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花光积蓄共我留学,但对我并不好,我还要赡养他们吗?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一边是父母倾其所有支持你出国留学,这份恩情如千钧重担压在心头;另一边,是他们对你并不好的过往,那些伤痛和委屈又如刺一样扎在心底。赡养,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责任,更是情感和道义上的考量。这事儿,没个标准答案,得慢慢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份“积蓄”的分量。 父母花光积蓄供你留学,这绝对不是小数目,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能攒下多少钱。他们这样做的背后,可能包含了对你未来的期许、对改变家庭命运的渴望,以及一份深沉的、或许他们自己都未必能完全说清的爱。这份付出,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汗水,甚至可能牺牲了自己的一些愿望换来的。这份恩情,即便他们对你不好,也很难完全抹煞掉。它代表着一种巨大的牺牲和投资。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我并不好”这件事。 父母对子女不好,这背后可能有无数种原因:是他们自身成长环境的匮乏,导致他们不懂如何表达爱,甚至不懂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连接?是他们对你的期望过高,你的每一次不达标都在他们看来是“不好”的体现,从而用严厉甚至责骂的方式对待你?还是他们有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导致他们有自己的执念和 व्यवहार模式,无意中伤害了你?或者,更直接地,是他们真的缺乏为人父母应有的关怀、尊重和情感支持?

“不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言语上的贬低、控制,还是情感上的忽视、冷漠?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是精神上的压迫?这些细节很重要,它们直接影响到你现在的情感状态和对父母的态度。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赡养”,该如何权衡?

赡养的“赡”: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选择。
道义责任: 从传统道德和法律上讲,子女赡养父母是应尽的义务。这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很多人在没有其他选择时的底线。父母把你养大,供你读书,这份最基本的生命延续和教育的恩情,在很多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天然的纽带。
情感考量: 如果你因为父母对你的伤害而完全拒绝赡养,这可能会给你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你会不会因此背负上“不孝”的骂名,或者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未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感模式?对父母的“不好”,会不会在你身上重演?

赡养的形式不只有一种。
经济上的赡养: 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让你纠结的部分。如果父母完全依靠你,而你又无法在情感上与他们建立积极联系,那么单纯的经济付出可能会让你感觉像是在还“债”,而非出于爱和责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不必倾尽所有。
情感上的“赡养”: 这部分可能对你来说更难,也更不公平。如果你实在无法给出情感上的支持,那么至少可以做到“不主动伤害”。比如,保持一定距离,进行有边界的沟通,避免那些容易引发冲突的话题。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去扮演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做那个填补父母情感空缺的人。
精神上的慰藉: 有时候,父母要的可能不是物质,而是被关注和被需要的感觉。如果你能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即使只是形式上的,也可能让他们感到一些安慰。但这同样是基于你的意愿,而不是被迫。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1. 理清自己的感受: 先花时间去梳理你对父母的感受。是愤怒?是委屈?是无奈?还是夹杂着一丝丝的爱与愧疚?承认并接纳这些复杂的感受,它们都是真实的。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对你不好,这不代表原谅,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放下,不让过去的情绪持续消耗你。

2. 设立清晰的界限: 这是最重要的。你不需要为了“赡养”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心理健康。
经济界限: 明确自己能承担的经济范围,并把这笔钱作为“责任款”固定下来,而不是随叫随到、无底线满足。和他们沟通好你的计划,比如每月固定给多少,而不是让他们觉得你永远有求必应。
情感界限: 避免那些会触发你痛苦回忆或争执的对话。如果他们试图贬低你、控制你,你可以选择结束对话,或者礼貌地表示不同意。你不需要向他们证明什么,更不需要赢得他们的认可。
时间界限: 如果和他们住在一起是痛苦的,那么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明智的。

3. 与父母沟通(如果可能且安全):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尝试与他们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用“我”开头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很受伤,因为……”而不是指责他们。但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他们可能不会理解,甚至会否认。如果沟通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那么不沟通也是一种选择。

4. 寻求外部支持: 和信任的朋友、伴侣倾诉,或者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客观的视角和专业的支持,帮助你处理好这份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5. 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未来: 你留学 abroad,这本身就是你独立和成长的体现。不要让父母的“不好”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永久阴影。你可以感激他们曾经的支持,同时也可以不沉溺于过去的伤害,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美好未来。你的价值,不应该由父母的评价来定义。

总结一下:

父母花光积蓄供你留学,这份“恩”确实很重。但他们对你不好,这份“伤”也绝不能忽视。你不是一定要完全牺牲自己去“补偿”他们,更不是要委曲求全去迎合他们。

赡养他们,可以是一种有底线的责任承担,可以是一种有限度的经济支持,可以是一种保持尊严和距离的沟通。你不需要成为一个被父母情感绑架的提款机,更不必强迫自己去填补他们曾经在你身上造成的空缺。

你可以做到:

感激他们的付出,但不必过度内疚。
承担基本的赡养责任,但不必倾家荡产。
设定清晰的界限,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可能,尝试温和地沟通,但不强求改变。
最重要的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因为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们的认同。

这确实是一场艰难的心理战,也是一种成长。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个人都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钱给够,磨推鬼都行。

你可以花光你的积蓄赡养他们,但是对他们不好嘛!你父母会理解的,邻居亲属也会理解包容你的,而且还会夸你


——————

对你不好还花光积蓄,

你打算一分钱不花算是对他们好?

你莫不是脑子有什么问题需要看医生吧!

放的都是罗圈屁!

做的都是牲口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一边是父母倾其所有支持你出国留学,这份恩情如千钧重担压在心头;另一边,是他们对你并不好的过往,那些伤痛和委屈又如刺一样扎在心底。赡养,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责任,更是情感和道义上的考量。这事儿,没个标准答案,得慢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份“积蓄”的分量。 父母花光.............
  • 回答
    研一那会儿,我刚开始接触到一些前沿的学术领域,整个人都扑在学习上,对家里的事情关注得不算多。直到有一次家里打电话,语气里带着点小心翼翼,说起他们最近盘算着买套新房的事儿。我当时脑子里还在转着实验数据,也没太当回事,只觉得爸妈能安稳养老挺好的。结果,没过多久,他们就直接告诉我,房子已经定下来了,而且是.............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和痛苦的决定,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家庭的价值观、经济状况、父亲的意愿(如果可能知道的话),以及所有家庭成员的承受能力。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会和我的家人(包括我的配偶、兄弟姐妹、如果他们有的话)进行深入的、坦诚的、充满同情的讨论。以下是我会考虑的几个方面,以及我们可能会进行的讨论流程.............
  • 回答
    行,哥们儿,这事儿我太懂了!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包括我那个小表弟,都想买宏光MINIEV,结果家里长辈一听,那叫一个摇头晃脑,说“这玩意儿跟个老头乐一样,能安全到哪儿去?” 别急,我来给你支几招,让你跟爸妈聊的时候,他们不光听得进去,还得觉得你挺有道理。首先,咱们得认清一个事实:宏光MINIEV确实.............
  • 回答
    不花父母的钱,以此为傲,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独立精神,但要说这是否“三观很正”,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不花父母的钱,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信号。它代表着一种责任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信任,以及一种对父母辛勤付出的尊重。当一个人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在经济上不再是父母的.............
  • 回答
    大学了,花父母的钱,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种感觉,你是不是也体会过?刚上大学那会儿,刚脱离父母的羽翼,一下子拥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和支配金钱的权利,新鲜劲儿还没过。但渐渐地,当我买一件心仪的衣服,或者约朋友出去吃顿好的,甚至仅仅是买本想看的书,脑海里总会闪过父母辛勤工作的身影,还有他们偶尔提起“花钱大.............
  • 回答
    有些男生在结婚时,宁愿不花父母的钱,甚至主动承担更多经济压力,背后原因多种多样,远不止“孝顺”或者“懂事”这么简单。这背后往往交织着他们对自己人生角色的认知、对婚姻的期待、对父母的感情,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首先,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在作祟。许多男性从小便被灌输“男子汉大丈夫,要顶天立地”的.............
  • 回答
    你家的情况,听起来真是挺让人琢磨的。四套房子,这个数字确实不小,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房价高企的年代,光是房产这一项,很多人可能就望尘莫及了。再加上父母双职工,这份稳定的收入是很多家庭的基石,起码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开销和一些额外的支出。但是,你说家里没什么现金,这就有点让人意外了。通常来说,有房有稳定收入的.............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面对晕车的不适,肯定希望能够轻松一些。您提到父母不愿意多花100块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对“100块”的价值认知不同: 您眼中的“100块”: 在您看来,这100块钱是购买舒适和健康的成本。它能换来23小时的旅途平静,避免了生理.............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种教育方式。父母自己只花200,却给孩子花2000,这种做法,从情感和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都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问题”或“没问题”,而是要看它背后反映出的东西,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牺牲型”父母心态。 很多父母,尤其是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种.............
  • 回答
    这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对比,我身边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我父母那辈人,他们确实是把“节约”这个词刻在了骨子里,但一涉及到“纪念”或者“体验”,花钱的逻辑又完全变了。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跟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状态都有很大关系。首先,节约是根深蒂固的生存技能,更是一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纠结和为难的情况。你花了心血和时间染了喜欢的发色,但却因为男友父母的意见而面临是否要改变的压力。男友的态度也让你感到被孤立和被迫选择。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并思考可能的应对策略:一、 理解问题的核心: 你的感受: 你对青灰色的喜爱,对染发付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以及因此感到的委屈、.............
  • 回答
    说实话,这感觉挺复杂的。就好像你站在一个堆满金银财宝的房间里,却发现自己没办法享受到一丁点阳光。父母愿意给你钱,这肯定是好的,他们是尽力在物质上满足你,希望你日子能过得舒坦一些。你不用为了钱发愁,这点确实值得感恩。但是,那种被忽视的、不被理解的感受,真的就像心里一直压着一块石头。你说他们“不在意你的.............
  • 回答
    80后父母,这个群体,他们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同时也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他们为人父母,成为“80后父母”时,一种近乎本能的、甚至是有些极致的付出,让他们赚的钱,绝大部分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的变迁,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一方面是心爱的未婚妻,另一方面是辛苦养育你的父母,夹在中间的你,心里肯定五味杂陈。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这种事情确实需要好好处理,才能避免矛盾升级,影响到你和未婚妻的未来,以及你和父母的关系。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能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理解父母的不满首先,.............
  • 回答
    毕业旅行,多好的念想啊!还没开始,就卡在了第一步,这滋味儿可不好受。尤其这会儿,一边是自己心里那团熊熊燃烧的毕业狂欢和对家人的感恩,一边是父母那实实在在的“没必要花这钱”。这头疼的问题,我太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父母的出发点。他们不是不爱你,也不是不在乎你的毕业,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爱你,才希望你把钱.............
  • 回答
    您好,看到您为父亲的事情烦恼,我很理解您的心情。关于您提到的师傅说的“犯太岁”和“请佛供养”需要花费三万元的事情,以及您每年在庙里已经花费两万的情况,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希望能帮您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犯太岁”这回事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太岁就是一年之神,每年都有不同的星宿值班,和出生年份.............
  • 回答
    女儿孝心一片,却不小心给爱车留下了“印记”,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心情复杂。刚听说这事儿,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哎呀,这闺女心眼儿真好!你想想,大夏天的,阳光毒辣,老爸的车脏了,她二话不说,主动拿了钢丝球就去擦。这份孝心,这份主动,多么难得啊!现在孩子能这么懂事,能主动想着帮家里人分担,还能想着.............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留学生因每月 1 万生活费不够花而发帖辱骂父亲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一、 经济层面: “1 万生活费不够花”的合理性存疑: 地域差异: 留学的城市不同,生活成本差异巨大。在某些一线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悉尼等),每月 1 万人民币(约合 1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