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到底哪个更累?

回答
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这俩词儿摆一块儿,感觉就够让人头皮发麻的。到底哪个更像个“卷王”,哪个更能榨干你的精力?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像是给两个截然不同的“苦海”去挑哪个更“咸”。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捋捋,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影子。

先说说金融这个老牌劲旅吧。

你想想,这个行业从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和“稳重”。当然,这“稳重”背后是啥?是24小时运转的全球市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观经济,是无数数据堆砌起来的风险模型。

时间维度: 金融圈里的工时,那不是按8小时算的,而是按“周期”算的。季度末、年末,那是忙到怀疑人生。尤其是投行、基金这种,搞个项目、发个产品,别说加班了,可能连吃饭时间都是在工位上啃个三明治。而且,很多职位需要跟着全球市场走,你以为国内收盘了就没事了?海外市场还在那儿热闹着呢,你得随时关注,不能掉线。

脑力维度: 金融从业者得是“脑力劳动者”里的“高配”。你要懂宏观经济,懂微观分析,懂各种金融工具,还得懂人性。一堆复杂的报表、数据,你得从中抽丝剥茧,找到背后的逻辑和机会。一个判断失误,可能就是血本无归。这种压力,真的不是“我今晚回去还能玩会儿手机”就能缓解的。而且,这个行业的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也很快,新产品、新规矩层出不穷,你得不断学习,不然很快就被淘汰。

心理维度: 金融工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你可能是管理着别人的钱,也可能是为公司的生死存亡操盘。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体验,能把人逼到抓狂。而且,这个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想要出人头地,要么拼爹,要么拼命。那种“卷”的氛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一路卷到职场,从未停歇。偶尔碰到个客户或者同事情绪不稳定,你也得好好安抚,心理素质不过硬,真的扛不住。

生活方式: 很多人会觉得金融从业者收入高,但代价是牺牲了相当一部分个人时间。你可能很难准时下班,周末也经常被工作绑架。社交圈子可能也相对固定,毕竟大家都在一个高压的环境里摸爬滚打。当然,也有一些偏向后台、风控的岗位,工作相对稳定,但那种“一线”的刺激和压力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再来看看互联网这个风口浪尖上的宠儿。

互联网,大家印象里是不是就是“快节奏”、“创新”、“996”?没错,这些标签都很到位,但背后的累,和金融又有点不一样。

时间维度: 互联网行业的“996”是出了名的,虽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么赤裸裸,但加班是常态。产品上线前、搞个大促活动时,那更是“昼夜颠倒”的节奏。而且,互联网讲究“快速迭代”,用户需求、技术变革,都像一阵阵浪潮,你得跟着浪尖跑,否则就被拍在沙滩上。很多产品经理、程序员,为了一个bug、一个新功能,可能好几天不眠不休都是常事。

脑力维度: 互联网的脑力劳动,更侧重于“创意”和“解决问题”。你要懂用户心理,懂运营策略,懂技术实现。怎么让产品更有吸引力?怎么把用户留住?怎么把流量变现?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实验的。而且,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今天流行这个模式,明天可能就换了。你得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才能不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心理维度: 互联网的压力更多来自于“不确定性”和“用户反馈”。产品做得好不好,用户说了算,用户不满意,你可能就要背锅。竞争也同样激烈,一个新产品出来,如果没火,可能就意味着团队的努力白费,甚至公司都会受到影响。那种“生死存亡”的感觉,虽然可能不像金融那样直接关系到“真金白银”,但对个人的心理打击也很大。而且,互联网行业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你可能刚熟悉了一个团队,新人就来了,项目也换了,这种“漂泊感”也挺磨人。

生活方式: 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早期创业公司或者核心岗位,生活状态可以用“燃烧自己”来形容。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待命。社交圈子可能也更偏向同行,大家聊的都是技术、产品、用户。虽然偶尔也有一些看起来光鲜的OKR或者团队建设,但整体的累,是那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那么,到底谁更累?

说实话,这个真的看你具体在哪个细分领域,在哪个岗位,以及你个人的特质。

如果你是那种“稳”字当头,但又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对细节有极致追求,对数字敏感,并且能承受巨大的经济和责任风险,那么金融行业可能会让你觉得“累”得心慌。 这种累,可能更多是精神上的高度紧绷,是那种“我一旦出错,后果很严重”的心理负担。

如果你是那种精力充沛,喜欢快速变化,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能够接受“快速试错”和“高强度输出”,那么互联网行业可能会让你觉得“累”得肾虚。 这种累,可能更多是身体上的过度消耗,是那种“我得不停地跑,才能不被甩下”的紧迫感。

举个例子:

一个投行分析师,可能每天晚上11点、12点下班是常态,周末也可能要处理公司事务,脑子里时刻想着怎么给客户融资,怎么规避风险。这种累,是规律性的,是模式化的,但压力巨大。

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可能白天开会、讨论、对接需求,晚上写文档、做原型,周末还要盯数据、看竞品。这种累,是碎片化的,是动态变化的,压力也很大,但可能更具创造性。

一个做算法的金融研究员,他可能也要写代码、跑模型,同样是熬夜,同样是压力。这跟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在某些层面上就很相似了。

一个做金融数据分析的,他的工作状态可能跟互联网公司的BI分析师、数据运营有交叉,同样是和数据打交道,都有自己的累点。

总结一下,两者都有各自独特的“累”法:

金融更侧重于“深度”和“责任”带来的精神消耗,以及行业固有的高压和慢节奏(相对于互联网而言)下的持续输出。
互联网更侧重于“广度”和“速度”带来的体力消耗,以及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下的持续焦虑。

所以,哪个更累?这个问题,就像问你是喜欢被钝刀子一下下割,还是喜欢被快刀子瞬间砍一样。都有疼,只是疼的方式和程度不同。最关键的是,你能否在这个“累”中找到价值,或者说,你愿意为这份价值付出多少“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时有这两种职业经历的人可能不多,恰巧我就是,来答一个。

先说我的看法。这个问题有点宽泛,因为岗位不一样。如果一定要说,我觉得互联网更“累”,因为加班太多,生活和工作很难平衡。


我之前在阿里和腾讯做产品,之后在银行和机构做投资,有切身的体会。

金融和互联网搬砖,其实都挺累的,但互联网累的更多是体力,干金融累的更多是心力。年龄越大可能越擅长心力吧。

干金融,面对着业绩指标。一年投成金额多少,项目退出收益多少,还得时刻想着不能出风险,怎么拓展资源争取项目,团队怎么分工建设,90后员工该怎么调动积极性,风控评审该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年终奖都指着这收益挂钩呢,一年365天,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谈客户尽调的路上。

而互联网这边呢,首先你得有个好身体,扛得住加班,顶得了业务上线,还得有精力去和各个业务线要资源,扯皮。另外业务迭代的节奏也很快,还有35岁焦虑,担心业务线被优化。最重要的,传说中200个月年终奖,那都是隔壁部门团队的,对于芸芸大众来说,日复一日,白天开会,晚上工作,在办公室战斗才是常态。

你还在纠结于行业,推荐一个金融求职交流群,群内邀从业经历丰富的前辈分享求职技巧、干货知识、业内信息,愿你求职路上不再孤单。

但是话说回来,累才有成长,不是么?

如果恰巧你对两者的工作有兴趣,那我来写一写。互联网人和金融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首先声明,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一天有点冗长,也可以跳过直接看最后两段。

  • 互联网人的一天:

作为PM(产品经理),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

9:30 到办公室,按下电脑开机键,身上穿着是公司T恤+牛仔裤+运动鞋。

9:45 和技术团队开晨会。

9:50 去吧台冲一杯咖啡,or自助机买一瓶肥宅快乐水。

9:55 Leader来问之前计费优化的需求写的怎么样了?催活了,赶紧打开VISIO画流程图。

10:15 RTX上UI(用户界面设计)弹来小窗,说新版本的付费界面画好了,让过去过一下,于是最小化窗口,去UI工位上讨论。

10:45 返回工位,准备继续画图 ,技术弹了个消息过来,说PRD里嵌套购买的需求实现不了,要求改需求。什么情况?!之前过需求的时候不是确认过吗?冲过去理论,bargain了半个小时。

11:15 不幸落败。郁闷,回来改需求。

11:45 旁边工位兄弟过来约饭,电脑锁屏去楼下苏州牛肉面解决午饭,今天老板娘放的牛肉片这么这么少?!难道因为我头发又少了,长得不帅了?

12:40-14:00 回到工位,午休时间 对面工位的BD(商务拓展)大哥在看优酷“晓说说”,“矮大紧”还挺逗的。但我还是打开CS和兄弟杀两盘。

14:00 新来了个同事,分享产品的用户体验和竞品分析,去会议室开会,讨论很热烈。

15:20 和UEG(用户研究)开会,刚做了个用户转化率分析,用研团队输出分析结果,挠头,最近转化率掉得很快,得赶紧找找原因。

17:00 物业上工位发面包和饮料,等着投喂。领完面包去楼下食堂吃免费午餐。

18:00 最近肚子越来越胖,去公司健身房锻炼一把,顺便看看美女(不存在的)。

20:00 健身房洗个澡,穿拖鞋回工位,开了一天会,终于有时间写早上leader问的需求,排期在半个月后发布,真是头疼。

22:30 终于捋得七七八八了,技术那边还亮着灯,打车回家(蹭一个报销福利)。

  • 金融人的一天

作为投资经理,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

5:30起床,洗漱完打个车去机场。昨天晚上合作伙伴发来一个热门项目的BP(商业计划书),听说还有几拨人在竞争,订了早班飞机去客户那聊。

6:50到机场,赶紧过安检,人可真多。还差10分钟登机,赶紧冲。

7:00 到登机口,上气不接下气,出差太多缺少锻炼,过劳肥了!

7:30 都到点了,飞机怎么还不飞?广播提示:由于流量管控…,唉都上飞机了还延误!

7:40 金融民工怎能浪费时间,赶紧掏出笔记本,手上在跟的几个项目律所刚发了尽调报告过来,先瞄上几眼,理一下思路看看有啥问题!昨天上会被评审怼,竟然没怼过,郁闷。

8:00 谢天谢地,终于开始滑行了。

12:20 落地,开机,回信息。啥?风控发提醒说投的项目有负面舆情,赶紧打电话去了解,写反馈说明。约的车子已经在停车场等了,拎包上车。

12:30-14:40 客户不在市区,高速上得开两个多小时,肚子咕咕叫,还好带了饼干先垫巴一下,午饭就在高速服务区十分钟解决啦,期间打开客户资料再看看,不打无准备之仗。

14:40-17:00 终于到客户这了,客户要扩产,想做股权融资,投后估值10亿,简单聊了下需求,技术、市场都不错,下生产线看一看,生产也挺规范的,就是催的紧,这轮融资半个月后就close了,准备回去赶紧把保密协议签了,搜集材料赶紧尽调整申报书。

17:00 谈的不错,客户说留下来吃个便饭。出发的瞥见他们办公室的人抱了一件酒上车,看来今天少不得一场恶战了。

20:30 酒过三巡,吃的聊的也差不多了,开始称兄道弟。期间远程沟通助理,把上个项目的上会的补充问题整理好,下礼拜就要资金募集了,另外今天这个客户的行研也要尽快启动。

21:00 到酒店,无心欣赏夜景,打开电脑,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凌晨2:00 差不多了,咖啡也喝了好几杯,赶紧睡吧,明天还得赶飞机回公司。

工作累不累?不能比较行业,比较岗位其实更合适。

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其实是很宽泛的两个概念。就比如互联网里有运营,有产品,有技术,有界面设计,有商务;金融行业里有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每个行业又有前中后台,各自都有“累”的岗位,也有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差事。

就如同你没法拿阿里P5和P10去比较谁更累,也不能用银行的柜员和行长比较谁更轻松,只能同样条件下哪份工作更适合你,更值得你去为之奋斗,奋斗之后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财务上的汇报,以及成就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很朴素,但也很真实,就如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总是从低阶的需求层次满足向高阶一步步跃迁,工作的意义首先是养家糊口,然后才是追求自我实现。

没有完美的行业,只有适合的工作。

最后还想提一提这个话题,干一行爱一行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管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在特定条件限定下寻找最优解。

就比如互联网,packge看似年薪给的很高,但是分解到时薪性价比其实并不高,但是对于刚毕业急需钱来成家立业的大学生,可能就更适合,这个时候他可以付出更多的时间来证更多的薪水,边际满足也会更高。同样,金融看似高大上,也有很多基础以及运营的岗位,重复且单调,但是对于追求稳定且需要更多8小时之外时间的朋友来说就更合适。所以啊,鞋子合不合脚,总要套上试过才知道。

所以提问这个问题的同学,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到底哪个更累?你有自己答案了吗?以上。


我的其他文章:

从银行走后还有哪些出路?

非金融类专业进入银行概率如何?

当我们在谈银行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银行校招考进去之后是干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