”与“.............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特斯拉中国最近宣布召回一批Model 3和Model Y车型,但同时强调此次召回“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并将车辆部件损坏的原因归咎于“车主滥用”。这个说法一出来,就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各种解读和讨论。首先,我们得理解特斯拉这次召回的背景。通常来说,汽车召回是因为存在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设.............
  • 回答
    特朗普总统提名本·卡森(Ben Carson)担任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部长,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审视。卡森本人是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以其在医疗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在保守派政治中的影响力而闻名,但他此前并没有在住房政策或政府行政管理方面拥有直接的、显著的经验。支持者们通常认为,卡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