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冒赈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清朝第一贪污大案?

回答
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冒赈案的惊天黑幕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清朝以其漫长的统治和复杂的政治生态,留下了无数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在这些事件中,一个名为“冒赈案”的丑闻,无疑是清朝官场腐败的典型代表,其规模之大、手法之恶劣,足以称得上是清朝第一贪污大案。这桩案件的曝光,不仅牵扯到数位高官,更揭示了当时赈灾体系存在的巨大漏洞,令人触目惊心。

何谓冒赈案?

简单来说,“冒赈”是指利用虚假的灾情信息,骗取朝廷拨发的赈灾款物。而“冒赈案”则是指大规模、系统性地进行此类骗局,并且涉及到了朝廷高级官员的案件。清朝时期,天灾频发,赈灾是政府一项重要的职责,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希望。然而,正是这个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体系,却被一些贪婪的官员盯上,成为了他们敛财的工具。

冒赈案的“第一”之名,从何而来?

称冒赈案为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并非空穴来风。其“第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涉案官员级别之高: 冒赈案并非仅仅是地方小官的个人行为,而是有高层官员的默许、纵容甚至直接参与。案件的牵扯面极广,涉及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多位高级官员,包括一些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和部院大臣。这种高层参与的程度,使得其腐败的链条更加稳固,也更加难以撼动。
涉案金额之巨: 赈灾款物本是用于救济灾民,但经过冒赈的层层盘剥,最终到达灾民手中的少之又少。巨额的赈灾款项和物资,就这样被官员们化为己有。虽然具体的涉案金额很难精确统计,但从案件涉及的范围和官员的级别来看,其总额必然是天文数字,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手段之卑劣恶劣: 冒赈案的实施者,为了达到骗取赈灾款的目的,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们会捏造灾情,夸大损失,甚至伪造受灾户名册,将活人冒充死人,将不存在的灾民编入名册,以便骗取更多的赈灾物资。这种“欺君罔上”、“损民肥己”的行为,其恶劣程度是其他贪污案件难以比拟的。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深: 冒赈案的危害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在于其对社会秩序和政府公信力的摧残。当赈灾款物被贪官吞噬,真正需要帮助的灾民却得不到救助,甚至因此饿死、流离失所。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更会让百姓对朝廷产生极大的不满和绝望,严重动摇了统治的根基。

冒赈案的发生,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冒赈案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根源在于清朝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病。

1. 制度的漏洞: 清朝的赈灾体系虽然建立,但在执行层面存在不少漏洞。例如,赈灾款物的拨付和管理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信息传递不畅,地方官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为贪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人浮于事与官员的逐利性: 清朝官场人浮于事,冗官现象严重,但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却相对稀少。而对于那些缺乏道德约束、逐利性强的官员来说,赈灾体系就成了一块肥肉。他们看到了利用灾情发财的机会,便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3. 地方官员的“创收”模式: 在一些地区,地方官员将赈灾视为一种“创收”的手段。他们与下级官员、甚至是地方士绅勾结,共同策划冒赈行为。通过层层造假,将本应用于救灾的钱财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自己的腰包里。
4. 中央的监管缺位与默许: 尽管中央有监督机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官员之间的勾结以及对地方政绩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很多时候中央的监管是滞后的,甚至是有意无意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高级官员,可能也从冒赈案中分得一杯羹,或者因为与地方官员的私人关系而选择包庇。

冒赈案的具体操作手法:

冒赈案的操作手法多种多样,但最常见和恶劣的包括:

虚报灾情: 地方官员会夸大灾情的严重程度,例如将轻微的旱灾描绘成赤地千里,将小规模的洪涝说成滔天洪水。通过虚假的奏报,骗取朝廷拨付更多的赈灾款物。
虚设名册: 这是冒赈的核心手段。官员会伪造灾民名册,将不存在的灾民编入其中。他们可能将已经死亡的灾民算作活人,或者直接虚构出大量不存在的受灾户。然后,他们将赈灾的粮、银等分发给自己人,或者直接据为己有。
“截留”与“克扣”: 即便是有真正的灾民,官员也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截留”和“克扣”。例如,赈灾的粮食可能被掺假,或者将本应拨付给灾民的全部款项只发给一部分,剩余的则被侵吞。
层层“打点”: 冒赈案的实施往往需要上下级官员的配合。为了保证冒赈行为不被揭露,行贿受贿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地方官员会将一部分冒赈所得用于“打点”上级官员,以换取他们的庇护。

冒赈案的曝光与影响:

冒赈案的曝光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可能因为内部举报、御史的弹劾,或者是在其他案件的审理中被牵扯出来。一旦曝光,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

例如,在乾隆年间,就曾发生过涉及多省的冒赈案件,牵扯到的官员数量惊人,引发了朝野的震动。光绪年间,针对黄河水患的赈灾,也出现了类似的冒赈现象,导致灾民得不到及时救助,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冒赈案的曝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但由于其根源在于制度的弊端和官员的贪欲,要想彻底杜绝并非易事。它暴露了清朝官场腐败的顽疾,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冒赈案的警示:

冒赈案之所以被认为是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并不仅仅在于其账面上的数字,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缺陷。它提醒我们,任何一项旨在造福民生的政策,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透明的执行机制,就很容易被腐败的阴影所笼罩。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对冒赈案的反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如何加强官员的道德约束和法律意识,如何让每一分用于民生的资金都真正落到实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冒赈案,作为清朝官场腐败的一面镜子,依然闪烁着警示的光芒,提醒着我们警惕和防范腐败,守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塌方性腐败

两任官员,自上而下,全部卷入。

时间长,程度深。

第二、政治影响大,社会影响大

安风讲了密折的事情,这是一个瓦解制度神圣性的。

我不善背诵仅提简要,在我记忆里王禀望不仅仅出任陕甘,此案爆发时已离任,他在出任陕甘后还出任了江浙,凿空四省。

他干了个什么事呢?

不仅仅是骗取朝廷信任从而贪污赈灾款牟利的问题,无事生非中饱私囊的贪污行为破坏力还是有限的,健康运转的统治机构终究可以把财富这些润滑油给收回来,重要的是破坏统治基础,破坏权力的幻象,破坏统治秩序的信用。

所以骗皇帝其实是小事,杀了气也就消了。

问题是他骗了百姓。

将粮捐变为银捐,是利用朝廷的信用骗取陕甘百姓士绅的财富,在江浙也是如此,利用官方权威进行发债,简直是在玩弄金融杠杆。

当代可以类比的是e租宝和蚂蚁金服,还是要更过分,因为这两案子没有以朝廷名义。

这个贪污不是贪污的国家一大笔财政支出的问题,而是贪污了四省对于国家的信任,如果顺着历史看,王禀望之事和后面的陕甘乱局是分不开的。

小案看关系,中案看影响,大案看政治,

王禀望干的这事儿政治影响太恶劣,

相反的例子就是新中国打击那个毒品村,小心翼翼,而是重锤莽砸,为的就是一个信任,民心、共识这些东西看起来很虚,但是却极大的影响了统治成本。

贪污一座桥垮了,直接相关的百姓可能恨一辈子,大多数百姓可以把它当作批评政府的谈资,然后还要再花钱修一座桥,这是贪污。

以朝廷名义敛财,通过金融杠杆将杠杆转移到士绅百姓,这是厕所在嘴里爆炸,何况王禀望不是搞了一省,在我印象里是搞了四省,还不确定有没有效法者。

实际破坏力在我的评价里比起八国联军进北京也逊色不了多少里。

其他贪污案,哪个有如此大范围深入地破坏统治基础的?

user avatar

因为这事儿吧,特别的尴尬

乾隆自己都说“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开始呢,是捐监,就是古代一种制度,国家需要什么东西,你捐了就给你一个国子监的名额

比如你捐了一个亿,国家给你一个清华的名额这种,

《清史稿》记载:“甘肃旧例,令民输豆麦,予国子监生,得应试入官,谓之‘监粮’”

但是一般都是实物,比如粮草之类

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干旱和仓储不足为由,请求乾隆准许在甘肃开办捐监,乾隆批准并委派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操办捐监。

而王亶望呢,直接就下令不用捐粮食了,捐银子就行了

但是上报呢,还是要报捐的粮食

乾隆41年的时候,王亶望上报说,我们甘肃啊,这几年有57057个捐粮食的人,给个国子监的名额,收了各种各样的粮食2654500石。(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褶.财政.库储)

大家可以想象,到了乾隆46年,甘肃案爆发以后,这些人得刮了多少钱了·····


那么为什么尴尬呢

一个是甘肃的官员一个不剩,科道官员都当看不见(中央的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他们被统称为“科道官”。)明朝科道官虽然管贪污的少,但是怼皇帝啊,清代是即不怼皇帝也不管贪污了。

一个是给皇帝上密褶的人,理论上大家谁也不知道谁有给皇帝上密褶的权力,说不定门口老王就偷偷上一本呢。但是甘肃能上密褶的人,都说甘肃确实旱啊····

最后阿桂带兵经过的时候,给乾隆说,陛下啊,因为下雨,我们走慢了·····(第一历史档案馆剿灭逆番档,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六月.)

乾隆才知道,我尼玛,原来都在骗我········“该地方官竟以折收监粮一事年年假报旱灾,上下一气冒赈作弊已属显然”

第三呢,就是乾隆见过王亶望四次,评价都还不低

根据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的记载

乾隆28年,第一次见王亶望,评价是“此人竟有出息”(注:王亶望是举人)

乾隆34年,第二次见,评价是“竟好,王师之子,将来有出息”

乾隆37年,第三次,“可胜此任”

乾隆39年,“甚知者”


注:清代皇帝为了统治,官员上任或者调动都要面见皇帝,而皇帝会根据表现来判断行不行,比如上面提到的勒尔谨,乾隆26年第一次见。乾隆评价“只可道员而已”,乾隆31年,又评价为“似可出息,再看”

换句话说,这几分钟甚至半分钟,你要给皇帝留一个好印象

而清代啊,很多官员为了考进士,都只看四书五经,毕竟清代科举考题和答题都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出,提到别的就罢黜那种,这进士没别的本事啊,一路都只能带着钱粮师爷、刑名师爷、公文师爷等等师爷团上任,自己负责什么呢?

练习磕头···

清代有驿站的说法就是这些朝廷大员,膝盖上绑上棉花,大晚上在房间里练习磕头····

(儒林外史里边提到了那时候为了科举孩子都干啥: 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 的滚瓜烂 熟。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 ,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

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都不知道,不过这也达到了儒家的最高境界不是····


第四

很尴尬的是

被乾隆称为“甚知者”的王亶望,主持甘肃捐监;被赞“竟好”的继任者王廷赞又步前任后尘;被评为“人明白,好些的”的蒋全迪升官到了兰州知府后,也一点都不含糊···········


就造成了甘肃案,乾隆彻底往死里查,而且是让和地方上没什么联系的阿桂去查的(就是上报我带军队在甘肃,这甘肃下雨的阿桂)···········

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第二册

提到乾隆说啊:朕究以用人不当自引为愧

而以前乾隆查案,毕竟也是派衮衮诸公去查,大家肯定你好我好大家好,抓几个倒霉鬼,推给下面小官小吏


这么一来,甘肃案就成了第一贪污大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