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放下书,看点别的吧,目前你这个阶段看这本,可能真的消化不了……你可以从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接地气的书开始看起,从基本道理开始了解。
比如段永平的博客、李笑来和方三文的书,虽然不是经典,但是是不错的入门类书籍,再不济,你先把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看完,再来看这本。
个人认为:它就是过时了,但是作为一部行业人员历史自传,具有其可读性,但是研究意义更多的是在证券发展史方向,在当下的实操层面,最好是看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过时呢?
这个是作者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导致的,成书在1934年,这一年,量子力学年表上无大事件发生,且后两年之后,量子力学年表进入到沉寂期,直到1964年才有节点性的理论发布。
作为一个离散的、与时间强相关的、统计意义极强的社会活动,如果没有很好的周边科学体系理论的支撑,是很难让相关人员更好的理解和参与其中的。
在现实中证券活动的技术差异也是巨大的,作者那个时候的证券交易不是电算化的,也没有电脑可用,意味着信息的传递和更新节奏,相比于现在是极其缓慢的。
所以问主列举的几个子问题:
1、个人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是异常保守的。当然,保守的同义词可以是“安全”,然而如果按照他的原则进行投资选择,可能很难买到所谓“Bargain”的证券。
A:在交易层面,成书的年代,信息传递的不及时,造成的超买超卖形成的空间是足够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中国股市之初,貌似股票买卖可以通过电话通知代理下单,现在谁会这样做?
2、按照格雷厄姆对“投资”和“投机”的定义,无疑我们现在全都是在做投机。价值投资这种方法除了巴菲特到底还有没有人获得过持续性的成功?在中国这样的市场到底能不能做到价值投资?
A:个人觉得投资和投机,只存在于时间的差异,即是长是短。就像一个人,如果一个谎话说了一辈子,那他说的真的就是谎话吗?巴菲特的持续性成功,知乎上很多的分析回答,可以看看人家的视角嘛,一个现金源源不断的投资人,很难失败的。我觉得中国政府做的一切投资行为,其初衷肯定是认为有价值才投资的。你说呢?呵呵。
3、到我目前看的部分为止,基本还是在讲债券选择。考虑到中国债券市场并不活跃,这近大半本书的讲解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A:本质都是一张借条。付超额利息的>付平均利息的>付0利息的>损失本金的,这样的鄙视链在哪里都适用啊。
4、这本书的大环境讲的是20世纪20、30年代,那个时候的金融环境和法律环境跟现在都大不相同。建立有效市场那时甚至才刚刚起步。面对如今这样复杂的社会,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A:现在都还有人看圣经呢,道德经呢,前提是人性不变。在博弈场景中,几个可能性长期有实例存在就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