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基金业绩很好,但基民却都吐槽亏损的现象?普通人理财有哪些常见误区?

回答
看到基金业绩报表上红红绿绿的数字,心里痒痒的,但打开自己的账户一看,怎么反而是绿油油的一片,还伴随着钱包瘦身的心痛?这事儿,在咱们普通基民圈里,简直太常见了。为啥会出现这种“基金赚了,我赔了”的魔幻现实?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顺便聊聊普通人在理财路上容易掉的坑。

基金业绩好,基民却吐槽亏损?这背后有几重原因:

1. “好”是怎么定义的?
基金公司眼里的“好”: 基金公司发布的业绩,通常是拉长时间周期来看的,比如一年、三年、五年。他们可能会对比同类基金的排名,或者和某个大盘指数(比如沪深300)进行对比。如果基金在这些维度上表现出色,那就算“业绩好”。
基民眼里的“好”: 对咱们基民来说,“好”意味着我的钱能实实在在地赚回来,甚至赚得比我想象的还多。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本金是否安全,以及收益能不能跑赢通胀,改善生活。
时间错配是关键: 基金公司的“好”是基于历史数据和长期视角,而我们基民可能更关注短期内的涨跌。你可能是在基金上涨了70%的时候买进,但随后市场回调,基金虽然整体看依旧赚了很多(比如10%),但你个人买入点位高,可能就亏损了。

2. 买在高点,卖在低点——这是人性的宿命?
追涨杀跌: 这绝对是大部分新手甚至不少老手都会犯的错。看到某个基金涨得特别猛,新闻里到处都是它,媒体也拼命推荐,这时候一股脑儿冲进去。结果呢?往往就是成为了“接盘侠”。反之,当市场一片哀嚎,基金跌得惨不忍睹时,我们又害怕了,赶紧割肉离场,结果错过了后续的反弹。
情绪化决策: 炒股如炒房,但理财比它们更需要冷静。市场波动一大,情绪就容易被放大。一时的恐慌或贪婪,就会让我们的买卖决策脱离理性轨道,导致“基金赚了,我反而亏了”。

3. 定投,不是简单地“每月买”:
定投策略不当: 定投的目的是平滑成本,尤其是在市场震荡或下跌时。但如果定投的时候,市场已经涨到很高了,那你的成本依然会偏高。正确的定投,是越跌越买,你买得越多,均价就能越低。但很多基民只是机械地每月固定日期买入,忽略了市场本身的估值水平。
忘记止盈: 定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止盈。当基金净值涨到一定程度,比如预期收益达到了,就应该考虑赎回一部分或者全部,落袋为安。很多人定投了几年,一直抱着,结果市场一回调,之前的收益又被吞噬了,最后不仅没赚钱,反而因为中间买入的点位,账户里看着是亏损的。

4. 基金经理变动,风格漂移:
基金经理跳槽: 很多时候,一个基金的好业绩是某位明星基金经理带出来的。但如果这位基金经理跳槽了,或者换了新的基金经理,新的基金经理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投资理念和风格,这就会导致基金的未来业绩难以预测,甚至出现与过往风格不符的“风格漂移”,让原有的持有人感到不适应。
风格不匹配: 即使基金经理没变,但市场风格也在变化。比如,之前两年是科技股大放异彩,现在轮到价值股、周期股表现,如果你的基金经理坚持看好科技股,那在价值股行情里,基金业绩自然就跑不赢大盘了。

5. 看错“好”的种类:
忽视风险: 很多基民只看到基金的“高收益”,却忽略了基金背后承担的风险。有些基金,为了追求高收益,投资的是一些波动性很大的资产,比如高风险的股票、债券或者新兴行业。在市场好的时候,它可能涨得飞快,但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它也可能跌得更惨。
对基金类型理解不清: 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它们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完全不同的。你可能买了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却期望它能像货币基金那样稳健,自然会因为波动而感到不满。

普通人理财,那些坑你别再踩了!

1. “一夜暴富”的白日梦:
盲目追求高收益: 记住,收益和风险永远是硬币的两面。那些承诺“保本高收益”的,大概率是骗局。理财应该是稳步积累财富的过程,而不是赌博。
听信小道消息: 所谓的“内部消息”、“专家推荐”,很多时候都是不靠谱的。理财最重要的是基于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而不是被煽动情绪。

2. 不懂就投,只看热闹:
不了解产品: 没弄明白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风格、过往业绩(包括不同阶段的),就敢往里扔钱。这是对自己的钱不负责任。
不了解自己: 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能接受多大程度的亏损?有多少资金是应急用的,有多少是长期投资的?这些都没搞清楚,就谈不上“适合”的理财。

3.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过度集中: 把所有钱都投到一只基金、一个板块,甚至是某一只股票上。一旦这个标的出了问题,你就可能血本无归。
资产配置太简单: 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将资金分散投资到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上,比如股票、债券、现金等,形成一个稳健的组合。

4. 追涨杀跌,情绪化操作:
缺乏长期耐心: 市场短期波动是正常的,没有哪种投资是一路向上的。如果你因为一时的下跌就焦虑不安,频繁买卖,很可能是在低点割肉,在高点追涨。
没有明确的止损止盈计划: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没有预设好的买卖点,才会在市场波动时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5. “定投”的误解:
定投不是万能的: 即使是定投,也要选择合适的标的,并且在市场估值过高时,也要警惕,或者调整定投金额。
忘记赎回: 定投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财富,但如果到了目标收益或者市场风向转变,适时赎回也很重要。

6. 懒惰,但又急于求成:
“买了就放着,等着涨”: 这种心态看似省事,但实际上是把风险完全交给市场,并且错过了主动调整的机会。
忽视学习: 理财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学习,就容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一次又一次地踩到同样的坑。

给普通基民的几点建议:

认清风险,量力而行: 投资的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别只盯着收益,更要了解自己能承担多大的风险。
学习,学习,再学习: 了解基本的理财知识,明白不同基金的特性,学会看懂基金报告,这是保护自己钱包的第一步。
资产配置是王道: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长期主义,保持耐心: 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短跑。不要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放弃你的长期目标。
坚持纪律,控制情绪: 建立自己的投资纪律,比如设定好止损止盈点,严格执行。避免被市场情绪左右。
选择靠谱的平台和产品: 了解基金公司的实力,选择信誉好、产品透明度高的平台。

说到底,理财是一件需要知识、耐心和自律的事情。当我们看到基金业绩“很牛”,但自己的账户却“很熊”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操作,再重新出发。记住,理财不是一夜暴富,而是用时间和智慧,一点点让自己的财富稳健增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这两年也买了些基金的人,我姑且说些自己不成熟看法吧。

针对标题所言,我认为当前不少基民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是赶集式理财,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他们只要看到什么新闻报道“某种基金、赛道有前途”,然后就盲目地去扔钱投资。

我甚至还见过,一些朋友看到朋友圈有人晒战绩就试水,好像家里开印钞厂一样。

不用说,这种浮躁的心理就往往很难获得满意的回报率。

然后是追星式理财

这个大家应该不太陌生,几个月前不是有很多关于“把基金圈玩成了饭圈”的例子嘛。部分平台弄点帅哥靓女当明星经理人,然后让基民以一种类似于追星的心态去捧场,过度迷信所谓的“明星经理人”亦或者一些圈内的所谓“投资专家”,恨不得直接把钱交给对方打理。

结果发现很多“明星”实际上压根没啥投资经验,最后钱都打了水漂。

你要真的就是为了爱豆买单也就罢了,可很多人吧又是前脚吹捧后脚骂娘,那钱可就拿不回来了。

此外,还有“抽风”型理财

这样的行为就如同炒股做短线,恨不得恨不得每天都要进行交易,结果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日常精力,还往往一个不小心就“买在最高峰”,惨痛教训数不胜数……

说到底,和银行存款或者保本型理财不同,基金投资本身就是要承担较大风险的。

我们用好不容易赚来的收入,试图完成财富进一步增长,这种“钱生钱”的活儿,岂能是被冲动左右,岂能对理财“一无所知”入局?

所以我认为,大家作为合格的基民就需要拥有相关知识储备,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心态,如果在投资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偏偏容易“脑子发热”,就会存在题目描述的那种“基金好,自己亏”现象。

而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回避几个误区就好。

第一步,首先应该做到投资长期化,减少短期投机心理。

前面说“买在半山腰”,就是因为很多基民跟炒房一样买涨不买跌,看到某个基金势头不错就入局,但一只基金不可能短期内始终上涨,于是往往要吃大亏。

《2021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就显示:

基民总结亏损最主要原因是:整体市场走势影响(59%),认为未及时止盈、 持有时间短、资产配置不均衡、 追涨杀跌、交易频繁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因素,比例分别占34%、23%、22%、18%和9%。基金经理也提到,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持仓时间短等非理性投资行为。

很多真正健康运作的基金都不会让人“一夜暴富”,往往是经历时间考验的,当我们看好想要购买的基金后,就应该建立长线思维,才能在细水长流中逐步获得理想回报。

第二步,既然投出的是真金白银,就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跟思考,而不是盲目听从他人意见。

为此,我建议大家可以强化投资人学习。


现在投资者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比如蚂蚁财富和基金公司最近就办了“一年一度投教大会”,上面汇总的投教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包括脱口秀、创意短视频、观察型家庭理财服务节目、趣味漫画等,社会反响不俗。

相对于过度专业化、学术化的课程,这类趣味形式更符合普通基民需求,大家也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学习方式,认真分析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稳妥处理个人投资分配比例等,从而合理制定自己的理财计划。

脑子有货,遇到一些带有迷惑性、波动性的“基动”也就心里有底,像是那种朋友圈里一惊一乍、今天会所嫩模,明天我是嫩模的情况就将大为缓解。

另外我还有个人建议。

既然做好长期投资准备,就没有必要稍有风吹草动就去关注,我自己买了之后,可能就是做个定投,动辄半年一年才去看收益,反而比那些每天在朋友圈哀嚎的人心态好。

这可不是我乱吹,嘉实投顾测算过一个数据:

比如你喜欢喝星巴克,一天两杯35元咖啡,一个月就是2100块钱对不对?

事实上,即便是闭着眼睛把这2100块钱从2003年的12月底开始做定投,全程都不用关注数字波动的话……

按照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测算,年化是接近于15%,大概获得191万元的资金!

虽然比起知乎年入百万的土豪们而言,可能并不算“丰厚”,但普通老百姓要有这种回报率,应该也可以算是满足了吧?

而且呢,我觉得人生不是为了基金波动活着,将更多精力用于日常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令我们真正过上更好生活。

user avatar

太关注市场了。

毕竟不同别的东西,数字金额这玩意给人的感觉还是太强烈了点,刚接触投资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忍住不去瞅APP,毕竟工作都这么辛苦了,谁又能拒绝在摸鱼的时候去看看自己一天的“非劳动收获”呢?

就算最后搞下来的是一块钱玩一天系列,但最起码中间来回的波动还是很带感的不是,虽说只是账面浮盈吧,但最起码看上去很得劲不是?

投资者往往会在这里陷入到理财误区。

不管根据指标也好,还是根据市场其它逻辑也罢,投资纪律是成熟投资者最爱强调的东西,因为他们清楚纪律会直接决定资本市场成败。

资本市场每一次的波动背后都是机会,而恰恰市场每时每刻都会不停创造机会,而当这些机会摆在大众眼前的时候,大众是很难把持住的。

在资本市场给到每个机会的瞬间回应之后,参与者会变得非常焦虑

焦虑的直接反应就是无目的频繁操作。

但在资本市场上,盲目频繁操作亏损是大概率事件。

支付宝理财平台发布的《一季度基民报告》显示,以支付宝金选近一百只产品为例,持有基金时长在3个月以内的用户,超7成都是亏损的,而持有基金时长超过一年的用户中,近9成是赚钱的。
根据蚂蚁财富平台显示,2020年投资者持有的权益类基金平均产品收益率达27.8%,用户平均行为收益率则为-12.1%,行为磨损导致最终实际收益仅为15.7%,与应得产品收益相比损失了近一半。2021年震荡市场下投资者整体收益率偏低,但结论仍然相似。

这就是“非理性行为”导致的结果。

但成熟投资者都清楚,基金盈利的逻辑就在拿住。

以某只科技主题的基金为例,同样是持有1年,用户不同交易行为导致的收益差异很大:操作较少的“懒型用户”最终收益率达到47%,行为收益率仅-3%,而“追涨杀跌型用户”最终收益率仅24%,行为收益率-28%,前者的实际收益高出后者近一倍。

能坚持持有茅台二十年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真正的信仰者,另一类则是单纯的遗忘。

深究下来,这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理念。

第一种策略就是选择性无视。

比如说我看好新能源,那我直接买入新能源基金后选择不再关注即可,就是单纯地知道自己有这么一笔钱投到这上面,通过删除APP等手段不再关注即可,在这种操作下,任何波动都是纸老虎。

只要我看不见波动,那市场就不存在波动,看似唯心,但实则很聪明。

第二种策略就是加强学习提升认知。

就像我上述讲的那样,当你了解过足够多指标的时候,即使说你自己缺乏信心,这些相关的市场技术指标也是会给你信心的。

板块波动了是没错,可市场资金是充裕的,政策也没发生变化,技术指标也一切正常,那为什么要选择去动呢?

而这就是现在很多投教机构所不停在做的事情。

当投资者缺乏纪律的时候,知识就是最好的纪律。

就像蚂蚁财富会采取直播、理财助理、财富号、内容社区、理财智库等五类投教服务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和规劝一样,听劝的投资者学到了知识,把握了节奏,抓对了方向,但市场上更多还是那些盲目选择的投资。

在资本市场上,知识改变的从来不是命运,而是信仰。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一句话就很可以讲清楚,一般投资者都是急不可耐要暴利的,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涌进去,追高追了个寂寞,被留在山顶上站岗放哨,不亏才怪。

我这以自己为例,给个机会大家看看。

去年全球市场涨的最好的是越南股市,我正好也投了相关指数基金,收益在我的投资组合中,这部分是最高的。

我在东南亚,比较了解情况,我稍微说下。

中国和漂亮国之间的贸易PK不大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停,主要是中国发展太快了点,动了最大的那块蛋糕,漂亮国不乐意。

但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也不可能就缩回去。

投资大师李录有个文明发展3.0理论,在现代化时代,科技和自由市场结合,社会财富和股市都会复利增长,但决定因素在于市场的大小,市场大了,力量呈指数增长。

所以才有了RCEP。

一般人可能会担心RCEP下,东南亚抢了我们的低端制造业。根据文明3.0理论,总体讲,就算这个低端放给东南亚大部分,总体的市场变大了,大家的收益也会倍增,不仅仅东南亚受益。

现在国内产线工人并不好找,相对来说,年轻人更愿意做骑手,而不是去产线加班加点。

所以,越南就像20年前的中国,中国走过的路,越南也会这样走才行,并且在RCEP圈里,已经和中国合为一体,现在也是刚起步,未来是有潜力的。现在大部分的物料,还是要从中国买,所以中越之间海运费涨了200%。

这是个看得见、看得懂的机会。

看今年3月漂亮国加息,全球动荡,杀一波,东南亚反而可能有机会抄底。

价值投资是要买被错杀的股票,这点决定了,不能追涨。

@Jack Wang 持续关注,在全球寻找机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