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此次官方对蚂蚁集团的监管是否会改变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对蚂蚁集团而言,是否巩固了其垄断地位?

回答
关于此次官方对蚂蚁集团的监管,以及它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格局的影响和对蚂蚁集团自身地位的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

监管带来的行业格局重塑与洗牌

首先要明确的是,此次监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时期积攒的风险与乱象的一次集中“挤压”和“规范”。这种规范本身就意味着格局的改变,而非简单的“巩固”或“瓦解”。

1. 合规性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门槛的提高: 过去,一些科技公司凭借技术和流量优势,能够快速进入金融领域,尤其是在一些监管相对模糊的环节,如助贷、信息中介等。此次监管明确了业务边界,提高了对金融业务的牌照要求、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要求以及信息披露要求。这意味着想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深耕的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去满足这些合规性要求,这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
“裸奔”时代的终结: 过去一些互联网平台可能只是作为“信息撮合者”或“流量导流者”的角色,但其行为已经实质上参与到金融风险的承担中。此次监管强调了“金融业务本质上是金融业务”,这意味着不能因为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就规避金融监管。这迫使所有涉足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都要回归到金融业务的本质,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接受金融监管的审视。

2. 竞争格局的重新定义:
“科技金融”向“金融科技”的回归: 曾经很多互联网公司以“科技”为名,实际操作的是金融业务,并以此获得比传统金融机构更高的估值和更灵活的运营空间。此次监管强调了金融业务的属性,要求其在牌照、资本、风控等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对齐。这使得单纯依靠流量和技术优势的“科技金融”模式难以持续,更需要扎实的核心金融能力,向真正的“金融科技”(用科技赋能金融)回归。
大型平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像蚂蚁集团这样体量巨大的平台,此次监管对其业务模式进行了重塑,特别是对小贷业务和杠杆率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其原有的盈利模式和增长速度。然而,监管的明确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合规经营能够为其带来更稳健的长期发展基础,并可能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与其他合规的金融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变化: 对于一些过去可能在监管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互联网金融平台,此次监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如果它们无法快速调整业务模式,满足更高的合规要求,那么生存将变得异常困难。但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抓住机会,聚焦特定细分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并严格遵守监管,也可能在新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此次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以及对支付、借贷等核心金融业务的规范,都在促使整个行业在数据治理、风险管理、用户保护等方面向更高的标准看齐。这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是长远利好的。

蚂蚁集团的垄断地位是否被巩固?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复杂且具有辩证性的。我认为,此次监管并未直接巩固蚂蚁集团的垄断地位,反而是对其原有的、某种程度上由监管真空和市场先行优势形成的“事实垄断”进行了一次重塑和规范。但从长远看,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合规的头部企业反而可能因为行业整体的规范化而获得新的巩固。

我们来拆解一下:

1. 削弱了部分“垄断式”优势:
业务模式调整: 过去,蚂蚁集团的助贷模式,通过较低的资本杠杆,撬动了海量的信贷流量,这种模式的利润空间和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监管部门要求其增加自身资本承担主要风险,限制了其杠杆率,相当于直接削弱了其“以小博大”的盈利能力和规模扩张的便利性。
牌照化与金融属性的强化: 蚂蚁集团被要求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接受金融监管的审慎管理。这意味着其业务将更加“持牌化”,并且在资本、风控、拨备等方面需要遵循金融机构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其部分“科技公司”的灵活优势,使其更接近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范畴。
数据获取的规范: 虽然蚂蚁集团拥有海量用户数据,但监管也强调了数据使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未来,数据的获取、存储和使用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这可能会限制其在部分数据密集型金融业务上的某些“天然优势”。

2. 为何说可能带来新的巩固效应?
“赢家通吃”的行业惯性: 互联网金融行业天然具有网络效应和平台效应,用户和商家一旦习惯了某个平台的便利性和服务,迁移成本是比较高的。即使业务模式受到限制,蚂蚁集团在支付(支付宝)、信贷撮合(花呗、借呗的重组)、理财等核心场景中积累的庞大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度依然存在。
合规成本对中小企业的门槛效应: 正如前面所说,高昂的合规成本会筛选掉大量中小企业。而对于像蚂蚁集团这样具备强大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头部企业,它们更能承受并适应这些合规成本,并从中建立起更高的竞争壁垒。换句话说,当整个行业都被“拉高”了标准后,头部企业凭借其综合实力,可能在新的“赛道”上继续领先。
“持牌经营”带来的信任与稳定: 经过监管的规范后,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将更加合规透明,这反而可能增强用户和合作伙伴对其的信任,尤其是对于那些对风险较为敏感的机构和个人。从这个角度看,合规化也可能是一种“软性”的垄断巩固。
生态的粘性: 蚂蚁集团构建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而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支付、生活服务、金融服务等。这种生态的粘性使得用户在多个场景下与蚂蚁集团互动,即便某个金融产品被规范,其在其他领域的优势依然存在,并能反哺其金融业务。

总结来说:

此次对蚂蚁集团的监管,极大地改变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合规、更稳健的方向发展。它不是简单地将蚂蚁集团“打趴下”或“扶上马”,而是在对其原有商业模式进行深刻调整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规范标杆。

对于蚂蚁集团自身而言,监管削弱了其过去某些依靠监管套利和低成本扩张的优势,迫使其进行业务转型和模式重塑。但同时,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品牌影响力以及在生态构建方面的能力,在行业整体规范化后,有望在新的规则下获得更稳健的发展,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甚至巩固其在合规化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它从一个野蛮生长的“巨头”,被拉回到了一个受严格监管的市场中的“大型金融服务提供商”。未来的竞争,将更多地发生在合规经营、风险管理能力和创新服务质量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有趣。

之前有很多朋友也问过我对于蚂蚁这次的看法,我还是那个观点,蚂蚁和MMT一样,是一个我不喜欢但能理解它存在的东西,甚至我有一些期望他可以改变一些金融现状。

但如果说到监管,我的看法是,央行很有可能读过一篇叫做“FinTech Borrowers: Lax-Screening or Cream-Skimming? ”的论文,然后借鉴了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放贷款时候的一些特征和监管思路...

这篇文章极其有趣,非常建议大家读一下,实际上这篇文章也是多次改版,第一次应该是在2018年的时候写完的,然后最近一次在2020年10月更新,这个奇妙的巧合。

如果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发现全天下金融贷款公司都有一些共性,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蚂蚁没有太多不同,而两个国家的监管思路也非常类似。

首先有几个要点

  • 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是通过降低违约率来赚钱的,他们的赚钱方法是对于贷款更灵活定价(更高)以及更好的用户忠诚度
  • 通过互联网金融借款的人往往借贷金融更高,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并不便宜,这导致他们往往在借钱之后几个月财务情况恶化而不是好转。
  • 借款人的年纪往往在中年附近,而且信用分并不低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年人,信用分不低,一般来说拥有很充足的借款渠道,干嘛借互联网贷款。文中的解释是,传统金融企业在借款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充分的背景调查,比方说工资流水等等,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没有这个渠道,反而更依靠信用分。

一个场景是,如果一个中年人失业了,他可能需要一笔很大的贷款来度日,这个时候传统金融机构反而不一定愿意借给他。

这让我想起花呗那个广告里面中年男子的年纪设定


那么该如何监管呢?一方面加强监管的话会导致很多在传统金融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更加借不到钱,但不加强监管的话,更高的利息,更大的放款金额自然会积累更多的风险。这个风险非常有趣,它其实类似一个长尾风险。

举个例子,假定有一个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它通过灵活定价,更大的放款额度,吸引了很多消费者,通过合理的定价他可以保证自己的盈利,但他没法保证大家都还钱,总有人还不上钱。但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总体来看它是盈利的,可一个债务过多的人就像一个完全脱离了均值的社会个体,他能干出的事情是无法想象的。

他可能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账面上只是一个违约率非常高的人,欠债非常高的人,但由于这种人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导致实际上产生的亏损不多。但这种人的社会危害就像黑天鹅事件一样,你没法因为他概率小,就干脆忽视它。而这个小概率事件显然互联网金融公司不会去负责处理....

因此监管的方法在文中提出了两个

  • 要求金融科技公司确保借钱的人可以还钱
  • 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尽可能考察借款的去向

而这两点实际上都可以在那个监管文件里面看到,而且他们是连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垄断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只要能保证这两点,实际上金融科技公司的资本金问题,集中度问题,贷款额度,贷款利率问题可能都好商量。

所以我还是之前那个观点,不管在起草这个文件的时候人民银行有没有读过这个论文,是有所借鉴还是不谋而合,人民银行的监管水平一直还算是非常在线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