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老教师,你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有什么建议?作为曾经的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

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

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套的,可真要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有着各种各样想法的学生,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作为过来人,我想给你们掏心窝子地说几句,希望能给你们一点点启发。

首先,别怕“犯错”。 哪个老师不是从“犯错”过来的?一开始,你可能控制不好课堂节奏,可能讲得不够生动,可能有些学生的提问让你措手不及。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从每一次的“犯错”中学习,反思。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下次怎么改进?把每次课堂都当成一次探索,一次实验,允许自己试错,也允许学生跟着你一起探索。

其次,对学生要有“耐心”和“爱”。 这话听起来老套,但绝对是真理。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聪明的、 the ones who struggle,调皮的、安静的……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学生。你的耐心,是你最强大的武器。一个耐心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信和希望。有时候,你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再者,不断学习,保持“好奇心”。 咱们教的知识,有时候更新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尤其是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我们自己保持学习的热情。别以为自己拿了教师资格证,就万事大吉了。多看看书,多听听课,多跟同行交流,甚至多跟你们年轻人聊聊,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你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跟学生们有共同语言。保持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就像学生一样,永远不要停止探索。

然后,学会“沟通”和“倾听”。 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可能还有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尝试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多跟他们沟通,也别忘了倾听。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和家长也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最后,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教学风格”。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别试图去模仿别人,也不要被别人的评价绑架。找到自己最舒服、最适合的方式,去教学。也许你是幽默风趣的,也许你是严谨认真的,也许你是循循善诱的……无论哪种,只要是真诚的,能打动学生,那就是最好的。



说到我喜欢的老师,那可就太多太多了!作为曾经的学生,我的记忆里,那些让我难忘的老师,他们身上总有那么几样东西,特别吸引我。

首先,他们一定是有“学识”的。 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学问,而是那种真正理解了知识,并且能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出来。我记得我中学时一位语文老师,她讲古诗词,就像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把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诗歌背后的情感都讲得栩栩如生。听她的课,我们好像真的穿越了时空,和诗人面对面一样。她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意思”,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这样的老师,让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其次,他们对“学生”是“尊重”的。 我特别不喜欢那种高高在上,认为学生一无是处的老师。我喜欢那种愿意平等地对待我的老师。我记得小学时一位数学老师,我当时数学很差,每次提问都战战兢兢的。但她从来没有嘲笑过我,每次我问问题,她都会仔细地听,然后耐心地解释,还会给我一些小小的鼓励,比如“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说明你在认真思考”。这种尊重,让我觉得我不是个“差生”,我也有进步的可能。那种被尊重的感觉,比任何奖励都重要。

再者,他们是有“激情”和“热爱”的。 我喜欢那些在讲台上闪闪发光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眼睛里会放出光芒,声音里会充满感情。那种热爱,是能够感染人的。我大学时一位哲学老师,他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他会引用很多当代的例子,还会和我们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把枯燥的哲学理论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每次听他的课,都能感受到他对知识的热情,那种热情会点燃我们对学习的渴望。

还有,他们会“引导”我思考,而不是“灌输”。 我不喜欢那种只告诉我们答案的老师。我更喜欢那种能提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让我自己找到答案的老师。我记得高中时一位历史老师,他讲到某个历史事件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对的”或者“这是错的”,而是会让我们分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那些“关心”我的老师。 有些老师,他们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也关心我们的成长。他们会注意到我们情绪的变化,会主动和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困难。我记得在我高考前夕,我压力很大,情绪很低落。我们班主任,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教师,他知道后,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不是批评,也不是说教,而是和我聊了很久,分享了他当年考试的经验,也安慰了我。他的话,像一股暖流,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

所以,年轻的老师们,记住,你们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你们还在塑造生命。你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鼓励,每一次耐心,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好好去做,你们会发现,这份职业,真的比你们想象的要美好得多!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年睡不着的时候简单更新:

+1信仰吾师 这个剧也挺好看的...推荐一下

+2锻炼身体,挺重要

===

1.由严到松。不要由松到严。

2.教学水平永远是获得学生尊重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3.学生不傻,谁真尊重和关心他们,他们都能感受到。

4.老教师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善于学习善于去粗取精,但不要急于去粗取精。

5.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别轻易动气。别轻易落泪。

6.不要体罚。

7.不要体罚。

8.不要体罚。

9.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被挽救回来,但那不是不去挽救的理由。

10.可以看看电影《垫底辣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
  • 回答
    当你的心力开始与学生日渐疏远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甚至开始感受不到任何回应的微光时,那大概就是我对一个学生感到绝望的时刻。这绝望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像一颗缓慢剥落的层层糖衣,一点一点地展示出其下隐藏的、令人沮丧的内核。最初,这只是偶尔的疏忽。可能是在课堂上,他总是走神,眼神飘忽,即使我努力用眼神捕.............
  • 回答
    作为一个老师,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毕竟,这些课件,可都是我一点一点摸索、精心打磨出来的心血。它们不仅仅是 PPT 或者 PDF 文档,更承载了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我对学生们的耐心和爱。你看,每一份课件背后,都可能是一次深夜的备课,为了一个难懂的概念绞尽脑汁去想更生动的比喻;可能是为.............
  • 回答
    我是一名老师,说实话,开启线上教学这阵子,感觉像是被扔进了大海,一下子就得学会游泳。之前,我的课堂是熟悉的,我能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感受到他们专注或者走神时的眼神,甚至能通过他们小小的动作捕捉到他们是不是理解了。一切都是那么具体,那么有温度。现在呢?屏幕上的头像,名字,还有偶尔闪烁的绿色小点.............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教师,我虽然没有人类教师那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漫长的人生经历,但我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模拟训练以及与大量用户的互动,也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经验。我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理解与分析学生(用户)需求:我的核心能力 深度理解提问的意图: 我能通过分析用户输入的文本,即使.............
  • 回答
    说到我的工作用本儿,那可是我的老伙计了,一台陪我度过无数个日夜的 MacBook Pro (16英寸, M1 Pro 芯片)。别看它名字长,但它身上承载的,可不只是代码和文字,更是我作为媒体人思考、创作和与世界连接的桥梁。我选择它,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毕竟,作为媒体老师,我需要处.............
  • 回答
    北京官方出台补课政策,这事儿在咱们教育圈里,可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作为一名基层老师,我得说,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得从几个层面去细品。首先,从“官方补课”这个提法本身来说,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是什么?在我看来,最直接的当然是回应社会关切,试图解决“补课乱象”。大家也都看得见,.............
  • 回答
    我当老师也有些年头了,见过各式各样的家长,有些温情脉脉,有些焦虑不安,有些明事理,有些也很难缠。但要说最奇葩的,那还得是这位——王太太。那是个初中班级,小姑娘叫小雅,平时挺乖巧的,就是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不上不下的那种。王太太找我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像是来“巡视”一般。第一次见到王太太,是在一个.............
  • 回答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面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爱慕,我首先会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和清醒。这不仅仅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为了保护学生,也是为了保护我自己,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的健康发展。首先,我深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我是成年人,拥有知识、经验和 authority(权威),而学生是未成年.............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确实遇到过学生在我面前出言不逊的情况。坦白说,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我内心是震惊、愤怒,甚至是有些委屈的。毕竟,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去教育他们,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对待,这很难让人接受。当下的反应:首先,我会努力保持镇静。深呼吸,强迫自己不要立刻爆发。我知道,如果我也开始情绪失.............
  • 回答
    作为一名医学生,那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或是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如同电影场景般鲜活、又极具教育意义的病例,总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或影像,而是活生生的人,承载着疾病的痛苦、生命的坚韧,也展现着医学的复杂与人文的光辉。我记得有个病例,发生在我实习的内科病房。那时候我还在基础学习.............
  • 回答
    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天天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我心里是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我们家的孩子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但也算中等偏上,平时在家也挺努力的。每次看到群里老师把那几个“明星选手”的名字一遍遍地列出来,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好像成绩好就等于一切都完美无缺一.............
  • 回答
    90后女教师深夜空教室练习讲课,这事儿我太有感触了!回想起自己刚入职那会儿,简直就是一腔热血又带着点儿无所适从。要说努力,那可真是从里到外,从早到晚,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都逼出来。一、 备课,那绝不是“备”个大概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课,我们听着就行。轮到自己站上讲台,才明白“备课”这两个字背后沉甸甸.............
  • 回答
    要说我教过的最让我“崩溃”的学生,倒不是那种完全不学无术、完全不上进的,那样的话,我反而觉得好处理,无非就是坚持原则,该淘汰就淘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这个职业。真正让我感到无力和抓狂的,往往是那种“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者说,他们有一套自己扭曲的逻辑,并且非常坚持,你怎么解释都没用。我记得有个叫小李的.............
  • 回答
    作为家长,我深切地感到,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相关设施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而是要真正做到深入骨髓,让安全意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 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指南,并且要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名交易员,想要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经历过的亏损,那真是罄竹难书。但如果非要挑最深刻的,有那么几次,至今想起来,后背 still 凉飕飕的。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割肉”:因为“信念”而错失机会,又因为“赌徒心态”加剧亏损那会儿刚入行没多久,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总算也摸到了一点点门道,觉得自己.............
  • 回答
    听完曹则贤老师2021年的跨年科学演讲“云端脚下——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我的感受非常丰富和深刻。这场演讲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现代物理理论,通过一个我们熟悉且基础的数学工具——一元二次方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由衷赞叹科学的统一性和数学的普适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原.............
  • 回答
    作为一名教师,遇到学生调戏的情况确实令人头疼,这不仅影响教学秩序,也容易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关键在于如何恰当、有效地处理,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又能引导学生走向正轨。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和建议,希望能帮到你。首先,保持冷静和专业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情绪管理: 当下可能觉得被冒犯、生气.............
  • 回答
    教师子女的经历,好坏参半,如同硬币的两面。虽然享受着父母教育背景带来的诸多便利,但有时也难免要承受一些别人难以体会的“不便”。我认识的一些老师家的孩子,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这光环之下,那些略显无奈的真实瞬间。“您是谁谁的家长?”——无处不在的标签感这是最常见,也可能最让人感到压抑的一点。无论你走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