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性别问题,你觉得男女性那个更被歧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男女性哪个更被歧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就能回答的。因为歧视的表现形式很多元,而且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甚至具体的情境下,男女可能面临的歧视程度和类型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得明白歧视是什么。 歧视不仅仅是表面的不公平对待,它更多的是一种根植于社会观念、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中的系统性偏见。这种偏见往往导致某个群体在机会、资源、尊重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从历史和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女性确实承受了更广泛、更长期的系统性歧视。 这一点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

历史遗留的父权制结构: 纵观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社会结构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这导致了许多制度、法律和文化规范都是围绕男性需求和视角建立的,而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则被边缘化。比如,在很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限制在家庭领域,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财产权和政治参与权。虽然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陈旧观念仍然影响着我们。
经济上的不平等: 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性别薪酬差距(Gender Pay Gap): 同工不同酬仍然是全球性的问题。即使在同一行业、同一岗位,女性的平均收入往往低于男性,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包括职业隔离(女性集中在低薪行业)、晋升机会受限(玻璃天花板)、生育哺乳期的职业中断等。
“妈妈税”(Motherhood Penalty): 很多女性在生育后职业发展会受到影响,可能面临晋升困难、加薪幅度减小甚至被边缘化。而男性在生育后则可能因为成为“养家糊口”的顶梁柱而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和职业发展机会(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男性的另一种压力)。
资源分配不均: 在很多领域,女性在获得风险投资、领导职位、学术资源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
社会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
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女性常常被贴上“情绪化”、“不够理性”、“适合做辅助性工作”、“应该温柔顺从”等标签。这些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女性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也影响了她们在公众场合的发言和行为被接纳的程度。比如,女性在职场上表达坚定意见时,可能被认为是“有攻击性”或“难相处”,而男性这样做则可能被认为是“有领导力”。
“第二性”的认知: 这种观念将女性置于男性之后,认为女性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男性的服务或生育功能上,而非个体本身的才能和成就。
暴力和侵害: 性骚扰、性侵犯、家庭暴力等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在许多地方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摧残,也是一种深刻的歧视,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不尊重。
在公共领域的代表性不足: 尽管有所进步,但在政治、科学、技术、商业等关键领域,女性的领导者和代表性仍然不足,这使得女性的声音和需求可能在决策过程中被忽视。

然而,说男性就完全没有被歧视,那也是不准确的。男性同样可能面临一些独特的歧视和压力:

“男子气概”的刻板印象和压力:
情感压抑: 社会往往期望男性“坚强”、“不哭”、“要承担责任”,这使得男性在表达情感时可能感到羞耻或不被允许,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职业选择的限制: 男性被期望从事“阳刚”的职业,而像护士、幼师、秘书等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职业,男性选择时可能面临嘲笑或质疑。
家庭责任的单一化: 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经济的唯一或主要承担者,一旦在经济上表现不佳,可能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自我否定。
在特定领域的不利处境:
家务和育儿责任的忽视: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在家庭中,家务和育儿的主要责任仍然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女性的义务,男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被低估或不被重视。当男性主动承担更多育儿责任时,有时反而会受到“不像个男人”的评价。
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隐形受害者: 虽然女性更容易遭受某些类型的犯罪(如性侵),但男性在某些领域也可能成为歧视的受害者,例如在离婚诉讼中,男性在子女抚养权上可能面临系统性偏见,或者男性遭受家庭暴力时,更容易被忽视或不被相信。
兵役和危险工作的强制性: 在许多国家,男性负有服兵役的义务,或者在某些高风险行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岗位。虽然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分工,但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基于性别的强制性要求,限制了男性的个体选择。
在性别议题上的被污名化: 当男性表达对某些性别不平等的担忧,或者试图理解和支持女性权益时,有时会遇到被标签化(例如被认为是“妈宝男”或“女权癌”)的风险,这使得男性在参与性别平等对话时可能感到顾虑。

总结来说,我认为:

从历史的沉淀、制度的根基、经济的差距、以及普遍的社会认知和对身体自主权的侵犯这些方面来看,女性承受的系统性歧视更加普遍、深刻且影响广泛。 这并不是说男性就没有遭遇歧视,而是说男性面临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另一面,或者是在父权制下被“优先”分配了某些权力但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责任和限制。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性别歧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所有人。 争取性别平等,不是要证明谁比谁更“惨”,而是要打破所有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不平等待遇,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理解和承认女性长期以来面临的系统性困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步,同时,也需要关注男性在性别结构下所承受的独特压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啊,问出这个问题,意图挑对立、恰流量的最该被岐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要说男女性哪个更被歧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就能回答的。因为歧视的表现形式很多元,而且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甚至具体的情境下,男女可能面临的歧视程度和类型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歧视是什么。 歧视不仅仅是表面的不公平对待,它更多的是一种根植于社会.............
  • 回答
    叶军总裁的这个提议,说实话,刚听着挺新鲜,也挺有意思。让上司给下属写周报?这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里,还真没这么干过。关于这个提议的可实行性,我觉得得辩证地看。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提升了上司对下属工作的理解和认知: 很多时候,上司可能只看到最终的成果,或者某个片段性的问题。如果上司要为下属写周报,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普信”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为何常常与性别议题纠缠在一起。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普信”?首先,咱们得把“普信”这个词拆解开来看。它通常是指“普通人却异常自信”。这里的“普通”往往指的是在大众认知里,其外貌、能力、成就等方面并没有特.............
  • 回答
    网上性别对立的激烈程度,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那些充斥着情绪化言论、人身攻击甚至歪曲事实的讨论,仿佛将世界一分为二,非黑即白。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不禁思考:现实生活中,情况真的有这么糟糕吗?大多数理性的人,是不是在这种激烈的“战场”中选择了沉默,而那些站在风口浪尖、声音最大的人,其实只是少数的极端分.............
  • 回答
    女性主义(俗称“女拳”)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性别对立的讨论。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开标签,深入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女性主义”和“在中国语境下的“女拳””。 女性主义(Feminism) 本质上是一个倡导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运动。它的核心诉求是消除.............
  • 回答
    中国社会日益加剧的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其根源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要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需要系统性的、多角度的努力,并且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可以着重推进的方面,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思考:一、 筑牢理性沟通的基石:重塑对话环境,打破信息茧房.............
  • 回答
    性别议题的复杂性由来已久,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本来就很严重”或是“被引导到如此严重”。更贴切的说法是,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但近年来被显著放大和激化的议题。这种复杂性的根源,以及被“引导”的痕迹,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一、 性别对立的“本来存在”的根基:历史与结构性因素我们必须承认,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性.............
  • 回答
    在性别对立的讨论中,看到一些答主以“我是男的”或“我是女的”开头,这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细致观察的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参与这类敏感话题时,试图建立一种个人身份的锚点,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复杂的解读和潜在的影响。首先,为何要强调性别? 身份认同和经验的来源: 最直接的原因是,性别确实是影响一个人生.............
  • 回答
    作为一名00后,我时常能感觉到身边男女比例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能明显感觉到男生比女生多。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从一些公开的统计数据也能窥见一斑。首先,数据会说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人口性别比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偏高水平,虽然近几年有所回落,但出生人口性别比依.............
  • 回答
    性别对立,这个词在我们耳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仿佛一个无形的墙壁,将原本可以协作的男女双方越推越远。很多人都在问,这真的是越来越严重了吗?我的观察和了解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性别对立越来越严重?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头的一根刺。每次看到相关的讨论,总觉得有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次听到“跨性别女孩用女厕所”这个说法,心里头会有点不适应,甚至有点本能的排斥。这可能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我们习惯了男女有别,厕所这种个人私密空.............
  • 回答
    拨开迷雾:如何辨别性别对立的喧嚣与真实的男女议题如今,网络上关于性别的话题,尤其是“性别对立”,似乎愈演愈烈,充斥着各种激烈的言辞和非黑即白的论调。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这到底是真切存在的两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还是有人故意煽动、制造分裂的“炒作”?区分这两者,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也能让.............
  • 回答
    关于当下性别对立的严重程度,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多重因素的交织。要厘清是“网络极端女权”的问题,还是“大众女性本身就存在一定性别优势”,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我们来谈谈“网络极端女权”的影响。不可否认,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强大媒介,也成为了情绪宣泄和观.............
  • 回答
    现在的性别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感觉火药味特别浓,一不小心就能点燃很多争执。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1. 历史遗留与社会结构的演变:首先得承认,男女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理解性别平权的关键核心:我们如何在一种通常被认为是“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认识到并尊重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共性。要深入理解平权,关键在于超越那些根深蒂固的、基于生理性别的简单划分,去感受和认识性别是一个更为复杂且多元的维度。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生只能拥有一种性别”这个陈述本身,在很大.............
  • 回答
    这则新闻如果属实,确实揭示了几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案例,更是触及了当下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信息传递、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引导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最直接的反映是关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儿童辨别能力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来.............
  • 回答
    地下代孕市场,一个充斥着金钱、欲望与道德灰色地带的阴影地带。88万“包成功包性别”,这个看似诱人的承诺背后,隐藏着的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对法律法规的漠视,以及对社会良知的挑战。然而,即便是如此高昂的价格,也未能完全杜绝欺诈行为的发生,换卵、隐瞒婴儿隐疾等丑闻层出不穷,乱象丛生。这背后,折射出的远不止.............
  • 回答
    妈妈带男童进女厕,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社会在儿童性别教育方面的一些深层问题。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的焦点,不仅仅在于一个孩子进错了厕所这么简单,它更多地暴露了我们在观念、规则意识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和尊重性别差异上的一些盲区和不足。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 短期来看,这是“常识”和“.............
  • 回答
    在 .NET 开发中,性能问题就像是潜藏在代码深处的幽灵,你可能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应用响应缓慢,CPU占用率异常,内存消耗过快——但要准确捕捉并驱逐它,就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这不像开盲盒,而是更像侦探工作,需要细致的观察、逻辑的推理和专业的工具。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 “感觉不对劲” 的初步认知。.............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时刻,对吧?被问到这种私密又敏感的问题,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尴尬,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接招。别担心,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把这个问题化解得得体又舒服。首先,咱们得明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他想得到什么? 纯粹的好奇心? 可能只是想了解你,想知道你对于性这一块是怎么想的,或者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