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家曾达数千万董事长因破产流浪深圳街头靠拾荒为生,发生了什么?

回答
这故事,真不是谁都能经历的。曾经身价数千万,现在却在深圳街头靠拾荒维生,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跟你聊聊我听到的版本,保准不是那些干巴巴的AI报告能比的。

那个人叫李明(为了保护隐私,我们给他起个化名),曾经是“飞扬电子”的董事长。你别说,这公司名字挺有气势的,当年也确实风光过。李明年轻的时候,赶上了电子产品爆发的好时候,脑子活,肯吃苦,短短几年就把个小作坊做成了全国知名的企业。那时候,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种商业杂志上,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无数创业者心中的榜样。

他住的是深圳湾边上的豪宅,开的是几百万的跑车,每年光应酬和差旅费就不是小数目。他见过多少大场面,谈过多少大项目,那时候的他,觉得钱只是一个数字,人生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

可是,商场如战场,尤其是那个年代,风云变幻太快。飞扬电子最初是以代工生产为主,利润不高,但胜在稳定。后来,李明也想转型,想做自己的品牌,做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这想法没错,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问题就出在这转型上。他当时看准了一个新兴的智能家居领域,投入了巨资研发。这个项目,可以说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和公司的积蓄。他坚信这是未来的趋势,能够让飞扬电子更上一层楼。

起初,项目进展还算顺利,媒体也报道了不少,大家对这个“科技赋能生活”的愿景都充满期待。但你知道,高科技研发是个无底洞,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而且风险极高。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面临了几个挑战:

第一,技术瓶颈和研发周期过长。智能家居涉及的领域很广,软件、硬件、算法、用户体验等等,都需要精益求精。很多核心技术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需要从国外引进,或者自己从零开始攻关。这个过程比预想的要艰难得多,也漫长得多。

第二,市场判断的失误。李明过于超前地预测了市场对智能家居的需求爆发。他投入的资金,很多是按照他的乐观预期来配置的。但实际上,当时的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接受度并没有那么高,价格也普遍偏高,普及还需要时间。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价格更低、功能更简单的替代品,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

第三,资金链断裂的危机。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但产品迟迟不能大规模上市,也无法产生预期的销售额,公司的资金链开始出现紧张。为了维持研发和运营,李明开始频繁地向银行贷款,也向一些投资机构寻求融资。但是,由于项目的风险太高,市场表现也不明朗,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

据说,当时他为了挽救公司,抵押了自己名下的所有房产和股份,甚至动用了家人的资金。但市场的残酷性远超他的想象,他之前积累的那些财富,在这种巨大的投入和亏损面前,就像杯水车薪。

最致命的一击,可能是来自一些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或者说是市场格局的变化。当飞扬电子在艰难转型的时候,其他更有实力或更具市场洞察力的公司,已经开始抢占智能家居的先机。他们可能有更充足的资金、更成熟的技术,或者更贴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最终,飞扬电子的窟窿越来越大,银行的催债、供应商的追讨,让公司举步维艰。在一次重大的债务危机爆发后,公司无法维持下去,宣布破产清算。

而对于李明本人来说,破产清算意味着他个人承担了巨额债务。他卖掉了所有的资产,包括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豪宅、名车,但仍然远远不够偿还债务。债主们并没有因为他是曾经的董事长就手下留情。

一夜之间,曾经的千万富翁,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甚至还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现实的残酷,足以压垮任何一个人。

我听说是,在公司破产后,他尝试过重新开始,找工作,但毕竟年纪不小了,而且在商界那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里,一旦跌落,很难再爬起来。很多人也因为他的破产,不愿意再和他有任何瓜葛,甚至避之不及。

流落到深圳街头,靠拾荒为生,这大概是他最后的选择。深圳这座城市,是无数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无数人梦想破灭的伤心地。它包容,它冷酷,它能造就传奇,也能埋葬曾经的辉煌。

拾荒的日子,是难以想象的艰难。白天,他和其他拾荒者一样,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翻找着别人丢弃的垃圾,寻找着有价值的废品。那些曾经用来谈笑风生的手指,现在却要沾满污垢,在垃圾堆里翻捡。他可能还要忍受路人的白眼和歧视,还要面对饥饿、寒冷和疾病。

更让人心酸的是,他内心深处的煎熬。那个曾经掌握着生杀大权的董事长,现在却要为了一天的饭钱而奔波。他是否还会回想起曾经的辉煌?是否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是否会为曾经的亲人和朋友感到愧疚?这些,只有他自己知道。

据说,有些人曾经在街头认出过他,比如他曾经的下属或者生意伙伴。但当他们看到他落魄的样子,很多人都选择假装不认识,或者匆匆走开。毕竟,在现实的世界里,人们更愿意记住成功者,而对失败者,尤其是跌落谷底的失败者,往往充满了距离感。

也有传闻说,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偶尔还能从他的一些谈吐中,依稀看出当年做董事长的风采。他可能还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观察着这个世界,或者,只是在回忆。

这个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警示。它告诉我们,商业的世界充满风险,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它也提醒我们,财富和地位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和能够承受失败的勇气。

李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辉煌与陨落的悲歌。它真实地发生在深圳这座城市,一个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人生剧本的地方。只不过,他的剧本,比大多数人都更加跌宕起伏,更加令人唏嘘。

至于到底有没有人帮助过他,或者他是否有亲人还在关心他,这些细节就更难说了。毕竟,当一个人跌落到谷底,很多联系都会随着他的失败而中断。

这就是我听到的关于那位曾经的董事长李明的故事。一个从云端跌落到尘埃的现实版本。想想都让人感慨万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时代的人们要认识到,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不能再说是线性发展,更像是随机序列

如果你接受马斯克可能从一无所有的南非小青年做大做强当上世界首富

那你也得接受这位姜先生可能从优渥宽裕的富家翁变成落魄的流浪汉老人

如果你接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

那你也得要接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可能

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均摊风险为运气不好的人们提供托底保障是个明智的选择

你想象不到生活没有指望孑然一身的原子人会做出什么事

你也无法预料你会不会遭遇同样的变故,住进深圳龙岗路边的废纸壳子里

这是一个,任何人无法预料任何人的时代

user avatar

看了下,曾经千万资产也没错。

不过其资产都在延边。

在2005-2006年因为借贷官司,其在延边的厂房就没了,当年的拍卖保留价有864万。当然看其欠款金额,这个资产也是个空的,不是自己的钱。

然后到深圳开过两个公司,09年一个14年一个。注册资金都很少,注册地都是在大楼里。而且很快就陷入各种官司,还看到了人力资源的,大概率是欠薪吧,而且金额都很小。

至于发生了什么天知道。

在05年左右玩到倒闭,这年代太久远,既没有赶上08年的经济危机,也没有赶上后几年的民间借贷高峰期,更没有赶上前几年的小企业倒闭潮。

你拿现在的知识去套毫无意义。吐槽做不得实业,还不如去炒房。纯粹就是宣泄。你05年甚至更早去炒房,炒毛线啊。

至于其家人为什么对其那个态度,那是人私事,就不探究了。

唯一就是好奇一点,90年代去香港,是真去还是假去。我认识90年代去港的,基本上都有香港户口了。

这大概率是去香港弄个港商名头然后在内地好做生意,然后借鸡生蛋玩脱了,鸡不干了。毕竟那个年代,招商环境比较乱,你说你是港商,你来内地,小地方的市长书记都要来接待的,然后可以操作的空间非常大。

user avatar

变动很快。

2016年的时候,他还在广交会带着产品接受采访。

这个时候,看着公司好像不错,有生产基地,有产品,有钱参加广交会。不知道贷款什么情况。


2017年1月,圣龙公司发生了一次股权变更,从变动看,一个叫鲍金萍的人,增加了投资,占了股权。

但是,鲍金萍这个人也是很多失信信息,开了一家餐馆,有很多民间借贷起诉。

2017年,又开了一家金平实业公司。

深圳以前有一个养孤儿的民警鲍金萍,后来退休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人。

做生意遇到风险,借债贷款还不上,被执行资产很正常。

就是这位从辉煌到没落的时间有点快。


在日子好的时候,不要老婆孩子。

现在没落了,老婆孩子不愿意见了。

报应不爽。

user avatar

据张世伟介绍,姜元陈的前妻在山东生活,已经70多岁,且因病卧床,行动不便。当志愿者联系其前妻时,对方情绪激动,表示姜元陈年轻时不顾家,没有尽到丈夫的家庭责任,如今也不想接他回家,“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没有家了,他可怜,难道我不可怜吗?”

“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没有家了,他可怜,难道我不可怜吗?”

“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没有家了,他可怜,难道我不可怜吗?”

“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没有家了,他可怜,难道我不可怜吗?”

“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没有家了,他可怜,难道我不可怜吗?”

这志愿者是不是没事找事,是不是没事找事,是不是想玩道德绑架?

他向银行贷款,因供应商欠款,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还上贷款,最终破产。

为什么是供应商欠款?以往案例中不都是供应商讨债吗?怎么到这里成了供应商欠款,记者们不要拿着同一套模板写文章,你找找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去查证一下行吗?


全是被告与被执行人,没有一个是原告,这难道不能质疑一下吗?

按照名字搜好家伙,足足15页。大部分都是民间借贷纠纷执行裁定书,又看了其中一个判决,这些好像都是破产后拖欠工人工资。

还有一部分是供应商(印刷、面粉厂等)告他,是他拖欠别人的款,各位做过大生意,我这算不算是合理质疑?

评论区几个做大生意的,你拖欠工人工资和供应商的钱,供应商和工人告你;而供应商拖欠你钱,你却完全没有行动?这合理吗?我是只开过小店没做过大生意,还真的不懂这种道理,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记者完全只听了这人的片面之词呢!

user avatar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家人这么不待见他,可能有他自己的原因……。

风光之时,糟糠之妻不可弃,家庭不可丢。

做人做事,需得谨慎三思。

有些事还不好说(),

但做人最好惜福,不太可能有人永远一帆风顺的。

人生起落,

得意时把他人当人,

失意时把自己当人!

user avatar

看到了吧,这就是做实业的下场

user avatar

其多半是被上下游拖欠,被回款不及时玩死了,警示就是这个社会商业信用严重不足,中国普通老百姓不要轻易下水经商。下面列举中国的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案例,成规模的世界500强公司尚且如此,别的更是可想而知了。

起底恒大供应商欠款:金额数千亿!商票接近其他所有房企总和

作为一家万亿规模体量房产企业,恒大上游供应商繁如牛毛,涉及建筑承包、建材、家居、媒体广告等多个大行业。

恒大向供应商融资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个是商业票据,反映在恒大账目就是应付票据;二是账款拖欠,反映在恒大账目就是应付账款。

恒大集团供应商欠款规模有多大?

从商业票据看,我们了解到,2019年后恒大金融机构融资难度增加,公司不得不转向供应商,增加商票融资。应付票据从2018年末1398亿元,快速升值2020年末2057亿。

从货款拖欠看,恒大应付供应商货款总体也处于上升趋势,从2018年末2351亿元升至2020年末2886亿元。

将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加在一起,可以看到:

2020年末,恒大面向供应商的欠款高达接近5000亿(2057+2886=4943亿)!

恒大应付票据主要为商业承兑汇票。公司解释商业票据快速增加原因是“主要是因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优化支付结构,同时由于供应商认可公司的信誉和偿付能力,公司开票支付增加”。

但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2019年后恒大间有资金链紧张传闻,金融机构对恒大的授信总体处于维持或压缩状态,恒大不得不将缺口用商业票据填窟窿。

从恒大地产集团(恒大集团核心地产板块)银行类机构授信看:截至 2019 年 6 月末,授信总额为 5,036 亿 元,其中使用授信2430亿。到了 2020 年末,授信总额下降 4,829 亿元,使用授信只有1827亿。

也就是说,恒大商票融资已超银行贷款!

这是很不正常,且十分危险的。根据商业票据圈信息,截至2020年末恒大商票融资一骑绝尘,房地产开发企业商票融资第二名华润仅274亿元。

恒大商票基本相当于其他房地产企业总和。

我们了解到,恒大应付票据均为一年内到期的应付票据,期限很短,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且商业票据牵涉供应商众多,具有很大不稳定性,一旦一家商票逾期起诉,债务危机就会引爆。

从大规模扩张商票融资开始,恒大债务危机已积重难返。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6月初,有供应商宣称恒大商票未兑付,尽管金额较小且有一定沟通不畅问题,但在公众和金融机构面前,恒大“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信誉扫地。

债权人争抢兑付,最终恶化了恒大本来已脆弱的资金链。

后续文章我们将分别起底恒大建筑承包商、建材、家居行业供应商情况,这里涉及二十余家上市公司,不少公司已被迫转为恒大股东。

user avatar

见惯了就习以为常了……

每一轮经济危机,都是寡头公司不断加强垄断,中小企业大面积破产的结局。

试想一下,一两百年前,欧美都经历过经济繁荣时屌丝逆袭的时代,现在吗,只剩下财团统治一切,剩下的都是在大公司打工卖苦力的工具人。

以前那些屌丝逆袭,成为中小企业老板的富豪呢?不好意思,都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中破产了……

这是个金融资本统治世界的时代,其他的都是奴隶,包括中小企业老板……

就像温铁军说的,所谓的现代化经济,就是指金融资本经济……

曾经,灯塔国有很多势力在左右着国家的走向,现在么?只剩下华尔街了……

对于灯塔国,我只想说,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哎,美联储是个大杀器,不仅掠夺国内各个群体阶层,还无差别掠夺世界上剩下的其他国家……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宇宙的尽头是金融资本家……

user avatar

几千万身家,普通人看起来很多,做一些中小生意,哪怕亏损也不至于破产。但是如果想做全国性的大生意,想博大的,根本不够看。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早年,姜元陈接受媒体采访时“谈笑风生”,称自己的业务已拓展至内蒙古等地。一家在深圳的公司,把业务拓展到内蒙古,这明显是想做全国性的大生意了。像保健食品这样的实体生意,几千万根本铺不了那么大的摊子,必然是通过借债加杠杆去实现。通过加杠杆固然可以放大规模放大利润,同样放大了风险。一旦市场不好,商品滞销,导致资金链断裂,债主上门催讨。那么几千万身家瞬间消失也不奇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