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清代的老照片,为什么上面的名妓和嫔妃都那么丑?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常常引起大家讨论的现象。当我们看到清代的老照片,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关于名妓和嫔妃的照片,很多人会觉得她们的长相和我们想象中的“美貌”有很大差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的“丑”就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摄影技术刚出现那会儿,跟现在是完全不同的画风。 这些老照片,尤其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拍摄的,都是黑白的,而且那时候的相机和胶卷的性能跟不上。

光线是硬伤: 当时的摄影师很难捕捉到足够精细的面部细节。他们常常需要在自然光下拍摄,而且为了让曝光足够,可能会让被拍者长时间站立或坐着,这对表情控制是很大的挑战。加上当时的打光技术远不如现在,面部光影的分布很难做到柔和,很容易显得五官生硬,颧骨和下颌角这些地方在光线下会显得格外突出。
画质和细节丢失: 胶片的分辨率有限,而且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照片的保存状况并不理想,可能会有模糊、噪点、颗粒感,甚至有泛黄、破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我们对人物真实面貌的判断。一些本该细腻的皮肤纹理、眼神光彩,在模糊的画质下都难以显现。
早期摄影的局限性: 早期的摄影师还在摸索如何“摆”出好照片。他们可能更注重构图和形式感,而不是如何捕捉人物最动人的瞬间。而且,照片的曝光时间也比现在长,这导致人物在拍照时很难完全放松,表情可能会显得比较僵硬,甚至出现轻微的模糊。

其次,我们对“美”的定义,本身就一直在变。 而且,照片记录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而不是永恒的标准。

历史的滤镜: 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审美,往往会不自觉地套用当代的“网红脸”或者“电影明星脸”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在清朝那个时代,他们的审美观和我们今天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对于一些人来说,浓眉大眼、面部饱满,甚至略带一些“福相”的特征,可能在当时是被认为是美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很可能就捕捉到了当时审美中不符合我们现代审美的点。
名妓和嫔妃的定位: 名妓和嫔妃,虽然都是大家关注的对象,但她们的“美”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气质、才艺、仪态,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照片很难完全传达这些信息。而且,即使是名妓,照片也可能是在她们工作了一天、或者在特定环境下拍摄的,不一定是她们最光鲜亮丽的时候。
“丑”的背后可能是“不习惯”: 有时候,我们觉得“丑”,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不习惯那种长相和风格。比如,清朝女性的妆容,可能和我们现在追求的精致立体感不同。她们的眉形、眼妆、唇妆,都遵循当时的流行趋势。加上发型、服饰的影响,整体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可能会让我们现代人觉得“怪异”或者“不够美”。

再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老照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筛选”效应。

流传下来的照片可能不是最精美的: 想想看,当年拍照片的人,以及冲洗照片的人,他们会选择哪些照片流传下来呢?也许那些记录真实生活场景的、或者是一些特定事件的照片,比单纯的“美人照”更容易被保存下来。而且,很多宫廷写真可能并没有完全保存下来,或者保存下来的都是一些较为生活化的记录。
“名妓”和“嫔妃”的标签也可能是一种误读: 有些照片,我们现在看来是名妓或嫔妃,但当时她们的身份可能并没有那么明确,或者照片的用途只是普通的肖像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照片被冠以“名妓”或“嫔妃”的标签,我们自然就会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她们的长相。

最后,还有一点也值得思考:我们看到的很多“名妓”或“嫔妃”的照片,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人。 很多时候,所谓的“名妓”,她们的魅力更多在于才情、谈吐、表演,而不是单纯的容貌。而嫔妃,虽然需要有一定的姿色,但能得宠也需要智慧、权术和运气。如果只凭照片来评判她们的美丑,未免太片面了。

总的来说,当我们看到清代老照片里所谓的“名妓”和“嫔妃”的长相,觉得她们“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早期摄影技术的局限性、我们现代审美的代入、历史信息的不完整性,以及我们对美的定义本身在不断变化。 她们记录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的人物形象,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或者仅仅因为照片本身不够清晰精美,就断定她们“丑”,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更重要的是,照片无法完全展现一个人的气质、才情和人格魅力,而这些,恰恰是构成“美”的重要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五百赞啦!!感谢大家!!很多同学想知道我本来长什么样子,那我就自爆一张照片吧

过百赞!!!感谢大家~~~~捧场~~~~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去看看我写的胶卷的帖子啊

zhihu.com/question/2481


上次在师兄家里体验了一把十九世纪湿板摄影,这个我有义务回答了!


其实我觉得跟那个时候的拍照方式有关,那时候的相机是紫外线曝光,黄光和红光(黄种人的肤色很多黄和红)就会曝光成为黑色,这就是为什么看清朝平民的老照片人都黑黝黝的,显得很土……

那么皇宫贵族肯定不喜欢这种,他们就要通过化妆来改善,脸上擦厚厚的反光粉,这样就会白一些。但是那时候这种东西也是粗糙,那么厚的粉擦脸上表情很难不僵硬。

然后就是拍照的方式了,那时候感光度低,每次曝光时间很长,我拍的时候打着灯都要曝光六秒,这期间一动不能动,包括眼睛,肌肉,什么都不能动。拍照时候还有一个专门的头撑在后面撑着脖子,要不然很难控制。这种情况下最容易成功的表情就是放松自己的脸,然后摊着,这样就会很死气沉沉。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拍照的就是个尸体,传说那个时候流行死人拍照(在知乎看到的,链接真找不到了)

这是拍摄完的显影过程


https://www.zhihu.com/video/991467213731184640

以下是我拍出来的,清末进步革命青年,不喜勿喷……

user avatar

仅从技术层面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做出发点的一些小小的说明解释。

以下内容全部节选自《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1870年-1872年




“汤姆逊被誉为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到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深入到从没有外国人涉足过的中国内地,而且还源于他在中国人普遍对摄影尚一无所知的时代,凭借其良好的沟通能力,拍摄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汤姆逊本人(左)

“他更多地拍摄的是普通的中国人,这就要克服内地居民对摄影的恐惧。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照相机会把人的‘灵魂’带走,摄影者甚至被认为是死亡的预言者,尤其当面对的是来自异国的白种人时。人们更为恐惧。汤姆逊亲眼看见中国人跪下哀求他不要把他们的影像乃至生命抓走。还有一次,他在广州拍摄古塔时,被人抓住推到江水里,幸亏被两个好心的中国姑娘搭救才得以逃脱。”


恭亲王奕䜣肖像

在香港的皇后大道上,有个叫阿芳A-hung的摄影师向汤姆逊介绍了中国人的摄影趣味,“西方人总喜欢在摄影时脱离直线和垂线,而中国人喜欢直视镜头,脸部没有阴影,这样他们的朋友在远处观看照片时就能看到他们的双眼和双耳,也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容貌。但受西方摄影教育的汤姆逊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认为这样的构图太平淡了。A-Hung为本地几个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拍摄了照片,他们都是一个姿势,旁边是一方几,几上的花瓶里插着一束假花,背景布上装饰着两个窗帘。A-Hung给汤姆逊精心挑选的几张照片上的人脸都看起来很白,很平淡,汤姆逊打趣地说:你拍摄的人好像刚刚在石灰水里泡过了。A-Hung得意地说:是的,我觉得你应当喜欢他们,他们很精美,我们是通过给拍摄者脸上擦粉才得到这样的效果的。”



“在汤姆逊拍摄的中国人肖像中,有不少夫妻相视,母子相望,主仆眼神交流的照片,这是不符合当时传统习俗的,有人说,这都是外国人给拍摄者银两才达到的效果。确实,在当时有很多外国摄影师为了让中国人配合拍照给一些所谓的‘报酬’,但我认为,取得这样的效果更多来自于汤姆逊真诚的沟通和杰出的导演才能。”


“翻看西方摄影师早期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是抱有一种猎奇的心态,对中国人充满了敌意和曲解。因此,小脚女人,乞丐等社会阴暗面成为摄影师拍摄的主题,拍摄的人物大都表情木讷,呆板。而当我审视汤姆逊拍摄的中国照片时,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笑脸,看到了更多放松的中国人。”



1898年,汤姆逊在他之后一部关于中国的出版物《镜头前的中国》第一章结束时曾说:我希望中国能够尽快从他毫无生气的现状中觉醒。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他的作品再次返回家乡之际,他善良的愿望也正在这里变成现实!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营养不良。前现代中国,尤其是清朝,人的营养不良是普遍现象。平民百姓不说了,粗粮都吃不饱;贵族包括皇室,普遍有一种少食、精食传统,以“吃得多”,“贪吃”为耻,吃的少是“惜福”,因此清中后期的贵族和皇室普遍营养不良,幼童甚至多有被活活饿死的,贵族和皇室成员的身高很矮,并且文化中不把“高”“壮”识别为高等。清朝中后期贵族的男性身高大都不足一米六,女性甚至不到一米五。按照现代人的审美和健康标准来看,肯定都是特别丑,甚至可以认为是残疾的。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被骂得很厉害,我也没想改过一个字,但是前几天被知乎建议修改,好吧,删掉一切后续和杠精的争论内容,恢复原貌,但是如果还被举报不友善,就干脆让它被折叠吧,要不连题目都得改,得改成个啥?

以下原答案——

丑就是丑,蹦出一堆非说漂亮的来,脑回路也是清奇。

丑的不是脸,是气质。吕燕那种脸也可以说美,但请问哪种审美可以接受驼背佝偻、缩头缩手?照片上大清嫔妃公主们没有一个能挺胸抬头稍微有点精气神的(除了珍妃)。

丑在哪?一!脸!死!相!

怨气+暮气+死气,一堆堆的,可以想见当时宫廷那个氛围。丑在哪?丑在内心,丑在灵魂,扭曲的心理造就可怕的形象

活人都长出死人相了,大清可不是要亡吗?

我们可以相信国运将尽时,朝廷上下都挑不出个好看的女子了;甚至好不容易扶个皇帝都没有生育能力了。

_分割线__

到民国明星们就漂亮了,到了新中国成立,虽然生活和晚清宫廷没法比,但歌星影星们也很漂亮。

为什么说明星?因为没有嫔妃这个群体存在了。但两者都是一个国家理论上最漂亮的人。

想知道一个国家的能量,看看最漂亮的那些人的气质就好。


2018.5.9新加:

之前随手一答,不够严谨,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相由心生。

我说的“死人相”,就是这种,胆小勿看哈:(图片均来自网络)

光绪瑾妃,总觉得是拼接起来的(捂脸),拼得,哦不,长得也太不走心了。。。

隆裕皇后,一国之后啊!这是想用马脸+驼背吓退八国联军?



这眼神,怀里的孩子怕不是偷来的?


体态:比例失调,歪歪斜斜,缩脖耸肩,要么痴肥,要么瘦成鬼。

气质:目光呆滞,神情怯弱,不男不女(森森地同情清朝后期的皇帝们,怪不得出家的出家,花柳病的花柳病,生不出孩子来的。。。。)。

何止是死人,简直就是假人,行尸走肉的感觉。


作为嫔妃,本应是全国一等一的出身高贵,举止端庄,可是照片上的她们,贵从何来?端从何来?

反倒让人想起鲁迅笔下辛苦而麻木的百姓,想起白鹿原上愚昧落后的村民。

真的,晚清的嫔妃们,如果换上贫下中农的、小商小贩的、叫花子的行头,一点都不违和,唯独以嫔妃的身份出现,相当违和。

长相可以说各个年代有各自审美,但是论气质好坏贵贱,我觉得不光人类有超越历史和国度的统一标准,就连动物界,去看看猴山的母猴们,得宠的也肯定是精气神儿好的那只。


晚清嫔妃们的气质中,没有一点儿贵气,却充满了死气、丧气、暮气、怨气。。。。。

那么为什么晚清宫廷独爱选又丑又怂的女人做嫔妃?

因为藐视女性的封建文化,加上慈禧这个本就身为女人,像恶婆婆祸害媳妇一样的神演绎:红颜祸水,越丑的女人越不会祸乱后宫,能生孩子就行,至于皇帝的意见,国家我都替你垂帘听政你还想有什么意见?

这就是慈溪军团的后宫佳丽合影,看得出,最丑、最怂的是妃,简直就是丑得要来挑战极限的,两个痴肥,一个大驼背,两位公主还好,不过有妈的基因在这,也只能说是青春尚好吧。

人家这是故意,故意啊!故意恶心皇上,恶心大清朝,恶心全世界的。

皇上另有喜欢的?不行,给你弄死……

珍妃,唯一一个好看的——

不能说她有多漂亮,喜欢她眉宇间的和顺圆满。她与皇帝情投意合,还能帮皇帝分担政务之忧,自己也有很多兴趣爱好。人被美好的念头填满了,眼神自然干净灵动。哪像上面那些照片,一双双眼睛写满了怨毒、麻木、冷漠、防备。这唯一一个像活人的珍妃,下场你们知道,被投井了。

左:瑾妃(和珍妃是姐妹)

中:隆裕皇后(慈溪的侄女,指定为光绪的皇后)

右:珍妃,13岁随姐姐瑾妃入宫,与光绪情投意合,后被慈禧投井。

我们就拿珍妃和瑾妃姐妹俩来说,长相差不多,气质相去千里。

一个美,被赐了死。

一个丑,获得了生。

这就是慈禧制定的游戏规则——谁也不许像个人一样活着,在我手下要想活命,就得丑、怂、长成猪或者马的样子。

于是在慈禧的铁腕之下,上至皇宫,下至民间,对女性的审美不得不被带动着走向“不许有颜,不许有才,不许有思想,不许有个性”,谁更灰头土脸,谁更低眉顺眼,谁更含胸驼背,谁就是符合时代标准的好女人。导致大家都明明能美,却不敢美,明明想站直,却只敢勾肩驼背。

不止是女性,晚清的男性官员们、皇帝们,也是一样的状态——对国:变法,不行!对家:爱妻,不行!慈禧听洋人的,大家听慈禧的,都是心怀怨恨却无法反抗。

进不得退不得,好不得坏不得,生不得死不得,人的生命力无法向外绽放,只能向内攻击,呈现在外表上就是生无可恋,整个朝廷呈现出一副颓败、腐朽,行将就木的景象。最后两代皇帝连生育能力都失去了,可以说是大清朝一种潜意识选择的集体自杀。

相由心生,人如是,国运亦如是。颠倒美丑,以媸为妍,便是逆正道而行。这就是我开头说的:活人都长出死人相了,大清可不是要亡了么。


后来民国掀起的换妻潮,不得不说是拨乱反正的一种表现,被大母神般的封建文化压抑久了的男性,觉醒第一件事,就是拒绝掉文化给自己指派的妻子。

旧女性VS新女性,这种抗争自然是残忍的,惨烈的,最受伤的仍然是女性。

只是,生命力无法被压抑,畸形的旧时代和顺应其价值观的个体注定被碾压。求死,则死,求生,则生。

user avatar

因为本来好看的人就不多,那时候摄影技术又烂,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不好,神情木讷,拍出来更不好看了。

贴几张我认为好看的老照片

张充和,1914年生人,沈从文小姨子,作家书法家,并不很出名,但照片是不是比林徽因陆小曼这些更出名的好看?

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婚纱照是不是颇像周韵。

二姐张允和,清末生人,也是妥妥文艺女神,丈夫是周有光

张家四姐妹都长的挺漂亮的,透着大家闺秀的气息。

所以老照片之所以丑,一个是人物确实不好看,另一个神态表情都是很重要的。

user avatar

你把现代美女放那个时代去,你束住她的思想,你禁闭她的嘴。你让她自认为是男人的奴仆。你不允许她读书。你让她主观上认为女人弱就是美甚至是美德。

你不允许她锻炼身体,而事实上,她也无心锻炼身体。你不准许她出门,她也自认为不出大门不迈二门就是女人的本份。你让她只能见到家人和仆人,除了这几张熟脸以外,一张生脸也见不到,一点外面的消息也听不到。你让她主动回避客人,你让她绝口不打听外面的世界。


你让她既没见识,也没学识,更没人格。你让她缩首畏尾,让她圆肩驼背,让她低眉顺目。


你替她拍张照。


我向你担保,你只能得到一张很丑的女人的照片。

她们的眼睛里充满冷漠,她们的表情写满木讷,她们的体格不堪一握,她们的精神形同腐朽。



其它那些说什么审美观什么血统的,都没抓住本质。为什么你们会觉得身边的女孩小时候不怎么好看,但上了大学之后,一下子变美了?

精神上的自由,脑子里的学识,身体上的强健。

无它。



什么叫一目了然。

在PS上半透明处理其中一张,最终和另一张完全融合。她俩的眉眼鼻嘴几乎一样。尤其是眉眼鼻,完美重合。




是美白的问题?

那美白一下

美白了又如何!



补充:

有人问男的……

不能举一反三么

女人是男人的奴仆,男人是君父的奴仆

君臣父子

当时的情况还用详写么……

user avatar

我是来反驳发日本旧照的,我们经常看到日本黑白旧照,女子面容姣好,神态自若窗明几净的。比如

再比如

以及这张

和这张

然鹅,大部分都是做!过!后!期!的!(图片引用不是很严谨,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怎么样,是不是受到了会心一击


当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国人贫穷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对外战争连连失利,国内烽火不断。整个氛围都是低沉消极的,加上当时大量的人口吸食鸦片,满族政权又严禁汉族习武,穿着线条僵硬颜色死板衣服,能拍出来漂亮的照片才是出了鬼了。

放几张当时的洋大人照片(当然也有可能是新疆人hhh)



评论区说上面这张左边汉服怎么右边又是满洲服饰。左边这位小哥的衣服这么短,很明显是越南风格,右边那位小哥里面的衬衫领带都露出来了,明显是二位洋大人一时兴起,穿着玩的。

爪机手工码字,打完收工,扯呼~(评论区比正文还要逗啊hhhhhh)

user avatar

因为好看不好看只是低级的审美,随时间、潮流趋势而变化。

这和打光、化妆、摄影技术有什么关系?

举例来说

我高祖父(爷爷的爷爷)这种肥头大耳,在清末属于典型的富贵官商像。

外面丝绸,里衬俄罗斯水貂绒的褂衣,纳底鞋,桌上的蛇皮桌布都是当时中高配。


而我爷爷是文工团政委,曾经入选董存瑞角色选角

但因为长得丑,被击败。

这是我爷爷:


这是董存瑞演员







邱少云

黄继光



杨子荣

按这个时代审美标准(国字脸 咬肌发达 浓眉 ),我爷爷肯定是非常丑了。

现代杨子荣

锥子脸

如果董存瑞剧加入三角恋、情人被抓入炮楼这种戏份,可能我爷爷就能入选了。

user avatar

相由心生。

清代照片里的许多女性,问题不在于长相的美丑,而在于她们身上丧失了精气神儿,并因此变得麻木、畏避和瑟缩。

当然也有许多美好的照片。

比如因为支持光绪维新变法、反对慈禧逃离京城,而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溺亡的珍妃。

比如年少时跟随父亲在日本、法国生活六年,回国后在慈禧身边担任女官的德龄公主。

比如曾作为公使夫人出使欧洲,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劝说联军统帅、保护北京市民的名妓赛金花。

比如黄金荣的夫人、上海最大帮会青帮的开山鼻祖之一、人称“阿桂姐”的林桂生。

这些人未必国色天香,五官、妆容也未必有多么精致,但是她们都有着或清澈、或坚定的眼神。

而拥有这样神情的女性,也必定是有自我、有故事、有灵魂、有筋骨的人。

要知道,在那个封建年代里,能够突破层层束缚,获得机会成为这样的女性,真的很难。

比如名妓看似自由无限,但也是要裹脚的。

比如嫔妃格格看似高贵,不用裹脚,但穿的鞋子是这样的。


她们迈不开脚步,所以她们生活的世界真的很小,小到阳光有时候都很难照到。时间长了,心也就枯萎了。心枯萎了,脊梁也挺不直了,表情也不生动了。

看看晚清的某位亲王福晋。

再看看从来没有被光绪爱过的隆裕皇后。


现代大学生常把“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挂在嘴边,但她们连自由都没有,更无所谓灵魂。

……

终于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晚清这一页历史被翻过,民国时期到来。

又过了不几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相继兴起。

国内风气一时大变。

其实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照片上的中国女性气质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海《良友》电影杂志曾刊登胡蝶、徐来、陈燕燕、阮玲玉、王人美、袁美云、黎明晖、叶秋心“八大明星”的合影为例,照片上的女孩子们笑靥如花、眉眼舒展,身上已经没有了旧时代的压抑感。



人,越独立,越自由,越美好。

说的真是一点儿都没错。


当然,还有一些可爱的少女照。

可能此时,生活还没有剥夺掉人生来俱有的活力与天真吧。


看着晚清照片里偶尔明媚的少女和往往暮气沉沉的妇女,突然有些认同《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句话: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原来觉得这不过是少年人的任性偏执,但实际上,这才是最残忍、最真实的现实主义啊。

user avatar

1.照片中的人本来就丑。据我了解,现在网上可以看到的所谓嫔妃照片,无外乎是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瑾妃、珍妃的照片,还有就是宣统皇帝的婉容皇后、额尔德特·文绣等人。这个研究样本并不大。这几位主人公丑,涉及到的是政治权力的问题,而其实与照片无关。尤其是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弟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乃慈禧强加于光绪的婚姻,哪怕她长得像鬼一样,她也必须是皇后,容不得别人去觊觎这个位置。皇帝的婚姻是政治的,而不是挑美丑。另外,还有一些照片来自于清国的格格们。没有人可以保证说皇家的公主必须是漂亮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只是资产阶级用来骗人的垃圾把戏


此图为隆裕皇后。
2.摄影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张冠李戴。很多照片只是当年摄影师在街头的抓拍,随便拉一个女子过来拍个照。尤其是西方的摄影师,对于他们而言,大清国的一切都是新鲜事物,他们什么都拍。甚至他们自己都记不清,到底拍了谁。然而,在流传过程中,最后被人炒作成了所谓的名妓、嫔妃、格格。因此,会给人一种错觉———所谓当时的名妓都是丑的。
那么,究竟与摄影角度、水平有关吗?个人认为,着实无关。看见有人还把裕勋龄拉出来批判了一番,着实可笑。当时勋龄在大清帝国已是属于水平较高的摄影师,能够为慈禧拍照也是受到清廷认可的。他为慈禧拍出来的作品,限于慈禧老年时的模样,只能是下图的结果。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普通摄影师拍出来的一些照片。
1.镇国公爱新觉罗·载泽夫人着洋装与国外女子合影。


2.大清国军咨府大臣兼禁卫军训练大臣爱新觉罗·载涛携清国陆军访问团在日本


3.清军高级将领合影(左起:荫昌,载搏,载洵,奕寿,载涛,麟光,帕勒塔,谭学衡)


4.大清国度支部大臣,镇国公爱新觉罗·载泽


5.大清国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6.大清帝国访美使团(左起:伍廷芳,唐绍仪,爱新觉罗·载搏)


7.正在访问德国的大清国海军部大臣爱新觉罗·载洵(图左一为时任驻德钦差大臣荫昌)

8.1911年7月24日,大清帝国监国摄政王兼海陆军大元帅爱新觉罗·载沣检阅禁卫军。图为监国摄政王在阅兵台向禁卫军长官进行授旗仪式。(终于找到了这张照片,开心到爆!)

9.大清帝国考察各国陆军专使随员程经邦着帝国05式陆军常服照

10.大清帝国海军士兵


你看,还是清代的老照片,好看的,依然好看,不好看的,就是不好看。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来自于服装、打扮的不同。当时代进步后,服装革命、时尚革命,对女性的压抑也在慢慢解放,打扮一番后,出现在照片中的形象,定然会更加美好。
所以,不要去责备摄影师。总结原因,就是那个时刻出现在相机前的嫔妃、格格是丑的。但是, 她们其实也没多丑。你自己去看看,现在很多女的,要是不P图、不修图,放在清代照片中,指不定比她们丑更多。
最后,大清帝国练兵处将领合影镇楼。

user avatar

因为那才是真是的人类世界,俗称面有菜色。

现在大街上你真的能见到几个让你眼前一亮的呢?

看平面和视频的美女,那都是加工过的艺术品,不可同日而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