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运动员拿到银牌很失落,有的拿到了奖牌就很高兴呢?

回答
看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尽全力,为了一枚奖牌喜极而泣或黯然神伤,这确实是体育赛事中最动人的场景之一。为什么同一个奖牌,在不同运动员那里却激起如此不同的情绪?这背后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心理和经历。

首先,咱们得从“期望值”这个万恶之源说起。想象一下,一位运动员在备战周期里,教练、队友、家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天赋,更看到了他身上无限的可能性。如果这位运动员自己也觉得“我就是冲着金牌来的,别人都得给我让路”,那么当他只拿到银牌时,那种失落感就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一样,从最高点跌落,心理落差巨大。他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汗水和天赋都被辜负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这种感觉,就像是满怀期待地去参加一个本该万众瞩目的宴会,结果却只被安排在角落里吃点冷盘,那种落寞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赛前并不被看好,甚至是以“参与”的心态站上赛场的运动员来说,一枚银牌(甚至是铜牌)可能就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可能是在竞争激烈的队伍中默默无闻的一员,可能是伤病缠身,状态起伏,能站在这里比赛已经是个奇迹。在这种情况下,拿到奖牌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是过去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换来的巨大回报。他们会将这枚奖牌视为对自己坚持的肯定,是对所有支持者的交代,那种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带来的喜悦,足以让他们忘乎所以。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时,一场比赛的胜负可能就差毫厘之间,可能是一个微小的失误,一个意想不到的发挥,就决定了金牌和银牌的归属。对于那些在决赛中与对手鏖战到最后一刻,最终惜败的运动员来说,银牌可能象征着“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他们可能会反复回想比赛中的每一个细节,懊悔为什么没有做得更好。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差几分就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最终却因为一点点差距失之交臂,那种不甘心和懊恼是很难轻易抹去的。

而对于那些在预赛或半决赛就经历了生死考验,甚至一路“黑马”姿态杀入决赛的运动员,能最终站上领奖台,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他们的目标可能就是“突破自我”,而一枚奖牌就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他们享受的是克服困难、超越自己的过程和结果,金牌固然好,但拿到奖牌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再者,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阶段”也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对于一个年轻的运动员,或者即将退役的老将来说,一枚银牌的意义可能截然不同。年轻运动员可能将银牌视为未来冲击金牌的垫脚石,虽然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动力。而对于一些老将来说,这可能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枚奖牌,承载着他们多年的情感和回忆。如果这枚奖牌意味着他们可以体面地告别赛场,那么那种满足感和荣耀感可能会盖过对金牌的遗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外界的评价和关注”。有些运动员,特别是那些被寄予厚望,甚至肩负着国家荣誉的“明星运动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一枚银牌,在公众眼中可能就是“发挥失常”,甚至会引来质疑和批评。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很难真正地为一枚银牌感到完全的快乐,内心的失落感会被外界的目光进一步加剧。

相反,一些赛前默默无闻的运动员,如果能意外摘牌,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赞誉和关注。这份突如其来的认可,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幸福和满足。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被看见了”,这对于一直默默付出的运动员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最后,我们还要理解到,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运动员可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身体障碍,有些人可能经历了家庭变故,还有些人可能在职业生涯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站上赛场并获得奖牌,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的体现。一枚奖牌,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运动成绩的象征,更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次艰难跋涉后得到的奖赏。

所以,看到运动员们对同一枚奖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体育从来不只是简单的输赢,它承载着太多個人的努力、梦想、坚持和牺牲。理解他们不同的反应,也是对他们背后故事的一种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特征“反事实思维”,不止适用于“有的运动员”。1995 年,Medvec、Mady、Gilovich 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奥运会比赛后,对面部表情的统计分析显示季军似乎比亚军更快乐。

反事实思维是在事实面前思考“原本有可能发生的相反情况”,可以分为“基于类别的反事实”和“基于期望的反事实”两种:

  • 基于类别,亚军更可能与冠军比较、出现上行反事实思维,受“我差一点就赢得了金牌”的想法困扰,而季军更可能与殿军比较、出现下行反事实思维,被“我至少赢得了奖牌”的想法鼓舞;
  • 基于期望,亚军更可能对自己原本可能的表现有较高的期望(有可能赢得冠军),而季军更可能觉得事实符合自己的期望(有可能赢得奖牌)[1]。领奖前最后一场比赛的输赢对此也有影响。

上述两种思维方式可能同时影响了运动员的愉悦程度。当然,如果运动员是爆冷登上了领奖台,那么无论第几名,他们都可能比较愉悦;原本被视为金牌热门的运动员“失手”获得季军则会比较沮丧。爆冷和失手的情况在统计上较少。

2021 年,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数百名获奖运动员的面部表情进行分析,再次确认领奖台上运动员的表情愉悦程度是金牌>铜牌>银牌[2]

  • 他们分析了从 2000 年到 2016 年的 5 届夏季奥运会上来自 67 个国家的 413 名运动员在 142 项赛事中的领奖台照片,发现金牌得主露出的笑容最多,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露出的微笑更多,并露出了更多表示愉悦的表情。

日常生活中,反事实思维也很常见。在任何人与人之间有差异的领域,自己的表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时候,对自己的期望更高的人往往失望更大。

参考

  1. ^ McGraw, Mellers, Tetlock, 2005
  2. ^ https://doi.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xge0000992
user avatar

显然并不是这样

user avatar

那是自然的

如果中国男篮(男足)只能拿一枚铜牌,大概率会在赛后失落的痛哭流涕,大喊大叫表示不满,主教练挨个抱住队员安慰他们沮丧的心情,领奖时有人会撕咬这枚不值钱的铜牌,运动员甚至还会通过把教练扔上天,给他身上泼香槟啤酒泄愤[捂脸]

我作为一个伪球迷,大概率也会跟老婆申请一笔经费,找几个狐朋狗友撸串喝啤酒以纪念这耻辱的一刻…

user avatar

废话,得看是什么项目啊

国奥要是拿了奥运会银牌,咱们别说高兴了,那得上街狂欢去!

知道什么叫“历史性的突破”吗?!

别说国奥了,就说国篮。08年奥运会,和美国队打了个70-101,输了31分,但赛后还不是一片赞扬,因为这已经是中美篮球史上分差最小一战了。

失落不失落,是建立在过往成绩上的。

user avatar

小明北大的水平只考上了复旦很失落,你二本的水平考个末流211就是烧高香了,这很难理解吗?

user avatar

心态问题。

拿到铜牌的运动员:还好,差一点,我就排到第四名,拿不到奖牌了。

拿到银牌的运动员:可恶!差一点,就差那么一点点,金牌就是我的了。

拿到银牌的运动员往往会认为自己只差一点点就可以拿到金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