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今年为什么会下那么大的暴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河南今年究竟是怎么了?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人猝不及防。这雨下得可真是太猛了,仿佛要把整个天空都掏空了似的。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捣鬼,让河南今年这么“愁”雨?

要说这原因,可不是一两个因素就能简单概括的。得从天时、地利,甚至是一些更宏观的“气象大佬”那儿找找根源。

首先,得说说大气环流的“不给面子”。

咱都知道,天气不是凭空来的,它受到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在驱动着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今年,这个发动机好像有点“罢工”或者“错位”了。

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卡位”: 副热带高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名字,但它就像一个强大的“空气墙”,会把一些天气系统推着走。在夏季,副热带高压通常会北抬,影响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而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可能出现了一些异常,它没有像往年那样稳定地北抬,反而在某些时段,让它的边缘紧紧地“卡”在了河南一带。
是什么意思呢? 想象一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它把一些水汽充沛的东南风和西南风挡在了它的南边。但它的边缘,就是那些风能勉强挤进来的地方,这里的空气流动会变得非常复杂。
当暖湿气流被“堵截”: 东南沿海来的暖湿气流,带着大量的“水汽燃料”,本来可能被副热带高压推向更北的地方。但今年,它被副热带高压的边缘“阻挡”了,然后又被其他一些天气系统“抬升”或者“挤压”,这些被困住的水汽就会在河南上空不断堆积,然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形成了极端强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副热带季风的异常互动: 不仅仅是副高本身的问题,它和西太平洋的季风系统之间的互动也至关重要。今年的季风可能表现得更“强势”或者“滞留”在某个区域,将更多的水汽输送到内陆,而河南正好处于这条水汽输送带的“咽喉”部位。

其次,冷空气的“助攻”和“触发”作用也不容忽视。

暴雨可不是光有水汽就能成的,还得有“催化剂”来引爆。

北方冷空气的南下: 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当一股股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时,它们就像一堵冰冷的墙,会把原本就充沛的暖湿气流强行抬升。
为什么抬升很重要? 空气在抬升过程中会冷却,水汽就会凝结成云,然后变成雨滴落下。这种强迫抬升,特别是冷暖空气剧烈交汇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对流,使得降水强度大大增加。
就像一个“温水煮饺子”的升级版: 暖湿气流是饺子,冷空气是滚烫的锅。冷空气的南下,一下子就把这些暖湿气流“煮熟了”,饺子(水汽)瞬间凝结成雨(水滴),而且因为力量大,饺子下锅(强对流)的速度快、力度猛,下出来的雨就特别大。

高空槽的配合: 在高空,有时候会形成一些“低压槽”,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会把低空的水汽抽上去。当冷空气南下遇到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时,如果再有一个高空槽的配合,那降雨就会变得更加猛烈和持久。

第三,“地形效应”的放大作用也不可小觑。

河南的地形虽然不像山区那样有明显的迎风坡,但一些局部的地形特征,加上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也可能对降雨的分布和强度产生一些放大作用。

城市热岛效应的微弱影响: 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在城市区域,由于水泥地面吸热,会形成局部的高温区域,有时也会对近地面的空气产生微弱的抬升作用,可能对局地降水有一定影响。不过,这次河南的暴雨强度之大,更多还是由宏观天气系统决定的。

第四,气候变化的“背景板”。

我们不能排除全球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高温高湿”更容易出现: 随着全球变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可能会增加,这意味着当出现有利的降水条件时,可供降水的“燃料”就更足了,更容易形成极端强降水。
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 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大气环流模式发生改变,使得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副高异常、季风异常)发生的概率增加。

综合来看,河南今年遭遇的这场极端暴雨,很可能是一个多因素“共振”的结果:

1. 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季风异常影响)将大量水汽送到了河南。
2. 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卡位”,让这些水汽在河南上空堆积。
3. 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配合,对堆积的水汽进行了强烈的“抬升”和“触发”,形成了剧烈的对流和持续的强降水。
4. 气候变化可能为这些极端条件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灾难片,各种极端因素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碰头”,最终酿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每一场雨的背后,都是一场复杂而精密的“大气舞蹈”,而今年的这场,显然是一场异常“狂野”的表演。希望这些解释能让大家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有更深入的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河南这场暴雨中气爱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

1是蕴含丰富水汽尚未收束尾旋的太平洋台风“烟花”。

2是深入北半球的副高压带产生的外侧环流为水汽打开了顺畅的大气通道。

导致“烟花”的尾旋舒展身体,甩过太平洋,毫无阻碍的进入中原,携带的大量高空水汽冲过东亚平原,在太行山脉附近碰壁着陆形成大暴雨。目前,郑州二十四小时降水量已经快到六百多毫米了,前几天的德国暴雨降水量约为一百五十毫米,而德国那场从未见过的暴雨已经造成了一百多德国民众遇难。

这场暴雨逐渐北移,覆盖整个黄河下游,可能会形成洪灾,沿河居民需要注意安全。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台风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过于靠北的副热带高压。

而造成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则是北美的热穹顶现象。

没有错,郑州这场近四倍于造成一百多位死难者的德国暴雨的涝灾,

其中一个根源是前段时间大家频繁讨论的北美洲的异常高温天气。

知道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了么(苦笑)


说实话我目前对地球气候的未来报以相当悲观的态度。

北美洲最近越来越成为各种极端天气的发源地,之前只是荼毒北美洲人类,现在已经横跨太平洋危害东亚人类了。我不知道这是谁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越来越频繁,我只知道未来这种极端天气可能会越来越常见。而我们光限制我们国家的碳排放,就是停止中国所有工业活动,也不能阻碍发源于其他大陆的极端天气,也不能阻碍其他大陆人类肆意妄为的浪费化石能源,不加节制的砍伐雨林等行为。未来一片迷茫。

user avatar

1,降雨带北移。

台风也会北移的。

我们最大离岛原本每年都有多个台风,但是今年6月前一直干旱,没台风。直到6月底才下了点小雨。不然连冲厕所的水都成问题。

而我们东北近年也有台风了。

这次降雨就是受台风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原本主要为山东调水。但是近些年山东降水丰沛(寿光犹记否?),以致东线近年利用率不足。

西北也有报道近年一些不毛的荒地开始长草。

2,才发现,河南不光地势平坦,而且雨水充足!难怪农业大省,养育那么多人口。

河北就惨一些。地势一样平,雨水明显少很多,以前经常说华北平原地下水”大漏斗”,但好像很少这样说河南。

河南其实大部分地区雨水比较充足。

降水带北移,今年分外多呗。

3,北半球的气候多有相通性。

欧洲遭遇寒流的时候,我们也几乎会同时出现西伯利亚寒潮。我们这里出现大范围降雨或高温,欧美经常也是同步的。如半个月前美国、加拿大、欧洲都热死不少人;昨天德国暴雨淹死200多人。

4,河南西边的伏牛山、北边的太行山正好挡住了台风引发的东南向水汽,使其上升,转化为降雨。

过到山西的雨水明显就少很多。有一丝丝吹进陕西,养育关中平原。

5,还是那句话,我们幅员辽阔,地形多样,门朝大海(世界最大太平洋),背靠大山(青藏高原及三大台阶),使我们总是不会出现全局性的气象灾害。

但是,局部的自然灾害又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要么在这里发生,要么在那里发生。

有没有可能通过提升基础建设,而不发生呢?那就是成本投入的问题了。为了防范偶发性灾难,究竟愿意投入多少资源?比如抗震标准你是定在8级还是10级?防洪标准是定在30年一遇还是50年一遇?


天佑中华!自助者天助之!

郑州人民表现出了英雄般的自助精神。

全国救援力量也立即行动。


以下官方说法(河南暴雨致25人遇难!此轮暴雨是否提前预报?“海绵城市”失效了吗?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稳定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之间的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出现降水天气。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受深厚的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四是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user avatar

那相当于150个西湖的雨水,像是泄在我的心里一样。我和那些雨水,都同样有罪。我是旁观者的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