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你的家庭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与追求,带来了哪些改变和影响?

回答
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就像一场及时雨,也像一次“推手”,硬生生地将我们家原本有点“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理念,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开始了“重新启动”。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措手不及,但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对孩子,对我们家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从“填鸭式”到“启发式”

我家的孩子,就像当时绝大多数的家庭一样,曾经也是“鸡娃”大军中的一员。学校里老师讲,回家里我再“加一课”。各种辅导班,从语文到数学,从英语到奥数,还有什么围棋、编程,只要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我们就觉得自家孩子不能落后。晚上,孩子常常写到十一二点,家长比孩子还紧张,生怕哪个知识点没掌握牢。那时候,家庭教育更像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家长扮演的是“督导员”和“知识搬运工”的角色,主要目标就是把课内外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

“双减”之后,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延长,作业量也得到了控制。这一下,我才意识到,我们过去那种“高强度、高密度”的模式,其实是把孩子的学习压缩到了一个非常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而且,这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收。

现在,我们家的家庭教育模式,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填鸭式”变成了“启发式”。

学习时间重新分配: 以前,孩子放学后就是“学习时间”,现在,学习时间变成了“自由时间”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开始鼓励孩子自己去规划,去思考,比如,今天学校学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巩固,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的。我们不再是盯着孩子做完一套又一套的习题,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作业的“质量”大于“数量”: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作业本上有没有写满,有没有错题。现在,我们更关注孩子写作业时的状态,他是否理解题意,是否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时候,一道题错了,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会问:“你觉得为什么会错?”“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你会怎么处理?” 甚至会引导孩子去搜集资料,去查找解题思路,培养他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玩”也变成了学习的一部分: 以前,我们总觉得玩是学习的“敌人”,是浪费时间。现在,我意识到,玩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同样重要,而且,好的玩耍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比如,我们家会花更多的时间一起做一些手工,或者去公园里观察植物,甚至玩一些桌游。我发现,在这些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和创造。

教育理念与追求的调整:从“成绩至上”到“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我不得不承认,过去的我,很大程度上是“成绩至上”的。看到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我会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那些所谓的“特长”和“兴趣”,很多时候也只是为了给升学简历“加分”。

“双减”之后,这种“唯分数论”的压力确实小了很多。学校不再给学生排名次,家长们也少了很多互相攀比的机会。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思考,我们究竟想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

更关注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我开始尝试去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而不是强行灌输。有时候,孩子可能对某个领域表现出好奇,我们就顺着这个好奇心去引导。比如,他最近对宇宙星系很感兴趣,我们就一起看纪录片,去图书馆借相关的书籍,甚至尝试用一些简单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我更看重的是他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而不是他能记住多少星球的名字。
“身心健康”是基石: 以前,我们可能会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现在,“双减”要求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我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心,才是孩子一切发展的基石。我不再把孩子睡觉、运动的时间视为“耽误学习”,而是把它看作是“为学习打基础”。我也会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学会倾听他的烦恼,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终身学习者”: 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仅是一个懂得考试技巧的学生,而是一个能够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终身学习者。这意味着,我需要培养他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我不再是那个“包办一切”的家长,而是尝试成为一个“赋能者”,提供支持和引导,让他自己去闯。

具体的影响和改变,可以举例说:

晚上的家庭时光: 以前,孩子晚上写作业,我可能就在旁边批改他的试卷,或者帮他讲解。现在,我们晚上的时间变得更丰富了。有时会一起读一本书,有时候会玩一些益智类游戏,有时候也会一起讨论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我发现,这些看似“不学习”的时间,反而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让孩子感到更轻松和快乐。
周末的安排: 以前,周末几乎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现在,我们多了很多选择。我们可以去博物馆、美术馆,也可以去户外徒步,或者在家尝试做一些新的菜肴。我不再是为了“提升成绩”而安排活动,而是真正去考虑孩子喜欢什么,什么对他有益。
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我学会了更多地倾听,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当孩子遇到困难,他会主动来找我商量,而不是害怕我的批评。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从过去的“老师与学生”更像“朋友”和“伙伴”。

当然,这个转变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也会怀念过去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也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后”。但每当我看到孩子脸上因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而露出的笑容,看到他对某个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光芒,我就会觉得,我们做的所有改变,都是值得的。

“双减”政策,与其说是一场“减负”,不如说是一场“重塑”。它让我们家长有机会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更关注孩子的成长本身,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裹挟着向前。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我希望我们一家人,都能在这个新的环境下,找到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光回到二十五年前。

那时我父母去深圳工作了,我长期辗转在姥姥家和奶奶家之间。姥姥和姥爷是文艺工作者,但不是领导干部,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很尊重,觉得基础一定要从小打好,回家就不让我出门,盯着我写作业,做练习题,考试只要不是满分,姥姥的神情就像阿庆嫂,几天吃饭没胃口。奶奶和爷爷是省里的领导,爷爷的观点是小学生就不应该搞那么多作业,就应该好好玩,奶奶可能是职位没爷爷高的缘故,思想和爷爷略有不同,但总体还是很接近,她不管我作业,但偶尔还是会问一两句,频率单位是年。

斗转星移,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那时我是小学生,现在我学生的孩子都要上小学了。总体来说,社会正在向爷爷当时的描述靠近,但仍有很大距离。就像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有很大差距一样,人听到信息容易,但形成思想,并认可,最后敢于实践,是很难的。那时国家很穷,但爷爷有幸负责外事工作,去了世界很多地方,现在国家经济条件改善很多了,但能去世界各地的仍是少数人,所以这个漫长的过程仍是存在的。

中国社会的多数问题,本质都是见识问题,只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增长见识,很多东西不用社会推动也能改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