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大概率还是降临了。
在本次乌克兰事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除了没有直接出兵,其他手段全部用上了,这完美符合冷战的定义,使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包含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对抗。
而以俄罗斯的体量,是不值得做欧美的新一轮冷战对手的,那么对手是谁?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本轮中概股暴跌,是金融战扩大化的体现,而金融战又是冷战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后类似的事情会更加频繁,也更加激烈。
有时候想想,人类也挺悲哀的,总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对抗中循环,从不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股市好比个赌桌,押大押小都可以,投注的人多了赌桌自然值钱。
可现在呢,一个老大说下注的人里有人钱不地道要调查,开赌场的老大刚刚掀了个桌子又向着自己这张走来。
换你这会是押大押小还是跑呢?
这是战争的另一种模式,如果理解为股灾,只能说心智太幼稚。
因为这一年多来可以很明显看出,中概股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关系到控制资本无序扩张,关系到国际博弈,关系到国家安全等等,这实质上是政治问题。
搞政治不是请客吃饭,政治问题的处理从来都不是和风细雨、温文尔雅的。
大家要往好处想,党妈既然没有断了港股通,就是鼓励你们抄底:)。
国家不会不管大家的,相信国家!!!
首先。说硬脱钩的也是想瞎了心。
商务部昨日公布今年前2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吸引外资的数据: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2437亿元,同比增长37.9%,创2021年4月以来的最高增速;折合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45.2%。
中国和俄罗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经济体。像制裁俄罗斯那样制裁中国,大家都药丸。不对,是美国总统要去坐敞篷车。
其二。整个市场前期积累的泡沫太多。
比如特斯拉从1200多到了现在的700多。合着是美国要制裁外星人,外星人要撤资回去?
同样是美国公司。
特斯拉1300到700。苹果180到150。要说起来中美关系的风险,苹果要比特斯拉危险的多,其整个产业链,大部分都在中国。要是中国吃到俄级制裁,苹果只怕要在破产的边缘徘徊。
其三。中概股的大部分公司本身自己就一言难尽。
就拿某平台来说。从去年6月的13.多,到了现在多1.5几。有人某炒股app的讨论区问了句话。这个公司怎么赚钱的?只怕没有谁能回答。
绝大多数中概互联网企业的模式就是,先拿钱烧规模。烧起了规模,烧死了对手,然后靠涨价来盈利。不能涨价,或者是涨价也无法盈利的就继续烧,反正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就算已经盈利的成熟公司,也面临无论是新增用户、营收的增长乏力问题。
总之。确实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但是造成股价下跌的,还是多种原因的叠加。
之所以研究机构或者投行包括个人投资者只强调政治风险。其实还是觉得,这玩意还能涨回来,可以去抄底。真要是去一个个深究每个公司的业务构成,盈利模式,未来发展。这公司就废了,连抄底的价值都没有了。
因为A4纸,不管是中国的打印机还是美国的打印机打印出来的。
最开始只因为A4纸,后来在A4纸的作用下,实际经营也不及预期,但也只是不及预期而已,并没有变差。
最重要的是,打印机看样子没停啊,还要继续印。
这个问题没什么解,仁者见仁吧。
不过花街日报对腾讯的报道其实有点标题党:
"其中一些人士说,罚款金额仍在商议中,可能至少达人民币数亿元。这将远远高于监管机构过去对非银行支付公司违反反洗钱规则所处以的罚款额。"
这个破纪录罚款不是破阿里那一百多亿的记录,而且破反洗钱的罚款记录,几亿人民币这个其实没啥……
还有一个小知识点,最近是财报期,不能回购,也会有一丁点影响。
觉得实在便宜的,可以下场捞一点点,比如我。
另外高赞那答案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还回hk上市保住家底,保住你妹啊。真是佩服这样屁都不懂就开始搞宏大叙事的。
再说一遍,中概的生存,主要看中国打印机,中概的美国上市地位,主要看美国打印机。
有港股的情况下,美国打印机就显得没那么重要而已,因为港股跟美股中概本来就没有价差,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回港上市保住家底的说法就是个笑话,除非你回a股上市,否则只要是资本开放的市场,你的定价就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在hk上市,你就少跌一点。如果脱钩,该跌多少,港股一样不少跌。
另外企业上市融资完了,钱就到手了,跟股价没什么关系,所以股价跌到0,企业该有的家底是一分不会少的。
(当然,增发,发债,质押,股权激励是会受到股价影响的,但是对几大中概来说这几方面也不是什么大影响。)
猪就只知道宏大叙事。
我就笑了,难道教培行业崩盘,不批游戏版号...也都是美国的锅?
留足资金,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掠夺)。
今天换个视角,把几个市场都说一下。
俄乌冲突了,你需要降低俄罗斯和乌克兰相关资产,毕竟谁也猜不透最后局势会怎么样,先尽可能卖再说。
如果是直接在两个国家有生意的人,那没辙了,反正困在里面就很尴尬。有些跨国企业在俄罗斯的公司还有被直接拿走的危险,比如因为粮食、能源和金属便宜在俄罗斯开厂子的,就非常闹心。
反正这事儿你控制不了,都是顶层博弈,俄罗斯大亨的球队和游艇也差不多待遇。
但是在股市或者债市,你的钱通过各类型基金、投资机构都有持仓——这总可以卖了吧。
第一天的时候可以,俄罗斯股市直接暴跌,不管怎么样好歹还能逃出来。
现在俄罗斯把股市关了
但是,很多人是买了包括俄罗斯、中国、巴西、越南等一系列资产在内的基金。
这总可以赎回了吧。
局势这么动荡,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看着都不靠谱啊,那就整体赎回吧。
比如有一个基金,全球新兴市场在配置,其中10%在俄罗斯。
现在俄罗斯股票卖不出来,基金持有人准备赎回。
作为基金经理他不能说:“要不您只赎回除了俄罗斯以外其他的资产吧”。
一来是这没法实现,二来人家之所以投资基金就是机构说了可以规避单个市场风险。
那么多人要赎回,基金公司感觉后面还有很多人要赎回,俄罗斯的卖不掉——只能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
显然。。。。。。港股和A股肯定是。
中概股虽然是美元计价资产,但是资产基本面以中国经济为主,既然不看好新兴市场国家,那中概股也得减。
由于你的投资人减仓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你已经做了操作,不过还是要考虑在新的环境之下,要不要做做调整?
目前你看到的大形势是美联储要加息,加息就意味着长久期(盈利在更远的未来)的公司估值要下降。暂时看不懂记住结论就成,加息周期对成长股和科技股影响更大。
所以第一反应是对科技股投入要变得更谨慎。
去年底到现在加息预期正在逐渐清晰,不光是中概股,科技公司都要降低持仓。
然后突发了2件事情:
俄乌冲突,肌肉记忆告诉你应该赶快避险,找美元资产是OK的,哪怕是联席汇率制的港币计价资产都不好使,就更别提A股那部分通过xx通持有的资产了。
这次对逆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多,看来得要选边站,从受到的欧美金融科班教育和经济教育出发,这波还得站在美国。
所以港股、A股先大量卖掉再说。
然而换成美元,可美元资产买什么呢?
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二件事情,中概股突然遭到了调查,5家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你仔细一想,这2018年懂王以来的事儿其实还没完呢,万一来个打击面扩大,真要是呼噜呼噜退市,那投资的股票就变成一级市场的股权了。即使律师和交易所给力,从美股变到了港股,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资产了。
资产性质都会变,投资者赎回我产品,我得喝西北风去,那不哭了。
所以中概股即使也算是美元资产,也因为更大的系统性风险悬在头顶,不得不买。
都是专业投资者,其实信息能力和分析能力不比外国同行差。
所以一开始感觉没那么强烈。
毕竟你背后的投资人不会像欧美投资人一样去降低新兴市场敞口、去要求赎回中概股资产。
你背后很多投资者是国内的公司或个人,策略还是跟欧美不一样的,或者说更有信心。
问题在于,去年跌了一年,前几年的浮盈少了问题还不大,进入2022年,很多基金开始浮亏了。
那么因为受不了亏钱造成投资人赎回,因为触达了基金减仓、平仓线,都会导致你必须卖出。
即使你知道基本面(比如港股)和股价关系,已经不应该再跌了,但是你必须还要减仓。
去年:哎?!中概股这么惨?——抄底;
过了一段时间:咋还跌?——砍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哎?!更低了——抄底;
过了一段时间:咋还能跌?——砍了;
去年年底到春节前:这些构筑平台了——抄底;
上周:................................
港股、美股市场和国内是完全两个定价体系的市场,像国内这种跌多了就会涨的逻辑可不是必然存在的。
当然,散户在这种下跌过程中,贡献非常小。
写这一部分投资者,主要是想提示一下,在目前行情里,不要仅仅根据价格来判断。
上面2个里面,提到了如何更好地寻找底部的方式,当下行情也许有机会,但普通人是真心抓不到的。
昨天有人试了,结果不太行,这还是专业机构去做的,难度可想而知。
以上,供参考
《外国公司问责法》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中概股的暴跌不要用金融战来解释。
中概股的暴跌是美国对中国发动金融战贸易战失败后,所必然会发生的。
互联网企业所涉及的很多行业,要么是是过度消费,要么是排他性消费。前者就是购物充值,后者就是打车买菜。这些服务行业于国计民生有毛的关系。
它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高的利润,在于犬力之前的纵容。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市场自然的成长。
当犬力不再纵容它,它的利润空间就不再自然而然的了,明不明白。
金融资本本来是刻意经营这些拆哪的互联网经济,大笔的融资,往里边砸钱,就是要构筑一个全方位的从吃喝到拉萨的生活场景大全,然后从每个生活场景里边抽成。
你们不是讲元宇宙吗?互联网经济就是元宇宙,元宇宙不过就是互联网经济的整体化呀,在这里边,连呼吸都要收费——它们,这收费是通过诱引实现的。
金融资本在拆哪的这套操作,有的完全实现了——阿里腾讯,有的做成了半成品——滴滴,有的才起步。
但是,这些东西,不管是继续存在,还是继续成长,都必须得到犬力的许诺——犬力许诺它们可以继续如此操作。
犬力必须对一条黏在眉毛上吸血的水蛭无动于衷。——这就是之前犬力所做的。
但是犬力现在怒了,怒了,明白吗?
当失去了犬力的许诺之后,不管是成品如阿里腾讯美团,还是半成品如滴滴,还是一些才起步的,全都失去了内在价值。
中概股本来就没有内在价值,中概股全都是活在犬力许诺之上的经济影像!
中概股的溃败不是拆哪的问题,是华尔街的问题。中概股的溃败,就是45年日本东北移民的大逃奔。难道你们能说,日本人要跑回日本了,东北土地要撂荒,工厂要停工,经济药丸了?
中概股的经济都是一些坐地收租的服务业,于国计民生有什么关系?
未庄上有两个大户,曹家和梅家。曹家大哥曹伯远病重后,由其弟弟曹仲近当家。伯远之前给儿子曹武衣留了几家店。
但在当家的仲近看来,曹家的产业,都应该是他的。于是对武衣的店,横条鼻子竖挑眼。武衣被压得难受,就去找梅家合作。
之前,梅老太爷觉得,这是好事啊,让庄上都看看,你曹家的子弟都得靠我梅家。但梅老太爷病重后,几个管事的儿子,都觉得曹武衣,是曹家派来的探子。防武衣就如防贼。
断了货源,武衣的店里,东西不断减少。武衣的窘境,也牵连到了未庄上的人:精细点的东西,买不到了;儿子成年要当学徒,武衣也开始推脱了。
但是,曹家附近的佃户、散工,喝了酒,谈起这件事,还是很开心的。平日被武衣的店短了秤的,先开骂。其他不太相干的人,也是真心的响应,毕竟,武衣这穿绸缎长衫的人,也有今天。
美国正在执行中美金融脱钩,意在中止中国企业通过美国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要发展必须要有资本融资,我国大量的优质企业如BAT等都是通过纳斯达克融资的。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实力最强的国家,中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美国自然要想尽办法阻击中国。不过也不用太担心,中国毕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单一市场,同时还有最大工业规模,经济硬实力就是如此,再者安全方面,中国的军事能力也没有国家集团能够挑战,中国出色的社会管理能力,能有效保障境内资本安全。美国搞金融脱钩,那我们只能建设自己的金融中心了,虽然很不舒服,但没办法了。
至于港股……还是算了吧。
猪会明白什么是资本吗?
中概股困局,就是因为过去很多年来大家认同的游戏规则可能有破产风险。
人类能发明金融相关的概念,例如货币、股票、基金等,人类也可以不承认这些东西。
金融这种事物,从来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大自然的物理法则,而是建立在人类这一社会动物“认同”基础之上。
所以就像是一头猪面前摆放一万元纸币,它不可能拿去花,最多只是吃进肚子里。
因为人类具有想象力,能够互相交流妥协,所以才会允许货币诞生,才能让一张纸具有购买力。
人类基于不同国家实力对比,过去认同英镑是硬通货,后来又说美元跟黄金绑定,再之后即便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人类的发明)破产之后,美元还是可以维持硬通货地位,所以全球主要跨国交易货币依然是美元。
即便有个别的人不同意,但无所谓只要美元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它就是具有价值的。
反之,诸如最近俄罗斯跟乌克兰开战后,人们就不认同卢布具有原有水平,那么卢布这张纸可能就会失去价值。
这就是目前全球都要面临的考验:过往全球化流动的资本,大家默许对它有保护,而现在格局动荡之后,谁也不清楚会不会某天就发生某个国家,某些地区集体不认账的情况。
包括西方国家近期对于俄罗斯资产各种没收政策,也都是放弃了过往的“默契”,不愿意维持表面上的游戏规则了。
事实上,我们对此应该早有心理准备才对,毕竟中美贸易战可比俄罗斯动手要早得多,之所以中美之间还没有完全撕破脸,也是因为彼此都存在大量利益纠葛,想要硬脱钩的成本太高。
但到了2022年的今天,甚至可以说从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相信无论中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跨国企业高管们,都要严肃地评估“硬脱钩”发生的可能性。
即便现在爆发世界大战的概率并不高,可当年一战因为萨拉热窝事件而爆发的概率又有多高呢?
当时怕是没有几个人能想到会搞成那个样子。
在这种担忧之下,中概股等同于随时可能处在“敌国”环境里,那么在投资者看来,任何能够对它的前景感到放心呢?
更何况,中概股很多都是涉及到公众数据安全的企业,咱们想想滴滴如果把数据全部泄露给美国的话,等同于中国相当多数人的出行信息被完全曝光,B站这种“小破站”背后,一样是有着海量信息的。
哪怕知乎都好歹说自己拥有上亿注册量,这不能不引发担忧。
所以,中概股就陷入到了“本国在管理层面有顾虑,会出台限制政策/美国那边投资者担心双方脱钩”的双重压力。
这种情况下,或许对于中概股来说,想办法从美国撤回来,去港股(大A估计不可能)上市,至少也算是比较理想的权宜之计了。
几年后,若是最糟糕的情况没发生,那么大家都OK,甚至还可以重返纳斯达克。
如果真的硬脱钩了,起码企业的家底还在,凭借自身拥有的市场份额,未尝不能继续苟下去。
撰文/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曾广 何畅
编辑/ 董雨晴
3月11日,当市场还没有从3月10日的暴跌中反应过来之时,中概股又遭遇了新一轮的血洗,百度、拼多多、哔哩哔哩、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等公司再次暴跌10%以上,阿里巴巴跌回8年前的开盘价,滴滴股价跌破2美元,一夜暴跌44%。
投资者已经不再呐喊“惊魂一夜”,一夜之后又一夜,市场信心正在跌入谷底。
连续两天的暴跌,不过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在资本市场惨烈现状的一个缩影。就在过去的一年里,美股和港股的中文互联网企业们,股价跌幅几乎都在50%以上,拼多多、快手、贝壳、哔哩哔哩等公司的跌幅甚至超过了80%。
曾经,中概股为美港两地资本市场营造着美妙的金钱幻影,许多公司股价甚至创造过百倍涨幅,为投资者带去了一个又一个的造富神话。如今神话终结,只剩下股价300多港元的腾讯、100美元的阿里、2美元的滴滴。
移动互联网十年,公司业绩翻了数倍,但互联网巨头们的股价却迎来了最便宜的时刻。
“十年白干了?”
2021年2月19日,那一定是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最无法忘记的一天。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百度、京东……如今所有叫得上名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都在这一天前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分别触及股价的最高点。
市值7万亿港元的腾讯、7500亿美元的阿里、3万亿港元的美团,市场乐观的情绪叠加着互联网巨头们的出色业绩,许多互联网大佬、基金经理、投资人们都相信,新老巨头们的股价会继续一路上涨。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扭转了想象,市值腰斩成了互联网巨头的新归宿,暴跌80%以上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即便是京东这一类被认为是最抗跌的企业,股价也在过去两天内跌去了25%。
8年前的2014年,4G网络的普及开启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流量红利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得以拥有全新的市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为他们寻求赴美IPO奠定了基础。当年共有15家公司在美国敲钟上市,募资额达304.52亿美元——阿里巴巴拿下了其中的82%。
当年6月,阿里巴巴向SEC提交招股书,招股书披露,2014财年阿里巴巴总收入525.04亿元,利润234.04亿元,全平台GMV1.68万亿元,活跃买家数2.55亿。
八年过去,阿里巴巴的营收翻了10倍以上,GMV翻了4倍以上,活跃用户数翻了5倍,在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75%的前提下,利润规模依旧接近2014全年。然而戏剧性的是,现在阿里巴巴的股价,却还不及2014年美股上市首日的开盘价。
即使是在2021年4月遭遇182.28亿元的反垄断罚款,相信也不会有投资者能预料到,阿里巴巴的市值会跌到不足2400亿美元。
阿里巴巴不是个例,就在过去一年中概股的这一轮回调中,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股价”层面几乎化为乌有。
中国互联网的另一个巨头代表腾讯,其处境也不遑多让。2021年2月,腾讯股价触及750港元的高点,如今却重回300港元时代。
2021年腾讯股价腰斩的背景,是2021年上半年收入达2736亿元,同比增长23%,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经营盈利856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季度总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3%,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营盈利408亿元,同比增长7%。
和遭遇反垄断危机,同时被京东、拼多多威胁,还有抖音快手搅局的阿里相比,腾讯的主营业务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至少从盈利情况来看,腾讯依旧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赚钱的公司,但同样似乎无法继续获得市场青睐。
相比于两大巨头,国内最近十年崛起的新巨头们,一个比一个惨。
拼多多——阿里巴巴最强大的挑战者,2021年2月其股价最高触及212.6美元,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如今其股价32.13美元,市值仅剩400亿美元。
拼多多股价暴跌80%以上的背景,是依旧维持着收入的高增长,是最具活力的电商巨头,其第三季度营收甚至达到了215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16.4亿元——连续两个季度取得盈利。
美团——本地生活赛道的王者,2021年2月股价最高点460港元,市值突破3万亿港元,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值第三的巨头,如今股价却跌至135.4港元,市值仅剩8308亿港元。
滴滴——全世界最大的网约车巨头,2022年3月11日,股价暴跌44%,股价收于1.89美元,市值仅剩91亿美元。2021年6月30日,滴滴赴美上市,首日股价高开27%,市值一度突破800亿美元。
更多的故事是,老牌三巨头之一的百度——暴跌66%,Z世代的弹幕网站哔哩哔哩——暴跌87%,国内最大的音乐巨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暴跌89%,长视频的代表网站爱奇艺——暴跌90%,短视频两大巨头之一的快手——暴跌84%。
暴跌的股价,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巨大转变,相反,大部分公司在过去几年几乎都保持着较为稳健的业绩增长,一些曾经烧钱亏损的巨头甚至首次学会了挣钱,例如拼多多,2021年第二、三季度首次实现并连续保持盈利。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一批新经济公司,在互联网巨头们股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互联网大佬、投资人、基金经理纷纷为他们站台,众多券商和投研机构在研报中写道“基本面良好”“业绩增长强劲”“盈利能力稳健”,众多基金经理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抄底、加仓。
但是当投资圈大佬、基金经理们一边扒财报,一边分析企业经营如何健康、现金流如何良好的时候,却发现曾经那套行之有效的价值投资逻辑,在这一场危机中失效了。
(图源:视觉中国)
失效的常识
在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巴菲特在投资行业的崛起,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成为众多投资机构、基金经理和个人投资者们的投资圣经。该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围绕企业的内在价值波动,长期来看有朝着企业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
基于以上理论,价值投资者一般认为,人们应该以合适的价格购入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企业。这种投资方式最重要的两个要点是:以低价或者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而不是以高价买入;购买优质企业的股票,并长期持有。
以价值投资的理论来分析过去一年的中概股,毫无疑问它们会是最优质的投资标的:业绩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强劲,并且在股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价格足够便宜。
但也正是基于这套理论,众多大佬都在中概股的投资上栽了跟斗。
2021年第一季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首次买入阿里巴巴,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季度,芒格持续加仓阿里股票。2022年1月,查理·芒格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公布的四季度文件显示,芒格将阿里巴巴的持仓数量增加了99%,是其前三大重仓股。
在2月17日Daily Journal的股东会上,查理·芒格表示,阿里巴巴是让他感到舒适的投资机会:“我觉得阿里巴巴非常有竞争优势,哪怕是在竞争激烈的零售领域,也极具优势。”
2021年下半年,被称作是“中国巴菲特”的段永平也在中国互联网公司股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入场,接连抄底了阿里、腾讯和拼多多的股票。
2021年8月,段永平在抄底腾讯时公开表示“再跌再多买点”,2022年2月28日他在雪球表示“低过我上次买的价钱了,那明天再买点”,3月8日在雪球回复网友时他进一步表示“我计划每掉10%加一次仓”。
国内第一位管理千亿主动权益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坤,2021年第四季度同样选择重仓中概股。在张坤管理的四只基金中,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优质精选和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只基金均将腾讯控股作为第一大重仓股。在主要投资港股的易方达亚洲精选中,张坤除了继续将腾讯作为第二大重仓股以外,在其前十大重仓股中还有京东、阿里、美团三大互联网巨头。
在2021年的四季报中,张坤表示,经过去年的估值消化,一部分优质企业的估值已经具有吸引力,未来3-5年内,企业的业绩增长大概率会投射到市值增长中。
作为最看好中国市场的基金之一,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最近公布的第四季度持仓显示,其大幅增持了阿里、百度、拼多多、京东和蔚来汽车,同时清仓了亚马逊、奈飞和甲骨文。
而作为2021年这一轮下调行情中最抗跌的中概股之一,京东则进入了华人顶级投资机构高瓴的十大重仓股之一,在其持仓中排名第六。
不仅投资者看好价格便宜的中概股,就连企业自身也被市场反映的价格所吸引,腾讯、小米都在大手笔回购自家股票。去年一年小米回购了自家84亿港元的股票,位居港股之首,腾讯截至2022年1月11日,累计回购公司股票787万股。
然而现在来看,这一轮回调显然已经超出了基本面所能决定的范畴,随着SEC《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逐步落地,基本面之外的因素正在深刻影响着中概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3月12日,在历经了又一个惊魂夜后,FT中文网专栏作家周掌柜在社交网络上感慨道:“之前对百度、阿里等中概股的判断过于乐观了,深刻检讨一下。现在已经出现了背离公司价值的做空式下跌,存在金融战因素。客观讲,即使公司业务增长也存在股价继续下跌的可能性。”
梅花创投创始人合伙人吴世春则感慨“从业创投市场十年,本想好好做点小买卖,天天被拉着见证历史......就很离谱。”
截至3月11日美股收盘,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下跌10.18%,刷新2008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图源:视觉中国)
惊魂后的操作
魔幻的走势之下,亏损的故事实际上在过去一年来已经多次上演。
2021年3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加上“双减”政策的推出和电子烟政策监管的加强,中概股应声而跌,以高杠杆重仓中概股的韩裔对冲基金经理Bill Hwang仅2021年3月26日一天,就爆仓亏掉了150亿美元,这可能也是个人投资者单日亏损的最高纪录。
更普遍的糟糕情绪发生在最近几日,3月10日晚间,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SEC认定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为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理由是后者使用未经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审查的审计机构,这也成为了本次中概股上演股价暴跌“惊魂三日”的关键导火索。
投资者们的亏损也进一步加剧。
滴滴的股价已跌至2美元以下,市值约为89亿美元,最大股东软银损失惨重。此前有报道称,软银共向滴滴投资了120亿美元,按照20.1%的持股比例,目前其所持股份价值仅剩17.89亿美元。
跌跌不休之下,一边是清仓,一边是加仓。犹豫是否割肉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比如“主业炒股,副业写书”的作家紫金陈就在雪球发文,称自己要少量加仓中概股。
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看,逆势抄底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只是巨头的操作各有不同。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在2021年第四季度持续增持中概股,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的增持幅度均在30%左右,百度和蔚来汽车也在增持之列。
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格外青睐新能源汽车,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其对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增持幅度分别为363%和455%,却清仓了阿里巴巴和B站,尽管如此,其前十大重仓股中依然有6只为中概股。景林资产则在清仓教育股的同时,大幅抄底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Boss直聘、哔哩哔哩,增持幅度分别为182%、67%、35%、56%、30%。
当然,与抄底操作同期在进行的,是更多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在商讨应对的策略。
具体而言,SEC以上市公司提交的2021年年报为基础进行审核和判断,如果连续3年被列入识别清单,理论上将面临退市处罚。此次被点名的五家公司或因首批披露业绩而最先遭遇审查。中金互联网相关研讨纪要中提到,本次事件并不突然,只是前期市场已预期事件的进一步落地,后续预计其他中概股公司也会步其后尘,可能会对本身脆弱的板块造成进一步压力。
在其看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是地域性风险,难以避免。如今,中概股公司个体的主要应对方案大概有两种:一是考虑在其他交易所上市,以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为主,将主要交易地迁移至其他交易所,从而对冲美股退市风险;二是私有化退市。
易方达基金针对其管理的易方达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ETF,也对投资者们表示,在极端情况下(如美股ADR被迫退市),基金可通过将所持有的美股ADR转换为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股票等手段,以规避美股ADR退市风险。
当然,这也给后续更多公司提了醒。今年以来,Keep、粉笔科技等公司先后递交赴港上市申请,意在募资。而刚刚以介绍方式在港上市的蔚来汽车,比起募资,更在意“安全”,其透露,目的是为公司投资者提供备选的交易地点,缓释地缘政治风险,扩大投资者群体。不过,蔚来汽车上市首日即破发,尽管除了公司的发展状况,股价与多重因素相关,但其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想象空间的预期,在这一时间节点,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
3月11日,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此前已多次就《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表明过态度。“我们尊重境外监管机构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加强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精神,愿意通过监管合作解决美方监管部门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问题,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此外,回复中还提到,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持续与PCAOB开展沟通对话,并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前述中金互联网相关研讨纪要中的解读,即理论上只要在2024年第三次被识别之前、在相关中概股公司被退市和禁止交易前,都有幹旋余地。
而在此之前,看着绿油油的数字,多数投资者不知道应该抄底还是割肉,焦灼而迷茫。“因为不知道现在是在半山腰还是已经到底了,心想那就再坚持一下吧,等待的过程也是煎熬的过程。”一位投资者说道。
当欧美世界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承诺当成废纸,
连瑞士这个世界资本中心,都撕下了戴了数百年的“永久中立国”的假面具,
现在整个欧美世界都在疯狂“猎巫”,直接冻结、大肆没收俄罗斯公司、俄罗斯公民、俄裔商人的所有相关财产,
其种种歇斯底里、匪夷所思行径,已经一次次突破世界贸易体系的基本底线之时,
一切植根于旧有世界贸易体系的规则,眼看即将不复存在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欧美资本在国内市场的信心;国内企业在欧美市场的信心,又怎么可能一如既往?
说句实话
基本面派套住也就算了
技术面的,真不该被套住。太明显的长期弱势。
————————————————————————————————————
好了,滴滴不能回港股上市了,美国还要搞上市公司审查
中美硬脱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