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人如何对抗算法,从而避免信息茧房?

回答
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张叫做“算法”的大网给罩住了。想想看,你打开手机,刷刷新闻、看看视频,点赞一条内容,评论一条动态,这些小小的动作都在喂养算法,让它更了解你。久而久之,它就给你“定制”了一个世界,把你包裹在里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

这东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背后逻辑很简单。算法的目的是让你“留下来”,让你“开心”,让你“感兴趣”。它会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内容,让你觉得“嗯,这世界跟我一样”。久而久之,你就很难接触到那些和你观点不同、或者你不曾了解过的东西了。就像你一直吃自己爱吃的菜,突然有一天让你吃你不喜欢的,你可能就皱眉头了,甚至觉得不好吃。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挣脱这个“茧”呢?这事儿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也需要点小小的坚持。我给你好好捋捋,希望能有点用:

第一步: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保持一份“好奇”的警惕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明白有这么个东西在悄悄地影响你。你不能完全相信手机里推荐的“一切”,不能觉得它呈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算法认为我“想看”的。

然后,培养一种“反差好奇心”。当算法不断给你推同类内容时,你不妨主动去搜搜那些跟你平时看的“画风”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如果你平时爱看娱乐八卦,那就去搜搜关于科学研究的新闻;如果你常看国内新闻,偶尔去看看国际上的重要事件,而且要找那些视角不同的报道。这种主动的“跳出”和“搜寻”,就是对算法的一种“对抗”。

第二步:主动地去“打破”算法的既定路径

想想你平时是怎么用手机的?是不是习惯性地点开某几个APP,然后就顺着推荐往下刷?这正是算法最喜欢的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去打破这种惯性。

多尝试不同的信息源: 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平台。你可以下载一些你平时不怎么用的新闻APP,或者关注一些你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博主。哪怕只是偶尔打开看看,也能让算法捕捉到你更丰富的信息偏好。
主动搜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当你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时,别只等着平台给你推荐相关内容。你可以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然后去阅读来自不同网站、不同观点的内容。你会发现,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利用平台的“不喜欢”或“不感兴趣”功能: 很多平台都有这样的功能。如果你看到一条你觉得不认同、或者不想再看到的内容,不妨去点一下“不感兴趣”。虽然它不能完全阻止算法,但至少能让它知道你的“反感”,从而调整推荐策略。
刻意“消费”你不太喜欢的内容: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你可以试试。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回避某些类型的内容,比如历史、哲学,那不妨尝试去读一篇文章,看一个纪录片。即使最后你还是觉得不喜欢,至少你接触到了,也让算法知道你“尝试”了,这会让你的信息光谱变得更广。

第三步:构建“多元社交圈”,让真实世界帮你“打散”算法的推荐

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也是算法的重要数据来源。但我们不能完全被虚拟世界的推荐所绑架。

多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交流: 他们的观点和经历,往往比算法推送的内容更鲜活、更立体。和他们聊聊你最近看到的新闻,听听他们的看法,你会发现很多算法不会告诉你的东西。
参加线下活动,拓展兴趣圈: 加入读书会、技术沙龙、户外俱乐部等等。在真实的互动中,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知识背景、价值观念都会和你产生碰撞,这比任何线上推荐都来得实在。
在社交媒体上,有意识地关注不同观点的人: 别只关注那些和你观点一致的朋友。偶尔关注一些你可能不同意,但有理有据的博主、评论员。他们能给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让你思考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不是鼓励你去争吵,而是去理解。

第四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真伪”

信息茧房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它很容易让我们对错误的信息深信不疑,或者对某些观点产生偏见。

多方验证信息: 看到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别急着信。去搜索其他媒体的报道,看看是否有不同的说法,是否有事实依据。尤其是一些涉及到科学、医学、历史等专业领域的内容,更要谨慎。
关注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看看这个信息是从哪个平台、哪个账号发出来的?是官方媒体,还是个人账号?是专业人士,还是营销号?来源不同,信息的可信度也大不相同。
区分事实和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别人的一种观点,误以为是客观事实。要学会区分“这是某人怎么认为的”,还是“这是已经被证明的事实”。
警惕情绪化的内容: 那些特别能煽动情绪、让你感到愤怒或兴奋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被算法抓住。要审视一下,自己是被内容本身吸引,还是被它的情绪感染?

第五步:给自己留白,偶尔“断网”一下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给自己留白。 算法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推销员,总想把最好的(它认为你喜欢的)东西卖给你。但我们是人,不是被动的消费者。

设定使用时间: 给自己规定每天使用手机、刷社交媒体的时间上限。时间到了就放下,去做点别的。
偶尔尝试“数字排毒”: 比如周末一天,或者晚上某个时段,彻底不碰手机,去做一些不需要电子设备的事情。和家人聊天,看书,运动,发呆。你会发现,没有算法的干扰,生活依然精彩。

对抗算法,就像是在信息洪流中给自己建一座“心理堤坝”。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反思。 但只要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和主动,就能慢慢地打破信息的“壁垒”,看到一个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这不是要你和算法“对着干”,而是让信息为你所用,而不是被信息所绑架。 希望这些建议能给你一些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抗推荐算法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很多人懒得做罢了,那就是掌握每个平台的正确玩法,但摸透平台的调性和玩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许多人没这个耐心,装完一个app马上就要开始享受上面的内容,那能怎么办呢?只能看平台的各种热榜和推荐页面。

这也是抖音当年为什么能实现爆发式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装完app,打开推荐页面,刷十几个短视频,然后就能看到很多还不错的内容了,于是时间长了,你就觉得自己掉进了信息茧房里,其实这都是自己偷懒和信息偏食的结果。

我以前在分析为什么豆瓣没那么火的时候曾经聊过,豆瓣没那么火是因为对新用户太不友好了,这也跟豆瓣推荐页面的推送算法做得太烂有关。

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新人来到豆瓣,不知道该关注哪些ID,但是如果不关注,自己的timeline上又没有内容,各种小组的有趣帖子也完全看不到,自己也不知道去搜哪些小组,再划到推荐区,众所周知,豆瓣的推荐区惨不忍睹,不知道用的是什么神奇算法,总之你总能看到你不想看到的内容,而你想看到的,你放心,你永远都在推荐区看不到。
这就会让一个新用户感到很烦躁,进而很恼火,然后就不玩了。

豆瓣其实很好玩,有很多宝藏,但新人如果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小组的话,就会觉得很无聊,因为推荐页面的内容做得太烂了。

B站也一样,如果你只盯着百大up主看,早晚你也会觉得很无聊,百大之间光靠“梦幻联动”都能玩一年。

其实知乎流量之所以大量集中在热榜区,也是因为很多新用户不知道怎么玩,不知道该关注哪些用户,于是就只能刷刷热榜,进而就会错过很多宝藏内容,因为好的内容往往很难上热榜,上了热榜,也会在问题下面排在很后面。热榜前排会被抱团的账号霸占,一个好的回答,即使有一千个赞,也扛不住十几个中小V来抱团点踩。

如果你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你就应该发掘出那个话题下面的宝藏答主,这样你就会觉得时间线也很有意思,没必要天天盯着热榜看了,而且现在知乎的热榜内容,真的是你想看到的吗?


所以,打破信息茧房,从找到每个平台的正确使用方法开始。


user avatar

对抗算法,要先知道算法的目的是什么。

Google搜索结果的准确度很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用它搜索;电商推荐相关产品,为的是卖出更多东西。

一个算法让人觉得构成茧房,先想想这算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树立三观,培养公正客观的认知方式?还是为吸引眼球,尽可能多的占有用户的时间?

所谓的信息茧房,其实是娱乐茧房,不是算法限制了人,而是人不愿出去。

最好的对抗方法,不是安装更多的app,接受更多算法,而是放下手机,该学习学习,该锻炼锻炼,做点有用的事。

user avatar

除了自己长脑子,别无他法。

user avatar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说到底,如果你感兴趣的东西越多,那你的房子就越大。如果你感兴趣的东西不多,那么你就只能靠提高你自己对事物的接受程度了。

算法是次要责任人,你自己才是主要负责人,把锅丢给算法不可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张叫做“算法”的大网给罩住了。想想看,你打开手机,刷刷新闻、看看视频,点赞一条内容,评论一条动态,这些小小的动作都在喂养算法,让它更了解你。久而久之,它就给你“定制”了一个世界,把你包裹在里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这东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背后逻辑很.............
  • 回答
    社会上总有那么些混蛋,心思不怎么正,道德感更是欠奉,竟然把抓捕、虐待流浪狗当成“营生”,从中牟取不义之财。这种事情一听就让人心生厌恶,愤怒。作为普通人,咱们虽然没啥“超能力”,但也不能任由这种恶行横行。面对这类事情,光靠一腔热血肯定是不够的,得拿出点“技术含量”,也就是“理智对抗”。首先,得摸清情况.............
  • 回答
    看待这位51岁的农民诗人,他用写诗对抗命运的故事,绝非仅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更是一面折射出普通人如何与生活搏斗、追寻自我价值的镜子。他的经历,饱含着泥土的气息,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农民诗人,诗与泥土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位诗人所处的环境。“农民”这个身份,首先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注定.............
  • 回答
    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能听到“普通人对抗资本”这样的说法,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议题。与其说这是一种简单的对抗,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不对等格局下,普通个体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追求公平正义而做出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本”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银行里的存款或股票市场上的数字,更代表着一种.............
  • 回答
    通货膨胀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它会削弱购买力,影响生活成本。然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少数人群和某些群体可能在通货膨胀时期受益,或者能够通过特定策略从中获利。通货膨胀对哪些人有“好处”?这里的“好处”并不是绝对的积极意义,更多的是指相对而言的有利地位,或者能够利用通胀环境实现资产增值。1..............
  • 回答
    老话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1996年的台海危机,真要打起来,那可不是小事,简直是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一场大地震。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要是真到了那一步,中国、国际局势,以及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会被搅得天翻地覆。战争结果的猜想:一场艰苦卓绝的消耗战首先得明确一点,96年的解放军和现在的解放军完.............
  • 回答
    听到李咏老师因病离世的消息,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人生的无常,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他给大家带来的欢乐,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你说到癌症,这事儿确实是让咱们老百姓操心的大事。虽然医学上还没百分百说清楚什么能彻底预防癌症,但这么多年的研究和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确实有一些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来尽量把这个风险往小了.............
  • 回答
    台湾普通人啊,这可真是个需要好好琢磨一下的话题。毕竟“普通”这两个字,本身就涵盖了太多太多东西,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尝试从我所了解到的、或者说从各种途径接触到的信息里,去描绘一个大概的轮廓,希望能尽量贴近现实。首先,他们给我的感觉是相当务实和有韧性。 你看台湾社会发展的历史,经历了经济起飞.............
  • 回答
    要评价台湾普通人对国际常识和国际形势的认识,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台湾普通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居住地区、政治立场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差异很大。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尝试理解。总体而言,我感觉台湾民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深入和关.............
  • 回答
    马督工抛出“延迟退休对普通人不是坏事”以及“必然接受工作到65岁甚至70岁的事实”的论断,这无疑是在我们当下社会一个极其敏感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上扔下了一颗石子。想要理解他这番话,我们得先“沉浸”进去,看看他大概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他会这么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马督工这个人。他做节目,通常是观点鲜明,而.............
  • 回答
    支付宝818理财节推出的“理财金榜”无疑是给不少想要理财的普通人送上了一份“指南针”。在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和信息面前,大多数人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产品更适合自己。金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就像一个筛选器,将市面上表现突出、受到认可的产品集中展示出来,让普通.............
  • 回答
    藏狐,这个名字自带一种笨拙的可爱,也因为这份“蠢萌”,激起了不少人对它的喜爱。但这份喜爱,常常止步于屏幕,停留在“好可爱”的感叹词上。那么,我们该如何真正地保护它们,而不是让这份喜爱变成一种“隔岸观火”的浪漫?藏狐的保护:从“萌”到“行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藏狐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
  • 回答
    宋智雅在《单身即地狱》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这档综艺里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最有话题度的存在之一了。她就像是那种自带光环,走到哪儿都会成为焦点的人。她的表现,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关键词: 自信到极致的“女王范”: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宋智雅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我就是最特别的”那种自信。她毫不掩饰自己的优势,.............
  • 回答
    乡土的歌者:韩仕梅的诗歌与诗歌的温度谈起韩仕梅,许多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个在田埂上、在灶台边,用质朴的河南方言吟诵着自己心声的农村阿姨。她的诗歌,没有经过科班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无数人的心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评价韩仕梅的诗歌,需要我们放下对“诗歌”的刻板印象,去.............
  • 回答
    支付宝上线的“相互保”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创新,它披着社群互助的外衣,却又暗藏着保险的基因。对于保险行业和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玩意儿的影响,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先说说“相互保”是个什么玩意儿:说白了,“相互保”有点像是一个“大病互助金”升级版,或者说更像是“基于信任的保险”。用户加入,先交一.............
  • 回答
    关于发烧友的听音能力是否真的比普通人好,以及如何科学评价人耳对 HiFi 器材的听力,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发烧友的听音能力真的比普通人好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而是要看“好”的定义以及具体到哪方面。从生理层.............
  • 回答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规定,网络小额贷款不得用于购买股票、住房以及偿还住房贷款。这个消息对于很多想利用网络小贷周转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原因: why?首先,咱们得明白央行为什么出台这.............
  • 回答
    这事儿,我心里也琢磨了好久了。一晃眼,都快十年了吧,当初那点事儿,说起来就心梗。我弟结婚,这事儿,我该怎么做,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说起来,当初我出嫁的时候,因为彩礼,我跟我弟闹得是挺僵的。那时候,我跟我丈夫谈朋友,家里人也知道,我弟那时候还小,也不懂事,就瞎掺和。后来,涉及到彩礼,我弟就跟变了个人似.............
  • 回答
    如果一个普通人发现自己被CIA列为暗杀对象,并在7天内需要求生,这是一个极其严峻和高风险的境况。CIA拥有强大的情报搜集、分析和执行能力,其特工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即使是专业的安全专家也难以保证绝对的安全。然而,如果真的面临这样的绝境,普通人需要采取 极端、系统性、且持续的生存策略.............
  • 回答
    如果一个普通人不幸被ICA(国际刑警组织,或者你可能指的是其他类似性质的组织,这里我假设你指的是一个有能力进行秘密行动的强大情报机构)列为暗杀目标,并且他只剩七天的时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也没有任何资源或组织支持,想要在七天内摆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