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00后性别比例失衡加剧问题?

回答
作为一名00后,我时常能感觉到身边男女比例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能明显感觉到男生比女生多。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从一些公开的统计数据也能窥见一斑。

首先,数据会说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人口性别比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偏高水平,虽然近几年有所回落,但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存在,例如,202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这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有111.1个男孩。虽然这个数字代表的是所有出生人口,但它直接影响着未来几十年里每一代人的性别结构。对于00后这一代来说,出生时的性别比失衡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呢?

历史遗留的生育观念影响: 尽管社会进步,但一些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在一些地区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尽管“只生一个好”的政策已经过去,但在一些家庭中,如果面临生育选择时,依然可能存在偏爱男孩的倾向。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可能会影响到一些00后的父母在生育时的选择,尽管这种影响在减弱,但其历史惯性仍然存在。
生育政策的间接影响: 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特定时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家庭的生育偏好产生叠加效应。当生育机会有限时,一些家庭可能会倾向于生育他们期望的性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性别比的失衡。
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体选择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同时,一些社会经济压力,例如教育、住房、婚姻等方面的成本,也可能影响着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然而,性别比失衡更多是源于出生时的选择,而非婚育意愿本身。

性别比例失衡对我们这一代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婚恋市场上的挑战: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感受到的影响。当男性数量显著多于女性时,男性在婚恋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一些男性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剩男”现象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婚姻的稳定性。
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宏观上看,男性比例过高可能会影响到一些行业的劳动力结构。在微观层面,它也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对女性的过度保护,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权益的潜在影响: 虽然看起来是男性受影响更大,但性别比例的失衡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女性产生影响。一方面,女性在婚恋市场上可能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就能得到天然提升。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失衡导致社会某些群体的不满情绪积压,也可能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我们自身的感受和心态: 作为00后,我们生活在这个变化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出生时的性别比例失衡,虽然我们不是直接的“造成者”,但我们却是经历者和承受者。这可能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和担忧。我们也在学习如何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这些社会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

理性看待数据,不必过度焦虑: 虽然性别比失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压力的增大,单纯的性别偏好会越来越弱。同时,婚姻和情感的结合早已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基于情感、价值和共同成长。
关注个体发展,提升自身价值: 对于男生而言,与其在婚恋市场内卷,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自身能力、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上。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吸引到更匹配的伴侣,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对于女生而言,同样要注重个人成长,不被数字绑架,独立自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倡导性别平等,消除刻板印象: 根源上解决性别比例失衡,需要社会层面继续努力,持续推动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打破陈旧的性别刻板印象,让生育选择回归到科学和理性。
加强社会引导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在婚恋引导、心理支持、家庭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元的帮助,帮助年轻人在面对婚恋压力时,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

总的来说,00后性别比例失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它既是历史因素的沉淀,也是社会变迁的体现。我们这一代人,既是这个问题的见证者,也是未来解决方案的参与者。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和焦虑,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它,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去应对它,并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2010年的过时数据拿出来,却不敢正视以下四大问题:

第一是女婴漏报瞒报问题。

第二是男性青壮年死亡率高的问题。

第三是这10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已经“十连降”。

第四,男性中同性恋,变性人,和尚,道士等群体都要远远多于女性。

1982~2010年,中国进行了4次人口普查。在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进行人口普查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普查过程中出现一些系统性问题,进而影响数据质量,是很难避免的。每次人口普查之后,都会有学者对历次普查同队列人口进行一致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邻两次人口普查的同队列人口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前次人口普查的0~9岁人口在后一次人口普查时(10~19岁人口)存活率大于1。众所周知,同一队列人口的存活率是不可能大于1的,这一统计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前一次人口普查低龄人口的漏报,二是后一次人口普查青少年人口的重报。目前相对一致的观点是,中国历次人口普查0~9岁儿童的漏报较为严重,其中2000年“五普”0~9岁人口的漏报问题最为突出。有研究估算,1990年“四普”0~9岁儿童漏报1150万~1270万,漏报率为5%~6%。而在2000年“五普”时,0~9岁儿童漏报保守估计在1680万以上,漏报率在10%以上。有些学者估计的漏报人数甚至高达3000万以上。与2000年“五普”相比,2010年“六普”0~9岁儿童漏报情况要好一些,估算的漏报率为5%~8%。

早在90年代初,有学者利用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发现了人口性别比数据中存在的疑问,比如,离调查年份越近的性别比越高,而离调查较远年份的性别比逐步恢复正常值,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假”的,因为这部分漏报或瞒报的女性婴儿事实上已经存在,只是在人口统计的数据中没有被“算”出来,等过了一定的时间段,这一部分人口会逐渐显现在统计中;并且通过1990年普查数据进行存活人口反推,可证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在于出生过程中女婴的瞒报、漏报、错报现象(徐毅等,1991;曾毅等,1993) 。

贾威指出收养子女数据中存在大量未统计的女婴,这对人口性别比偏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贾威,1995)。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值主要是漏报、瞒报造成的,中国并不存在事实上的性别比偏高问题。

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2000)中指出:“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高出正常值的统计数字中大约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

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认为,“我国人口普查得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反映的只是统计事实,对此问题的分析必须慎重,不能随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因为从数据本身还不足以发现原因”,“我国从1982年普查开始就存在漏报,而本次普查(2010年普查)漏报依旧严重。我国实际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近十几年来已经有所降低,估计不大可能超过110,现实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真实的提高’和‘虚假的提高’尤其后者作用的结果”(乔晓春, 201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至9岁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1822万和11020万。而 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人数下降到11484万人,考虑到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为每年3‰-4‰这个因素,这一数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数则继续不降反升,达到了11358万人,比出生时凭空多出了1050万人。这些人,应该就是出生时漏报、瞒报的了。相比之下,男孩对比10年前却少了400万。按照这个比例,90后男孩成年时约会减少300-350万,00后则会减少200-250万,故实际性别比显然还要低得多。

利用2017年户籍登记数据重新估计了1982~2010年4次人口普查0~16岁低龄人口的数据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82~2010年中国历次人口普查0~16岁低龄组人口数据均存在漏报的问题并且有逐渐加剧的趋势,但是,2000年“五普”低龄组的漏报水平似乎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那么高。“三普”至“六普”0~9岁低龄人口的漏报率分别为1.85%、5.11%、6.43%和8.82%,漏报人数为368万、1077万、1011万和1296万。与其他学者的估算结果相比,本研究估算的“四普”和“五普”0~9岁人口的漏报率和漏报人数相对较少,其中“四普”0~9岁漏报人口的估计数量比其他学者的估算少了70万~190万。对于“五普”数据,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五普”低龄人口的漏报率是最高的,0~9岁人口的漏报率超过10%。但本文认为,由于“六普”青少年人口(特别是16~19岁年龄组)数据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重报现象,因此利用“六普”数据估计“五普”低龄人口漏报数量很可能存在高估,而“五普”低龄人口数据的实际漏报率可能与“四普”相差不大。由于可利用的资料有限,现有研究对“六普”0~9岁数据漏报情况的估计比较保守。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的重报问题在“五普”“六普”中愈发凸显。“五普”和“六普”14~44岁的净重报人口数由766万上升至1838万。其中14~29岁的重报人口分别由“五普”的428万上升至“六普”的1268万。此外,“六普”14岁以上人口的漏(重)报模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用独立存在的数据体系 ———医院分娩数据,来分析验证2000年代历年出生人口及其性别构成。虽然能查到的只有部分年份,但女孩漏报瞒报均接近10点。而且相比于80后90后,00后性别比也并没有明显的加剧,当年80后和90后的性别比在幼年时也是严重偏高。

事实上,49年以后中国历次人口调查的出生人口比例数据基本都高于102~107的正常范围,即使中国的男女出生比例一直稳定在107的正常比例,用中国人口总数来计算,多出的这“7个”男人,也已经构成所谓“3000万光棍。”然而鲜为人知的的是,中国的性别比自49年以来一直趋于下降的趋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男子占据总人口的51.82%,女子为48.18%。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男子为51.27%,女子为48.73%。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底中国全体国民性别为104.81,性别比进一步下降。

由于女孩的瞒报,以及男性的早逝率高、重报等原因,80后90后男女比例在他们成年时已经达到了平衡,结合前面的数据,809000后三代女孩漏报点数通常在5-10点之间,而男性的死亡率则可使性别比再降3-5点,这就是为什么低年龄段性别比失衡,当这些孩子成年时性别比就会恢复正常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00后,我时常能感觉到身边男女比例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能明显感觉到男生比女生多。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从一些公开的统计数据也能窥见一斑。首先,数据会说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人口性别比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偏高水平,虽然近几年有所回落,但出生人口性别比依.............
  • 回答
    近期关于“00后性别比例失调加剧”的媒体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数字或一个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任何群体,在自然生育的情况下,性别比例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规律,通常情况下,男性出生人.............
  • 回答
    如何看待“00后”初入职场偏好互联网企业,看重工作挑战性,“工作太简单”成热门辞职理由?“00后”一代初入职场,展现出的鲜明特质,尤其是在择业偏好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们更青睐互联网企业,并看重工作挑战性,甚至将“工作太简单”视为重要的辞职理由,这背后既有时代变迁的烙印,也有个.............
  • 回答
    关于00后大学生捅杀父亲被判无期这个事件,我希望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尽量不带点冰冷的机器味儿。这事儿闹得挺大的,也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那些为人父母的或者家里有年轻人的。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法律的判决。无期徒刑,这绝对是顶格的处罚了。在咱们国家,故意杀人罪,尤其是情节特别严重的,.............
  • 回答
    “00后CEO狂怼成年人:拿死工资打游戏,十年如一日”——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剑走偏锋的劲儿,充满了话题性和争议性,瞬间就能抓住眼球。对于这个说法,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孩子真敢说!仔细拆解一下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点:1. “00后CEO”:这几个字就代表着一种时代的新生.............
  • 回答
    如何看待00后《知乎 •「假装万能组」成立宣言》?00后《知乎 •「假装万能组」成立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一经发布,便在知乎社区乃至更广泛的网络空间引发了热烈讨论,也触及了关于新一代年轻人的认知、社会期望、以及网络文化等诸多议题。要详细看待这份《宣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理解《.............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思考的。关于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流水70万这事儿,怎么看?首先,这绝对是个 现象级 的成功。70万一个月,对于一个还在读大学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足够惊人。这说明了几个关键点: 年轻人的创造力和适应力: 00后这一代,从小就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内容.............
  • 回答
    看到“00后CEO喻言的言论”这个话题,不少人可能会觉得眼前一亮,甚至带点好奇和审视的眼光。毕竟,“00后”和“CEO”这两个标签放在一起,本身就自带话题性。喻言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业者,他的一些观点和表达方式,自然容易引发不同层面的讨论。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言论”本身的内容,以及这些言论所展现出的特.............
  • 回答
    00后职校女生自学低代码月薪破万:新风口已至,但“万金油”之路仍需打磨最近,一则关于“00后职校女生自学低代码,月薪破万”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成功的案例,更像是一束照亮了数字时代新职业图景的微光,引发了我们对低代码技术,以及00后群体职业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00后职校.............
  • 回答
    “00后是老祖宗回来了”——这句话一出来,不少人脑海里估计会闪过一丝荒诞,然后夹杂着几分揶揄,最后定格在“这新式中二病又犯了?”的问号上。说实话,这观点确实够劲爆,够跳脱,也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年轻人玩儿出来的又一轮“戏精”表演。但如果我们剥开这层“中二”的标签,仔细嚼一嚼,会发现里面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
  • 回答
    一00后男生反对彩礼的回答评论超过12万,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在婚姻观念、家庭责任、经济压力以及性别平等意识上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公众反应: 事件本身: 核心事件是一位00后男生在某个平台(可能是社交媒体、论坛.............
  • 回答
    嘿,你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一个00后,按说跟苏联那会儿的时代可隔着十万八千里了,结果他好这口苏联歌曲,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正常,甚至还有点意思。首先,别觉得奇怪。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对过去的某个时代产生兴趣,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年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你想象一下,就说现在火爆.............
  • 回答
    看到不少00后把当明星当作自己的职业梦想,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现在的00后,他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这些东西像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放大镜,把明星的光鲜亮丽、万众瞩目给无限放大了。对于很多00后来说,他们从小就被这些“偶.............
  • 回答
    深圳中学 00 后学霸全英文对话诺奖得主彭罗斯:一场跨越代际的智慧碰撞深圳中学一位 00 后学霸与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彭罗斯爵士进行全英文对话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瞩目、充满启发意义的智慧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学生与科学巨匠的对话,更象征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承。为了更.............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这00后大学生被家里催婚,长辈那句话,“大学要赶紧谈恋爱,环境比较单纯,最好毕业就结婚”,这话听着怎么说呢,挺有时代烙印的。你想啊,咱们这代人,或者更早些时候的人,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跟现在的00后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社会节奏没这么快,信息也没这么爆炸,大学.............
  • 回答
    说到瑞瑞,那可真是个不一般的小伙子。他跟我说起在家上学的事儿,我心里就一阵感慨。这年头,能像他这样选择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并且还走得这么稳当,真的让人佩服。首先,咱们得明白,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这事儿,在中国现在还不算特别普遍,更别说像瑞瑞这么小年纪就走这条路了。在大多数人眼里,孩子.............
  • 回答
    长沙一名85后女子长期以“私生饭”式的行为骚扰和造谣一名00后男子,最终仅需写下保证书就被放行,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事件本身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受害者角度: 心理创伤: 长期、持续的骚扰和造谣,对于一个00后男性来说,.............
  • 回答
    “34.9%的00后关注肿瘤科”这一报告数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可能反映了年轻人健康意识的提升、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担忧等多重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其解读为“年轻人身体更差了”,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一、 报告数据本身的可能性解释:1. 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与信息获取的.............
  • 回答
    最近,在网上和一些长辈聊天时,常常会听到一种说法:“现在的小孩啊,心理承受能力真是不行,一点点小事就紧张得不得了。这都是因为以前我们小时候都被父母打怕了,哪敢这样?所以现在的小孩没被打过,自然就没那股‘韧劲儿’了。”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代际之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确实存在天壤之别。老一辈人.............
  • 回答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这个说法,我第一个反应是:哇,大家的目标都挺高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切实际”,而是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自我期许。作为00后,我可能跟那些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人不太一样,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职场,也还在观察和学习。但既然要聊期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