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年代,钢琴在中国是稀罕物,那时候,会弹钢琴的人是见过世面。
200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是稀罕物,那时候,十几岁能设计网页的人是见过世面。
2010年代,编程成了稀罕物,8岁能编程的小朋友在B站可以大放异彩成为网红。
2020年代,你的孩子如果没去过南极圈科考站、没在国际社会里当过义工都不敢抬头说自己是素质教育了。
发现什么规律没有?
而有钱人靠这种概念区分和固化阶层,让平民百姓追捧、内卷。
如果你一味追随富人们的游戏,以为“和他们一样”就可以挤进他们的圈子。那你就太天真了。
韩国最近很火的《鱿鱼游戏》就是这个意思。
你以为通过省吃俭用,让孩子按照富人们设定的规则终于「见了世面」——拿到了那只猪肚子里的钱财。
你很开心,以为好日子终于熬到了。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比赛结束,你只会面临两个结果:
1、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教育
2、富人靠穷人的内卷赚得满盆满钵,一边在VIP房间里吃着蛋糕看着你拼命,还要一边嘲笑脚底的这些人多么的愚蠢。
在“素质教育”的规则和内卷下,你省吃俭用拼命工作把孩子从补习班拉出来,一股脑塞进“素质教育”的市场。
最终,孩子仍没有多大进展,而你的钱包依旧月月被掏空。
钱,被谁赚了?
巧了,正是被那些要你带孩子“见世面”、“素质教育”的富人们给赚走了。
动辄几万块的自然教育夏令营,让孩子认识到了蚱蜢长什么样子;
那么送孩子去乡间劳作,知道稻田鱼米,就不是见世面了吗?
去南非做义工,看到了人间穷苦,实现了人生价值;
但这又比你和孩子收拾收拾家里的衣服,一起送到城市周边的中国贫苦农村有何区别?
每个月花上万让孩子学会了马球,人生重大的体验;
但百忙中抽出时间和孩子在楼下一起打半小时乒乓球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美妙之最?
什么叫「见世面」?
从我浅薄的认知看,当孩子的记忆中充满美妙、丰富的回忆,就叫「见世面」。
而如果我们被世俗的鄙视链和富人的“鱿鱼游戏”给禁锢住了。
那你和你的孩子依然没有逃脱做韭菜的命运。
这是我抠破头皮,能想到的「见世面」的几个最优元素,而这些,真的需要花大价钱才能得到吗?
不尽然。
我堂哥,有着一份不错的职业,虽然很忙但每年会坚持带我十几岁的侄子去送一个月的外卖、出去远足。
在我的侄子身上,我没有看到激烈的青春期叛逆,看到的却是在他这个年龄少见的理性和温柔。
这不是花钱学来的,甚至不是通过送外卖体验到的。
而是通过一个用心的父亲有心让孩子适度深入社会的同时体验到的亲密关系和观察到的人间疾苦糅合在一起的美妙成果。
什么是见世面?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见世面」。
我小时候在小朋友里算见过世面的,无非是大人出差去北京,会带上我;家里来了客人,带去吃大餐西餐,也捎上我,8岁就喂我咖啡了,害我现在戒不掉;有朋友家住五角场的大院,偷偷溜进去过,虽然无感,但可炫耀;舅舅在华东师大教书,也会带我去他们物理系楼顶的天文站,结果我只粘了点熏陶,对科学根本没兴趣;还有啥?哦,见过表哥和他女朋友在灶批间外面的楼梯底下香面孔。
普通家庭能让孩子见过世面的最好办法是:阅读。
旅游是性价比最低的见世面的方法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我家老大两岁半不到的时候(幼儿园之前吧?),我们带着他跑了欧洲的十几个国家。
有啥用?啥用没有。
你现在问他,你知道吗?
你小的时候去过法国的凡尔赛宫和埃菲尔铁塔,在诺曼底的象鼻海滩上捡石头;
去过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还在柏林墙的遗址前面奔跑;
在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里面欣赏郁金香,在梵高博物馆里呼呼大睡;
在瑞士的里基山上和峨眉山的大石头合影;
在列支敦士登的山顶看阿尔卑斯山,跳蹦床,还在山顶小酒馆的木地板上光脚跑扎了一脚的刺,我给你挑了半个小时;
在威尼斯的贡多拉上愉快地划水,因为不好好吃饭饿的走不动;
在希腊爱琴海边愉快的踩水,在满是残垣断壁的雅典卫城里撒欢;
在黑山的科托尔古城被流浪猫揍;
在斯洛伐克的兵器博物馆外面对着坦克看的挪不开步;
在布拉格的天文钟下面乱跑,为了追你结果全家都错过了天文钟的整点报时;
在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里面冻的瑟瑟发抖;
还有斯洛伐克的那个没记住什么名字的烤肉,味道真是太美妙了;
……
他一般都会用非常迷茫的眼神看着我,然后问我:
我还能说啥?
此处应有图: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德兹说:“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得了吧,出门旅游不算见世面。我记得我小时候倒是去过不少地方,只是记住了一些地名而已。然后写作文的时候,就搁那儿抄景点门票上的介绍。
讲个笑话,我初中时知道一种叫作Wi-Fi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到高中时一篇英语阅读提到了这个东西。即使是每年都要去美国的英语老师,也不知道这是个啥……国内开始普及使用,已经是我上班以后的事了。
我小学时候就试图画出我所在的县城的街道地图,初中都开始焊收音机了,高中时已经能做简单的游戏了。主要还是兴趣的事,有书就成。那时候哪来鸡娃补习班?我觉得我小学时最伟大而实用的“发明”是拿易拉罐的罐底做烛台(得是可乐那种凹底的),开启了我伟大的作死历程。没事就可以搁家里烧开水,熔石蜡、松香,烧铁钉给塑料穿孔,给铁器发蓝,饿了还能烧俩花生米吃……果然,人类文明的第一步就是火。
现在网络时代,论世面,孩子不是见的太少,反而是有些超出他需要的太多了。太多不必要的信息和知识充斥他的大脑。
我的建议是,做做筛选,身边有现实的,就不看网络的。所有观点,也要发挥咱们父母的能力,去筛选和寻找相反的论证观点或者中立的观点与他吸收的知识进行对冲,激发他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