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转基因作物在中国不受待见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个问题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要说它是否安全,就像在问天气怎么样一样,答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复杂多变的。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界的共识是,目前市面上已获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教科书式的回答?我来试着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一下。

想象一下,我们的食物,从谷物到蔬菜,再到肉类,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零件”——基因组成的。这些基因决定了食物的性状,比如它长什么样,味道如何,抗不抗病。转基因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像“零件检修”一样,通过科学手段,把某个我们想要的好“零件”(比如抗虫基因)从一个生物体里取出,然后“安装”到另一个生物体里,让它获得新的性状。比如,给玉米加上抵抗某种害虫的基因,这样它就不需要喷洒杀虫剂也能长得很好。

之所以说目前获批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是因为它们在上市前,会经过层层严格的审查。这个审查可不是走过场,而是非常严谨的科学评估。专家们会从多个维度来考察,比如:

毒性评估: 新引入的基因会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过敏性评估: 新引入的基因会不会让食物变得更容易引起过敏?
营养成分评估: 转基因过程会不会影响食物原有的营养价值?
基因转移的可能性: 新引入的基因会不会跑到我们身体里,或者跑到其他野生植物上去?

这些评估过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而且会借鉴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评估标准。迄今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众多国际权威机构,都认为经过科学评估并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全球有超过几十亿人已经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多年,并没有出现证据表明这些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当然,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转基因技术和产品,我们还需要保持警惕和持续的科学研究。但就目前而言,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那些经过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可以放心的。

那么,为什么转基因作物在中国似乎总是不太“招人待见”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简单的“安不安全”这么简单,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

1. 公众认知和信息不对称: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关于转基因的讨论,很多时候被一些不准确或夸大的信息所主导。加上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人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容易受到负面宣传的影响。比如,一些人误以为转基因就是“不自然”、“乱搞”;或者认为吃转基因食品就会变成“怪胎”。这种负面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媒体的推波助澜: 早期一些媒体对转基因的报道,往往将重点放在“潜在风险”上,或者使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即使是科学报道,也常常因为篇幅限制而无法深入解释,这就容易造成公众的恐慌。
缺乏正面、易懂的科普: 相比于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官方和科学界在进行正面、易懂的科普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声音来对抗不实信息。

2. 对“国家安全”和粮食主权的担忧: 粮食安全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最核心的战略考量之一。有些人担心,如果大量依赖国外的转基因种子和技术,中国的粮食主权就会受到威胁,一旦发生国际冲突或贸易壁垒,就会受制于人。
技术和种业的依赖: 尽管中国在转基因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一些关键的基因专利和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对外依赖。这种依赖让一些人感到不安,担心“命根子”被别人掌握。
对本土种业的保护: 也有声音认为,过度推广国外转基因作物,可能会挤压本土传统品种的生存空间,不利于保护中国的种质资源和发展自主种业。

3. 社会信任危机和对政府监管的疑虑: 在一些社会事件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出现波动。这也会延伸到对政府批准的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上。人们会想,政府说安全,是不是真的就没问题?会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审批过程的透明度: 有人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审批过程不够透明,公众无法了解详细的评估数据和过程,也就难以建立信任。
市场监管的严格性: 即使批准了,市场上的标识是否清晰,监管是否到位,也让不少人存疑。

4. 环境影响的顾虑: 虽然很多转基因作物是为了减少农药使用,但也有人担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土壤生态等造成未知的影响。
基因漂移: 担心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会通过授粉漂移到野生近缘种上,改变其性状,甚至可能导致“超级杂草”的出现。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比如抗虫玉米,它产生的毒蛋白是否会对其他有益昆虫(如蝴蝶幼虫)产生影响,这些也是一些人关注的焦点。

5. “天然”、“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天然”、“健康”、“绿色”的食品。在这种消费理念下,被贴上“转基因”标签的食品,往往会被视为“非天然”、“人工改造”的,从而在消费者中失去吸引力。
“非转基因”成为卖点: 很多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在产品包装上打出“非转基因”的宣传语,这反过来也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转基因的负面印象。

6. 科学研究中的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尽管主流科学界认为目前已批准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但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争议和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问题。这些零星的、局部的争议,一旦被放大传播,就容易被公众解读为对整个转基因技术的否定。

正是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转基因作物在中国面临着公众接受度不高、市场推广受阻的局面。尽管国家在某些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讨论,仍然是中国转基因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进行公众沟通,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建立社会信任,以及在发展自主技术的同时,兼顾消费者和环境的潜在关切,将是中国转基因发展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同转基因摧毁人类说。也许没那么夸张,但是这种技术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必然不断膨胀,无限发展,在杀死几十万人之前很难停下来。

user avatar

如果再不悬崖勒马,转基因将摧毁整个人类。

这几乎是无可辩驳的:制造出带有朊蛋白的大豆完全有可能,而这种蛋白可以在人体内潜伏数10年,引发疯牛病这种绝症,甚至人工制造出某些更强大的有害蛋白,影响人的生育、智力、寿命,这对拥有强大科技实力的国家,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做到。人的头发、皮肤、酶、记忆、免疫,各种各样的东西都离不开蛋白质,亨廷顿这种遗传病就和蛋白质有关,它可能潜伏到40岁之后才发现,而且理论上根本就没有治疗的手段(需要修改每一个细胞的基因,减少CAG数量)。从这个角度来说,转基因是绝对危险的,尤其是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掌握之后,它足以用来摧毁一个人种。转基因的安全,以别人的仁慈作为基础,可是别人不一定是仁慈的。说不定我们现在吃的转基因大豆油就存在一些“不明显”的改动。

我有信心,任何生物学家过来,都无法反驳以上的观点,即转基因有潜力成为一种非常隐蔽非常强大的毒药,甚至足以有针对性地摧毁一个人种。

方舟子为转基因辩解说,蛋白质到人的肚子里都分解成氨基酸了,实际上朊蛋白就不行,蛋白酶无法将其分解。人类完全可以根据一种特例制造出1000种具有相同特性的蛋白质,同时影响人体内部的几乎所有生理活动,把特例排除掉是不严谨的。

甚至还可能通过逆转录病毒,来改变成人的基因。逆转录病毒感染人体后,能够利用两种酶将自己的 DNA 插入人类的 DNA,一种是切割酶,用来切割DNA,还有一种是粘合酶,用来粘合DNA,实现类似转基因的效果。能够改变人体的基因,就能改变人的一切,人的一切都受到基因的影响。 豪不夸张的说,利用类似的方法完全可以把正常人变得跟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光。其他技术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自然选育、杂交,基本上无法改变人的基因或者产生某种特殊蛋白,以此改变人的智力、健康、生殖能力等等,所以转基因和人工选育不能相提并论,两者对人体的影响程度和速度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一个是茶叶蛋,一个是原子弹。

总之,我们的很多人低估了转基因所蕴含的潜力,不错,人们完全有能力把它做得很安全,通过非常严密的检测,但是,不要忽略,人们也完全有能力把它变得极不安全,甚至成为灭绝另一个种族的工具。

珍爱生命,远离转基因。

---------------------------------

5.10

在我和

泽地

讨论之中,对方将我们的辩论删除了,双方并没恶语相向,他之所以将辩论删除,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反驳我的观点。

由此可见,转基因势力的影响力,是无所不在的。

必看!美国人如何看待转基因?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2ODcwMzI0.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个问题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要说它是否安全,就像在问天气怎么样一样,答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复杂多变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科学界的共识是,目前市面上已获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教科书式的回答?我来试着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一下。想象一下,我们.............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基因理论本身就是错的,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还能不能从基因这块儿去说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把AI那种生硬的味儿给去了。首先,得明白“基因理论”到底说的是啥。现在咱们普遍接受的,是说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们带着指令,告诉生物体怎么生长、怎么运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朋友关心的事情。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美国人确实在吃转基因食品。不过,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就需要多聊几句了。首先,我们要理解“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什么。它指的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赋予这种生物新的特性。比如,让玉米能够抵抗某种害.............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觉得真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大家”在不在乎。因为它触及的层面太广了,有的人可能压根没听说过,有的人则是一听到“转基因”这三个字就心生警惕,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甚至是解决未来粮食危机的希望。你看,首先,很多人对食物的来源和加工过程并不太关注,他们更习惯于从超市里直接购买包.............
  • 回答
    在美国的超市里,要说“完全没有”转基因食品,那绝对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在美国的食品供应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你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吃到了它们。那么,为什么会有“美国超市里没有转基因食品”的说法呢?这可能源于一些误解、部分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采取的策略,以及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同看法。事实是.............
  • 回答
    “非转基因食品”这个词,相信大家在超市购物时,或多或少都有留意过。一些产品会特意打上“非转基因”的标志,仿佛这是一种金字招牌,吃起来就更安心、更健康。但仔细想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吃非转基因食品,真的就比转基因食品对我们身体更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简单来说,转基.............
  • 回答
    转基因食品这个话题,真的是让很多人操碎了心。要说它有没有坏处,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事情总有两面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大家最关心的一些点。首先得明确一点,转基因食品并不是说给食物本身做了“整容手术”,而是通过生物技术,把一种生物的优良基因,比如抗虫性、抗除草剂性,或者提高营养价值的基因,转移.............
  • 回答
    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其难度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存在着持续的争议和讨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科学证明的固有难度和漫长性1. “绝对安全”的证明是不可能的: 在科学上,我们通常不证明“绝对安全”,而是证明“在特定条件下、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是安全的”。.............
  • 回答
    “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患者达8000万” 这个说法,在科学界和主流媒体中 并没有广泛接受的证据支持。 因此, 8000万这个数据来源不明,并且其可信度极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数据的来源与逻辑分析: 缺乏官方或权威机构的报告: 没有任何主要的卫生组织(如世界卫生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对“自然”与“科技”的看法,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简单来说,反对转基因的人,他们的立场和对烟酒、熏烤食品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1. 对“自然”的追求与对“添加物”的恐惧: 转基因的反对者 往.............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它们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在公众讨论中持续了数十年的“大戏”。要深入剖析,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比如细菌、病毒、植物甚至动物)的特定基因,通过科学的方法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确实存在公众高度关注,但公开的、大规模的、公开辩论式的研讨似乎并不如大家预期的那样频繁和深入。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科研界的运作模式和关注点不同 研究聚焦于科学证据而非公开辩论: 科学界的主流运作模式是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同行评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从学术和政治两个维度来审视,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让分析更显鲜活和贴近真实的讨论。学术角度:科学证据的辩证审视与社会认知鸿沟从学术角度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且持续演进的科学议题。科学界对此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细致的分析、长期的监测和不断.............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价值和人类是否需要它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背后牵扯到科技、农业、经济,当然还有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吃得安不安全”。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个啥?打个比方,你想让一棵番茄长得更快,或者让它更耐虫,不用杀虫剂。过去,咱们可能得靠嫁接、杂交这些老.............
  • 回答
    转基因食品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那些对转基因技术了解不多的人们,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对其产生厌恶情绪。这种厌恶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乏一些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未知”的恐惧。人类天生就对不熟悉的事物抱有警惕。转基因技术,特别是它能够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本.............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品,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复杂且深入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科学认知、国家战略以及民众健康等多个层面的议题。对于如何应对转基因食品,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行动方案。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观点和可能的操.............
  • 回答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争议,而将其与中国古代社会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进行比较,或许能为我们理解这种文化现象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这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相似之处:对未知的恐惧与习惯的依赖最明显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反映了人类面对未知和变化时普遍存在的“恐惧感”以及对“习惯”的.............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公众的担忧由来已久,媒体的报道也五花八门。但要说到“切实已证”的危害,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看科学研究到底说了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切实已证”的危害。在科学界,一个“切实已证”的结论通常意味着经过了大量的、严谨的、同行评审的研究,并且在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共识。这意味着一.............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品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确实众说纷纭,尤其是在国内,似乎大家对它的态度普遍比较谨慎,甚至有些担忧。很多时候,我们听到说“转基因食品吃了危害健康”,但具体到有什么危害,说法就更加模糊了。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尽量说得详细点,希望能帮大家理清一些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 回答
    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对它又好奇又担心,但要说它“禁不了”,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止简单的“能”或“不能”那么简单。与其说是“禁不了”,不如说是在一个复杂的利益、科学、政策和公众认知交织的网络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