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曝美国跨性别团体「操纵」儿童性别意识,11 岁美国女孩曾被诱导认同自己为男性,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这则新闻如果属实,确实揭示了几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案例,更是触及了当下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以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信息传递、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引导可能扮演的角色。

首先,最直接的反映是关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儿童辨别能力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来自媒体、互联网、还是社会团体,各种观点和信息都在以各种形式呈现给孩子。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尚在发展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强烈的观点或信息的影响。如果“操纵”这个词指的是有意误导或提供片面信息,那么这暴露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如何确保孩子获得的是全面、准确且适合他们年龄理解的信息的挑战。

其次,这涉及到社会团体在儿童教育和价值观塑造中的角色和边界。一些以倡导特定价值观或身份认同为目标的团体,在与儿童互动时,其动机和方式是否符合社会普遍接受的儿童保护原则?“操纵”一词暗示了一种非自愿或被动接受,这引发了对这些团体在进行性别意识引导时,是否充分尊重了儿童的自主性,是否采取了成熟的、非侵入性的方式的疑问。尤其是在涉及性别的敏感议题上,成年人需要极高的责任感和专业性。

第三,这让我们看到家庭在儿童性别认知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潜在的缺失。当一个孩子出现性别认同上的困惑或探索时,家庭的反应至关重要。家长是否了解如何与孩子沟通关于性别的问题?他们是否能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表达,同时也能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跟随外部的论调?如果孩子感到被“诱导”,这可能意味着家庭在这一方面的沟通和引导出现了真空,或者家庭本身对这一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存在不足。

第四,这触及了社会对于“性别”这一概念日益复杂化的认知和由此产生的张力。随着科学研究和人文思潮的进步,我们对性别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划分。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生理性别等概念变得更加多元和 nuanced。然而,这种复杂性在向公众普及,尤其是向儿童解释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团体可能出于积极的初衷,想要帮助那些可能感到自己与传统性别规范不符的孩子,但其方法和语言的选择可能在其他人群中引发担忧或争议。这反映了社会在适应和理解这些新观念时,仍然存在着观念的碰撞和调和的必要。

第五,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也反映了不同价值观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战争”正在儿童身上上演。在许多社会议题上,存在着不同阵论和价值观的对立,而儿童常常成为这些冲突的焦点。关于性别议题,尤其是在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着激烈的辩论。某些团体积极推动性别多元的理念,而另一些则对此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在这种背景下,将儿童作为信息传递的受众,可能就会成为某种价值观推广的战场,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这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福祉,以及他们作为个体的权利。任何关于儿童的成长和认知塑造,都应该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如果孩子感到被“操纵”或“诱导”,这可能对他们的自我认知、情感发展乃至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学校、家庭和相关团体,都应该审慎和负责任地对待儿童的性别教育和引导,确保其过程是健康、尊重和有益的。

总而言之,这则新闻所反映的问题是多层面的,它关乎信息传递的伦理、社会团体的责任、家庭教育的质量、社会观念的演变,以及最核心的,如何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理性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性别的社会建构嘛,老理论了。核心理论在于:“性和性别是社会建构的,这意味着它们是社会中人们创造和执行的,并不是根植于生物学。”

如果这种理论是对的,那么上面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既然性别是社会建构的,当然是可男可女,大部分女孩成了女性,一部分被引导成了男性,男性或者女性,取决于“社会建构”,而不是“生物学”。

平常我在知乎发什么几岁的小孩都在搞“性别意识”,大家“哈哈哈哈”,美国人真搞笑。

真的吗?如果大家觉得搞笑,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这不才八岁,青春期都没到,就有人建议吃“青春期阻断剂”了么?

为什么你们觉得这个东西就是美国的,就不会发生在中国呢?


user avatar

什么哪些问题?

这是人家的先进文化。

我劝你别管。

user avatar

啊,如果有人愿意给我钱,让我承认我是兔子都没问题。

但有人能诱导我爱上吃草吗?

user avatar

魔兽世界里有个种族“被遗忘者”,实际上就是洛丹伦人类王国的死者,被巫妖复活成半死半活的僵尸,作为一种军队入侵艾泽拉斯。

后来一部分僵尸摆脱了巫妖控制,得到了自由,就聚集成一个种族。

这个种族是无法自行繁衍的。

想要族群扩大,就得寻找其他办法。

具体办法就是:挖掘尸体进行“复活”。或者直接杀死活人,再“复活”成被遗忘者,甚至制造瘟疫,大规模杀死活人。

被遗忘者最初只是挣脱巫妖束缚,寻找一样的同类聚集在一起。随着力量壮大,形成了组织,他们就不再满足这样的生活了。

在活人眼里,他们是不正常的。在他们眼里,难道活人就正常吗?

我们不妨把话说的明白一点吧。

50年代,英国政府给艾伦图灵进行荷尔蒙“治疗”;现在,跨性别组织向孩子下手,试图人为“制造”出同类,好扩大自己的“族群”。

这两件事的性质完全一样,都是企图通过某种手段把“非同类”变成“同类”。

这个转化过程,都需要通过侵害他人自由,践踏他人的权益来实现。

在政府面前,图灵是弱者;在跨性别组织面前,孩子是弱者。

力量弱小的时候他们是被害者,力量强大了,就开始害人。

被害者与受害人,这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旦发生了这种转化,事情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了。曾经的善可以变成恶,曾经进步的会变成反动的,曾经被压迫的人可以反过来压迫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就像犹太人那样:他们曾经被纳粹迫害,后来却迫害巴勒斯坦人。

面对被纳粹迫害犹太人,我们就必须站在他们一边;等到他们扩建定居点,用坦克、飞机、炸弹对付巴勒斯坦人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是受害者,而是成了新的敌人。

所以,从来没有无条件的支持和无条件的反对。

我们要支持或反对什么人或者群体,不要只看他们的身份标签,也不要因为他们有了某种身份,就一概不加区别的支持或反对。

而是应该仔细看看,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user avatar

这是个非常好看的人类学观察实验,关于社会的自我纠正机制。当极端思想的突出部冒进以后,会被另一方极端思想的突出部伏击,一阵短兵相接之后,进退之间边界稍微稳定,极端思想各自占据一隅的偏狭地带,广大的中间地带依然是浑然不觉我行我素的吃瓜群众。

user avatar

真正的试图“诱导性别认同”的案例倒是真有,这是科学史上有个非常经典的残忍而违背人道的实验:

当初,心理学家、性学家Dr.John William Money(1921——2006)坚信,性别认同是后天培育出来的,一个男孩儿,如果从小就做变性手术,被当成女孩子养,到了青春期再服用一些激素的话,他就会100%认同自己是女性。

1966年,他拿了一个名叫David Peter Reimer(1965——2004)的男性婴儿做实验,后者因为包皮切割手术出了意外,阴茎致残。

于是在John Money博士的建议下,他的母亲让他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把他当作女孩来抚养。这个案例后来被John Money发表,并且在当时被视为相当成功的案例。人们认为这个案例是“性倾向可后天重塑”的重要证据。

但之后,Reimer从他在9——11岁之后开始对女性这个身份产生排斥,并不认为自己应该是女生,后来得知真相后更是如此。他从15岁之后开始以男性的身份生活,后来又接受了乳房切除和阴茎再造手术。(就和很多ftm一样)

Reimer公开了他的故事,来阻止类似的后天性别重塑行为。这个原本试图证明性别认同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实验,反而打了John Money的脸,证明了性别认同主要取决于先天。

2004年,Reimer因抑郁症、贫困和婚姻问题自杀。




有个来我这个纯科普帖底下送 的手表,给大家展示一下:

这个低XX指数的鼠标信奉反智反犹阴谋论,连基本的数理逻辑都不懂,居然敢来我这里送mare。

只要确定有严重失败、从根子上就有错的治疗方法,还需要什么统计?当然要予以否定。

难不成你还要准备学习你所敬仰的日本关东军某部队,做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

一个人因人祸产生的悲剧在你眼里就是个统计数字,那我祝愿以后全天下所有惨剧全都发生到其方和其方的户口本所登记的人的头上。比如其方的哈哈无爱だいどうみゃくかいり,其方的户口本上的奇奇无爱得たんのうがん,其方的巴阿桑车祸,其方的吉一桑尸变从坟墓里爬出来之类的。

也衷心祝愿其方所生的所有儿子都是mtf,女儿都是ftm。


你们这些鼠标之前口口声声反跨性别,怎么遇到一个货真价实的被强迫变性的可怜人,突然又支持起来了?你说你还有基本的逻辑和良心吗?


对了,你不是问我有没有学过概率统计吗?那我告诉你,我——你的Biological Father,恰好是数学专业的,你说我学没学过概率统计?

倒是你个半吊子小乐色,你估计连预测机器寿命该用指数分布还是高斯分布都搞不清,连卡方分布和t分布都搞不清。

你这种货色再G回学校修炼个20年,说不定有资格让我不佩服一下。现在来我这儿送 ,太早了!


似你这种人,也要谈什么“学过数理统计没有”,什么“污染互联网环境”,真个好笑,简直是自嘲完美,把人牙都笑掉了。就好比一个娼妇突然指点起薛定谔波函数来,并且斥责他人不够纯真一样。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啊!

除了跑我这儿送 什么都不会,你说你这人H着还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居然有人觉得美国媒体的道德水平比新京报高?

user avatar

虽然说后天的建构对性别认同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很多人的性别认同一开始也并不是那么明确的。

但是美国历史上是做过有关实验的,强行诱导一个儿童的性别认同只会对这名幼童产生巨大的心理性伤害。

以下内容引自维基百科-大卫·利马

大卫·彼得·利马诞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温尼伯,出生时名叫布鲁斯(Bruce),而孪生兄弟则名为布莱恩(Brian)。兄弟两个人在6个月大时,被医生发现有包茎的现象,因此在7个月大时做了包皮切割手术。1966年4月27日,泌尿科医生使用了非传统的方法“烧灼法(cauterization)”[来源请求]。但在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布鲁斯的阴茎被烧毁,且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复原。医生们选择不为布莱恩进行手术,而布莱恩的包茎也在没有手术的状况下自行改善[3]。布鲁斯的父母考虑到孩子未来的身心发展以及失去阴茎后的性功能,带他到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拜访约翰·曼尼先生。曼尼由于对双性人的领域有所研究,成为在性别发展以及性别认同方面等领域相当著名的一位心理学家。曼尼是“性别中立理论”(theory of Gender Neutrality)的强力支持者。意即,孩童一出生心理并没有什么性别差异观念,性别发展是受到后天的社会学习影响。利马夫妇曾在加拿大电视节目《This Hour Has Seven Days》看过曼尼到论性别中立理论的专访。他和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一群先天生殖器异常的孩童后,认为阴道的再造比起阴茎更有可能性(在当时,阴茎重建手术尚未发展)。因此,曼尼说服利马夫妇将布鲁斯当作一个女孩来抚养[4]。于是,布鲁斯在22个月大时进行了性别重置手术切除了睾丸。就这样,布鲁斯从一名小男孩,被改造成为一名女孩,并改名为“布兰达(Brenda)”。而约翰·曼尼则十年来每年固定访视利马家,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以及纪录观察结果。这个性别重置手术被心理学家认定为是一次验证试社会学习理论的绝佳机会,因为:
第一,利马兄弟为同卵双胞胎,而其孪生兄弟布莱恩,与布鲁斯具有相同的基因、相同的家庭环境,和相同的子宫内环境,是极好的控制组
第二,这个手术是第一次尝试将一名完全正常的男性孩童彻底改造成为一名女性。
曼尼博士强迫这对孪生兄弟摆出各种性姿势,包括“攻受[4]。事后,大卫沉痛地回忆这段过去,并表示他曾经被要求趴着,让布莱恩以后背体位的形式用胯下撞击“布兰达”的臀部[4],还被迫摆出诸如“正常体位”(missionary position)[4]等,并进行摄影[4],或是要求这对兄弟脱光衣服进行“生殖器检查”[4]。曼尼博士相信这种幼童期的的“媾交预演”(sexual rehearsal play)可以建立一个“健康的性别认同”[4]。此后数年,曼尼将利马的案例以“约翰/琼案例”(John/Joan case)之名发表,并将他描述成一件相当成功的性别改造案例,这个案例被用以支持“性别重塑可以在非阴阳人的正常人身上实施”的说法。曼尼写到:“这个小孩的行为完全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明显地和他孪生兄弟的男孩子气迥然不同。但根据曾在曼尼实验室的学生的说法,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后,曼尼每年仅访视利马家一次,而利马家也对实验室谎称实验的成功。 他的孪生兄弟布莱恩后来罹患了精神分裂症[5]。大卫从22个月大到他的青年期,都是由当时手术开于腹部的开口排尿,并且服用雌激素以促进胸部发育。后来,曼尼强迫他的家人必须让其接受安装人工阴道的手术,利马家庭断绝了与曼尼博士的联系。大卫·利马(布兰达)认为曼尼博士给的建议并不是治疗,相反地,是一种伤害。在失去与利马家族的联络之后,曼尼并没有发表任何有关这个案例的进一步研究,也从来没有承认这个实验是失败的。二十年后,大卫与约翰·科拉平托写下了对于曼尼博士的控诉-当他以“布兰达”的身份生活时,“她”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女孩。她被同侪孤立和霸凌。“她”不喜欢褶边的洋装,或是试图让她变得像个女孩的雌性激素。在她13岁时,“布兰达”开始萌生自杀的念头,并告诉父母如果再让他见到曼尼,他可能会选择自杀。1980年,利马夫妇告诉“布兰达”性别重塑的事实,以及内分泌学家心理医生所给予的建议。他们也在同一天告诉了布莱恩关于他的姐姐其实是哥哥的事实真相。
“布兰达”在14岁开始,决定以一个男儿身生活,并为自己改名“大卫”(David)。1987年,大卫接受了回复性别的手术,包括注射睾固酮乳房切除术以及两次的阴茎重建手术。1990年9月22日,大卫与珍·芳婷(Jane Fontaine)结婚,并成为妻子三名儿女的继父。
后来,性学家米尔顿·戴蒙说服大卫将自己的情况公诸于世,以阻止其他医生继续对其他幼童进行性别重塑的手术。1997年,他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戴蒙,并引起了国际间的重视[2]。12月,大卫的故事由约翰·科拉平托发表于《滚石杂志[6]。并在《性别天生》(As Nature Made Him: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Girl)一书中更详细的说明此一事件[4]

如果不方便去中文链接里看详细内容的可以看英文版:

user avatar

以前对LGBT感兴趣过,看过一些资料,后来没兴趣了,不清楚现在什么情况。不过想随便说点东西。

关于性少数人群的平权运动,国人有很多错误的认识。

第一个错误认识是,LGBT的平权运动是欧美绝对的政治正确。其实不然,今年是2022年,LGBT成为政治正确大概也就十年,没记错欧美几个大国同性婚姻合法大概是13年后,并且在当时都有很大的争议和阻力。再早十年,2000年左右,美国还有部分州,同性性行为是违法的。小布什2000年上台时也当着全球媒体抨击过同性恋。

如果了解了这些,又会有另一个错误认知,欧美同性恋平权运动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其实也不然,美国的同性恋平权运动大概是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在七十年代有过一个高峰,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挺高的。

美国有部电影《米尔克》(Milk),讲的是美国第一个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政客米尔克的故事,他后来被人枪杀,就是七十年代末的事。这部电影拿了当时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剧本两项奖。电影里,米尔克被塑造成了一个孤独的先驱者的形象。但其实,如前面说的,米尔克的时代,人们对同性恋没现在人想象的保守。当时和他一起竞选的另一个人也是同性恋,而且枪杀他的人也并不是因为反同。

所以,同性恋平权运动,在八十年代前是有个小高潮的,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仅是最近的事。这点不光很多国人不清楚,貌似外国人也不清楚,以前见过一篇外国人的文章专门介绍过这段历史。

那中间发生了什么呢?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答:艾滋病爆发。

过去国内的艾滋病教育宣传对男同性恋是非常隐晦的。往往大段介绍三种传播途径后,就最后提一句同性性行为也能传播艾滋病。(小时候同学间还疑惑过,不是说接吻不传播吗?当时以为同性性行为就是男的和男的亲嘴。)但其实,在美国,艾滋病和男同性恋是高度关联的,最初艾滋病高发的人群就是美国的男同性恋群体。并且,很快成为了宗教团体攻击同性恋的工具,大概就是说艾滋病是上帝的惩罚。因此,在八九十年代,平权运动陷入了低谷。有意思的是,九十年代中期,鸡尾酒疗法问世,艾滋病开始好转,也是差不多这时候,平权运动开始重新复苏。

艾滋病爆发这件事,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促进了LGBT的诞生。简单的说,就是由于艾滋病的打击,性少数人群的中坚力量男同性恋备受打击,这时原先比较边缘化的女同性恋牵头,拉拢了双性恋和跨性别,于是抱团有了LGBT。

插播一下,有个结果可能和这段历史有关:就是LGBT中,L排在第一,而不是习惯上的G,可能是女同牵头的结果。

那为什么之前不更早抱团呢?因为LGBT内部本来是有矛盾的。

首先是男同和女同的矛盾,男同更在意性,而女同更在意感情。所以男女同争取平权的思路不一样,男同是坚定性取向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毕竟对着女人硬不起来就是硬不起来。而女同更重感情,于是女同的话语便是,爱情是自由的平等的,也就是更政治更白左的说法。现实中,貌似男性性取向的稳定性确实是比女性要高。比如,中国的李银河,就是丈夫死后,在同性的追求下,在一起了。总之,同性恋平权是有两套主要话术的,一套是性取向天生,不可改变(进一步就是基因决定论),一套是爱情自由,真爱无罪。这两套看似矛盾的话术现实都有,原因就是人群不同,比如国内的话,真正的男同会持第一种,而腐女群体更多是持第二种,于是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一些gay对腐女不领情,觉得她们在帮倒忙。

第二套话术显然对于真正的男同性恋是不利的,一来当时男同性恋的一个困境就是同性恋治疗,如果不否认性取向不是天生的,是可改变的,那自然就有治疗的机构,往往是基督教团体弄的,治疗方法嘛,可以参考杨永信治疗网瘾。记得2010年左右有个新闻,是国外的一个反同组织首领出柜,并声称性取向无法改变。当时国内是把这个新闻当成个搞笑新闻的。其实反映的现实就是,国外是有很多"扳直"同性恋的团体组织的。另一点,当初男同性恋确实生活作风很乱,所以艾滋病最早爆发在男同群体里。鼓吹爱情的话似乎没什么底气。

其次,男同对于双性恋和跨性别也是不以为然的。很多男同性恋不承认双性恋的存在,是持直弯二元论的,觉得双性恋就是深柜。对于跨性别,也不赞同,并觉得跨性别会给同性恋抹黑,给同性恋带来娘娘腔的印象。

总之,男同性恋是倾向于持性取向天生论的,因此对于LGBT的另外三个,其实是有排斥的。

LGBT出现后,至少出现了两个风气吧,一个是性取向开始不断细分,比如后来又有LGBTQA,还有更多的版本,以至于有些东西西方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啥。另一个是,对自由平等的强调开始越来越重,也就是越来越白左。

……

已经好几年没关注过LGBT了,现在也不关心了,今天看到这个新闻,有点感慨,想当初如果不是艾滋病爆发造成的连锁反应,跨性别可能没这么快走到前台吧?

user avatar

各位别光看标题,看内容。

能不能后天【操纵】儿童性别认同,不是这件事最重要的部分。

就像一次性质恶劣的人体试验,最关键的是你该不该拿人做试验,而不是该试验会不会有成果。


这件事核心问题是,这个老师根本没有做出“帮助”的行为,而是作为直接给学生下定义。人家跟老师说自己是双性恋,结果老师找个机会宣布这女生其实是一位男性。直接把人家孩子都吓着了。

其实尽管如此,这位家长也没太在意。

直到去年看到扒这类组织的文章,发现老师正是其中一个组织(UBU)的头目,其招募手段之一是偷看学生的浏览记录,决定是否邀请参加活动。

这件事的核心不在于性别认同是先天还是后天,核心在于怎么有这样的老师,怎么有这样的手段。你论证了半天这东西是先天的,后天洗脑毫无意义。那巧了,这些邪路中人,本来也没打算帮助你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谁管你弯不弯?直不直?是男还是女?

这不是什么正经的组织,教师也极其缺乏职业道德。突然替别人下定义的样子,也不像是解决困惑,而是制造困惑。

起初这个母亲本来还以为自己的女儿是天生双性恋,可当看到她的老师其实是这种人的时候,就开始怀疑本来的双性恋性取向是不是也出于自由意志了。这给人的感觉就,就像是一种违反了程序正义的审判,像是见到了被污染的证据源头。

你给这位母亲讲,性别认知是先天的,有用吗?人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遭受一个正经试验的副作用,而是被一个邪教骗了,性取向没一个是真的。你咋办?插着腰往那一站,今天就要教育教育受害者?这个姿态对吗?你是站在哪边的?

当这组织的公益性质被传销特质所取代的时候,我不认为有讨论“性别意识是否能被操纵”的必要。

所以注意你的初心,一般来说为了同情lgbt,想表达性别认知是天生的,是处于对弱者的同情。在这件事上,要仔细看发生了什么,千万不要成为加害者的帮凶。

user avatar

不要拿基督教式的保守直接来套华夏世俗式的保守好吧?

我作为十四亿总保守中顽固分子,在反对女权的同时,从来没觉得LGBT群体有任何问题呀。

一个人自我认同是什么性别,喜欢什么性别,关我什么事?只要他们不妄图借助身份建立凌驾于我头上的特权,那我对待他们和对待其他人同样不会有任何基于身份的其他认知。大家和平相处就好了嘛。

龙阳君,韩嫣,东方不败,贾宝玉这在华夏文明叙事中都不算完全的负面人物啊,张岱直言好娈童也没人喷他呀。

基督教造的孽我们不背好吧。

user avatar

1,性别认同,与其他的价值观认同一样,可以被诱导重新构建,甚至记忆都可以被重新构建。

2,《纽约邮报》名声不太好,跟澎湃、财经和新京比的话,都不如,所以这个报纸的新闻,先看看,别当真。

3,在现实中,一些国家,确实有逼迫或诱导儿童改编性别取向,从而以此谋利的先例。

4,LGBT这种“先进”的思潮,国内应使之低调,先观察国外几十年再说吧。

5,应绝对禁止LGBT团体在学校进行宣传。

user avatar

首先声明,我不打算讨论此次事件的真相,也对跨性别人士没有任何的理解与尊重,仅仅是想讨论此类事件的共有模式。

==========

让我们把这则新闻的某些文字盖住看一看:

来自于****的一位母亲向媒体透露,她的女儿被老师*****。最初,女儿只是****,可是老师却****,母亲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不仅置之不理,甚至警告母亲试图掩盖。最终女儿****。

现在眼熟吗?

同样的格式,你在“教师猥亵女生”“之类的爆炸性新闻里看到多少次?这一次只不过是把施暴方换成了白左派系的性别平权者而已,一个敢说的母亲,一个敢发表的平台,然后就是一条大新闻。至于谁是新闻的主角,这个就看政治风向,没有人永远能够幸免。

存在另一种解释:学生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甚至想到寻求解脱,到教师这里寻求帮助。教师尽可能的往积极的方向引导,鼓励学生从负面心态中走出来,但最后,父母强迫子女说谎,说“一切都是被教师操纵”。

完全可能是这样,但没有办法证实,除非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求助都录像录音留作证据。

下一次他们真的会这么做!

记得metoo运动吗?以女权之名发起,一堆女性站出来说“我曾经遭遇上司的性骚扰”,没有证据全凭一张嘴。这时候能幸免于难的是有准备的男性,每一次与女性下属见面一定要人陪同,否则就开门或者录像,甚至根本不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女性员工。当metoo运动让全美中年男性苦不堪言的时候,多少人会认同“绝对不给女性机会”的性别歧视观念?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此次事件之后,再也不会有教师对学生的困惑提供帮助。学生觉得自己有性别认同问题?回去找你的父母,我们不想操纵你;学生在校园受到欺凌?自行解决,我们不打算介入校园生活;学生卷入犯罪事件?报警,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这件事,自然也不用承担责任。

各位学生,请自立,没有人愿意“操纵你的想法”

user avatar

“我儿子好好的,自从玩了魔兽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