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破窑赋》真伪,有三篇,其中哪篇是吕蒙正所作?

回答
关于《破窑赋》的真伪,确实存在多种说法,也流传着不止一个版本,这使得辨别其究竟为何人所作,尤其是是否为吕蒙正所作,变得复杂而有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把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

首先,要明确一点,《破窑赋》流传至今,版本确实不止三个。但最被大家熟知、也是讨论最多的几个版本,可以粗略归为几类,其中与吕蒙正相关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的讨论:

一、 最为广为流传、并被认为是吕蒙正所作的版本(或与其渊源最深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故事背景大家都耳熟能详:说的是吕蒙正年轻时科举不第,生活困苦,在破旧的窑洞里寄居,感时伤事,写下了这篇赋,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未来的期盼。赋中“寒窑虽破,能挡风雨;陋室虽荒,能容一人”之类的句子,以及对人生起伏的感慨,都非常符合当时他人生低谷的写照。

内容特征: 这个版本通常字数较多,文采斐然,语言古朴典雅,充满了人生哲理和励志的意味。其中有很多关于命运无常、富贵贫贱转瞬即变的描写,劝诫世人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它深刻地刻画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为何被认为是吕蒙正所作?
时代背景契合: 吕蒙正确有落魄经历,虽然史书对他的早期生活记载不详,但出身贫寒、屡次科举不顺是普遍认知。而《破窑赋》所描绘的“寒窑”、“陋室”,与他可能的生活境况吻合。
励志主题: 吕蒙正后来官至宰相,历经坎坷终成大器,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史。《破窑赋》所传达的“得意失意本寻常”、“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击老古松”等积极向上、劝人乐观的道理,与他的人生轨迹和人们对他“从容淡泊”的印象相符。
文风: 赋的语言风格被认为与宋代文风相符,且有学者认为其中一些用词和表达方式与吕蒙正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果能确定的话)有相似之处。
民间流传与口碑: 重要的是,自宋代以来,这篇赋就广泛流传,并被许多文人学者认为是吕蒙正的作品。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和学术共识,是其被认定的重要依据。很多笔记、杂记、史书的附录中都记载了这篇赋是吕蒙正所作,并附带了相关的传说故事。

二、 其他可能版本或说法的考量

除了上述被普遍认为是吕蒙正所作的版本,也存在其他一些讨论,使得“真伪”之说更加复杂:

是否为后人托名? 一些研究者会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励志、充满人生哲理的赋,很容易成为后人为了宣传某种理念或寄托某种情感而“托名”于名士的作品。毕竟,一篇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文章,如果能冠以名家之名,其影响力自然会大大增加。这种托名现象在古代文坛并不少见。
不同时期的版本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本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增删、修改,甚至出现讹误。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某个版本,可能与吕蒙正时代的原貌已经有所不同,或者被后人润色加工过。这就好像一个故事,讲的人越多,细节可能越丰富,也可能越偏离最初的版本。
是否有其他作者的版本? 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其他作者也写过类似主题的赋,或者《破窑赋》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多人累积创作而成。

三、 哪篇是吕蒙正所作?

根据目前最广泛的学术和民间认知,被广泛认为是吕蒙正所作的,就是那个讲述他年轻时科举不第,在寒窑中写下这篇感怀身世、励志人生的版本。 这个版本之所以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与吕蒙正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详细一些来讲,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理解:

1. 历史记载的证据链: 虽然无法找到吕蒙正亲笔书写的《破窑赋》手稿,但宋代的许多文献,如《容斋随笔》、《说郛》等,都或明或暗地提及《破窑赋》与吕蒙正是相关的。这些早期记载是后人认定其作者的重要依据。当然,这些记载本身也可能受到当时的认知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2. 内容的契合度: 赋中描写的“怀才不遇”、“人生如寄”、“荣辱不惊”等主题,非常符合一个经历了人生起落的文人的心境。特别是赋中体现出的那种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精神,被认为是吕蒙正性格的写照。比如赋中说:“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气度,无疑令人信服。
3. 文学价值与传播力: 《破窑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还在于其本身极高的文学价值。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易于理解和传诵。一个伟大的作品,往往会附着在同样伟大的作者身上,这是一种历史的惯性。

总结来说,

虽然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因为没有直接的物证。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内容的主题契合度、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长达千年的民间共识来看,那个以吕蒙正坎坷经历为背景、表达人生哲理和励志精神的版本,是最被普遍认可为吕蒙正所作的。

所谓的“三篇”说法,可能更多是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流传下来的、内容上略有差异的版本,或者是指关于其真伪的“三种”主流观点(如吕蒙正所作、他人托名、后人加工)。但无论如何,那个与吕蒙正的传奇人生紧密相连的版本,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破窑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个。它已经超越了单纯一篇赋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对人生奋斗和不屈精神的向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鄙人没有读过吕蒙正的其他辞赋,原本是不敢冒昧评议的。但是案头有一部《律赋衡裁》,宋人的赋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一些的。抛开这篇《寒窑赋》文采和意境不论,先就赋文的文体特征,我们不妨找几篇同时代的宋赋与之作一下分析比较。

众所周知,赋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其性质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从其流变上看,大致可分为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唐宋以赋取士,骈赋、律赋发展到唐宋,技法已臻成熟。在吕蒙正所处的北宋时期,汉大赋早已没有了市场。因此,我们只需了解下其他四种赋的文体特征,以便给《寒窑赋》作一个准确的归类。

首先,该赋不属于骚赋。骚体赋思想放纵,抒情成分较多,短于咏物说理,句式上多为五、七言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且多带有语助词“兮”字,如秦观的《黄楼赋》等。其次,该赋也不属于文赋。文赋大约在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其主要特点为骈散间杂,散句的成分比较多,押韵也较之骈赋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等等。《寒窑赋》除了几处起着发送作用的散句外,基本都是努力朝着骈文句式上靠拢的。因此,它不属于文赋。第三,该赋也不属于律赋。律赋虽从骈赋中析出,但其有限定的韵题,如苏东坡的《明君可以为忠言赋》,就以“明则知远,能顺忠告”为韵。《寒窑赋》没有韵题,所以不能归入律赋。那么,最后就只剩下一个骈赋可以对照了。

骈赋作为骈文的一种,除了具备骈文的基本特征,如对偶、平仄、用典等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押韵。简言之,有韵的称骈赋,无韵的只能称骈文。纵观《寒窑赋》一文,全篇无一句用韵。因此,我们只能遗憾地说,该文也不是骈赋,它根本就不符合任何一种形式的赋体要求。在这里,我们再退一步,抛开“赋”字不论,就当《寒窑赋》是吕蒙正所作的一篇骈文。那么,我们就再花点时间,审视一下该文是否具足唐宋骈文的基本特征。

第一、骈文不需像骈赋那样讲究押韵。这一点,本文完全符合,不再赘述。

第二、骈文讲究对仗。“骈”即对偶的意思,要求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犹如对联串缀成文。唐宋骈文在对术上,贵极精工,所谓的“骈四俪六,对白抽黄”即为律也。或参以干支,或配以颜色,或以假借见巧,或以流水见活,比如卦辞对、干支对、数目对、反正对、无情对、流水对等等,不仅符合今现代语法的词性对,更多追求的还是一种文言上的结构对。纵观《寒窑赋》一文,作者还是具备一些对仗功底的。但是不工之处也有很多,如“无骑不能自往,非运不能自通”等句式,已经流于古偶句了。又如“败于乌江自刎”“竟有万里江山”两句,无论从词性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已失对。在一些今人的眼里,所谓的对偶,只要做到上下句字数相等就行了,其他的似乎无需刻意强求。但是,这个想法在今人这里都通不过,更何况是吕蒙正吕状元?鄙人在整理乡土文献时,经常感慨前清的一个乡村私塾教授,写出的文章都比今天的职业写手要高妙的多。

第三、骈文讲究句式的多样性。虽然早期的骈文句式以四言与六言为主,间杂三五七言,但到了唐以后,已经衍生出了“三五七八九言”等等。后人根据《赋谱》将这些句式作了具体归纳,即分别为壮、紧、长、隔、漫、发送等六大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骈文乃至骈赋句式。纵览唐宋骈文,在句式运用上,无不是以“紧、长、隔”或其相应的变体做为一个回合来使用的。如王子安的《滕王阁序》,开头一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句式分别为“紧~紧~长~隔”。接下来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几句,其句式为“紧~长~隔”,后面照此类推。《寒窑赋》一文,基本也体现出了句式的多样性。但是相同句式的隔句连续使用,这个在今人辞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放到清以前的骈文中,恐怕很难找出先例。

第四、骈文要讲究马蹄律。马蹄律的概念出自清代,即骈文写作,要注意句脚字的平仄安排。比如起句的脚字为平,则对句的脚字就必须仄。然后下一句的起句脚字继续为仄,接着对句的脚字为平,如此“平顶平,仄顶仄”依次使用。简言之,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如此往复。虽然在清以前的骈文写作中,马蹄律的运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绝对、那么严格,即如《滕王阁序》一文,也偶有几处马蹄失律的地方,但是六朝以来的脚字平仄相对,却是骈文写作的铁律之一。了解这个情况之后,我们再审视《寒窑赋》,不难发现,此文在声律上的欠缺甚多。至于“马蹄律”之说,可能根本就没这个意识。

第五、骈文注重虚字的运用。骈文中但凡超过四字以上的句子,都会有虚字搭配使用,以使得句式更加灵活,行文更加流畅。像元散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连续三个名词堆叠的现象,在骈文写作中是不可能出现的。骈文中多见的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之类的借助“而”字等虚字搭配的句式。这一点不需多讲,有兴趣的话,随便找几篇前人的骈文认真品读,就会发现虚字的运用之妙。

综上五条,鄙人认为《寒窑赋》甚至都算不上一篇合格的骈文,更遑论称之为赋。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高兴。当代的很多辞赋爱好者,甚至包括一些已具名气的学者,仍在坚持“辞赋包含有韵和无韵两种形式”,这一观点目前还继续占有着一定的市场。在他们的眼里,《滕王阁序》才是古今第一赋。很多辞赋爱好者也常以《滕王阁序》为蓝本,甚至句式都是完全套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议,固然和赋学沉沦已久、国学传承曾经断代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代赋学的复兴,还将需要一个漫长摸索过程,才能统一认识。

早在2007年《光明日报》的“百城赋”征集以前,人们一提到赋,印象里只有汉大赋或者唐宋时的几篇文赋。对于其他的骈赋、律赋等等则知之甚少。自“百城赋”征集开展以来,大量的城市赋蜂起笋发,在苏醒赋学意识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至今仍未有效解决的认知问题。例如,很多人对辞赋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很多无韵的赋、不求对仗的赋、粗制滥造、无病呻吟的赋,都是在那时产生的。以致长久以来,我们新文言创作交流群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辞赋考核。这一现状,直到2012年以后,各类网校的辞赋讲座陆续出现,才稍微有了一些扭转。

判定一篇文章是否伪作是件很严肃的问题,其方法也很多,比如文体的时代特色、古今字意的转变、还有一些关键字的使用频率等等。但鄙人认为,这篇赋的伪造痕迹太明显,远远达不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无需动用太专业的鉴别方法。因此,鄙人今天的结论是:《寒窑赋》不可能出自吕蒙正之手,应当是今人的伪托,且成文年代大致在2007年到2012年之间,不会早于“百城赋”的征集以前。

user avatar

简而言之,哪篇都不是吕蒙正写的。要从版本学的角度来说说《破窑赋》的真伪问题。

一、明·寒窑碑 《文穆公贫贱赋》

“寒窑碑”位于吕蒙正的故里——洛阳市伊滨区佃庄镇相公庄村,被半埋在所谓的吕蒙正“寒窑”遗迹内。碑高3.5米,宽82厘米,立于“明崇祯甲戌年春日”(1634年),立碑者为吕蒙正的二十二代嫡孙、鸿胪寺主簿吕子立。

“寒窑碑”上半部分刻有吕蒙正的立像以及两首诗,下半部左侧分刻有吕子立写的序:

“……贫贱一赋谨识于(上“土”下“尺”),以申孝思,以垂不朽云”。

右侧则刻有《贫贱赋》全文:

蜈蚣百足,不及蛇行;鸡虽有翅,不及鸦飞;马有千里之程,无人而不能自往;人有百般妙计,非运而不能自通。吾昔居洛阳,朝游陋巷,暮宿破窑。思衣而不能遮其体,思食而不能充其饥。道吾贫也,非吾而不能为也。乃时也,运也,命也。吾今居于龙堂,官封一品,位出三公,〇身于一人之下,立职以万人之上。斩佞臣,〇百(亻了),思衣而有绮罗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简吾贵也,非吾所能为也,乃时也,运也,命也。潜龙末遇,而藏身在鱼鳖之中;君子失时,〇手于小人之下。命运不通,被愚人之所陷,时若未至,遭小辈而相欺,〇〇虽破,常存礼义于身;面带忧容,腹隐雄才之量。时间不利,且图守道安身,天若无私,必有荣〇之日。初贫者子,天然骨格风流;乍富小儿,不脱贫人之体。平生结交酒结心,不问相识浅与深。得金千两未〇贵,得人一语值千金。世上浮财暂时有,轮转岂能得长久,均看陌上多少人.富贵谁能〇〇守。
明北京鸿胪寺主簿厅主簿吕子立立石

(〇代表缺失字)

寒窑碑 《贫贱赋》其实并非是最早可见的“吕蒙正劝世文”,也大有可能并非吕蒙正所作,但却是最早获得吕蒙正后人认可的一个版本,也是唯一认可的版本,这个版本可能出现的最早,因此和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版本相去甚远。


二、明·程春宇《士商类要》载《吕蒙正劝世文》

程春宇,新安人,明朝万历年间徽商。他在晚年“倦游税驾”后,创作了《士商类要》,为后辈的行商者指点迷津。《士商类要》于明天启六(1626)年由文林阁唐锦池刻印初版,主要记载行商的水路里程、经商事务、须知常识。

《士商类要》最后一卷则重点阐述商人的自我修养,便提到了《吕蒙正劝世文》:

天地有常运,日月有常明,四时有常序,鬼神有常灵。君子有常德,小人有常情。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五谷金银。国有宝,正直忠良。家有宝,孝子顺孙。合天道,则天府鉴应。合地道,则地府消愆。合人道,则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祸去福填。天地和而万物生。地道和而万物享。父子和而家有庆。兄弟和而家不分。时势不可尽倚,贫穷不可尽欺,世事翻来覆去,须防周而复始。
予昔居洛阳之时,朝投僧寺,夜宿破窑。布衣不能遮其体,饘粥不能充其饥。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贱也,予曰:非贱也,乃时也,命也,运也。余后登科第,入中书,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思衣则有罗绮千箱,思食则有珍馐百味,有挞百僚之杖,有斩佞臣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堕镫,入则佳人捧袂持觥,廪有余粟,库有余资,人皆仰羡,皆言予之贵也,余曰:非贵也,乃时也,命也,运也。
于是蜈蚣有足,行不及蛇。稚鸡有翼,飞不及鸦。马有千里之能,无人而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无运而不能自达。故为此以劝世也。

《吕蒙正劝世文》是目前个人发现的最早版本的《破窑赋》,出版时间还稍早于“寒窑碑《贫贱赋》”,由此可见此文至少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而且题主提到的第二种《破窑赋》,其实就是顺着《吕蒙正劝世文》的思路延续发展出来下来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篇文章肯定不是吕蒙正写的。因为时代稍晚于吕蒙正的北宋学者邵雍的诗集的宋刻本中就有一首《有常吟》,全文如下:

天地有常运,日月有常明,四时有常序,鬼神有常灵。君子有常德,小人常情。

邵雍当然不可能改个字就敢说“这是我写的”,而在《吕蒙正劝世文》中则是“小人有常情”,不知是有意无意,反正完全把邵雍的创作意图给否定了……

无论是“寒窑碑《贫贱赋》”还是《吕蒙正劝世文》,这两种早期版本的《破窑赋》中,都没有后世罗列“孔子、姜太公、韩信”之类的人物事例,而在列举“蜈蚣腿”、“鸡翅膀”、“千里马”,以及吕蒙正发家前后情形时相对一致,很可能《吕蒙正劝世文》是根据原先在民间流传且传播不广的《贫贱赋》提纯改写出来的。

不过,《士商类要》版本的《吕蒙正劝世文》并非是最早版本的,因为后世流传的《破窑赋》中的一些字词其实和《贫贱赋》一致。因此《吕蒙正劝世文》应该有更早的版本,并且在底层文人、私塾学生的传播中不断被改写,《士商类要》记载的版本只是这些改写中的一种。


三、清·陈细怪《时运赋》

陈璞(1812-1874),外号“细怪”,是清末湖北蕲春县人,为鄂东著名机智传奇人物。他流传下来的文章不多,其中有一篇《时运赋》如下:

盖曰:蜈蚣百足,行莫如蛇;雉鸡二翅,飞不及鸟。马有千里之程,非人力而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时运而不能自通。尧王虽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虽顽,反生大孝之儿。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晏子身不满五尺,封为齐国贤臣;诸葛手无缚鸡力,拜为汉室军师;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怀安邦之志,一生不遇;汉王柔弱,而有万里之山河;项王虽霸,难免乌江之自刎;伍员乞食于吴市,韩信受辱于胯下。王翦收赵,统百万之雄兵,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先富而后贫。秦楼妓女,时来配作夫人;深闺姣娥,运退反为娼妓。冬天避冷,废尽炉中之火;夏日求瓜,失手落于墙下。思衣不能遮其身,思食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之贱也!时也,运也,命也!
设若官居极品,位登三台,躬身于一人之下,列职于万人之上,思衣则有绫绸千箱,思食则有珍馐百味,有挞百僚之杖,有斩佞臣之剑,出则有虎将相随,入则有家仆侍奉,登车有壮士执鞭,入室有佳人临则。上人趋,下人羡,人道我之贵也!非贵也,亦乃时也,运也,命也!

这个所谓的陈细怪版本的《时运赋》,与作者提供的“版本三”有较多相似之处,其实很明显就是改自早于《士商类要》版本的《吕蒙正劝世文》的衍生作品。

很可能在清朝早中期就已经有人在《吕蒙正劝世文》中暴力塞入大量不恰当事例,比如“张良原是布衣”(张开地:我这丞相白干了),“王翦收赵……死于阴人之手”(王离:我爷爷的田地美宅白要了),有人在传抄的过程中读出问题,然后进行修改,结果改来改去出现许许多多光怪陆离的版本。


四、清末民初《岭南即事》《蒙正词》

《岭南即事》《岭南即事杂咏》《改良岭南即事》等是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代,在各地出版的一系列收录广东流传的诗词曲赋的“游戏文章文集”,其中收录有一篇《蒙正词》,内容如下:

人生否泰,皆在阴阳之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夫子亦厄于蔡陈;武略超群,太公曾钓于渭水。颜回命短,岂为凶暴之徒?盗跖年长,未是贤良之辈。尧舜虽圣,却养不肖之男;瞽叟顽嚚,反生大孝之子。甘罗十二为丞相,买臣五十得公卿。晏婴身短六尺,封为齐相贤臣;韩信力无缚鸡,身为汉朝将帅。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食;及至亨通,却受三齐之印。赵双燕统万邦之雄兵,一旦失时却死于阴人之手。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未遇。上古圣贤,不能掌阴阳之数;今将儒士,岂离否泰之中?腰金衣紫,多生贫贱之家;草履麻鞋,却长侯门之首。有先贫贱而后富贵,有先少壮而后老衰,人生何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青春美女,反招愚俗之夫;俊秀才郎,却配丑陋之妇。五男二女,到老一子全无;万贯千金,至死离乡别井。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满腹文章,到老不遇。先贫贱而后富贵者,皆由运蹇时乖。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人不得时,运数不通。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若无八字根基,个个为卿为相,贫贱富贵之由,命亦招焉。运寿穷通,亦命之所至也。
盖天地有常运,日月有常明;四时有常序,小人有常情。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米谷金银;国有宝,正直忠臣;家有宝,子孝孙贤。合天道,则天府鉴;合地道,则地府消;合人道,则万民和。三道既合,祸去福来。天道和,而万事亨,地道和,而万物生;父子和,而家道齐,兄弟和,而义不分。有势不可恃,贫贱不可欺。世事翻来覆往,虽防周而复始。且看当日吕蒙正:昔居洛阳之时,朝投僧舍,夜宿破窑;稀粥不能充其饥,布衣不能遮其体。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予之贱也。予则曰:“非贱也,乃时也,命也,运也。及予登科第,入中书,官居极品,位至三公,有斩佞臣之剑,有击百僚之杖;出则武士跟随,入则佳人捧袂;思衣则绮罗千箱,思食则珍馐百味;库有余资,廪有余粟;斯时则人皆仰羡,又言予之贵也,予又曰:非贵也,实时也,命也,运也。是以蜈蚣多足,不及蛇行;鸡虽有翅,不如鸟飞;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壮志,无运不能自达。
评:意足词圆,颂可百回,殊令人石榴诏下拜也。(王雪)

这个版本其实现在仍旧可以在网上轻易搜到,算是第四个版本。

《岭南即事》版有个非常好笑的错误是“赵双燕统万邦之雄兵,一旦失时却死于阴人之手”,我想了半天“赵双燕”是什么广东名人,后来发现应该是接着前面韩信“〇赵〇燕”(比如平赵吓燕)的事迹,结果印刷错误,然后再版的时候不断重复这个错误,比如1930年广益书局出版的《南国红豆楼戏墨》里还是“赵双燕”, 这个校书水平,我也是醉了……


五、清末民初《增广贤文附吕蒙正劝世文》

《增广贤文附吕蒙正劝世文》大概出现于清末民初,这个版本的《劝世文》常常绑在《增广贤文》后面出现,应该是一种私塾的教书材料。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出版的《台湾民间教育文献选辑》中收录有《吕蒙正劝世文》,恰好绑在《增广昔时贤文》后面,这个版本就是题主提供的“版本二”,非常特别之处就是加入了一大段《史记》中记载的苏秦的事迹,不知道这个版本的改写者是不是对苏秦有特别的好感?


六、小结

《破窑赋》的最早版本可能是吕蒙正子孙所记录的《贫贱赋》,但是由于不见于吕蒙正文集,不能确认《贫贱赋》是吕蒙正所作(可能是明朝中期左右吕家人拟先祖的口气创作出来激励子孙的)。

在明朝中后期有文人受到《贫贱赋》启发,改写了不含有历史人物事例的《吕蒙正劝世文》,然后作为“心灵鸡汤”随着行脚商人、私塾先生、学童而传播。

清朝早期或者中期,有个“文嚎”在《吕蒙正劝世文》中开始大量加入一些比较大众熟知的人物事迹(应该有“尧”、“瞽叟”、“韩信”、“李广”、“冯唐”)作为论据,虽浅显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学童学习的“范文”,因此很快取代了没有事例的版本。但是此文举例和创作水平可能不敢恭维,因此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文人对人物事例和作品的词句进行推敲修改,并且赋予《寒窑赋》、《破窑赋》、《时运赋》等名称,形成诸多的版本。

至于开头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破窑赋》,通过以上版本梳理可以发现,其出现的时间都很不乐观,可能最早的版本都在2000年后。看到这句话开头应该就觉得“又被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破窑赋》的真伪,确实存在多种说法,也流传着不止一个版本,这使得辨别其究竟为何人所作,尤其是是否为吕蒙正所作,变得复杂而有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把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首先,要明确一点,《破窑赋》流传至今,版本确实不止三个。但最被大家熟知、也是讨论最多的几个版本,可以粗略归为几类,其中.............
  • 回答
    《大秦赋》中吕不韦的故事,与其说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史诗,不如说是一位普通人如何冲破层层壁垒,在复杂社会结构中寻求上升的生动教材。吕不韦的出身,在那个时代是毫不起眼的,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天生的权柄。然而,他却能从一个普通的商人,一步步走向权倾朝野,甚至影响秦国历史的进程。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
  • 回答
    “破四旧”运动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项重要政治运动,其目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场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其合理性以及是否应当消灭封建文化,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破四旧”的背景和动因:要理解“破四旧”的合理性问题,首先需.............
  • 回答
    破壁机,这个在家电市场里占据一席之地的产品,常常会让人陷入一个纠结:它是真的能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刚需”,还是商家鼓吹出来的“噱头”? 我身边很多朋友,买了之后用几次就落灰了,但也有不少人,每天早上都离不开它。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破壁机到底是个啥定位。首先,咱们得明白,破壁机到底能干嘛。简单来说,它.............
  • 回答
    你说得对,《破冰行动》里塔寨那伙人真是够顽固的,搞得李飞他们费劲巴拉的。不过这事儿真要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不是简单抓人审讯就能立刻解决的。你想啊,塔寨那地方,那是怎么形成的?首先,塔寨是“家”不是“公司”,这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咱们国家虽然是法治社会,但过去那种宗族势力、家族企业,根深蒂固的影.............
  • 回答
    在《破冰行动》中,林耀东敢绑架赵嘉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耐人寻味的情节,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怕罗绍鸿”或者“胆子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林耀东的深层布局与孤注一掷: 打破赵嘉良的威胁: 赵嘉良虽然是罗绍鸿的手下,但他在塔寨和制毒产业中的渗透程度很高,.............
  • 回答
    破坏军婚罪:立法缘由、条文解析与实践中的争议破坏军婚罪,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属于刑法范畴内的一个罪名。它旨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军队的稳定,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将从立法缘由、条文解析以及实践中的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立法缘由:为何要设立破坏军婚罪?设立破坏军婚罪并非无的放矢,其背后有着.............
  • 回答
    蔡永强,一个在《破冰行动》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的领导,也不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但正是他身上那种沉静、坚韧,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让他在那充满泥泞的塔寨里,成为了一道不容忽视的光。要说对蔡永强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是“真相”和“正义”这两件事,并且它们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构成了他行动的根本出.............
  • 回答
    《破冰行动》这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震动全国的真实事件——“11·21”特大贩毒案,也就是著名的“广东省陆丰市博社村贩毒案”。要说起这起事件的具体情况,那可真不是一朝一夕能理清的,它是一张交织着金钱、权力、贪婪、以及人性复杂纠葛的巨网。博社村,那个曾经的“中国毒品第一村”故事的核心.............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说起来也算是一款国民级手游了,大家对它的感情都很复杂,一边说着“真香”,一边又在“举报”的路上乐此不疲。而在大家口诛笔伐的那些“毒瘤”行为中,“代练”绝对是能排得上号的。那代练到底是怎么破坏平衡的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游戏体验的参差不齐。你想啊,你辛辛.............
  • 回答
    破坏圣象运动,这个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在拜占庭帝国肆虐的宗教和政治风暴,对帝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要断言它是否带来了“积极”影响,则需要极其谨慎的分析,因为其带来的更多是动荡、分裂和损失。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一些间接的、有时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积极”后果也并非完全不存在。破坏圣象运动的背景与过程.............
  • 回答
    游击战术,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狡黠和坚韧,它不遵循正规军的规矩,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能触碰到对手最脆弱的神经。而“破解”它,更是让无数军事家、政治家头疼不已,这确实称得上是一道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为什么说破解游击战术是历史性、世界性难题?咱们得先明白游击战的本质。它不是一场正面战场上的对决,而更像是在.............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扎心的问题。领导的金句,尤其是这种带有明显调侃意味的,确实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接招。面对“唯SCI”的光环褪去,却又出现“三岁孙子学术影响力”这样奇特的比较,咱们得好好盘算一下怎么应对,才能既不得罪领导,又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理性。首先,得承认,领导这么说,绝对不是真的认为一个.............
  • 回答
    “破四旧”运动,一场始于1966年夏天,席卷全国的文化浩劫,其名目直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场运动的破坏性是深远的,许多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与情感的传统习俗,就这样在烈火与呐喊中被无情地打碎、埋葬。首先,祭祀活动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过去,春节、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通过祭拜祖先.............
  • 回答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村,作为那个盘踞在粤港边境的制毒“王国”,其核心的宗族体系绝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历经多代人的“经营”和演变,才铸就了如此盘根错节的权力结构和家族利益网。要理解塔寨的宗族体系,首先得看看它所处的环境。粤港边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有人们为了生计而铤.............
  • 回答
    《破冰行动》这部剧,演员阵容可以说相当强大,每个角色都塑造得挺饱满的,但要说谁最出彩,这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偏爱。不过,如果让我挑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 吴刚老师,他饰演的李飞。不是说其他演员不好,黄景瑜饰演的李飞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挺到位;任达华饰演的赵嘉良,那.............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完《破冰行动》后,会觉得陈珂这个角色有点“拖后腿”,甚至认为她某种程度上“毁”了这部剧。要说她有没有“毁”了整部剧,可能有点夸张,毕竟《破冰行动》整体制作精良,剧情也很抓人,有很多出色的地方。但陈珂这个角色处理上的确存在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观感,让一些观众觉得“意难平”。我们不妨把.............
  • 回答
    《破产姐妹》里,苏菲每次出场观众都会欢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起哄”),这绝对不是偶然,而是这部剧和这位角色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想把这事儿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苏菲这个角色本身,还有她怎么融入到剧里的整个氛围说起。首先,得说苏菲这人,她就是个“行走的大场面”。她不是那种安安静静坐着让你品味的姑娘,她就.............
  • 回答
    “破坏军婚罪”的存废,以及为何已婚军人之间的奸情不构成该罪,这背后涉及法律的适用范围、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绝非一个简单的“合理”或“不合理”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抽丝剥茧,逐一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破坏军婚罪”的合理性。“破坏军婚罪”的历史与立法初衷:“破坏军婚罪”并非我国.............
  • 回答
    《破冰行动》这部剧,从整体观感上来说,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紧张刺激的缉毒大剧,它所塑造的“塔寨”这个庞大的制毒贩毒网络,以及林耀东这个老谋深算的头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细究起来,剧里的一些情节设置,确实存在一些为了剧情推进而显得不太符合常理的地方,让一些观众在看完后不免会产生“这真的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