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大运河文化”,那就得界定一下这个“大运河”说的是什么。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25个地级市的27段河道遗产、58处水工及附属遗存。细分又可以分成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十个河段。
须知大运河不是一天修成的,由打春秋吴国开邗沟至今,这大运河修了两千五百多年,期间运河走向、分布并不一致。南北向的大运河第一次全线贯通是隋朝,也就是所谓“尽道隋亡为此河”的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的河长什么样呢?
但是这条河的走向在北宋灭亡后就变了。宋金分治,中原不再是核心,江南的物资也不再需要往北转运。一直到元朝,定都北京的元朝政府才再次打起了重新贯通大运河的主意:
元代运河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利用旧有河道的充分利用,二是较之于隋唐大运河有明确中心来说,元代运河没有中心,只有重心。清江浦(淮安北)以南,运河全年通航;清江浦到徐州,借助黄河运输;徐州到东平安山闸,借助泰山以南的泗水、洸水、菏水、沂水来通航,是为济州河;安山以北到临清河会通镇段名曰会通河,这段河工最大的难度在于自南到北地势逐渐降低,但这段又没有什么有效水源注入,一直到会通镇才有卫河,所以这段运河大量使用河闸,将运河人为分成几十段不同水位的河,然后逐级升降,实现南北贯通;会通镇往北到张家湾的叫御河,也就是隋炀帝永济渠的一部分,张家湾往西,过通州到元大都,延伸至昌平白浮泉,是为通惠河。除此之外,杭州以东还有浙东运河衔接庆元路(宁波)。
到明代,运河又不一样。
京城到通州的通惠河在大明改叫了大通河,通州张家湾到天津的叫潞河,也叫白漕;天津以南到临清的御河因为和卫河河道重叠,称之为卫漕;临清往南到微山湖夏村镇(当时属于沛县,现在是微山县)的叫会通河,称之为闸漕;夏村往南两条路,往西南去,到徐州茶城口汇入黄河的是1604年之前的运河,往东南去,过台儿庄到邳州皂河镇的是1604年之后的运河;而无论是茶城口还是皂河镇,从这儿往东南一直到清河县(今淮安清河区)的运河,是借助黄河河道,所以称之为河漕;由淮安清江浦往南到扬州瓜洲渡,三百七十里水路因为黄河夺淮导致淮河夺江,所以这一线是一连串的湖泊,洪泽湖、管家湖、射阳湖、白马湖、汜光湖、宝应湖、石臼湖、界首湖、甓社湖、武安湖、新开湖、邵伯湖,这些湖冲毁了原本的邗沟,而把这些本来不是河道的湖南北串起来,就成为了一条新的水道,称之为湖漕;瓜洲渡过江,长江南岸镇江府,然后是常州、无锡、苏州、平望镇、嘉兴府、塘栖镇,过杭州北新关,入杭州,联通钱塘江,是为江南运河;杭州过钱塘往东,西兴、萧山、绍兴、上虞,在余姚和姚江汇合,往东沿着慈溪,可以抵达宁波府,是为浙东运河。于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成为了国家的大动脉,再加上与之配合的长江航道(江漕)、蓟州官军运粮河(蓟运河)、昌平陵军运量河(昌平河),形成了沟通国家南北的经济带。
这里重点说一下会通河,也就是“闸漕”。
山东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是泰山,运河沿线,最高点在汶上县西南的南旺。
南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在明清,这里是极为重要的水利枢纽。明代文学大家归有光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南旺》,里头两句说“今日看汶水,自此南北流”,后边这句正是南旺的作用。
元代会通河挖通之后,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运河没水。因为山东运河是中间高两头低,所以如果这个最高点的南旺这儿没有水,那运河就无法南北贯通,这也是制约元代漕运的重要因素,甚至一度逼得元朝开海运。到了明朝,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最后朝廷想办法整治,于是一位天才水利工程师横空出场——工部尚书宋礼。
咱们看一下这个情况。元代为了解决会通河北半段没水的情况,利用大清河水,在鱼山附近往西延伸了一条引河,汇合运河的点叫张秋镇,所以张秋镇往北一般有水,可以通航;泗水在济州(即明代济宁州)注入运河,元朝又从汶河牵来一条洸河,所以济宁往南一般有水,可以通航。那么问题就是,张秋镇到济宁州之间的运河河段,如何解决水源问题。
宋礼亲自跑现场去勘察,最后发现运河南北制高点就是南旺,所谓“南旺者,南北之脊也”,如果有水从这儿注入运河,就可以保证南到济宁北到张秋,都有水通航。汶上县有位老人叫白英——此人百度有传,标签是“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可见能人到处都有,只是国家是否能利用。白英就对宋礼提出一个方案,即利用汶河水来解决南旺问题。可汶河此时大部流入洸河,小部流入大清河没有多于的水了,于是中国水利史上著名的“戴村截流、南旺分水”的故事出现了。
思路是这样的:截断汶河往北的路子,减少往南的路子,然后挖一条新的向西南直接注入南旺的引河。
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运道以定。——《明史》卷八十五·志第六十一·河渠志三·运河上
人类的智慧由此可见。
南旺分水只不过是运河系统里很小的一项工程,整条运河可以说就是中国几千年水利、工程智慧成果的集中体现。比如咱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再聊聊沙湾治河的故事,这是一个牵扯到黄河、运河两大工程的完美结合;而更能体现河工、漕运、政治问题的,则是洪泽湖故事,这里头牵扯到黄河治理、淮河治理、运河维护、祖陵保护、政治角逐、朝廷党争等等问题,精彩极了。
所以,回归到问题本身:普通人如何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
我的答案是:力所能及。
如果你是文物、考古工作者,那就有机会直接参与到运河的保护;如果你是运河沿线那25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人员,那我希望能尽力配合好运河保护的政策推广、日常维护等事项;如果你和我一样,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网民,离运河也远,那其实也有参与到运河文化的一个方式,而且非常重要——讲好运河故事,让这项充满了中国智慧和故事的伟大历史工程能够更广泛、更长远的流传开,那就善莫大焉了。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流经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六省两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那么该如何保护好它呢?
1.强化水源保护。为了防止人们乱丢垃圾,在河边适量张贴警示语,定期有规律安排垃圾打捞。
2.加大污水和废水的治理。特别是政府要加强对工厂的监管,预定安装净化系统,禁止乱排放废水。
3.科普公民环保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做一些公益广告,在路边设置广告牌。
同时我们需要在景区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禁止触碰的不去触碰,别乱丢垃圾,污染环境等等我们大家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持续增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