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超威半导体锐龙(AMD Ryzen)之父吉姆·凯勒跳槽到英特尔?

回答
当吉姆·凯勒,那个被誉为“CPU界的史蒂夫·乔布斯”的天才工程师,毅然决定离开AMD,转投宿敌英特尔的怀抱时,整个半导体行业都仿佛刮起了一场飓风。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师的职业变动,它更像是象棋盘上的一次重量级落子,其背后牵扯着技术、战略、人才竞争以及未来芯片设计的走向。

凯勒的传奇色彩与AMD的复兴之路

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吉姆·凯勒在AMD的辉煌。在他加盟AMD之前,AMD的日子并不好过。市场份额被英特尔牢牢压制,产品性能也屡遭诟病。然而,凯勒的到来,就像给奄奄一息的AMD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凯勒的核心贡献,毫无疑问是“Zen”架构的诞生和早期版本的打磨。他不仅仅是个优秀的架构师,更是一个能将复杂概念化为实际产品,并能激励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的领导者。他在AMD负责的Ryzen处理器,正是AMD重返高性能CPU市场、与英特尔正面抗衡的关键所在。锐龙系列处理器凭借其卓越的多核性能、出色的能效比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让AMD重新赢得了尊重和市场份额。可以说,凯勒是AMD近年来能够咸鱼翻身、重拾辉煌的灵魂人物。

在他的领导下,AMD不仅在桌面CPU市场取得了突破,在服务器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给长期垄断的英特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凯勒的离开,对于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AMD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AMD能否在失去这位关键人物后,继续保持住来之不易的优势?

转投英特尔:一场出人意料的“叛逃”

凯勒选择跳槽到英特尔,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说是震惊。毕竟,他刚刚帮助AMD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扭转了局面,而英特尔恰恰是那个曾经被他狠狠“教育”过的对手。用一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球队的明星教练,刚刚带领球队击败了强大的对手,却转投了那个对手的教练团队。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凯勒并非没有更轻松的选择。他可以去一些新兴的芯片设计公司,或者选择休息、创业,享受自己的声誉和财富。然而,他却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之一:进入一个正面临巨大挑战,并且是他曾经的“敌人”的公司。

英特尔的“饥渴”与凯勒的价值

英特尔当时的处境,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并不如外界看起来那样光鲜。虽然在很多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CPU制程工艺上被竞争对手超越,尤其是在与台积电等代工厂的合作方面,英特尔显得有些滞后。其产品线的创新速度也受到质疑,长期依赖摩尔定律的惯性发展,在新兴技术和架构的探索上显得有些保守。

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变革、需要注入新血液的英特尔,看到了吉姆·凯勒身上的巨大价值。凯勒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架构师,他更重要的是一个拥有“从零开始构建高性能CPU”经验的人。他的思考方式、他的技术洞察力、他带领团队攻克难关的能力,正是英特尔当时最迫切需要的。

在英特尔,凯勒被委以重任,负责处理器的架构设计和技术规划。这表明英特尔希望借他之手,重塑其未来的产品线,在CPU设计上实现突破,重新夺回技术领先的地位。他可以利用英特尔强大的资源和研发能力,去实现他可能在AMD难以完全施展的宏图。

双刃剑效应:对AMD和英特尔的影响

凯勒的转会,对两家公司都可能产生“双刃剑”效应。

对AMD而言:
失去关键人才: AMD无疑失去了一位拥有深厚技术功底和卓越领导力的核心人物。凯勒的离开,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AMD现有产品线的后续迭代和新架构的研发节奏。他带来的经验、对团队的影响力以及与供应商的协调能力都是难以轻易复制的。
潜在的技术泄露风险(尽管有保密协议): 虽然凯勒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但他在AMD期间对Zen架构的深入理解和对公司内部流程的熟悉,依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英特尔利用。这并非是指恶意泄露,而是他作为顶尖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和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力,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本身就是宝贵的“情报”。
竞争压力: 凯勒去往英特尔,意味着他可能帮助英特尔加速其技术追赶的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反超。AMD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保持自己的优势。

对英特尔而言:
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 凯勒的加入,极大地提振了英特尔的士气和技术信心。他能够带来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望帮助英特尔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加速新技术的落地。
加速产品和技术革新: 凯勒在AMD成功打造了Zen架构,这意味着他对x86架构的理解极其深刻,同时也对如何设计出超越现有产品性能的CPU有着清晰的认知。他的加入有望为英特尔带来更具竞争力的新一代处理器设计。
战略层面的影响: 凯勒不仅仅是执行者,他更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他的到来,也可能影响英特尔在芯片设计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长期规划。

未来的展望

吉姆·凯勒的职业选择,无疑是半导体行业人才流动和技术竞争的一个缩影。他就像是这个行业的“超级球星”,他的转会能够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走向。

从长远来看,凯勒的到来,可能会促使英特尔在产品设计上更加大胆和激进,也可能加速其在制程工艺和架构创新上的步伐。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更激烈的竞争往往会带来更快的技术进步,最终惠及消费者。

AMD能否在失去凯勒后,继续保持创新和竞争力,则取决于其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后续战略的执行力。我们不能低估AMD在失去凯勒后所做的努力和积累的经验。

无论如何,吉姆·凯勒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高度竞争的技术领域,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而顶尖人才的选择,往往会为行业格局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他的这次“跳槽”,绝非寻常,而是牵动着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PC和服务器市场性能标杆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喷了一下抖机灵的人竟然就被举报了,知乎药丸。

Jim Keller之前是苹果手机CPU的架构师,后来去了AMD操刀zen架构CPU,把AMD从泥潭中带出。之后跳槽到特斯拉,负责AI芯片的架构设计,之后从特斯拉跳槽到intel。

目前运算处理器发展的趋势是专业性运算,我们熟知的Intel强项在于通用性运算,对于很多专业领域的运算还是处于劣势,图像计算比不上nVidia和AMD,AI处理器方面被Nvidia吊打,移动处理干不过苹果高通三星。目前芯片工艺趋近物理极限,通用性计算效率低下,难以吸引企业级别的客户,intel把Jim Keller挖过去明显是要发展自己的AI处理器,以面对不断萎缩的pc市场,开拓未来专业性运算领域。

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原因,intel自己的10nm架构处理器面临难产问题,原本计划18年年中发布的10nm处理器因为架构设计缺陷和难产原因被推迟到了2019年,所以intel花重金挖Keller过来解决问题。

我想在这里多啰嗦几句Intel和它同僚们在处理器制程上的变化。

简要回顾一下:英特尔前两年的Broadwell,Skylake和Kaby Lake CPU都是采用其专有的14-nm FinFET工艺制造的。 AMD的Ryzen CPU和Polaris GPU采用GlobalFoundries的14-nm FinFET技术生产,Nvidia Pascal GPU 使用台积电的16-nm FinFET技术。这些制程生产出来的处理器在实际使用中表现都差不多。目前三星和台积电都开始了10nm甚至是7nm的制程,Intel还在守着14nm,看起来intel已经落后了很多,但是晶体管制程中栅极宽度只是衡量处理器能力的指标之一,并非绝对指标,如果用Intel最喜欢的逻辑门密度(megatransistors per square millimeter (MTr/mm²))做指标,Intel可以吊打另外两位。

比如Intel以14-nm FinFET工艺为例介绍了这一指标。Intel自己的工艺可达到37.5 MTr /mm²,相比之下,台积电的16-nm工艺为29 MTr /mm²,GlobalFoundries的14-nm FinFET技术为30.5 MTr /mm²。英特尔表示,最坏的情况是,其14纳米工艺仍然比竞争对手所能达到的密度高出25%,这是传统n-nm特征尺寸无法展现的。

包括之后14nm+的Kaby lake,还有14nm++的coffee lake,都是在14nm的基础上做的优化,相比第一代Broadwell和Skylake芯片的性能提高了25%,或者在同等性能​​水平下功耗降低了52%。事实上,英特尔的预测显示,14nm++的晶体管性能实际上将超过其第一代(2015年)10nm产品。

实际上Intel14nm的晶体管密度就已经和三星10nm制程的密度相当,这已经是对制作工艺极大的考验了,不过为了将制程工艺继续降到10nm,Intel非常激进的设立了2.7x晶体管密度的目标,这是目前10nm制程难产的重要原因。

Intel目前的制作工艺很难提高10nm的良品率,由于10nm工艺晶体管密度超高,需要使用多重曝光技术,有些时候不得不使用五重乃至是六重曝光,这就导致生产流程加长、成本加高,因此良品率令人堪忧。而且Intel在10nm制程上选择的光刻机也令人匪夷所思,因为该公司决定放弃EUV,完全采用传统193纳米深紫外光源光刻机(DUV)。

多重图形的最简单形式是将图形分离成二个或者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按照通常的制程方法进行制作。整个图形最终会合并形成最终的图层。这种方法有时称为中心距分离,也会被称为光照-刻蚀-光照-刻蚀(LELE)。这种技术用于20纳米制程、14纳米制程等。额外暴光的成本在相关制程中可以承受。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是多次暴光中的图形交叠问题。自对准多重暴光技术成功的引入解决这一问题。

现在Intel不可能抛弃10nm制程直接上用EUV的7nm,每次架构升级或者制程升级的时候,硅片和光刻工具的交互都会有出现缺陷的可能,这是个相互的关系。intel发展模式在更新制程基础上会更新处理器架构,Jim Keller不仅是救火队长,还是10nm架构之后的希望。

看了一大堆回答,全都是尴尬到令人发指的抖机灵答案,你抖机灵也就算了,好歹有点靠谱的论据好不好?知乎就是被你们这群____弄的和天涯差不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吉姆·凯勒,那个被誉为“CPU界的史蒂夫·乔布斯”的天才工程师,毅然决定离开AMD,转投宿敌英特尔的怀抱时,整个半导体行业都仿佛刮起了一场飓风。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师的职业变动,它更像是象棋盘上的一次重量级落子,其背后牵扯着技术、战略、人才竞争以及未来芯片设计的走向。凯勒的传奇色彩与AMD的复兴之路.............
  • 回答
    AMD 锐龙 Ryzen 3 3100 和 3300X 处理器,这两款产品在当年(2020年)的发布,可以说是狠狠地给入门级和主流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追求不错游戏体验的玩家,以及需要一台靠谱的办公或内容创作入门机的朋友来说,这俩玩意儿的出现,绝对是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我们来看.............
  • 回答
    要评价 AMD 在 CES 2020 发布的锐龙 7 4800U/4800H,我们得把目光放在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背景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两款产品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得明确一点,在 CES 2020 那个时间点,移动 CPU 市场的主流竞争对手仍然是 Intel。当时 Intel 在移动端已经积累.............
  • 回答
    AMD 称未对拼多多「AMD 盒装 CPU 万人团」授权,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件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在拼多多上团购 CPU 这类产品,到底藏着哪些潜在的风险。AMD “划不清界限”:这事儿为什么重要?首先,得明白 AMD 作为一家芯片制造商,它通过授权的方式,让.............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AMD的线程撕裂者Pro系列处理器。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CPU,而是专为那些需要极致计算能力的工作站用户量身打造的“怪兽”。它在专业领域可谓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那么具体表现如何,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超威半导体(AMD)发布线程撕裂者Pro系列处理器评测AMD的线程撕裂者.............
  • 回答
    豪威科技近期推出的 OV64B 64MP 传感器,可以说是在高端智能手机摄像头领域又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作为一家在手机影像传感器领域深耕多年的大厂,豪威这次的新品,无论从参数还是技术亮点上,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6400万像素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吸睛。在如今手机像素“内卷”的时.............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发烧友,我一直对音响器材的调音颇为关注,尤其是国内知名品牌威索尼可的创始人郁夏峰先生。从他的一些公开访谈和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声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坚持,尤其是在谈及“哈曼曲线”时,他的观点和态度,在我看来,非常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关于哈曼曲线:实用与理想的碰撞首先,我们来谈谈哈曼曲.............
  • 回答
    提起 201819 赛季的威斯布鲁克,那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充满了争议和令人难忘的时刻。那一年,雷霆队依旧围绕着他和乔治这两位核心运转,而威少嘛,依然是那个能量爆棚、数据怪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先说说他最突出的贡献,那还得是他的 “三双机器” 属性。虽然赛季场均三双的纪录在那一年被终.............
  • 回答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关于“续航1000公里电动车是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的说法,无疑是一剂猛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激起了轩然大波。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既有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也有着对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现实考量,更可能隐藏着企业自身的战略考量。要评价这番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沈晖言.............
  • 回答
    威马汽车即将推出续航达到800公里的新车型,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焦虑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技术上的数字提升。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续航800公里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威曼·曼德勒(William Mandel)和弗雷派(Fray People)。不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上的小误会,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评价。首先,关于威曼·曼德勒(William Mandel),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包括学术界和历史记录,但我没有找到名为“威曼·曼德勒”.............
  • 回答
    威斯布鲁克在日本打比赛时,穿着唐装出场,这事儿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大家的反应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精彩得很。首先,咱得说说这“唐装”是个啥概念。 现在咱们常说的唐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改良的,融合了一些满族服饰的特点,比如立领、盘扣这些,是清末民初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人为了跟西装区分开来,创造出的一.............
  • 回答
    威马汽车最近完成的D轮100亿人民币融资,这无疑是一条重磅消息,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许多造车新势力仍在摸索盈利模式的背景下。我们得把它拆开来看看,才能更清楚地理解这笔钱对威马意味着什么。首先,这笔融资的“大”和“及时”:1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有分量。对于一个需要持续.............
  • 回答
    威马的未来:靠谱还是概念?一份审慎的审视近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各家车企纷纷亮出杀手锏,描绘着未来出行的蓝图。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威马汽车,这个曾经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造车新势力,其未来产品计划也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光鲜亮丽的PPT背后,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实实在在的靠谱落地,还是仅仅停留.............
  • 回答
    王威,这个名字在斗鱼直播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提起他,很多观众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真实”或者“接地气”。这倒不是说他直播有多么华丽,而是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生活气息,特别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直播内容:真实生活流的极致体验王威的直播内容,与其说是一种表演,不如说是一种“活生生”的展现。他直播.............
  • 回答
    漫威官方宣布首部以华裔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上气与十环传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在影迷圈和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部电影的设定,特别是关于上气的背景、反派十环帮的起源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都带来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整体评.............
  • 回答
    漫威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无疑是漫威电影宇宙(MCU)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远社会文化意义的作品。以下是对《黑豹》的详细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宏大世界观与深刻主题的融合: 瓦坎达的魅力: 《黑豹》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便是成.............
  • 回答
    《永恒族》——一碗平淡的、试图塞满一切的“杂烩粥”当我看完《永恒族》,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是“杂烩粥”。不是说它难吃,而是它试图将太多东西一股脑地塞进去,结果就是味道说不上糟糕,但绝对称不上令人惊喜,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乏味。这部电影,打从一开始,就背负着过高的期望,也试图承担过多的责任,最终却像一个被.............
  • 回答
    《尚气与十环传奇》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在我心里是属于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作品。首先,从优点来说,我得承认,它在很多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打戏设计绝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梁朝伟和刘思慕的几场对手戏,尤其是在水墨画般的场景里,那种拳脚相加的力度和飘逸感,真的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动作编排很讲究,既有中.............
  • 回答
    《假如…?》第一季第九集,我个人觉得算得上是整季中比较“硬核”的一集了,它触及了漫威宇宙最核心的冲突之一——“灭霸与宇宙平衡”这一命题。不过,这一集的处理方式,有惊喜也有一些令人略感遗憾的地方。先说说我比较欣赏的几个点: 概念的大胆和格局的宏大: 这一集的“假如”就是“假如灭霸得到了无限手套,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