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族劣根性是否真的存在?

回答
“民族劣根性”这个概念,简单来说,是指认为某个民族天生就存在某种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负面特质,这些特质导致该民族在历史发展或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认为是其衰落或落后的根本原因。

这个概念的根源与历史

“民族劣根性”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殖民者为了合理化其侵略和剥削,常常会构建被殖民民族“野蛮”、“懒惰”、“不开化”等负面形象,并将这些负面形象归咎于其“民族性”。同样,在一些民族内部,当面临社会问题或发展困境时,也会有人试图将原因归结于本民族的所谓“劣根性”,以此来解释失败、推卸责任,或者在激进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下,表达对其他民族的优越感。

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就曾提出过关于不同民族“天生素质”的观点,用所谓的科学理论来论证某些民族的“劣等”。这种观点在当时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学术研究”。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提升,这种基于种族或民族的“本质主义”观点已经被学术界普遍否定。

“民族劣根性”为什么站不住脚?

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来看,“民族劣根性”这个概念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有很多:

生物学上的否定: 现代基因学和生物学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人类是同一种,不存在所谓的“优劣”民族之分。不同民族之间在基因上的差异微乎其微,这些差异与所谓的“民族性格”或“智力水平”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归结于生物学上的“劣根性”,是对科学的曲解。

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塑造: 构成一个民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多的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教育体系、经济条件以及政治制度等外在因素。这些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受外部影响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天性”。例如,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可能表现出某些特点,但这很可能是历史机遇、外部压力或内部政策的产物,而非其与生俱来的“基因”问题。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任何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必然经历过辉煌与挫折、进步与停滞。将历史上的某些失误或落后简单地归结为“劣根性”,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和简化。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决策、经济结构、文化传承、甚至偶然事件。

“民族”概念的流动性: 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已经认识到,“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其定义、边界和内涵都在不断变化。将固定的“民族性”视为其根本特质,忽视了文化融合、社会变迁和个体差异。

危险的倾向性: 宣扬“民族劣根性”具有极其危险的社会后果。它容易导致歧视、偏见、仇恨,甚至引发冲突和压迫。历史上,围绕着所谓“民族劣根性”的论调,曾被用来为种族隔离、屠杀和战争提供辩护。

那么,我们看到的“民族特点”是怎么来的?

如果我们观察到某个民族似乎表现出某种“共同特点”,那更可能是以下因素的综合体现:

共同的历史经历: 相似的历史遭遇,如长期的压迫、长期的繁荣、或者经历过特殊的社会变革,会在群体中留下印记,影响其集体记忆和价值取向。
独特的文化传统: 语言、宗教、习俗、艺术、文学等文化遗产,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一些群体性的倾向。
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或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体制、教育模式、法律体系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机会。
环境和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也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建构: 媒体的报道方式、教育的内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或制造所谓的“民族特点”。

回到“劣根性”这个词本身:

“劣根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贬低意味,它预设了“根”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劣”的。这种视角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概括。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民族的某些行为模式或发展状况时,更应该采取一种开放、包容、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种虚无缥缈的“劣根性”。

总而言之,从科学和伦理的角度,“民族劣根性”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具有危险倾向性的概念。它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简单化、标签化和污名化,是对人类多样性的否定,也常常是歧视和压迫的借口。理解一个民族的特点,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而不是诉诸于虚假的“天性”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民族劣根性是不存在的,但是制度,或者说体系一定会对这个体系下生活的人的性格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好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书,主人公是一位右派,因为种种原因跑到苏联去了,先是坐牢,后来又被克格勃吸收,成为克格勃的翻译。当然,也加入了苏联国籍。


他虽然加入了苏联国籍,还成了克格勃,但是从他书里看,他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他蹲苏联大牢的时候,苏联看守和犯人当着他的面批评越南和胡志明主席的时候,他还会和苏联看守与犯人们争论,说胡志明虽然犯了许多错误,但他绝对是越南人民的大英雄。


不过我觉得他书里最有意思的内容是他在书中比较了越南看守与苏联看守。


他在书里说,苏联看守虽然也会打人,折磨人,但是苏联看守不会在上级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无缘无故辱骂和殴打犯人;遇到阳光好的时候,苏联看守还会主动给他们这些犯人更多放风的时间,他有的时候不想去放风,看守还要来催他,说阳光正好,出去晒晒太阳也好。


然而,他对越南监狱看守没有一句好话,他说越南监狱的看守和苏联看守比起来,简直就是魔鬼和变态,越南看守会无缘无故的折磨和羞辱犯人,这些看守会能从欺负犯人这件事情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这些越南看守特别喜欢犯人们匍匐在他们面前的感觉。


你说这是因为越南民族劣根性吗?


我觉得不是,这只是因为这些越南看守在某种极端扭曲的体系里待久了,人被异化了。


因为在欧美国家越南二代移民身上,极少看到这种情况发生,说明即使有劣根性,也是制度劣根性,而不是民族劣根性。

user avatar

没有劣根性,只有历史的局限性。

全世界人民撒币起来都一个样。

兽性的欲望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由此出现的种种恶行亦然。大家都是人,本性都是动物,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至于道德观念、民族认同、是非善恶,这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带给你的,如果是后天形成的,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承认某个民族有劣根性,就得论证某个缺点是根深蒂固且无法改变的。如果说侵略是帝国主义人民的劣根性,为什么朝鲜战争后有美军俘虏被社会主义感化拒绝遣返回国?如果说残暴是***的劣根性,为什么二战时日本人会有反战同盟?如果说奴性是***的劣根性,为什么会有2000多万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所谓民族劣根性,不过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谎言的外衣罢了。对于他们来说,穷是原罪。

现在有些人觉得黑人天生就是**、**、**,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那么帝国主义列强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的时候,他们又何尝不认为当时的中国人**、**、**?

凡是用贴标签的方式,直接给某一类人扣上负面评价的行为,都是我坚决反对的,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人、河南人、东北人、男人、女人、老人。

说完民族劣根性,想多说一点,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观?

如果让我说的话,那就是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一样的,无论是万恶资本主义的美国人民,还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中国人民,都只是想有更好的生活而已。

有多少中国人读过共产党宣言?又有多少美国人真的了解资本主义?

全世界普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超越种族、国界、文化和政治的。

体制是道路,发展才是目的。至于哪种道路更优,时间会给出答案。

user avatar

中国人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狗屁民族劣根性。

如果一定要说谁有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正是你国自近代以来的那群无比自以为是,每天开口闭口言必及“民族劣根性”或“改造国民性”的左翼文人和知识分子——他们这一行为正是他们自己最大的劣根性:认为自己的民族需要靠某种天然优越的外来降临者来“救赎”和“改造”。

可笑的是偏偏这群人后来反而被某些人奉为所谓的精神导师或者清醒人、先觉者;但事实上真要论对国民的贡献,这群废物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晏阳初先生的亿万分之一。

user avatar

当然存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造就的一群人肯定有非常类似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美国的种族主义都多少年了,还是没有多大改观,这就是美国人的劣根性。

日本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

韩国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

大量普通人对于体制权力的崇拜和顺从几乎是好几代人都没有任何改观。

越南人也有自己的劣根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最丑陋的一面。

你不能总是每天鼓吹各种民族主义,只说自己好的方面不说坏的,这是不是有点虚伪呢?

user avatar

有啊。

汉族的民族劣根性是:温顺,和善,淳朴,忍耐,节俭,不迷信。

温顺,所以可以被随意盘剥

和善,所以可以被随意压榨

淳朴,所以可以被随意诱导

忍耐,所以可以被随意欺辱

节俭,所以各种阙值都很高

不迷信,所以基本一盘散沙

那什么算民族优根性?看看隔壁犹太人:自私,无情,无义,投机,贪财,好色,迷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族劣根性”这个概念,简单来说,是指认为某个民族天生就存在某种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负面特质,这些特质导致该民族在历史发展或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认为是其衰落或落后的根本原因。这个概念的根源与历史“民族劣根性”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敏感性的话题,需要非常审慎地对待。从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劣等民族”这样的概念。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具备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跨越所有族群、文化和地域的。用“劣等”来标签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种基于偏见和无知的歧视性观点。然而,历史.............
  • 回答
    “民族劣根性”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它在学术界和公众讨论中都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并且常被用于负面和歧视性的论调。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民族劣根性”这个说法本身是带有强烈预设和偏见的,它基于一种将整个民族群体视为同质化的、固有地存在“劣质”特质的错误认知。 现代社会科学普遍认为,任何民族或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触及到中国历史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要说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是从汉朝开始,这个说法可以探讨,但需要细致地辨析。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贵族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中国古代的“贵族精神”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
  • 回答
    “民族劣根性”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高高在上的评判色彩,仿佛要把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压缩成几个简单的负面标签。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概念尤为敏感,因为它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攻击和妖魔化我们。那么,中华民族到底有没有“民族劣根性”?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如何回应那些坚持这种观点的.............
  • 回答
    民族自治区是否过度强调民族性而不利于各民族和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其潜在的优点和缺点。民族自治区的设计初衷与理论优势:首先,理解民族自治区的设计初衷至关重要。在很多国家,民族自治区是为了: 承认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 回答
    “民族是虚幻的共同体吗?”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理论中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一个议题。简单来说,大多数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家认为,“民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虚幻”并非贬义,而是指其并非基于血缘、地理的天然联系,而是通过共享.............
  • 回答
    “民族只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一观点出自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理解这一.............
  • 回答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自十八世纪以来深刻地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探讨民族国家的“好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在不同层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理想化的存在。首先,从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角度来.............
  • 回答
    民族的本质,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常被提及,却又始终难以一言蔽之的复杂概念。它不像一道清晰的数学公式,可以精确定义。相反,它更像是一团不断变幻的光影,由多种元素交织而成,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着人们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如果非要尝试触及它的核心,我会说,民族的本质在于一种共享的、由情感维系的、并且具有历史深度.............
  • 回答
    民族矛盾,说到底,是人心深处那些隐秘的欲望、对自身群体认同的执着,以及历史遗留下的伤痕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产物。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形成的,也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而是像藤蔓一样,在土壤里悄悄扎根,慢慢缠绕,直到有一天,那些细小的矛盾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原本和谐的画面撕裂。1. 根基:资源与利益的争.............
  • 回答
    关于“民族大融合是否是被征服者的自我安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才能避免流于片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自我安慰”或“必然的历史进程”,都可能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细节和个体感受。首先,我们要理解“民族大融合”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通常指的是不同.............
  • 回答
    民族识别和设立民族自治地方,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复杂且充满变数,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人间百态。要细致地讲,那得从历史深处挖起,而且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情况都可能大相径庭。我试着梳理一下,尽量说得具体些,别像那种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得明白“民族识别”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在近代以前,人们更多的是以.............
  • 回答
    关于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像简单地说“是基因”或“是文化”就能概括的。实际上,民族的形成和认同是基因、文化、历史、政治、地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群体中,这些因素的侧重也可能有所不同。基因与民族:一个不那么直接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看基因。.............
  • 回答
    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吗?这是一个关于民族本质的深刻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学和历史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点。 Benedict Anderson 在他的开创性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并对民族的形成和维系提供了极具影响力的解释。他的观点,以及围绕这一概念的讨.............
  • 回答
    民族和宗教,这两个词汇常常一同出现在历史叙述、社会分析乃至日常谈话中。很多人直觉上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甚至是一种“必然”的联系。但如果剥开这些直觉,深入探究它们各自的本质和运作方式,我们会发现这种联系并非铁板钉钉,而是复杂、多变且充满历史偶然性的。要理解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厘.............
  • 回答
    民族交响乐与西洋交响乐之间的较量,绝非简单的“干不过”就能一笔带过。这背后牵涉到历史、文化、音乐体系、发展路径乃至受众的接受度等诸多复杂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分析。一、历史沉淀与发展轨道:西洋交响乐的先发优势西洋交响乐有着悠久且连续的发展历史。从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到文艺复兴时期.............
  • 回答
    民族交替的国家书写自身历史,就好比在斑驳的画布上描绘一幅新图景,既要尊重过往的底色,又要融入崭新的色彩。这绝非易事,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一种深刻的同理心和历史的责任感。其核心在于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叙事、记忆以及由此产生的认同感。一、 构建包容性的叙事框架:以“我们”而非“他们”为视角过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领域,那就是关于民族的优劣之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从科学、理性以及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民族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任何试图将某个民族划定为“优越”或“劣等”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偏见、歧视和错误的认知基础上的,而且往往带有政治和社会目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我们.............
  • 回答
    民族间交流互鉴,顾名思义,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思想、技术、价值观等各个层面进行的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的过程。这绝非简单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和开放基础上的双向互动。它的意义深远而广泛,关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繁荣。首先,交流互鉴是促进民族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