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股票中的“压力位”和“支撑位”是如何决定的?

回答
股票中的“压力位”和“支撑位”,说白了,就是大家在买卖股票时,心理上和实际操作上对股价会产生阻碍或助推作用的特定价位。它不是什么深奥的科学,而是市场参与者集体心理和行为的映射。咱们一点一点来说,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

核心思想:市场的“记忆”和“预期”

你可以把市场想象成一个有点健忘,但又非常看重过往经验的生物。当股价在某个价位反复出现买卖双方胶着,没有明显突破时,这个价位就会在市场参与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股价又触及这个价位时,之前经历过这个价位的买家和卖家会再次出现,他们的行为就形成了支撑或压力。

压力位(Resistance Level)是如何形成的?

压力位,就是股价上涨过程中,会遇到一股看不见的卖压,导致股价难以继续向上突破的价位。你可以想象成股价要爬一座山,压力位就是山坡上那个让它喘不过气、甚至开始下滑的坎点。

它是怎么诞生的呢?主要有这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1. 前期高点(Past Highs):这是最直观也是最常见的压力来源。
心理因素: 想象一下,在某个价位(比如10元)股价涨到那里后,被大量卖盘打下来了。很多之前在那儿没来得及卖的投资者,到了10元就赶紧跑了。等到下次股价又涨到10元附近时,他们很可能会继续卖出,防止再次被套。这就是“前车之鉴”。
技术因素: 如果股价在某个价位反复被阻挡,形成了一个“平台”或者“头部”形态,那么这个平台的高点或者头部的颈线位,往往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压力位。这在技术分析里叫做“阻力区”。

2. 成交密集区(Volume Spikes / Congestion Zones):
大量的卖盘积压: 在某个价位,如果成交量非常大,但股价却没有明显上涨,这说明在这个价位有大量的股票在流通和交易。这些股票的持有者,可能是早期高位买入但还没解套的,也可能是近期在那个价位买入但涨不动就想卖掉的。一旦股价再次逼近这个价位,这些持有者就会倾向于卖出,因为他们可能担心再次下跌。这个成交密集区就形成了一个“筹码密集区”,卖盘的力量会比较强。
主力吸筹或派发: 有时候,主力资金在某个价位进行吸筹(买入)或者派发(卖出),但在这个过程中,股价可能并没有完全突破。比如主力想在高位派发,但一次性卖不完,会分批卖。当股价回落后再次尝试向上时,之前主力还没卖完的筹码就会成为新的卖压。

3. 整数关口(Psychological Levels/Round Numbers):
普遍的心理预期: 人们习惯于关注整数,比如10元、20元、50元、100元。当股价接近这些整数位时,很多人会设定一个心理卖出点。比如认为“涨到50元就该卖了”,或者“跌到30元就能接”。这种普遍的心理预期会放大这个价位的买卖力量。
止损和止盈的集中: 很多投资者会在整数位设置止损或止盈指令。当股价触及这些整数位时,会触发大量的集合委托,这些委托很多是卖出指令,从而形成压力。

4. 技术指标的阻碍(Technical Indicators):
均线压制: 股价在下跌过程中,如果受到某些重要均线(比如20日均线、60日均线、120日均线)的压制,且反复被挡住,那么这些均线在当时就会变成一个动态的压力位。因为很多交易者会参考均线来做交易决策。
趋势线阻力: 在下降趋势中,连接几波下跌高点的连线(下降趋势线)会形成一个斜向的压力区。股价反弹到这条线上时,往往会遇到阻力。
斐波那契回调位、布林带上轨等: 一些其他的技术工具,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形成临时的压力。

支撑位(Support Level)是如何形成的?

支撑位,顾名思义,就是股价下跌过程中,会遇到一股看不见的买盘,阻止股价进一步下跌的价位。你可以想象成股价在爬下山,支撑位就是山脚下那个让你能够站稳、甚至可能开始往上爬的平台。

支撑位的形成逻辑和压力位是类似的,只是方向相反:

1. 前期低点(Past Lows):
心理因素: 同样是市场的“记忆”。在某个价位(比如5元)股价下跌到那里后,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很多之前在这个价位买入的投资者,或者之前在那儿割肉但又想低位回补的投资者,到了5元就会积极买入。他们认为这个价位是“便宜货”,值得买入。
技术因素: 股价在某个价位反复止跌企稳,形成一个“底部”形态,这个低点或者颈线位就会成为重要的支撑位。

2. 成交密集区(Volume Spikes / Congestion Zones):
大量的买盘积压: 在某个价位,如果成交量非常大,但股价却止跌企稳,这说明在这个价位有大量的买盘力量在涌入。这些人可能是抄底的散户,也可能是机构投资者。他们在这个价位建立仓位,一旦股价再次下探,他们就会继续买入,从而形成支撑。这个成交密集区就是一个“吸筹区”。

3. 整数关口(Psychological Levels/Round Numbers):
普遍的心理预期: 和压力位一样,整数位也容易吸引买盘。很多人会在重要的整数位设定“买入”的心理价位。比如“跌到20元我就买”。
止损和止盈的集中: 在下跌过程中,很多投资者会在整数位设置止损指令,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当股价触及这些整数位时,可能会触发大量的买入指令(回补或新开仓),从而形成支撑。

4. 技术指标的支撑(Technical Indicators):
均线支撑: 股价在上涨过程中,如果受到某些重要均线(比如20日均线、60日均线)的支撑,且反复受到买盘的青睐,那么这些均线就会成为动态的支撑位。
趋势线支撑: 在上升趋势中,连接几波上涨低点的连线(上升趋势线)会形成一个斜向的支撑区。股价回调到这条线上时,往往会获得支撑。
斐波那契回调位、布林带下轨等: 其他技术工具也可能形成临时的支撑。

如何“决定”和运用?

实际上,“决定”压力位和支撑位更多的是一个“识别”和“确认”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精确的计算。我们通常会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图表分析: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画线: 在K线图上找到前期的高点和低点,用水平线标记出来。
观察历史: 回顾过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走势,看看股价在哪些价位出现过明显的反转。
寻找成交密集区: 结合成交量柱状图,看看在哪些价位成交量堆积得比较厚。
识别形态: 比如双顶、头肩顶会形成压力,双底、头肩底会形成支撑。

利用技术指标:
均线系统: 短期均线(如5日、10日、20日)更适合做短期支撑和压力,长期均线(如60日、120日、250日)则更适合做中长期支撑和压力。
趋势线: 画出上升或下降趋势线。
斐波那契数列: 比如回调0.382、0.5、0.618等位置,常常会成为支撑或压力。
布林带: 布林带的上轨通常是压力,下轨通常是支撑。

考虑宏观经济和行业基本面:
政策拐点: 政策面上的重大调整,比如降息、降准,或者对某个行业利好/利空的消息,都可能改变原有的支撑和压力格局。
公司业绩: 公司公布超预期的业绩时,即使股价遇到前期压力位,也可能被突破。反之,业绩大跌可能导致支撑位被跌破。

重要的提醒:

1. 支撑和压力是动态的: 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某个重要的压力位被有效突破,它就有可能变成新的支撑位。反之,一个被有效跌破的支撑位,也可能成为新的压力位。这叫做“角色互换”。
2. 突破的有效性: 判断一个支撑或压力位是否被有效突破很重要。通常需要看突破的力度(成交量是否放大)、持续性(突破后能否在新的区域企稳)等。小幅度的短暂突破可能只是假突破。
3. 多人共识: 越是多人关注和认同的价位,它的支撑或压力作用就越强。比如像100元、200元这样的整数位,以及一些大型权重股的历史高点,它们的支撑压力作用会更明显。
4. 仅为参考工具: 支撑位和压力位是分析工具,不是绝对的预测。市场受到的因素太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能仅仅依赖支撑压力位进行交易,还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和对市场的整体判断。

总而言之,股票中的压力位和支撑位,就是市场参与者在过去交易中反复留下的“交易印记”,它们反映了价格在特定区域遇到的集体心理博弈。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情绪和潜在的交易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入股市的人往往很好奇大V们都是怎么说出类似这样的话的:

如果突破了XXX这个压力位,那么价格看到XXX这个新的压力位;
如果下跌突破了XXX这个支撑位,那么价格看到XXX这个新的支撑位;
……

看了我这千把字的文章,你大概就会明白了,这些数字其实也不神秘。

这两个词是『技术分析』中的术语,简单的说:压力位就是股票的价格上升到了这个位置之后,会感觉到一只无形的手在不停的「压」这个价格,很可能会跌下去;支撑位就是股票的价格下跌到这个位置之后,会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手似乎在托起来这个价格,很可能涨起来

技术分析本质上是一个猜市场共识的游戏。所以技术分析的人往往不吝于把自己的分析方法贴出来,甚至于写成书教给其他人。因为贴出来或者写成书之后,就有了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分析市场,而只要足够多的人按照这一个方法来分析,那么支撑位就更有可能变成真的支撑位,压力位也如此。

具体来说,大家容易达成共识的点,最直观的就是前低和前高。前低往往会被认为是支撑位,而前高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压力位。这个心理很直接:我们本能的认为股票可能在前低和前高之间波动。于是大大小小的波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支撑位和压力位。举个例子,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人网格交易的图,里面的红线和蓝线就是其Ford股票技术分析的结果。红色的都是支撑位,绿色的都是压力位(注意,这个图仅仅是举例,不代表本人意见,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这张图画出来之后,就表明这个人认为:

福特的股票现在正在缓慢上涨,逼近20.75的压力位,如果成功突破之后,看到21.00,如果再次突破了21.00,那么通往21.50就是一马平川。

有的时候,能看到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或者波动下降的趋势,这个时候就不一定画水平图了,比如这个:

看这个图说什么呢?,我们注意到这只股票似乎沿着一个不断向上倾斜的上升的角度在波动。于是这个人可能就会说:

Broadcom的股票已经接近了上升通道的压力位,大家要谨慎持有,可以适当减仓。

但是股票真的会在蓝线的边缘感觉到抛售的压力吗?其实是不一定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那么在蓝线边缘就可能还真的会有一些集体行为。

上面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现实中人们的技术分析方法会更加的复杂,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他们怎么划线。比如经常能听到的「走出一个头肩顶形态」:这里面头部就是压力位,颈部就是支撑位:

注意到上面还有一句话:支撑跌破之后变成压力,压力突破之后变成支撑。其实这也是在猜市场的共识——当人们看到一个支撑被跌破之后,往往会形成恐慌抛售,那么当价格再逼近这个前支撑的时候,往往还会引起抛售,这就是支撑跌破之后变压力,压力突破之后变支撑也类似。

并且有的时候人们不但考虑到价格的K线图,还会杂糅进来各种消息面、基本面的变化,我们能看到非常复杂的划线,比如下面对Moderna股票的分析:

各种直线,斜线、通道、斐波那契数列应有尽有。

再次声明本答案对任何技术分析的方法都是中立的,只是客观的回答这两个名词什么意思,并且举例说明在某些技术分析下是如何猜市场共识的,没有任何对错的倾向。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敢于声称自己猜的就一直是对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假定有一个方法能猜准,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按照这个方法来,那么有一小撮存心利用这个方法来做对手盘的人或者机构就必然是有优势的。

user avatar

毕业去业界两年多以后,我发现业界和学术界对于很多东西的表述,在词汇层面的不同要大于底层逻辑的不同。哪怕是最草根的技术分析词汇,其底层逻辑也可以和最正式的学术理论相通。下面来演示一下,从学术理论出发如何解释“压力位”和“支撑位”这样的技术指标。

首先考虑一个两阶段盈利增长模型。这个东西并不神秘,就是假设站在当下看,企业未来要经历两个阶段: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顺序有先后。如果你看过一些卖方推个股的报告,你会发现他们无非要说这样三件事:

1)公司马上要进入高速成长期,盈利增速XXX(会直接以预期利润表述,但这些表述也隐含盈利增速)

2)为什么会有上一条说的盈利增速,换句话说,业绩从哪来——营收增速高(扩产逻辑)和/或毛利高(提价逻辑)

3)盈利增长有哪些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XXX

在抽掉对行业、生产技术等细节的论述后,你会发现卖方推票的逻辑等价于告诉你个股的未来盈利符合一个两阶段盈利增长模型。你需要做的是,用这些信息对个股给估值

为了给估值,需要引入符号。记:

G为个股未来1-N年盈利的增长率

g为个股未来N+1-倒闭盈利的增长率

d为投资者的贴现率

不失一般性,假定G>d>g。用DCF计算个股的价格,有

将其转换为估值表示,可约掉分母上的EPS项,再做一点小近似,即得:

从这个近似出发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成长股的rule of thumb(指PEG<1足够便宜等),但我在这不想说这个,我想说的是,用最新一期年报的盈利对股价做标准化后,会发现这东西由三个参数决定,即前述的两个阶段的增长率和贴现率。实务中常假设稳态增长率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变,更多讨论成长期的增长率G和投资者贴现率d这两件事。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玩意可以表示大家常说的“定价中枢”。

很多人会问,全市场每个人对个股成长空间的看法和他自己的资金成本、风险偏好都不一样,这个看上去是用一对参数值的中枢怎么会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方式有很多,不过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答案:定价中枢一定存在,投资者观点和约束的不同(即投资者异质性)能解释成交量。

在展示异质投资者如何交易之前,我想对定价中枢的近似表述做一点小讨论。

1)G是什么

G是一个观点加总器。它加总对宏观经济、行业基本面、企业基本面(含管理销售等)等影响企业盈利增速的事情的观点。每个人看到的信息不同,对信息的运用方式不同,会导致对这些事情的观点不同,加总以后表现为对成长阶段盈利增速的观点不同。

2)d是什么

d是另一个加总器,不过它不仅加总观点,还加总约束。盈利增速的不确定性在上述的简化模型中是放到d中加总的。除此之外,d还受无风险收益率、杠杆成本、风险偏好等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

简而言之,虽然你可以查询到有分析师覆盖的个股的“一致预期盈利增速”,也可以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之类的东西作为“贴现率”。但实际上你自己用这两个东西的时候,是必然要引入大量主观因素的。在主动管理中,理想状态下,投资经理和研究员各有侧重。研究员的主要工作是更早、更及时地弄明白一个公司的G,而投资经理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研究员给的G和关于G的信息,结合自己的主观观点、投资约束等,为公司确定一个d,而且围绕G和d做交易决策。

事实上,市面上绝大部分投资者(特指收盘后账户里对权益风险有敞口的人)对于个股价格的观点都可以等价地表述为确定了成长期增速G和贴现率d。再看一遍估值的近似,会发现它表达(P/E,G,d)张成的空间上的一个曲面。下面我们对P/E这个维度做讨论。

假定同一时间内,全市场各投资者对一只个股的估值不同。那么从福利角度来看,个股应集中在对它估值最高的一部分投资者手中。这是所谓的有效分配。但个股一开始并不一定在这些投资者手里,于是会产生交易。对于每个投资者而言,自己对个股的估值高于当前价格时,选择买入在ta看来会获得正的预期收益;而自己的估值低于当前价格时,选择卖出更优。有了买入、卖出的理由,再去看价格,会发现均衡价格是估值最高的投资者中,估值最低的那个人对个股的估值。以日为频率观测,收盘价通常在均衡价格附近。

上一段讨论了投资者之间存在异质性时,均衡价格是什么。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和金融市场搜寻匹配的研究大都证明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易摩擦时,有效分配依然可以通过简单的交易规则达成。换言之,个股价格通常在有效分配的均衡价格附近波动。那么这个东西和我们通过DCF近似得到的定价中枢是一个东西吗?

通常不是。

要解释均衡价格不等于定价中枢,需要对投资者结构做进一步阐述。简单来说,原因就是市场上的股票并不一定能让中位数投资者买到。参与一个股票的人越多,其成交价格在投资者估值中的分位数就越高。这通常意味着估值的绝对数值越高。反之,参与人的越少,则成交估值的分位越低。

看到这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资金面因素”。

我在这故意没写投资者估值的累积分布之类的表述,就是怕整几坨式子把人吓跑。但我想表达的是,市场所说的“资金面因素”在更现代一些的金融学理论中是可以表达的。

政策面因素影响所有人的G和d这个事情比较简单,不做过多阐述。下面再阐述一下“情绪面因素”是怎么表达的。

情绪面因素影响的主要是d,更具体地说,是对业绩不确定性的担忧变化,以及个人风险偏好的变化。情绪只需要影响一部分人,就能移动价格中枢和均衡价格。原理就是它通过改变一部分人的d,改变了对个股的估值在投资者中的分布密度。这通常意味着中位数变了。由于均衡价格可以看作一个分位点上的估值,分布密度变了,均衡价格也自然变化。

讨论了这么多,终于要讨论什么是“压力位”和“支撑位”了。简言之,这两个东西是可以用基于基本面和市场微观结构的逻辑解释的。

前面已经论述了均衡价格偏离中枢是常态。那么在假定基本面(G)不变的前提下,考虑下面两个情形:

1)一只股票的参与者已经达到了理论上限,且情绪很好,这表明d最小,均衡价格的分位点最高。

2)一只股票的参与者少到均衡价格比中枢低得足够多,足以吸引增量投资者参与。

请问发生这两个情形的时候,股价的后续走势如何?

发生情形1)的时候,股价涨不上去。因为G上不去,d下不来。如果d受到政策、情绪、无风险收益率等因素的扰动提升,那么投资者群体的估值分布整体左移,定价中枢、均衡价格也相应左移。股价表现为下跌。换言之,情形1)就是压力位

发生情形2)的时候,增量投资者进入虽然不一定导致定价中枢移动,但会导致均衡价格的分位点提升,这通常意味着成交估值提升。股价表现为上涨。换言之,情形2)就是支撑位

那么什么时候会破位呢?往上看,如果G有改善,或者无风险收益率下行,那么压力位会提升,旧的压力位就有可能被打破。往下看,如果G恶化,或不确定性提升,或者无风险收益率上行,那么定价中枢下移,以往的均衡成交价开始高于定价中枢,且投资者倾向于离场,这时旧的支撑位就有可能被打破。

简言之,压力位和支撑位这两个技术指标本质是基本面和投资者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正常交易产生的股价波动区间。你在大部分时间做这两条假设,都不会错。这是只看技术指标做交易依然能产生正收益的根本原因。但如果对基本面、政策、投资者情绪等没有跟踪,只看线,就会错判股价走势,在交易中受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股票中的“压力位”和“支撑位”,说白了,就是大家在买卖股票时,心理上和实际操作上对股价会产生阻碍或助推作用的特定价位。它不是什么深奥的科学,而是市场参与者集体心理和行为的映射。咱们一点一点来说,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核心思想:市场的“记忆”和“预期”你可以把市场想象成一个有点健忘,但又非常看重过往经验.............
  • 回答
    从两千多只股票中挑选出心仪的股票,这绝对是一项挑战,但也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潜在回报的任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你理解这个过程:核心理念: 我的核心理念是“价值投资 + 风险管理 + 持久学习”。我不是一个短期投机者,我寻找的是那些能够长期稳定增长、具有良好内在价值的公司,并且始终将风险.............
  • 回答
    理解顺势交易中的轻仓原则,以及在10万元资金下如何操作,并进行加仓,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思考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思路。 一、 理解顺势交易中的“轻仓”原则顺势交易的核心是顺应市场趋势,在趋势确立后进行交易,并在趋势延续时持有头寸。而“轻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风控策略。为什么顺势交易.............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抓人眼球,直接点出了一个关键信息:作者在数千只股票里,精准找到了“江南嘉捷”这家公司,并且这家公司最终借壳上市给了“360”。 这背后肯定是有方法论的,而不是靠运气。要解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分析:一、作者的“故事线”和“寻股逻辑”:1. 缘起与目标: 作者一开始肯定是有.............
  • 回答
    股市中兴起的“元宇宙概念”股票是指那些与构建、运营或支持元宇宙(Metaverse)相关业务的公司发行的股票。元宇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持久的、互联的、沉浸式的虚拟世界,用户可以在其中进行社交、工作、娱乐、创造和交易。构成“元宇宙概念”股票的可能公司类型非常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
  • 回答
    在股票、期货和外汇的交易世界里,“阻力支撑”和“突破”这两个词不仅仅是技术分析图表上的线条,它们更深刻地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集体心理。这些心理活动,往往比任何数学公式都更能驱动价格的波动。阻力与支撑:情绪的定海神针与情绪的失控点想象一下,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由无数个体组成的集体意识。当价格在某个区域长时.............
  • 回答
    股票和期货交易,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最折磨人的莫过于那种“当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的循环。明明看着机会就在眼前,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原地躺平,甚至还亏了。回头再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早知道就不这么做了!这种感觉,估计每个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的人都深有体会。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事后才.............
  • 回答
    说起股市里最让我警醒的股票,真要数当年那只“戴维斯双杀”的科技股了。当时它简直是市场的宠儿,业绩如同坐了火箭,股价也是一路飙升,多少人把它奉为“必涨股”,争相追捧。这家公司,你懂的,就是那种你听名字就觉得未来一片光明,科技范儿十足,主营业务又是当下最热门的领域。公司年报季报那叫一个漂亮,营收、利润增.............
  • 回答
    A股市场确实存在一些市盈率(PE)高达几千倍的股票,这在很多成熟的资本市场是难以想象的。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市场特征、公司状况、以及投资者情绪叠加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市盈率(PE)是怎么来的。它简单来说就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EPS)”。一个公.............
  • 回答
    在股市这个战场上,庄家就像是操纵着棋局的幕后大佬,他们资金雄厚,布局深远,习惯于掌控股价的起伏。然而,即使是再强大的庄家,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让他们头疼不已的“钉子户”,而这些钉子户,往往就是我们说的散户。那么,什么样的散户最让庄家头疼呢?在我看来,大概是这样几种:1. 独立思考,不盲从的“老韭菜”庄家.............
  • 回答
    股灾中赚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我这样的“存在”能亲身经历的。不过,我可以和你聊聊那些在风暴中逆风翻盘的投资人是如何操作的,以及他们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逻辑。想想看,大部分人在股灾中都是亏得血本无归,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仅安然无恙,甚至还能抓住机会赚上一笔。这背后绝对不是运气好这么简单.............
  • 回答
    股市里,“散户思维”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一旦落入,很容易让自己离理性投资渐行渐远。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常见的“散户思维”,以及怎么才能把这张网给挣脱了。那些年,我们可能都中过的“散户思维”陷阱1. 追涨杀跌,情绪化操作: 表现: 看到一只股票涨得红红火火,好像不买就亏了一个亿,于是毫不犹豫.............
  • 回答
    股市崩盘,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至,搅动着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它不像一场停电那样只是暂时影响生活,股市崩盘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如同蜘蛛网一样,将金融世界的震荡传递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股市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就像是经济的心脏,跳动着资金的流动.............
  • 回答
    中国股市里,确实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不追逐蓝筹,不关注宏观经济,不沉迷于基本面分析,而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那些充满“妖气”的股票上,并以此为生。这群人,可以被形象地称为“妖股猎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并非什么不可告人的秘诀,而是对人性弱点、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的极致洞察,以及异于常人的心理素质和执.............
  • 回答
    赚了点小钱,然后就想着犒劳一下自己。这感觉挺微妙的,就像在水里憋了好久,终于浮出水面,大口喘气的那种舒畅。刚开始的时候,还带着点小心翼翼。毕竟这钱来之不易,每天盯着盘面,心跳跟过山车似的。那些数字跳动的时候,有时候让你上天堂,有时候又让你跌入谷底。终于熬出头,账户上的数字终于变成正的了,而且还挺可观.............
  • 回答
    讲A股一天中最重要的交易时段,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其中藏着不少门道,对股民朋友们来说,什么时候出招,什么时候收手,可都关系着钱包鼓不鼓。一般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是下午的开盘到收盘,也就是13:00到15:00这段时间。这道理其实挺明显的:首先,上午的行情已经有了铺垫。上午的交易,无论是高.............
  • 回答
    进入2021年以来,中概股市场可谓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从年初的意气风发,到年中至今的持续低迷,许多投资者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要评价这场暴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那得说到国内监管政策的出台和调整。这事儿大家伙儿都有目共睹,而且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从对.............
  • 回答
    百度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出现大幅下跌,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出其中“作用最大”的几个点,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营收增长不及预期,尤其是与此前高增长的对比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导火索。百度一直以来以强劲的营收增长著称,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广.............
  • 回答
    要看懂大盘指数的中长期走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花心思去摸索和积累经验。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咱们散户在股指期货操作里,怎么去分析和预测大盘的“大方向”。一、宏观经济大背景,这是“根”别以为我们炒期货就是整天盯着K线图,其实,真正影响大盘长期走势的,是国家经济的“好坏”。你想啊,经济好了,企业赚.............
  • 回答
    中概股回归 A 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棋局近年来,“中概股回归 A 股”这个话题一直热度不减,俨然成了一场资本市场的“大戏”。它不仅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心,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和发展方向。那么,这场资本的“大迁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一旦落地,又将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一、 回归 A 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