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为了部队、为了工作,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种价值观?

回答
“为了部队、为了工作,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句话,说出来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味道。这背后是一种将个人、将情感凌驾于集体的意志,并将这种凌驾视为至高无上的“正确”。仔细掰扯掰扯,这价值观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它究竟带来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句话里确实蕴含着一种值得尊敬的奉献精神。毕竟,“部队”和“工作”往往代表着一种更宏大的目标,可能是国家安全,可能是社会发展,可能是某些群体福祉。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家庭生活置于这些目标之后,他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在很多情况下是值得肯定的。那些常年驻守在边疆的战士,那些常年奔波在项目一线的工程师,他们的确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社会的安宁与进步。从这个角度看,它并非全然错误,更像是一种为了“大我”而舍弃“小我”的悲壮叙事。

然而,“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这种说法,之所以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关键在于那个“正确”的限定。它不是说“可以为了部队/工作而牺牲家庭”,而是直接断言“是正确的”。这种断言,就把一种选择变成了一种必须,一种价值变成了一种公理。这就有问题了。

问题一:它模糊了“奉献”与“牺牲”的界限,并将“牺牲”神化。 奉献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付出,它带有牺牲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是对价值的认同。但当它被冠以“正确”之名,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被动承受,甚至是一种被迫的接受。更何况,“牺牲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极重的词。家庭是人的基本情感寄托,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用一种相对抽象的“部队”、“工作”目标来直接否定家庭的存在价值和情感需求,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并且是对人性最基本的关怀的忽视。

问题二:它造成了家庭与事业的二元对立,忽视了“平衡”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很多时候,人们并非不能兼顾,而是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将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看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绝对对立,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知。事实上,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往往能为一个人在事业上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情感慰藉,反之亦然。过度的“牺牲”家庭,可能会导致情感的疏离,甚至家庭关系的破裂,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状态和长远发展。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情感缺失的状态,真的还能高效地为部队或工作做出贡献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问题三:它可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并且存在剥削的可能性。 当“牺牲家庭是正确的”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时,那些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的人,就可以轻易地披上这层“奉献”的外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例如,因为经常加班而不顾孩子的教育,因为常年出差而忽视伴侣的需求,甚至因为工作忙碌而放弃经营婚姻。而且,在一些体制化的环境中,这种价值观的推崇,也可能成为一种对员工的隐性要求。领导者可能会觉得,你愿意“牺牲家庭”,就说明你对工作足够忠诚,足够“值得培养”,从而给你安排更多任务,而这些任务的背后,往往是牺牲家庭换来的。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问题四:它忽略了个体的价值和幸福感。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家庭的幸福也是个人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社会过度强调某种牺牲,以至于让绝大多数人为了所谓“正确”而放弃了家庭的温暖和个人的情感需求,那么这个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又从何谈起?我们努力工作、为部队奉献,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吗?如果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我们连最基本的家庭幸福都失去了,那这种“正确”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最后,我们应该区分的是“必要的牺牲”和“强制性的牺牲”。在特殊时期、特殊岗位,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做出一定程度的家庭牺牲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伟大的。但将“牺牲自己家庭是正确的”变成一种普适性的、无需质疑的道德律令,则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和对家庭价值的贬低。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在鼓励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尊重并保护个体的家庭生活,倡导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

总而言之,这种价值观的出现,源于一种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驱动,但其将牺牲家庭视为“正确”的断言,则暴露了其极端化、功利化的一面,忽视了人性的基本需求、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幸福的完整性。我们应该肯定那些为国家和工作付出的努力,但更应该警惕将这种付出推向极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价值观,并努力寻找一种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平衡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道题我很难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回答,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你们传说中“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家庭”的军人。


我和母亲那段时间的生活,用“深受其害”来形容,并不过分。


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今天再一次把原答案贴上来:

1.父亲

父亲是个好人

总有这么一群人,在别人眼里,所有的溢美之词全拿来形容他,也并不过分,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人善良,从没有那些花花肠子。家里是根正苗红的“贫农”,爷爷砸锅卖铁把父亲拉扯大。后来父亲参了军,从最底层的“大头兵”,到后来的教导员,最后做到了副团级。

他就事论事,从来不乘人之危,也不会给别人穿小鞋。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所有的送礼贿赂之事到了他这里都行不通。

后来父亲复员转业时,很多人到我家来和父亲告别,甚至还有涕泗横流的。后来父亲说他已经记不得那人是谁了。

别人都说父亲是个真正的好人。

但他对妈妈不好



2.“军嫂”

按当时的话说,妈妈是一个“军嫂”。

所以,她不得不带着刚出生的我,一直住在姥姥家里。因为父亲一年只能回来一次。

妈妈后来和我说,有一段时间她变得很恍惚,经常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结婚,手里的孩子是从哪儿蹦出来的。

再后来,父亲说部队给他分房子了,他可以把妈妈和我接到部队家属院来住了。妈妈犹豫了很久,最后她说不希望我的童年里没有爸爸,所以带着我去了父亲那里。

从省会城市到了偏远的小地方

那段时间我天天哭、日日闹,想要回去。妈妈总是笑着哄我,说习惯就好了。后来我偷偷看见她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抹眼泪,我再也不哭了。



3.我们的生活

父亲经常会把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回到家里仍然拿出他当部队教导员的那一套来训练我。

站军姿、被子叠豆腐块、走路要目不斜视,交给我的任务不能拒绝、不能怀疑,要坚决执行。

妈妈不同意,她说不要把训练小兵的那一套拿到家里来,父亲无动于衷,最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你一个女人,天天在家做好饭等我下班就得了,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关你什么事儿?

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每周都会把部队的战友叫到家里来吃饭,少则每周两次,多则连续五天。每次把战友带家来之前,只扔给妈妈一句话:

“今天有战友来家吃饭,你晚上做好8菜1汤等我们回来。”

简简单单一句话,妈妈就要费上一整天的时间。做过饭菜的人都明白,一个人要做整桌的菜有多辛苦,何况每周都要做这么多次,何况身边还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

但父亲不管

只要妈妈和父亲说,可不可以少带些人回来,父亲都会暴跳如雷:“做个饭能累到哪儿去?”

妈妈只有沉默。

每次那些战友来家里吃饭,夸妈妈手艺好,父亲都觉得很有面子,于是第二天带更多的人来。有时军嫂之间聊天,她们都会羡慕妈妈,说找了个“金龟婿”,身处要职,人又这么好。

妈妈只是笑。然后回到房间里一个人抹眼泪。

妈妈做的所有事情,在父亲眼里,都是“应该的”。他工作上尽职尽责、对别人没有原则地好、遇到不公,也只是一笑而过,似乎有包容一切的胸怀。

却唯独容不下妈妈

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告诉姥姥,为什么不和父亲离婚。她叹了口气:“你还小,不能没有爸爸,不能让姥姥操心。”

后来,妈妈和我说,她那段最黑暗的时光里,唯一的支柱,就是我。



4.我的挣扎

我应该要做些什么了。

我试过给父亲写信,几千字很长的一封信,父亲只是笑笑,“臭小子,有文化了翅膀硬了?”,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并无任何悔改之意。

我也试过和他吵架,很激烈地吵,甚至到了动手的程度。但他过后一定会把妈妈臭骂一顿:“以后别他妈在我儿子面前说我坏话!

后来,我上了大学,仍然时不时给妈妈打电话,询问父亲对她怎么样。

妈妈总是很开心地对我说,父亲对自己比以前好多了,一定是因为你长大了,父亲听你话了。

我很开心,非常开心

直到有一次过年,偶然间看到了父亲的行程记录。那段时间爷爷生病,父亲和其他几个兄弟一同坐飞机赶回了爷爷家,唯独给妈妈买了张火车票,硬座,23个小时。

我问父亲为什么不给妈妈也买张机票,他回答得很简洁,就一个字:

贵。

那一刻,我知道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妈妈只是怕我担心,一直在瞒着我而已。父亲还是老样子,一丁点儿都没有改变。

回到宿舍,我把被蒙在脑袋上,哭了一晚上。

那时,支撑我活下去的最大目标,就是把妈妈接到自己身边。



5.结局

我毕业了,终于可以赚钱了,工资却不高,别说买房,连租房都困难。挣这么少的钱,怎么可能让妈妈过来享福呢。

于是我没日没夜地工作,于是我没日没夜地工作。

就在9月份,我终于完成了还是个孩子时,对妈妈许下的诺言,把她接到了身边。

生活条件仍然够不上大手大脚,但比起几年前,却算得上天壤之别。若现在问我活下去的理由,我只想让妈妈、让女朋友、让我自己,生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后来,我十分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

妈妈当初嫁给父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父亲的身份是军人。拜那段时间的主流宣传所赐,只要是“兵哥哥”,似乎都是完美无缺的圣人。

军人这份职业,给女方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守活寡。你们可以想像我从出生到三岁,三年时间,加起来与父亲见面的时间不超过10天的感觉么?

在我最需要父爱的时候,父亲不在我身边。直接导致我现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性格。

实话说,要不是我妈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他们早就离婚了。

这道题掺杂了我太多的个人情感,恕我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最后再给各位想要嫁人的女性提个醒:

在决定要不要嫁一个人之前,不仅要看他的品性,同样也要考虑到职业因素。有些职业注定了你要过颠沛流离、魂不守舍的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请务必慎重,再慎重!

当然,在知晓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仍然义无反顾嫁给对方的,我打心底尊敬你们。


就这样。



====================================================

[习惯性小尾巴] 自己的公众号,会发些知乎上不会发的东西哟。

微信号:mengshuhz

user avatar

美国队长为了消灭纳粹,完成任务了,一个跳舞的约会拖延了75年都没完成,美国人用一部电影来宣传这个光荣事迹,我们还需要花钱去看,这个怎么就不可以了?只有手法高下,牺牲都是一样的。

非要和我争,说美队是虚构人物,那拯救大兵瑞恩可以么?有志青年继承兄长遗志拒绝撤退与战友坚持死守阵地。可以开个先进事迹报告会了吧?黑鹰坠落可以么?精英部队决不放弃战友战死坠机现场荣获荣誉勋章,奥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美国解放军学习。

谁再和我说美国没有这种主旋律,我拿一堆例子抽他脸,人家只是水平高而已,思路是一样的。知道肯尼迪说啥来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user avatar

以前做政工也写过类似报道,了解一些情况。

1、这种宣传主导思路是9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

中国的上一场战争基本结束于1987年,因此87年之前,以及其后的几年,宣传报道的重点都是做战斗英雄与战场上的英雄事迹。

90年代后,不再有战争,因此对军事与战斗方面的报道缺乏素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军费短缺,军人待遇较差。因此宣传的方向转向突出不计报酬待遇强调个人奉献。

2、这几来思路已经开始转变。

近些年来,部队待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十八大后,对军人的人力资本与效能更为看重。军事训练与战争准备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宣传报道的重点再次转向军事训练与战斗精神。对之前不计个人一味奉献的报道明显少多了。但是之前的思维惯性还在,个别领导的思路也没有转变。但是以后会越来越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