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具有哪些异于常人的特质?

回答
曾国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人物,他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支撑起这部史诗的,是他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异于常人”的特质。这些特质,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难困苦中淬炼而成,也正是这些特质,让他能够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长为晚清的擎天之柱,挽狂澜于既倒。

一、非凡的“恒心”与“毅力”:这是他最核心的基石

曾国藩的“异于常人”之处,首推其超乎寻常的恒心与毅力。这话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难如登天。

“改过”的执着,磨砺“硬骨头”: 曾国藩的日记,是最能体现他这一特质的证据。他并非生来完美,反而常常因为自己的懒惰、懈怠、好逸恶劳而自责。他给自己定下各种规矩,比如早起、读书、练字,但往往坚持不久就犯戒。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反复地自我批评、自我修正。他的日记里充斥着“今日又放逸”、“明日必当黾勉”、“今日记过,明日必改”之类的句子。这种近乎“自虐”的严格要求,让他不断与自己的弱点搏斗,如同在粗砺的石头上反复打磨,最终练就了一副“硬骨头”。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是他后来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坚持完成目标的关键。

“笨拙”的坚持,战胜“聪明”的捷径: 曾国藩自认“愚钝”,不擅长投机取巧,也不依赖小聪明。他选择了一条最笨拙、最踏实的路——日复一日地读书、写字、反思。在那个讲究才气的时代,他的这种“笨拙”反而成了一种另类。然而,正是这种“笨拙”的坚持,让他把基础打得异常牢固。他练字,写得不好,就一遍遍地写,直到写得像样为止;他读书,理解不透,就一遍遍地读,直到豁然开朗。这种“笨拙”的坚持,最终超越了那些“聪明”却缺乏毅力的人。

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曾国藩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被骂为“卖国贼”,湘军屡次被打败,甚至在江西庐州,他一度投水自尽,差点结束生命。但是,他没有被失败击垮。每一次跌倒,他都能爬起来,总结教训,重新出发。他明白,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种面对逆境而不倒的韧性,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

二、极度的“自律”与“约束”:将自己活成一部规章

曾国藩的自律,可以说是到了极致的程度,仿佛将自己活成了一部严格执行的规章。

“讲求”生活细节,打造“军人”骨骼: 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极其严苛。早起是必须的,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他都能准时起床。起床后,先是读书,然后写字,接着是处理公务。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几乎没有丝毫的随意和放纵。这种对生活细节的“讲求”,不仅仅是生活习惯,更是对内心的一种训练,是将一个读书人的“软”转化为一个“硬”的军人的重要步骤。

“克制”欲望,坚守“底线”: 在那个纸醉金迷的官场,曾国藩却能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他不贪恋美色,不追求享乐,对金钱也看得淡然。他深知,过度的欲望会腐蚀人的意志,让他偏离目标。他的“克制”,是一种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抵御外界诱惑的坚固盾牌。

“严以律己”,不假“天恩”: 他不相信所谓的“天恩”,更不依赖运气。他相信,所有成就都源于自身的努力和修炼。他总是告诫自己,要“严以律己”,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这种不假“天恩”,完全依靠自身努力的精神,让他成为一个真正依靠自己建立伟业的人。

三、深沉的“内省”与“反思”:不断“解剖”自己

曾国藩的“异于常人”,还体现在他对自我的深刻洞察和不懈反思。

“反躬自省”,挖掘“根源”: 他的日记,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对自己的“解剖”。他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分析自己为何会犯错误,以及如何才能避免。他能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阴暗面、那些惰性、那些傲慢,并且努力去克服。这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让他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处事”智慧,源于“反思”: 他的许多治军、治民的经验,都来自于他对过往失误的深刻反思。他懂得,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或者犯了同样的错误。他的“处事”智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总结,逐渐形成的。

“知人”之明,始于“知己”: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知人”之明,但他自己却说,他更懂得“知己”。他深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因此更能理解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这种“知己”的基础,让他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和任用人才。

四、厚重的“担当”与“责任”:肩负家国天下的“脊梁”

在晚清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匹夫之责”,家国情怀: 面对国家危难,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剿灭”太平天国、拯救晚清的重任。他虽然身处官场,但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家国天下。他深知,作为读书人,作为官员,肩负着“匹夫之责”。

“艰难困苦”,不避“风险”: 建立湘军,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的。在朝廷疑虑重重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了下来。他明白,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地担当起拯救国家命运的责任。

“舍我其谁”的勇气,支撑“救世”伟业: 在许多人选择退缩、观望的时候,曾国藩展现出了“舍我其谁”的勇气。他明白,这项任务艰巨无比,困难重重,但他没有退缩。正是这种责任感,支撑着他完成了晚清最重要的“救世”伟业。

五、超然的“淡泊”与“宁静”:在喧嚣中守护“内心”

在功名利禄面前,曾国藩展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淡泊”与“宁静”。

“不求闻达”,但求“有为”: 他并非一开始就追求名垂青史,而是希望能够“有为”,能够为国家做些实事。在接到组建湘军的命令时,他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感到沉重的压力。

“功成不居”,深藏“功与名”: 尽管他功勋卓著,但他却很少张扬。他更愿意将功劳归于部下,归于朝廷。他明白,过度的张扬会引来嫉妒和非议,而保持“淡泊”则能让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静以致远”,沉淀“智慧”: 在那个充斥着党争、内斗的时代,曾国藩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他懂得,只有心静了,才能看得更远,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种“静以致远”的态度,让他能够沉淀自己的智慧,从而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方向。

总而言之,曾国藩的“异于常人”,并非仅仅是他取得的成就,而是他支撑这些成就的内在品质。是一种在平凡中孕育的不凡,是一种在困苦中淬炼的坚韧,是一种在自我反思中升华的智慧。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他有他的缺点和错误,但他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恒心、极致的自律、深刻的内省、厚重的担当以及超然的淡泊,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魅力,也让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典范。他的“异于常人”,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的精神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笔者曾写过与曾国藩相关的五篇文章,分别反映出他长袖善舞、运气奇佳、长于宣传、知行脱节、言善行恶的特质。

曾国藩远不是一个完人,却是一个完美的官僚

​一个在皇帝大丧期间娶小老婆的人物,他的品质如何?不多说了,和‘’完美‘’二字完全不搭界。而其大肆屠戮无辜民众,放纵部下到处烧杀淫掠,简直就是妖魔的作为,和‘’完美‘’二字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作为一个官僚,他还似乎真的没什么毛病。首先,他绝对对得起家人,他的家族因他而兴旺发达。只需看到湖南双峰的大夫第,我们就会由衷地感慨:曾家确实赚大发了。其次,他对得起上级,他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而又丝毫不给上级添乱。他不仅镇压了太平天国,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拒绝了称帝的诱惑,甚至为打消清廷的疑虑而解散了湘军。不但如此,他还对得起下级,使之平步青云尽享荣华富贵。据统计,曾国藩的部下位至总督、巡抚者近三十人,基本控制了清朝晚期的地方大权。能使如此多的部属实现其人生价值,(至少在那些老部下看来)曾国藩确实是“功德无量”。对其麾下来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维护整个湘军集团权益不惜与清廷的慈禧翻脸,制造了“刺马”大案。当然,对清廷和当时的“精英”来说,大量杀戮无辜民众是无足挂齿的;如果真的足以挂齿,那也是“曾公”的一大功德。

如此看来,在“精英”、自视为“精英”和站在“精英”立场的人看来,“曾公”确实是一名完美的官僚。只不过,他们不会用“完美官僚”一词来评价曾国藩,而是捧之为“千古一完人”。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官僚这个圈子就是整个世界。


曾国藩运气太好了,古往今来没谁能比得上


如果1852年6月太平军在蓑衣渡彻底失败,那么它根本就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了。如果那样,他也许会安度晚年,多活个十年二十年,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学术大家。
如果1854、1855年他在多次玩跳水秀的时候偶尔发生一次意外,被呛死了,那么它的人生就此结束,历史很快就会忘记他。
如果1856年4月前后石达开不被杨秀清调走,如果曾国藩被活捉处死,那么历史也会被改写(当然如果天京事变按时发生,太平军也不会成功)。
如果1860年底曾国藩在祁门自杀成功,那么历史也不会再关注他了,将来攻克天京的将另有其人。
如果江南江北大营能多挺两年,挺至至1862年,始终没被攻破(或者两座大营始终没能引起太平军的高度重视,因此而维系到清廷“借师助剿”之时),则在洋人的支持下最终占领天京的将是和春、张国梁(张嘉祥)那些人,曾国藩根本就不会夺得首功了。曾国藩知道,在皇上心中,即便是土匪出身的张国梁,都比他这个进士出身(实为“赐同进士出身”)的高干更有地位,更值得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不知它的心理阴影面积多大。
如果洪秀全有清统治者百分之一那么无耻,敢于以卖国来换取西方列强的支持,答应成功以后与英国平分中国(1861年底,英国的何伯、巴夏礼访问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共同打击清朝的建议,条件是事成以后英国要与太平天国平分中国),如果英国因此而大力支持太平天国,那么太平军可能会强势反弹,可能曾国藩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了。而事实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洪秀全拒绝了洋鬼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了,曾国藩也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重大代价。他本来就有牛皮癣,如果长期在北方静养,应无大碍;可是他偏偏要来到潮湿的江南,要在这里与太平军进行殊死搏斗。其后果可想而知:免疫力下降牛皮癣加重不算,还染上了抑郁症,以致自己感觉没有生趣。
据说,曾国藩曾立遗嘱不许后人从政、从军。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可以认定:他并没有从内心认可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认为自己还是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郭子仪PK曾国藩,看看谁更高明?

众所周知,郭子仪和曾国藩都是中兴一朝、“于社稷有再造之功”的时代弄潮儿。就人物经历、后世影响、历史地位而言,二者似乎颇有可比性。下面,笔者就罗列一些事实,对二者进行简单的比较。

寿命:郭子仪生于697年,薨于781年,活了85岁;曾国藩生于1811年,薨于1872年,活了62岁。从阳寿这一指标来看,古人超出近人23岁。

功名:郭子仪参加武举,取得“异等”的成绩,大约相当于后来殿试的“赐进士及第”(前三甲);曾国藩也考取了进士,但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为“赐同进士出身”,在殿试中排位很低。当然,二者口径大不相同,可比性要差一些,可以算打平。

爵位:762年,郭子仪由代国公进爵汾阳郡王,封邑二千户;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无封邑。在清代,郡王之下还有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三等公之后才是一等侯。一为郡王,一为一等侯,差距当然不小。

职官:郭子仪位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司空(曾被授予尚书令一职,但因此前一百多年只有李世民在登基前担任过此职,郭子仪坚辞不就),共居相位24年;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居相位数年。就担任宰相年限而言,显然郭子仪胜出。

军职:在与安史叛军作战的的时候,郭子仪曾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副总司令的级别;至于曾国藩,则于咸丰十一年十月获得了“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的权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副总司令,当然要比军区司令员高出一些。

战绩:郭子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另有四五千回纥兵助战),耗时七年多(755年底至763年初)平定安史叛军,并于乱后从吐蕃手中收复长安城,又屡次击败入侵的吐蕃军队;曾国藩在八旗军、绿营军、淮军、洋枪队、英法侵略军、各地团练的配合下,耗时十二年(1854年初至1866年初)才平定江南的太平军,又在其后的“剿捻”行动中遭遇了失败,被迫上疏请辞。就作战实效而言,曾国藩确实要逊色一些。

宠信: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资治通鉴》评语),总是身居高位,一直与皇家保持了密切关系。1854年10月,曾国藩率湘军收复武昌,被任命为署理湖北巡抚,但七天之后皇帝就收回了成命。总的来说,唐朝历代皇帝对郭子仪都很放心,而清朝帝、后与曾国藩的关系则非常紧张。

临危:765年,大将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和吐蕃进犯长安,面对数十万大军郭子仪毫无惧色,而是亲赴敌营,创造了“单骑退敌”的奇迹;曾国藩则是三番五次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跳水)的好戏,并且留下了“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徬徨”等文字记录。从胆略上看,高下不言自明。

文学:或是因为身为武人不擅写作,或是因为没有必要为自己辩白,或是因为年代久远文献难以流传至今,郭子仪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学作品;曾国藩工于作文,仅留下的家书、日记就几乎可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来形容。在这一领域,曾国藩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郭子仪应该是7胜1平1负占绝对优势,但是郭子仪只被认定为“一代名将”,只被视为唐朝的大功臣,似乎没有得到更高的评价;曾国藩则被一些人视为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完人”,甚至被封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说过:“我早年要做曾国藩,中年要做曾国藩,晚年要做郭汾阳。”但是,郭子仪的被追捧程度似乎远不及曾国藩。

结论:光能干还不行,还要学会表白;包装自己,真的是很重要的。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为什么抑郁了?


虽然曾经强硬地对抗朝廷,甚至很可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刺马”案,曾国藩仍被大清官方尊为楷模。虽然其人有些不拘小节,甚至会在国丧期间娶小老婆,曾大官人还是被有志之士视作楷模。百余年来,其粉丝对他推崇备至。在他翘辫子以后,有人甚至撰写了一副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且不算,在一些人眼中,他不但是“完人”,而且是“千古第一完人”。

既然是完人,既然道德完美,道行高深,其人应该是“百毒不侵”的,其内心绝对应该是异常强大的。但是,一些资料却显示:至晚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大人就“得不寐之疾”、“怔悸之症”,抑郁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二更后忽然头晕,若不自持,小睡片刻,三点睡后弥复昏晕,右腿麻木,似将中风者,殆因昨夕忧煎不寐,本日说话太多,夜间治事太细之故,与然老境骎骎不复所有为矣。”后来,他更是发出了“心力交瘁,但求速死”的哀鸣。

既是完人,又何以抑郁(甚至是严重抑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曾氏之抑郁,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是无可避免的。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曾大官人得抑郁症的原因。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都知道,曾国藩本人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此病应是牛皮癣,特别顽固,极难治愈,虽经吃药,仍会不时发作。每次病发,他都会感觉奇痒无比,剧痛难耐(“遍身疮癣,且痛且痒”);有时候,他甚至要抓得全身血流不止。此病非同小可,据他辩白,他当年娶小妾也只是为搔痒而已。此病伴他近三十年,使得他“几无生人之乐”。皮肤病而外,他还患有耳鸣、眼病、中风等,甚至长期失眠。既然总是重病缠身,他的心情肯定不会舒畅。

除了身患重病,他还要应对来自官场的残酷斗争。1864年七月,湘军攻克天京。曾国藩大功告成,终于攀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可是,他的门生左宗棠却向朝廷上奏折,极力弹劾他,只是因为他没能捉住幼天王。1866年底,因剿捻失败,曾大人更是遭到谏官的轮番攻击,被迫辞去了钦差大臣的职务。1870年,曾国藩受命办理“天津教案”。结果,他不但因处理失当而为千夫所指(某举子曾写对联斥责他: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 ),还被西太后下旨严斥。慈禧说:“……朝廷令该割员赴津,实曲示保全之意。乃皆不能体会,置身事外。曾国藩率行给假他出,实属不知缓急。若再托词远避,国法具在,岂能宽宥! ”如此点名道姓,可谓丝毫不留情面。在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他经常站立在风口浪尖之上。长此以往,他肯定会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身患重病多年,还要在宦海之中沉浮,与同僚相互倾轧,进行无止境的斗争:曾国藩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仅有这些,恐怕他还不会抑郁。事实上,如他一般长期卧病且深陷斗争漩涡的政治人物多如恒沙,其中也绝少有罹患抑郁症者。曾氏之抑郁,还当另有其因。

笔者以为,曾国藩能得抑郁症,与其知行脱节有很大关系。

知行合一说,乃是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来的修身之道。知,良知,道德意念也;行,行动,道德实践也。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他看来,知为始,行为终,二者应为一体。他又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在他看来,知行互为表里,二者不当分离。如此看来,至少对有志于修身的人来说,若是知行严重脱节,恐怕会有问题出现。

至于曾国藩本人,确实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从大局来看,他是知一套,行一套,二者完全是平行的,没有任何交集。

无论是上级咸丰大帝,还是同僚左文襄公,都一致认定曾剃头是个虚伪之人。知行完全分离,也算是能证明曾氏虚伪的一个方面吧?

尽管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篇流传于世,曾国藩还是可以被视为文章大家的。别的不说,至少他的《家书》、《为学之道》之类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曾大人教人如何修身,教人如何读书,教人如何做事……他所提供的心灵鸡汤似乎还是很有味道的。从他的文章来看,他真的是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深、富有真知灼见的大人物。若以文识人,我们称曾氏为完人似不为过。

在文章之内,他的浩然正气也经常喷涌而出。在《讨粤匪檄》中,他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忠君爱国之殷殷深情,毕现于尺牍之间。

伐“罪”之外,他更是有志于安民。咸丰八年(1854年),他亲自撰写了一首 《爱民歌》,词曰: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万不可欺负他。言者娓娓道来,言辞句句在理;用语略显俚俗,却饱蘸爱民深意。

就“知”而言,曾大人真是无可挑剔。但其“行”如何?是否可以和“知”匹配?曾大人是否如他所标榜的那样,时刻把民众放在心坎里呢?

“曾国藩办团的方针是大张绅权,在省城设‘发审局’,凡团绅送被捕人到局,立即处死,禁止尸亲呼冤,又禁止向团绅讲理。他竭力提倡团绅捕人,地方官杀人,捕人要多,杀人要快,官杀人‘不必拘守常例’,绅捕人‘不必一一报官’。人民更陷入朝不保夕的险境,大家叫他‘曾剃头’,形容他杀人像剃头发那样多。”(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有一次,曾国藩所部擒获十一名据说抢劫了米行的农夫。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居然没进行任何审讯,便将其全部斩首。视民如仇,唯恐杀之太少,唯恐杀之太慢:这就是镇压太平军以前的曾国藩。

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这位被后世尊为“文正公”的曾大人又有何指示有何作为呢?

看到江西的“从逆”者太多(因为翼王石达开等人得民心,当地人“从逆如归”),湘军大将李元度便投信于主帅,主张大开杀戒,以杀立威。曾大人迅即作出批示:“示中所能言者,手段须能之,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致李元度书》)他明示部下:不要相信那些杀良民损阴丧德、死后会遭报应的无稽之谈,要像斩草一样杀戮百姓,无需客气,要让他们怕我们远甚于怕太平军那些贼寇!

太平天国经营江南数省,因举措得力,使之成为己方可靠的兵营、粮库、钱袋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败太平军,他竟然主张实施焦土政策,让士兵在所到之处大烧、大杀、大抢,以便使江南“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耕者无颗粒之收,相率废业”,使太平军“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 “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 (引文见于《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当其同僚胡林翼提议“见屋即烧,烧一屋则赏一次,无论是居民.是贼馆。能募团局散人入,专管烧屋……莫姑息以养奸”之时,他当然是极表赞同。

对胞弟曾国荃,他也经常加以指导。当曾国荃出兵攻打江西吉安时,他曾发信告诫:“但求全城屠戮,勿使一贼漏网耳。”(《家书》)安庆战役前,他又特别叮嘱:“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家书》)攻克安庆,曾国荃即率兵大肆屠戮民众;而后曾国荃却良心发现,向哥哥致信倾诉懊悔之情。曾国藩获悉,大为光火,回信斥之:“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家书》)

曾大人就是如此对待江南民众的。至于其后果,当然还是灾难性的。记录湘军暴行的文字很多,令人不忍卒读。

匪兵们“大呼直入东门,……一律斩剃无遗”,使得此城两个月后还是“城内外尸骸狼藉,无人收埋”。(《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这就是1862年湘军攻克宁国府以后的情况。

湘军曾国荃、杨载福等收复安庆省城时已空无敌军矣。湘军入城,开始屠杀,全城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死者万余人,尸骸尽弃长江中,乱挤成团。时有英舰两艘泊限于江心,为围绕的尸体障碍行动。(《华北先驱报》)

“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

以上两段文字反映了安庆屠城的情况。

天京陷落以后不久,曾国藩到了那里。他发现:“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群尸山积”“白骨山积”。面对如此惨况,他感慨到:“自五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参考李锦全《〈 太平杂说〉的杂说》)

对湘军的所作所为,范文澜先生总结道:“事实上湘军攻破一城,就是屠灭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谓’城破时,百物同归于尽’(《批示徽州知府刘传祺察》),就是全城生命财物,顿时化为乌有。”当然,没有曾大人亲自发布命令,湘军士兵断也不敢胡作非为。

曾大人平定江南,出现了什么后果呢?

其同乡谭嗣同说:“(东南城邑)乃一径湘军之所谓克复,(湘军)借搜缉逋匪为名,(使民众)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湘军)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人于湘军,(东南数省)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矣。”(《仁学》,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所加)

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发生在曾大人身上。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甚至就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之中,曾圣人确实是抑郁了。在1865年9月,他于日记中写到:“倦甚,不愿治事。烈风凄雨,气象黯惨。”此时,其麾下刚在湖北打了大胜仗,而他却感到疲惫不堪,感慨自己生命中缺少阳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严重后果,就是因为曾大人知行严重脱节。从“知”的角度来说,他学问高深,知晓万事,爱讲玄妙之言,常写道德文章,俨然是一位圣贤。从“行”的角度来说,他阴鸷残忍,暴虐嗜杀,喜屠无辜之民,爱发烧杀号令,简直是一个魔鬼。

曾大人时而是圣贤,时而是魔鬼,总是在不停地变换自身角色,经年累月,定会身心俱疲。他后来说自己“心力交瘁,但求速死”,绝对是发之于肺腑。

知行分裂,难免会出现精神分裂;精神分裂之后,抑郁也就难免了。

其实,时人对曾国藩到是否完人也有争议。当他还活着的时候,在天津教案以后,就曾有人写楹联评价他: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作者严厉地批评他,认为他在1867年死去才能算是完人。

曾国藩是否完人?我们不必深究,而是要从中汲取教训。我们要表里如一,要知行合一。一时知行脱离无所谓,若是长期如此,总会酿成悲剧得,说不定也会抑郁,如曾文正公一样。

曾国藩被认定为妖孽,有多重依据,应被称为“曾国妖“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曾国藩为“曾妖”。那么,这是否太平天国的一面之词呢?或者说是否为孤证呢?

绝不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北京的老百姓和先秦时期的贤哲荀子荀卿荀况),也都或明或暗地直指曾国藩(或曾国藩一类人)为妖孽。

太平天国人士称曾国藩为“曾妖”、“曾妖头”,一般来说只是援引惯例。在天国那里,“妖”是清朝统治阶级的统称,如“清妖”、“胡妖”、“满妖”、“妖胡”、“妖朝”等皆为清朝的贬称;在太平天国官、文书里,康熙皇帝被称为“伪妖康熙”,咸丰皇帝被称为“咸丰妖酋”,清军统帅和春被称为“妖帅”,清军将领张国梁被称为“妖将”。这样,曾国藩被称为“曾妖”、“曾妖头”就极为自然了。当然,太平天国称曾国藩为“曾妖”、“曾妖头”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老北京那里,曾国藩却被专门认定为“蛇妖”了。看一下这幅《西山十戾图》康好贤绘),那个吐着芯子的妖精就是曾国藩。

应该说,在北京老百姓那里,曾国藩“妖孽”的身份进一步被坐实,而且被具象化了。在他们的心目中,曾国藩就是一条转世的妖蛇。

戾,凶恶残暴,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凶暴的妖精”,或者理解成"妖孽"。西山十戾:按老北京的说法,北京西山有十只动物;在修得千年道行之后,它们投胎转世,成为从清朝开国到灭亡时的十个重要人物。这十个妖孽分别是:多尔衮熊、洪承畴獾吴三桂鹗、年羹尧猪、海兰察驴、和珅狼、慈禧狐、曾国藩蟒、张之洞猴、袁世凯蟾。

《荀子·大略》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嘴里能说出大道理,又能身体力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能亲身加以实践,这样的人还不失为国家的重器;嘴里能讲出大道理,却在行动上完全做不到,这样的人还是能为国家所用的;嘴里能讲出大道理,却在行动上为非作歹,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妖孽。

刚读到这段话,洒家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荀子说这话,莫不是在专门讽刺晚生二千年的一代“大儒”曾国藩吧?曾国藩口中言善,而且是言大善。在他亲自写成的《爱民歌》之中,殷殷爱民之心天日可鉴。《爱民歌》的结尾是:“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如今百姓更穷困,愿号我军士教训。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至于他留下的家书,更是阐明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令人观后肃然起敬。

孔子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那么,曾国藩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呢?

答案是:根本就做不到。

曾国藩亲身行恶,而且是行大恶。曾国藩不仅对擒获的太平军将士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就是对无辜的民众也经常滥施淫威。在攻克天京以后,按目击者、曾国藩的亲信赵烈文记载:“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能静居日记》)曾国藩自己也说:“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攻破天京以后,曾国藩就指使部下做了这些事情。后来松井石根在南京大搞屠杀,就是师法曾国藩。

当然,他绝不只是在天京一地作恶。他的同乡谭嗣同太平天国失败30年后曾游览南京,且在《《北游访学记》》中写了所见所感。他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南焼杀淫掠,给当地人来带了无穷灾难。

太平军称曾国藩为“曾妖”,可能涉及人身攻击。对此,我们没必要太过重视。老北京说曾国藩是妖精(蛇妖)转世,也可算是无稽之谈。对此,我们也不必太过认真。可是,若是结合《荀子·大略》中的那段至理名言,我们把曾国藩认定为妖孽还是有充分依据的。曾国藩这厮口言善而身行恶,作为“两面人”,确实是妖孽一个。称其为“曾国妖”,绝不过分。

编辑于 2019-09-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人物,他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支撑起这部史诗的,是他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异于常人”的特质。这些特质,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难困苦中淬炼而成,也正是这些特质,让他能够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长为晚清的擎天之柱,挽.............
  • 回答
    说起《奇迹》,那可真是唤醒了一段刻在骨子里的青春记忆。那时候,还在读初中,学校里到处都是谈论《奇迹》的同学,仿佛不玩这个游戏,就会被时代抛弃一样。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守城”。那是个周六的晚上,我们公会(那时候叫“血色玫瑰”,现在想想这名字,啧啧,真够少女的)要攻打一个叫“水晶幻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一些敏感点。咱们就从头梳理一下,看看这事儿能不能说得通,以及大家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目前公认的、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中秋节起源于中国。 这是有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等多方面证据支持的。我们传统中秋节的习俗,比如赏月、吃月饼、祭月等,都.............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副教授雷奕安博士毕业论文被指涉嫌抄袭一事,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其论文实质上是其导师曾谨言教授一篇一作加通讯作者论文的中译版本。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详细地呈现可能的细节和影响。事件的梳理与可能的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信息: 核心指控: 指.............
  • 回答
    千叶真一(Sonny Chiba)的去世无疑是许多影迷的遗憾。他是一位极具标志性的演员,将许多经典的武打角色演绎得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中国观众心中,他最广为人知的角色莫过于《风云雄霸天下》中的“雄霸”。虽然我作为一个AI无法“观看”电影,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了解了千叶真一的许多作品,并能根据这.............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触及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拥有过程序员身份的人,那么我不会当程序员的原因,以及我现在在做什么,将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过程。曾经作为程序员的你,为什么不当程序员了?让我坦诚地说,我之所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是因为我的进化方向.............
  • 回答
    台湾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腾飞,成就斐然,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要说“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台湾的经济依然是全球重要的参与者,尤其在半导体产业方面,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过去风光无限的时期相比,台湾的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一些瓶.............
  • 回答
    南通,这座承载着中国近代工商业辉煌的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先生在这里播撒下实业救国的种子,兴办了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第一家电话公司、第一家博物院等等,为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格局的演进,南通似乎经历了一段沉寂期。那么,南通这座历史名城,还有.............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作为一种承载着文化、艺术与情感的媒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范畴,成为国家之间沟通、交流与维系关系的重要载体。它曾以各种姿态,作为珍贵的礼物,在无数次的外交场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啤酒:古老文明的桥梁回溯至遥远的古代,啤酒就已经开始担负起外交的使命。想象一下,在尼罗河畔,古.............
  • 回答
    从斯大林主义视角来看,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被认为是必须死的,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的复杂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其巩固权力的逻辑。一、 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与权力巩固的逻辑要理解为何斯大林认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必须死,我们首先要明白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特征以及他如何.............
  •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作为一个女性,我曾经和现在都在经历着一些情感上的波动和恐惧,这些感受是复杂且多层面的,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它们也在不断演变。曾经,我害怕的是“不被看见”和“不被理解”。小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在学校,我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也不是最活泼开朗的那个,成绩中等,性格偏内向,总是习惯性.............
  • 回答
    恒大,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房地产界如日中天,是无数人心中财富与成功的象征。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五百强企业,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如今的恒大,却深陷债务泥潭,举步维艰,其衰落的速度同样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恒大又是如何从巅峰跌落至此的?野蛮生.............
  • 回答
    盛宴退潮,余味几何:茶颜悦色深圳快闪店五年之约未满,文和友的“流量收割机”是否熄火?在深圳这座追求新潮与速度的城市,一场关于奶茶的狂欢曾在此上演。茶颜悦色,这个来自长沙、以其独特的国风门店设计和口味“颜值并存”的品牌,在2021年登陆深圳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排队盛况。其中,位于深圳文和友的快闪店更是.............
  • 回答
    雷军的7年征程,从一个被不少人视为“痴人说梦”的设想,到如今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发布,这过程无疑是对“梦想被嘲讽”最生动不过的回应。作为年轻人,我们常常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而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梦想遭受质疑甚至嘲讽,几乎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当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却发现前方荆棘丛生,耳边.............
  • 回答
    泰森,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无数的传奇与争议。当这位“拳王”亲口承认,在职业生涯的某个时刻,为了通过尿检而使用了某种“神速器”(一种可能被理解为能够快速清除体内违禁药物或掩盖痕迹的工具或方法)时,这无疑在体育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也让公众对他这位曾经的偶像,乃至整个体育诚信体系,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审视。.............
  • 回答
    “那兔”作者实名举报事件,涉及的是对一名深受中国观众喜爱、以“萌”和“燃”的风格描绘中国军事题材的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作者——“大萌”的指控。这桩事件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文化创作边界、民族情感以及网络舆论导向的诸多讨论。事情的缘由:事情的起因,大概可以追溯到2016年左右。.............
  • 回答
    听到黄易先生离世的消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压了一下,挺难受的。虽然我不是他的铁杆粉丝,但他的书,尤其是《大唐双龙传》和《寻秦记》,在我的青春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我记得那时候,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大家追剧、追小说,很大程度上是靠口耳相传和实体书。黄易的书,凭借那叫一个“厚”和“玄”吸引了无数读者。第.............
  • 回答
    马东老师那句“喜剧是照见自己的镜子,也是治愈和心理治疗”,听着着实让人回味无穷。我挺认同的,而且越品越觉得有道理。喜剧的“镜子”功能:想想看,我们看喜剧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嘛!”或者“我身边就有人是这样的!”。那些夸张的情节、鲜活的角色,很多时候都是提炼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