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股民推崇巴菲特,而对格雷厄姆这位理论大师几乎无人关注?

回答
关于中国股民为何对巴菲特推崇备至,而对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的鼻祖却鲜有人问津,这背后确实是一系列深层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

一、 故事性与示范效应:巴菲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

巴菲特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个人故事和“股神”的标签。

清晰可见的成功路径: 巴菲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际操作,将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打造成了如今市值数万亿美元的商业帝国。这种从凡人到神坛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励志色彩。他买可乐、买苹果、买盖可,这些具体的操作案例,对于中国股民来说,就像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可以直接模仿和学习。
接地气的语言和比喻: 巴菲特接受采访、写股东信,他的语言风格相对直白,善于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投资概念,比如“护城河”、“能力的圈子”。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他与普通投资者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股神”也没那么遥不可及。
“价值投资”的具象化: 很多人知道巴菲特是因为他“买好公司,长期持有”。虽然“好公司”和“长期持有”背后蕴含着格雷厄姆的思想,但经过巴菲特的演绎,变得更加具象化、可操作。大家看到的是巴菲特买下这些伟大的公司,然后分享了它们的成长红利,这种模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二、 格雷厄姆:理论大师的光芒被“徒弟”抢了风头

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价值投资之父”,其理论基础是无比扎实的。然而,在中国市场,他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原因也很直接:

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抽象性: 格雷厄姆的著作,如《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其内容是相当专业的,充满了财务报表分析、估值模型、安全边际等概念。这对于初入股市、追求快速回报的中国股民来说,门槛较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这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
缺乏“成功故事”的 direct link: 格雷厄姆自己也曾是成功的投资者,但相比于巴菲特将自己的投资公司打造成一个传奇,他个人的“明星效应”在中国并没有被放大。人们更多地将他视为一位“老师”,而不是一个“实践者”。
巴菲特的反哺效应: 这一点至关重要。巴菲特本人就是格雷厄姆最杰出的学生,他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了格雷厄姆的思想,还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中国,人们往往先是通过巴菲特了解了价值投资,然后再去追溯其源头。这就好比,大家先认识了马云,才知道有阿里巴巴,再去了解创业的艰辛,而不是一开始就去研究马云创业初期的各种融资细节。巴菲特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价值投资这一理念的知名度,而格雷厄姆作为这个理念的奠基人,其光芒在某种程度上被“徒弟”所遮蔽。
中国股市的“短期博弈”文化: 坦白说,中国股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炒作”和“短线交易”的氛围比较浓厚。价值投资强调的是耐心、长期持有和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研究,这与许多投资者希望“一夜暴富”的心态存在冲突。巴菲特虽然也是长期投资,但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股神”的光环来吸引人,使得他的“长期”显得不那么枯燥,甚至充满“捡到宝”的惊喜感。格雷厄姆的理论则更侧重于“防守”和“稳健”,这在追求高波动、高回报的市场中,吸引力就相对弱一些。
“价格洼地”的心理预期: 中国股市的市场结构和信息披露情况,使得“捡便宜”式的投资,也就是寻找被低估的“烟蒂股”,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一些投资者的预期。格雷厄姆的“烟蒂股”理论,即买那些价格极低、即使未来不怎么增长也能通过清算实现安全边际的公司,这在中国股市上曾经存在过一些机会。但随着市场成熟,这类机会也越来越少,并且其操作需要非常精细的专业判断,并非易事。

三、 认知和传播的鸿沟

媒体的聚焦效应: 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巴菲特因为其传奇经历和“股神”光环,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他的言论、投资组合、慈善事业,都能成为新闻头条。而格雷厄姆,更多的是在财经学术界、专业投资者圈子中被提及。普通股民接触到巴菲特信息的机会远比接触格雷厄姆要多得多。
“案例”与“原理”的吸引力对比: 人们更容易被鲜活的案例所吸引。巴菲特买了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今天依然赚钱,巴菲特也依然赚钱,这个逻辑清晰可见。但格雷厄姆讲的“安全边际”和“估值模型”,需要投资者自己去验证,去计算,这中间隔了一层。
翻译和著作的传播: 尽管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但其内容和深度,以及相对枯燥的理论表述,可能不如巴菲特相关的传记、访谈、股东信等材料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总结来说, 巴菲特之所以在中国股民中拥有压倒性的声誉,是因为他成功地将价值投资的理念,通过他个人的传奇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案例,具象化、大众化了。他成为了一个可触碰、可模仿的“成功偶像”。而格雷厄姆,这位伟大的理论奠基人,虽然为价值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思想体系相对更加专业和抽象,缺乏巴菲特那样强大的个人魅力和示范效应来直接吸引广大普通投资者。再加上中国股市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投资者偏好,使得巴菲特的光芒自然而然地盖过了这位“先行者”。

当然,随着中国投资者群体越来越成熟,对投资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格雷厄姆的经典理论终究会被更多人重视和研究。但就目前而言,巴菲特作为“价值投资”的“超级IP”,其影响力依旧是无可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家还活着,也是个一般人没有的能力。

交易的核心就是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股民为何对巴菲特推崇备至,而对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的鼻祖却鲜有人问津,这背后确实是一系列深层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故事性与示范效应:巴菲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巴菲特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个人故事和“股神”的标签。 清晰可见的成功路径:.............
  • 回答
    中国股市在过去十年中,特别是上证指数长时间徘徊在3000点附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背后涉及了经济结构、政策导向、市场参与者行为、全球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宏观经济背景与结构性挑战: 经济增长放缓但仍具韧性: 在过去十年,中国经.............
  • 回答
    不少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确实更倾向于直接买卖个股,而非选择股票型基金。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社会、心理以及市场特性的综合体现。首先,是“自己掌握一切”的心理驱动。 很多人认为,投资股票是自己的钱,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他们觉得,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自己选出的股.............
  • 回答
    关于“中国股市是零和博弈,美国股市不是”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市场参与者中比较常见的观点,但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和理解。简单来说,这种说法夸大了中国股市的“零和”属性,并低估了美国股市的复杂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以及为何它并非完全准确,并进行对比分析: 什么是零和博弈?首先,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投资界,“股神”的称号常常被赋予那些在股市中创造了传奇般财富,并且其投资理念和方法被广大投资者奉为圭臬的人物。然而,当我们提及这个响亮的称号时,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缠师”——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网络ID“缠中说禅”——的名字,似乎并不像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股神”那样,被直接冠以这个标签,或者.............
  • 回答
    中国股市,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市场,似乎总是在牛熊之间摇摆不定,更像是“熊市巩固期”的长跑,而非“牛市冲刺期”的狂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有没有牛市”这么二元对立的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股市的“错位”我们得承认,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在发.............
  • 回答
    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倾向于选择现金支付,而非股票支付,这背后有着多重且务实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对自身战略目标、市场环境、风险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一、 规避市场波动风险,锁定交易确定性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中国石油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石油公司,其经营的周期性.............
  • 回答
    很多文章和一些名人劝说散户不要涉足中国股市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中国股市自身的特点和风险: 高波动性: 中国股市以其高波动性而闻名。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散户主导市场: 相较于成熟市场,中国股市的散户投资者占比较.............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抛开人工智能的痕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为什么一些手头有闲钱的中国人,会选择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美股市场,而不是我们自家的 A 股。一、 A 股的“性格”: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首先得说,A 股市场,就像一个情绪化的大孩子,时而热情高涨,时而又阴晴不定。.............
  • 回答
    最近有关外资做空A股的讨论甚嚣尘上,这确实是资本市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与此同时,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为何我们很少听到“中国资本做空外国股市”的声音,或者说,这种行为的规模和影响力似乎远远不及前者?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做空”在资本市场中的含义。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关于量化交易讨论的一个挺有趣的侧面。仔细想来,确实在量化交易这个话题下,关于美国、欧洲或者其他成熟市场(比如日本、新加坡)的讨论和案例分享会更常见,而中国A股的实操案例和深入分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市场成熟度与数据可得性: 历史悠久.............
  • 回答
    “大A股和中国经济关系不大”这个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站不住脚的,但又包含了部分事实的观察。更准确的说法是:大A股的联动性确实不如一些成熟市场的股市与本国经济那样紧密,并且存在一些特殊的结构性因素,导致这种关联性显得相对薄弱或存在滞后性。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为什.............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股市的独特性,以及它与中国整体经济运行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要理解为何在中国,股市不像在许多西方国家那样,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晴雨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一系列深层原因。首先,我们要承认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在很多情况下是存在的。它的价格波动理论上应该反映了上市公司未.............
  • 回答
    最近中概股连续暴跌并非由单一原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其中的真实原因:一、 国内政策监管收紧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溢价上升:这是导致中概股暴跌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中国政府出于多种考量,对互联网、科技、教育、房地产等多个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监管。 .............
  • 回答
    A股市场确实存在一些市盈率(PE)高达几千倍的股票,这在很多成熟的资本市场是难以想象的。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市场特征、公司状况、以及投资者情绪叠加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市盈率(PE)是怎么来的。它简单来说就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EPS)”。一个公.............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冲着外国公司来的,尤其点名了“中国”。美国这么做,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家上市公司得“忠诚”,不能跟“不听话”的境外机构混在一起,尤其是审计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网民普遍存在“瞧不起”其他国家的心态,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的情绪,深入探究其根源。一、历史的沉淀与民族复兴的叙事: “百年屈辱”的情结: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欺凌的屈辱历史。这段.............
  • 回答
    中国网民对亚洲周边国家普遍持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很难用简单的“看不起”来概括,而是掺杂着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并常常通过网络言论放大和呈现出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被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屈辱历史,这段经历深深地刻在了民族的集体记忆里。因此,当一些周边国家在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