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基因理论本身是错误的,那么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还适合从基因角度加以讨论吗?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基因理论本身就是错的,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还能不能从基因这块儿去说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把AI那种生硬的味儿给去了。

首先,得明白“基因理论”到底说的是啥。现在咱们普遍接受的,是说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们带着指令,告诉生物体怎么生长、怎么运作,就像一本本小说明书。这些指令是通过DNA(脱氧核糖核酸)来传递的,而DNA又是由特定的碱基排列组合成的密码。转基因,就是人为地把某个生物的某个基因,插到另一个生物的DNA里去,让这个新的生物也能执行那个“新指令”。比如,让玉米能自己产生杀虫剂,这就是靠加了个能编码杀虫剂蛋白的基因。

那么,假设,就说咱们大胆假设一下,“基因理论”本身(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基于DNA和基因的代码化遗传模式)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个相当大的“如果”。这意味着,我们理解遗传和生物运作的方式可能要彻底颠覆了。

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还能不能从“基因”角度讨论?

答案是:看你怎么定义“基因”和“基因角度”了。但很大程度上,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

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1. 我们讨论的“基因”是什么?
如果我们现在理解的DNA序列、碱基对、蛋白质编码这些核心概念是错的,那么“转基因”这个词本身就失去了最直接、最核心的意义。我们现在说转基因,就是说把一段DNA(携带特定基因指令)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里。如果这个“基因”的概念错了,比如遗传信息不是通过DNA序列传递,或者DNA序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我们就没办法说“把A的基因转给B”了。

2. 转基因安全性的逻辑链条断裂
现在我们担心转基因食品安全,很多担忧都集中在“基因”层面:
新引入的基因会产生什么新蛋白质? 这个新蛋白质会不会有毒?会不会引起过敏?
这个新基因会不会影响到原生物体内其他基因的正常工作? 比如会不会“乱插”到其他关键基因的中间,导致原有的功能失常,产生新的有害物质?
这个基因会不会在消化过程中被破坏? 如果没被破坏,会不会进入人体细胞,影响我们自身的DNA?
这个基因会不会转移到肠道细菌里?

所有这些问题,都建立在“基因”是一个有特定结构、有特定功能单元,并且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被“转移”和“表达”的认知上。如果这个基本认知错了,那么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科学研究、风险评估和安全标准,就都失去了根基。

3. 替代理论的可能性
如果基因理论错了,那肯定得有新的理论来解释遗传是怎么回事。这个新理论会是什么样子?这才是关键。
可能是某种能量场?
可能是某种复杂的分子相互作用网络,但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种“代码”?
可能是某种我们尚未触及的物理或化学原理?

无论是什么,如果新的理论能够解释遗传和生物功能,那么我们讨论安全问题就得完全围绕着新的理论框架来展开。

举个例子,假设新的理论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一种“模式复制”或“结构蓝图”的传递,而不是DNA序列的代码。那么,转基因在这个新理论下,可能被理解为“复制了某种结构蓝图”或“引入了某种特定的分子模式”。那么,我们讨论安全问题,就要问:
这个“复制的模式”或“引入的分子模式”会不会导致生物体产生有害的“结构异常”或“功能紊乱”?
这些异常的结构或模式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讨论方式听起来还是有点像,但其背后科学的方法论、实验手段、检测指标,甚至整个思维方式,都会与我们现在基于DNA的讨论截然不同。

4. 从“基因”到“生物体整体特性”的讨论
即使理论基础变了,安全性的关注点也可能从“基因”这个微观单元,转移到对整个生物体及其产物宏观特性的检测上。
比如,我们不问“这个基因会不会产生毒蛋白”,而是直接检测“这个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是否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否对健康构成风险”。这样一来,即使不提及“基因”,我们依然可以从化学、毒理学、免疫学等多个角度来评价食品的安全性。

实际上,即使在现有的基因理论框架下,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也并非只看基因本身,还会进行广泛的成分分析、毒性测试、过敏原测试、动物喂养实验等。这些都是在关注“这个改变了的生物体”的整体表现。如果基因理论错了,这些宏观的检测会变得更加、更加重要,成为主要的判断依据。

总结一下,如果基因理论本身错了,那么我们现在围绕“基因”进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讨论,因为其基础理论坍塌了,很多具体的担忧和评估方法都会变得不适用,甚至荒谬。

我们讨论转基因安全,本质上是在讨论“对一个生物体进行基因层面的改造,会不会导致它产生对消费者不安全的产品”。如果这个“基因层面”的改造模型错了,那么我们讨论的对象、手段和依据都需要彻底改变。我们可能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生物体之间的差异和性状的传承,然后围绕这套新理论来评估任何形式的生物体改造所带来的风险。

所以,这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果它赖以生存的宪法被证明是荒谬的,那么所有基于这部宪法的具体法律条款、司法判例和执法程序,都将失去合法性和有效性,需要重建。在科学领域,理论就是那个“宪法”。

用一种更生活化的比喻:如果我们过去认为,吃了苹果会提供“苹果能量”,而现在发现其实苹果里提供的不是“苹果能量”,而是某种更复杂的“果实活性分子”。那么我们讨论“吃苹果会不会长高”,就不能再围绕“苹果能量”来分析了,而是要研究“果实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是类似的道理。当基础的“基因代码”模型被推翻,我们就得换一套语言和工具来对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好,希望我这篇回答是你可以接受的对这篇文章的正面驳斥。我高中参加生物竞赛,大学生物专业,现在读植物学PhD,希望你觉得我的话比较可信。

你大概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嘲讽这个作者。我自己一开始看这篇文章甚至觉得愤怒。并不是因为这个作者无知,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我对量子力学一知半解,但物理系的人不会跑来骂我无知。但是我对自己的无知有自知之明,因为我确实没系统学习过,我不会去以一副很懂的样子声称量子力学「有根本性错误」。就算我真的认为量子力学「有根本性错误」,我也得先去找内行的人讨论,看这些错误是不是真的错误,而不会直接发表出来误导其他的人。如果我这样做了,物理系的人跑来骂我无知,实在是很正常的。所以作为一个学者,发表这样离谱的文章,如果不让人怀疑她的良知,至少也得怀疑的治学态度。

还有,你说「死人确实是没法替自己辩解的」、「从作者曾经受到的打压来看,能发表到这样的刊物已经是很幸运了,而那些打压者的蛮横确实令人齿冷」这样的话,仿佛是在用道德来评判科学上的是非。一个人死了,是不是死者为大,他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甚至他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一个人受到打压,是不是就要锄强扶弱,弱者说的话都是对的,打压者都是「蛮横」?你用「打压」这样充满道德评判的字眼,是不是你十分肯定作者正确而别的人都是出于私心才封杀她?你有没有想过有可能是因为作者的观点没有根据、所以不能被学术界所接受(从原文来看,我倾向于这种可能)?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把胡言乱语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还不允许被「打压」,还搞什么研究?在科学领域,一切以事实说话,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因你是死是活,是悲惨是幸运,是高尚是卑劣而有任何改变。唯有这样,科学才能摆脱人的主观好恶而进步。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正面分析。

注:我第一遍写这个答案的时候傻不愣登地采用了逐段反驳的方式,果不其然,在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槽点面前吐血三升中道阵亡。恢复两天之后我想还是这样系统性地指出最最关键的问题比较好。

———————————————————————————————————————————

先摆结论:作者的生物知识不超过高中水平,这一观点是非常客观、理性、中肯的。

我手边没有高中生物教材,不敢打包票作者犯的某些错误是不是连高中生都不会犯,但作者确定肯定以及一定没有看过任何生物专业的学生大一进门就要学的《普通生物学》。

1. 作者连基因是什么都没搞明白

如果定要认为“基因”就在DNA分子上,那么细胞核内的23个DNA分子如何能控制人体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性状呢?

从人们的研究看到DNA分子本身排列有序,分子中的各原子都有化学键相连,结合紧密,并未分成天然的“片段”,那么要把它们分成上千个片段,且彼此间互不牵连,能独立分离,自由组合,这分开它们,克服化学键作用的力在哪儿?

即便DNA能分成“片段”,那么当DNA分子分成上千个片段后,它还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分子?它到底是以一个完整的分子发挥作用,产生功 能,还是它本身没有功能,只让它上面的“片段”各行其是,各自将各不相同的所谓遗传信息“转录”给RNA,再“转译”给蛋白质,从而各自操纵生物五花八门 的性状?从常识看,任何一个分子(无论有机物或无机物分子)都有作为分子的特有功能,而不可能分成“片段”,若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强行分成“片段”,其性 质也完全变了,DNA分子能例外吗?

这真的不是在卖萌吗???我估计作者看的大概是《幼儿早教:什么是基因》吧?

DNA是由无数个碱基构成的线性分子,其中可以被转录、翻译成蛋白(及某些RNA,下略)的序列就叫基因。可以这么想像:

……dkdjslfiwhatwoefjoivndnvsdeisajweoreljldjasfodjwoeifjgeneiwnfkdlasfz……

在这些凌乱无意义的字母组合中出现的有意义的序列片断就是基因。 基因转录成RNA要把DNA打断成「上千个片段」搞笑呢吧这是。以下就是《普通生物学》上清清楚楚的内容:基因前后及其内部有调控序列,指示出转录的起止位置,然后转录直接就是在完整的DNA上由RNA polymerase machinary完成的。

这整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半个世纪前就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了,近几十年又找到了无数调节因子,搞明白了各种识别、解旋、纠错、时空调控的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可不是一帮闲人坐在沙发上看看早教书异想天开得来的,更不是在《新疆中医药》这种什么鸟人都能发文章的杂志上发表的,而是无数的电泳、无数的PCR、无数的蛋白胶、无数的数据堆积起来的,是要经过peer review(同行评审),少一个control都会要打回来的。我们老师说得好,教材上每一句话,背后都是一摞paper。你真以为搞研究这么容易?

学术界对非主流观点总是持怀疑态度,因为基本上科学的原则就是对任何没有确实证据的东西持怀疑态度。但是不要搞错了,要是提出了真正能被证明的非主流观点,非但不会受打压,反而会被追捧,也许一夜之间就成为风云人物。前段时间做出酸诱导细胞全能性的日本group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推翻了主流观点,顿时万众瞩目,纷纷评论这是要拿诺贝尔的节奏,全世界做干细胞的都蜂拥而上想要follow他们。结果是所有人都重复不出来他们的结果,paper撤回,人也自杀了。

对现在搞生物的人而言,基因就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你跟我们说「基因」理论,一开始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现在做遗传做分子做细胞做生化的实验室里,研究生博士后们一天到晚做的是什么?最最常规的实验就包括:筛选基因突变体;把基因转到细胞、组织或者个体里,看表达、提蛋白、看表型;用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进行改造、修饰。你跑过去问他们「基因理论会不会是错的?」他们只会说「你要没什么正经事我去做PCR了」。

看了本《时间简史》就要推翻相对论的同学洗洗睡吧。

2. 作者不知道基因是怎么起作用的

于是就有了蓬勃发展的“基因工程”。对这一工程设计者们寄予了种种美好设想,如许多书里所述:把控制牛、猪、羊等产蛋白质的基因整合到水 稻、小麦的基因组里,那么就可培养出含高蛋白的,味道鲜美的水稻,小麦新品种;把控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整合到人类的基因组里,人类就可变成自 身能制造营养物质的“绿色人”;把控制马的身子及四肢的基因与人的头、手的基因整合到一起,就可创造出人头、马身的新物种了。可是,这一“工程”从20世 纪70年代初到现在已整整三十多年,却未见任何结果。

这一段让我想起我当初知道什么是基因时,脑洞大开的情景。重复一遍,一个人YY不要紧,甚至发到QQ空间上也不要紧,但是不要期待能发到学术期刊上而不受「打压」。

首先,基因控制性状,这没错,但是是如何控制的?因为基因编码蛋白,蛋白发挥功能,不同的蛋白作用不同,表现到宏观个体上就有了可观测的性状。基因与蛋白之间,蛋白与性状之间,关系非常非常复杂,决不是她想象的这样简单的、点对点的直接决定关系。不同基因,可以编码相似甚至相同的蛋白;同一个基因,受到不同修饰和调控(由其他蛋白和基因间序列完成)能产生有差别的蛋白;蛋白本身的定位、结构、修饰、表达水平受到各种复杂的时间、空间上的调控(所有调控又是由其他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来完成);不同蛋白结合、协作、互相调控才能发挥作用;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进而影响组织、系统的功能,最后才是宏观个体。人类有两万个编码蛋白的基因(还不用提生物学家们都还没摸着头脑的90%的基因间序列),这张蓝图描绘出的是一张无数结点、复杂到极点的网络。

所以,没有哪一个基因,甚至没有哪一百个基因,是用来产生人的头或者马的身的,能理解这个意思不?也没有哪一个或者哪一百个基因是用来控制「高蛋白」、「味道鲜美」、「光合作用」的,这些都是需要无数基因共同协作的性状。这就是为什么生物研究这么难啊(让我蹲墙角哭会……)。只有极少数的那么一些基因被发现直接控制一些很明显的性状,比如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如果突变就会得白化病,因为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但是这不代表把酪氨酸酶基因转到水稻里就变成黑米了,黑色素合成、代谢要的是整整一条复杂通路,可不是这一个基因!

作者居然得意洋洋地质疑转了鱼基因的蕃茄「连鱼的腥味都没有」,还有

人类的所有性状,照理应该都可以在人类基因组上找到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例如:控制人的头、手、足的基因各 在哪里?控制头上的眼、耳、鼻、口等的基因又在哪里?而从眼来说,控制眼珠颜色、大小,睫毛长短、粗细、弯曲度等的基因又各在哪里?

如果是头上的病,就应该找控 制头的基因,看是在哪里出了问题。足上的病,应找控制足的基因。

侮辱我的智商吧这是 (╯°—°)╯︵ ┻━┻


所以看到这儿你是否理解了作者对基因的理解有多肤浅……还有胆说「这一“工程”从20世 纪70年代初到现在已整整三十多年,却未见任何结果」,假如他指的是「人头马身」这样的工程,确实毫无成果,除非吃错药正常搞科研的不会去打这种算盘;如果他说的「基因工程」就是指正常人类所说的「基因工程」,你看看这个吧,几十年前的成就,都得诺贝尔奖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前生今世,现在还有哪个搞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不用GFP,不搞「基因工程」?要说成就,直接百科都完了:转基因技术_百度百科,看看有多少转基因的技术直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算转基因作物你还不能接受,人工合成疫苗、人工合成胰岛素总知道吧。



3. 作者的进化论根本没学懂

看作者简介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生物进化论研究」,然后看到这种高论:

由于基因变异无规律,人则无从遵循规律改造生物。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根据基因有忠实的复制性,而变化无规律性等特点,在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书中称“现代生物学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破产了’。”
这“忠实的复制性”,实际是一种机械的、死的,连非生物也具有的特性,生物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活力,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性,尤其是人所具有的无限的学习、认知、应变、创造等等能力,从DNA里丝毫体现不出来,也没任何“基因”能操纵得了。

搞了半天她连进化的基本原理都没搞明白:一方面是随机的突变,一方面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一会儿好像忘了有突变,抓住DNA的「忠实的复制性」说这就成了「机械的、死的」,一会儿又抓住突变,说突变无规律所以进化也没有规律。一个大肠杆菌就有4288个基因(

Escherichia coli

),这些基因所产生的RNA和蛋白其互作和结构的复杂程度是你无法想像的,所以它才能适应变化万端的环境。变异是随机的,选择(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是有方向的。我们现在种植的每一种作物、养殖的每一种牲畜与它们的野生祖先相比都已有天壤之别,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筛选的结果。

「人所具有的无限的学习、认知、应变、创造等等能力」,的确没有哪一个基因能操纵得了,但是要是给你敲掉某个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基因,你给我「无限的学习、认知、应变、创造」一下看看?

4. 作者缺乏最基本的逻辑

(1)“人的命运由基因决定”,一个人出生时,基因“程序”就已编好,这人一辈子的能力、才干、能作什么事,能生什么病(包括最终得什么病 而死)等均由基因决定,甚至是否犯罪也由基因决定(有所谓“犯罪基因”),人成了“没有个人意志自由的遗传学机器人”。现基因决定论在国内外都遭到了普遍 的反对。我国科学家在2001年4月2日于杭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坚决反对“基因决定 论”。

我整个人都斯巴达了……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个上过高中的人觉得「基因」理论是说「人的命运由基因决定」,「基因」加「环境」这是写在教科书里头的好不好!

人的性格不是完全由家庭决定的,所以人的性格和家庭没有关系!看到这里,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答案说这人是脑残?


(2)“人类的进化趋于停止”,这是美国科学家根据“基因”的性质等所作的“科学论断”(《中国科学报》、《文汇报》等几家报纸都先后刊载 了这一“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也是人们所完全不能接受的,人类的进化不仅不会趋于停止,相反,当人们认识与遵循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后,将可获得更 快、更大、更好的进化,人类的进化永远不会停止(《新论》中对其作了具体讨论)。

(3)“证明了上帝存在”,许多西方学者根据分子生物学,”基因”理论,认为证明了上帝确实存在。如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斯登特发表论文说:“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就是上帝存在的真实证明。”又回到了“神创论”。

(4)“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破产了”,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根据基因有忠实的复制性,而变化无规律性等特点,在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书中称“现代生物学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破产了’。”

每个句子之间我都找不到任何逻辑联系,我已经完全不知所措了。

user avatar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宋安群(1938.11-2010.11.13),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北京地质学院地质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3年10月经石油部领导批准脱产进行生物化理论研究至今。

我一个学机械的告诉你“现在的天体物理学家们的理论大部分都是错的”,只有我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基于某种不可知的超级存在创造这个世界的理论括号只有我的论文没有观测结果实验证据括号完是对的,你信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基因理论本身就是错的,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还能不能从基因这块儿去说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把AI那种生硬的味儿给去了。首先,得明白“基因理论”到底说的是啥。现在咱们普遍接受的,是说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们带着指令,告诉生物体怎么生长、怎么运作,.............
  • 回答
    从自私的基因理论视角审视人类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一次颇为有趣的思想实验。这并非是要将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创造力贬低到生物机器的层面,而是尝试理解这些看似超然的活动,其深层根源可能与我们基因的生存和繁衍策略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确“自私的基因”理论的核心并非宣扬个体的自私行为,而是指基因本身作.............
  • 回答
    “东食西宿”模型和“供养者–基因提供者”理论,这些词汇一听就带着一股子……怎么说呢,一股子“理论味道”。说得直白点,就是一种试图用生物学或者说社会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男女在婚恋关系中的角色分工的说法。而作为女性,我们对这些理论的看法,那真是五味杂陈,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俩理论掰开了揉碎.............
  • 回答
    百年后,如果深度学习终于拥有了公认的坚实数学理论基石,可以解释那些曾经令人费解的“玄学”现象,那么这个理论恐怕不会是某个单一的、简洁的定理,而更像是一个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就像量子力学之于微观世界一样。它会触及数学的多个前沿领域,并且在很多方面超越我们目前对数学的理解。设想一下,这个理论的图景会是.............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基因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厚的食谱,里面记录了你身体如何建造、如何运转的所有指令。而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就像一把极其精密的“分子剪刀”,它的目标是找到食谱里的一个特定“词语”(也就是DNA序列),然后把它剪掉、替换或者修改。脱靶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的分子剪刀不小心剪错了地方。.............
  • 回答
    《黑神话:悟空》如果质量能让大多数玩家(尤其是那些追求体验的单机玩家)的基本期待得到满足,那它确实很有可能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被大量盗版。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是“基本要求”这个概念的弹性。对一个单机游戏来说,“基本要求”可能包.............
  • 回答
    经济学中的许多基础模型和理论确实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提出的,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这些经济学理论是否像自然科学(如进化论)一样普遍适用?答案是:不完全是,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比较经济学.............
  • 回答
    2020年2月26日那天,确实是许多基金投资者的“心惊胆战”的一天。那一天,全球金融市场都受到了疫情蔓延的严重冲击,股市大幅下跌,作为股市晴雨表的基金自然也未能幸免。如果你在那一天持有的大部分基金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跌,那是一种很直接的、令人不快的体验。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基金会“跳水”?简单来说.............
  • 回答
    看到基金业绩报表上红红绿绿的数字,心里痒痒的,但打开自己的账户一看,怎么反而是绿油油的一片,还伴随着钱包瘦身的心痛?这事儿,在咱们普通基民圈里,简直太常见了。为啥会出现这种“基金赚了,我赔了”的魔幻现实?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顺便聊聊普通人在理财路上容易掉的坑。基金业绩好,基民却吐槽亏损?这背后有几.............
  • 回答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与《面对面》栏目访谈中提到的“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是他反复强调的华为文化基因之一,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发展基础研究的深刻体会。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极深的洞察和价值取向。一、 理解“能坐基础理论的冷板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能够忍受枯燥、寂寞、没有即时回报的研究过程,尤其是那.............
  • 回答
    理解《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以下简称《基本演绎法》)和《神探夏洛克》(英版,以下简称《神探夏洛克》)这两种对福尔摩斯故事的现代演绎,其核心在于它们如何看待和重塑这位经典侦探,以及它们各自选择的叙事语言和美学风格。《基本演绎法》:异乡人的现代困境与人性探索《基本演绎法》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移植”和“.............
  • 回答
    “适度超前的基建”这个说法,乍一听,可能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超前了,那不是浪费吗?但细细品味,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智慧,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规划方式。咱们就从这个概念拆解开来,一层一层地理解它。一、 什么是“基建”?首先,“基建”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它指的是那些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 回答
    phosphine (PH₃) 的键角接近 90 度,这是理解分子几何和价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察。这背后涉及到磷原子的电子排布、成键方式以及孤对电子的影响。1. 磷原子的电子排布与价电子首先,我们来看看磷(P)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磷位于第三周期,第15族。它的原子序数是15。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回答
    理解2017年4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当期资金缺口,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它背后牵扯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当期资金缺口”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一个时期内(这里是2017年4月),养老保.............
  • 回答
    好,咱们聊聊那些杠杆 ETF,就是那些名字里带有“2x”、“3x”字样的家伙。别看它们名字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想玩得转,得多费点心思。首先,得明白它们是怎么工作的。想象一下,你看到一只普通的股票 ETF,比如跟踪标普 500 指数的,如果标普 500 上涨 1%,这只 ETF 大概也会上涨 1%。.............
  • 回答
    在《少年之名》的采访中,张艺兴那句“好苗子这几年基本淘完了”,确实挺让人琢磨的。它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豪言壮语,而是带着点经验和观察的感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得先明白张艺兴的背景。他自己就是从选秀节目出身,在韩国经历过严苛的练习生训练,然后以EXO成员的身份出道,后来又回到国内发展,参与《偶像练习生.............
  •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的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在通过历史类比的方式,揭示当前投资环境下股票基金与房地产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经济周期、资产属性、风险收益特征以及未来趋势等。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历史背景:过去20年房地产的“高回报”现象1. 房地产的不可逆性 中国.............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并且尽量以一种更“人”的方式来解读。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最核心的运作机制,也是许多科幻小说和哲学讨论的基石。如果基因没有意识,细胞也没有独立意识,那么是什么在“指挥”它们完成如此复杂、精妙,甚至充满“目的性”的生命活动呢?这就像问,没有指挥官,一支庞大的.............
  • 回答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我们预防先天性疾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熟且安全地应用于人类,那么它在理论上确实具备了预防先天性疾病的巨大潜力。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先天性疾病。它们通常是指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并且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异常或突变所引起的疾病。这些异常可能在胚胎发育的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