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搞教育产业化,引进先进资本的就是新东方,还被拍成了一部励志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吗?当年风光无限!
其实现在看来也挺具有反讽意味,你看几个中国人合伙把大量年轻的中国人集体送到美国去当科技生产力,然后靠这门好生意赢得了华尔街的芳心,在资本市场里得到了回报。
在一百多年前,做类似事的人,被叫做卖猪仔的蛇头。优秀的人到哪里去都会大放光彩的,被人卖了猪仔都能异化成猪八戒,占山为王,兴风作浪,但你能说卖猪仔是一种慈善行为吗?
当年看电影的时候还不懂事,后来再看就体会到了,人家合着卖英语教学的同时,还搞美式思维洗脑啊,难怪那么容易就得到了华尔街的青睐。后来新东方有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叫罗永浩,
没错,正是那位天天在直播间里喊交个朋友的罗。谈感情伤钱包。据说罗的课非常受欢迎,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享受了各种单口相声里的文化输出,精神美国人和精神日本人,其实内核都是精神赚钱人。假如不把美利坚设立成人间天国,你这种卖猪仔还倒收人家好处费的行为是怎么能被普遍接受的?最开始新东方只做出过英语培训,一下子发财了,很多人眼红了,然后教育资本化开始日渐发达。什么从小要国际化,要美式思维,口语纯正。后来一看形势,只搞一门英语还是不行啊,赛道太狭窄,都是在小圈子里自相残杀,互联网兴以后,线上线下针对K12的全面培训一起来了。
看看那些做出头的,最后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到美国上市!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只有屁股挪动到华尔街才能吃香喝辣,你觉得真的年年亏损的数据能吸引到美利坚的全面支持吗?案例新东方摆在那里,为什么第一个上的是它?它能源源不断的给美国送来人才或者过来混日子的富家子弟,那都是钞票啊,再别说还有潜移默化的亲美文化传递。
账得慢慢还!
上次听说新东方准备转型 集成电路人员培训的。
国家需要就是好事。
》》
新东方看到了这个机会,在2021年的集成电路产业研讨会上,俞敏洪发表视频演说,大谈科技产业和科技人才缺口,由此业界传出,新东方将转行做半导体继承电路培训。如此高调表态,极有可能是传达官方讯号:支持半导体领域的技能培训。
我2003年的时候曾经在新东方学习过。当时的学习材料我现在还保留着,并且一直记着当时的授课老师的名字。
那时候的新东方是一家丰富了年轻人的梦想的企业。老师们告诉学生:掌握外语应试技能,看看更大的世界,选择多样的人士。
那时候新东方老师在整齐划一的拿俞敏洪砸挂的时候,都会提及新东方的高等教育梦想——美国最好的大学是民办院校哈佛,为什么新东方不能创办一家好的大学呢?
如今的新东方,是一家推波助澜过度竞争、通过“你不送孩子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焦虑营销手段获客的毫无理想的企业。在此,希望新东方能借着“双减”机遇,回归初心。
今天终于想明白为啥要搞新东方了…主要原因还是国家要防止资本外流。新东方主要就是学出国留学的。但是现在经济不景气,留学的学费,生活费是一笔巨款。新东方之前有6万老师,就算1个老师每年培养2个学生,一年都要10万左右的留学生。(具体多少懒得查了)一个学生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保守点估计至少差不多得15万。这样一年光是留学生教育就得流出150亿RMB。这么算起来好像也不是很多…可能我估计得太保守了吧。欧美的留学生可能很多都是大款,生活是我难以想象的?不过就算翻番也差不多300亿…不过如果10%的留学生如果定居国外,留下来买房或者进行别的投资,进行代购等商业活动的话,流失的资产就更多了。
写道这里感觉有点问题,就去查了下资料,发现自己估计的确实过于保守了,19年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万了。之前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重新按30万RMB算吧。这样算一年得2100亿。再加上投资,确实会流失很多资产。已经占GDP的千分之二了。2020年的进出口顺差5350亿美元,按今天的汇率算留学生流出的外汇约占5.8%,实际会更多,可能会高于或者接近10%。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封堵,一些专业不对中国人开放,那留学就变成了中产小资让子女镀金的手段。确实是个赔本买卖,也许缩减名额,让真正能学到东西的人出去学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这就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理由吧。比如战备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等。但是我觉得,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下下策。最坏的影响是,原子弹是出国的钱学森们学回来的,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中留学生们从国外学回来的经验也应该起到了作用,这些学成归国的人材,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但是现在新东方却一下子裁员6万老师,明显可以预见未来的留学人数也会暴跌,,和国际接轨的人材短缺很可能成为发展的瓶颈。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是对未来潜力的透支。对于本来有机会出国见识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个人来说,他们也失去了蔷薇色的人生。长期生活于一成不变的文化圈,很容易让人民族主义和狭隘。
虽说我说的可能比较理想主义,也许欧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比我所知的还要严重,现在早已经到了“抛弃幻想,准备斗争”的时候了?不过我好像还没看到具体的新闻,只是说对特定学校毕业的学生拒绝接收,但大部分好像还是开放的。
未来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远比过去的几千年都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比过去更多的投入人材的教育。新东方被打压我觉得会给国家带来更加长远的损失。可能会从产业转型艰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代差拉大中体现。
看了会回答发现居然新东方前几年的营收英语只占20%了?有点难以置信啊。那正好一石二鸟。不过我这个方面的考虑没什么人回答好像,也可以参考参考。
更新:
有的人分不清运营利润和净利润,一个劲在扯网校烧钱,k12本身赚钱。
你说的利润是毛利润,指的是这块业务本身的利润,收上来的学费,减去老师的工资和其他一些基本成本。毛利润当然是正的,如果毛利润都没有,这条业务线就不应该开。
这就是你说的,我们k12业务特别赚钱。
下面是好未来5个财年的年报,gross profit一直都是正的没问题,毛利率在50%左右。
但这并不代表能给整个公司带来正收益,行政费用,广告费用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层面的费用都没分摊进去而已。近两三年,广告和行政费用基本已经把毛利吃没了。
不用扯现在是烧钱阶段,这是规模有很关。
前期规模小,你肯定是赚钱的,你自己当老师在自己家拉10个孩子上课,利润率肯定是最高的。但是你有100个学生,你就要想办法租场地;你有1000个学生,你就要另给老师开工资;你有10000个学生,你可能就需要行政和广告费用。
随着规模扩大,烧钱是必须的。如果烧钱烧赢了,最终可能保持稳定的利润率,如果烧钱烧输了,就是白烧。但是你还必须烧,因为你不烧,竞争对手就烧。
不管是广告还是网校,都算是烧钱,所以不要再扯什么不算线上,不算广告了,这种逻辑很奇怪,类似于说,不算缺点的话,全是优点。
————————————————————
新东方这个企业和老俞的价值观是没问题的。
本来新东方的崛起也不靠中小学,开中小学纯粹是被竞争对手逼得。
在中小学教培这件事上就是内卷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培这种东西很看老师,学生一般都跟着老师走。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你越早介入,就相当于越早给自培养潜在的学员。
这一点干过教培的都知道,老俞的自传里也写得很明白。
其他教育机构大学生抢不走新东方的生源,那就只能更早介入,新东方只能被逼应战。
于是战场越烧越低龄。
k12在被砍之前主要还是烧钱阶段,营收上去了,利润上不去。好未来在这块比新东方的市场要大,利润也基本没有,所以新东方情况应该也差不多。
说网校烧钱的,你觉得网校不算k12还是网校营销不算成本?算k12利润不算网校是什么脑回路?你每次考试只算你做对的题?
烧钱这块砍掉了,其实是利好新东方的,因为k12之后的培训,新东方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这里的利好是相对于其他家的明白?相当于都砍了你们一刀,你被砍了腿,但是其他家已经被砍死了。
对于新东方也算不上是转型,只能算是回归主业。
当然回归主业也未必就代表着光明的未来,因为大学生的市场,差不多也就这样了,增速堪忧。
总之,还要看老俞下一步怎么走,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者是能不能忍受新东方变成一个比较平庸的企业,说不定老俞不想干了就直接关门了呢……
至于教培这块的需求,我个人认为是永远存在的,什么时候优质教育资源足够了,可能什么时候就不需要了,但不是现在。
目前强行按住需求和供给,一定会有其他渠道满足供需,比如教培按死以后一对一马上就出来了,现在一对一按死不知道以后通过什么渠道,比如家政?保姆?
凡人皆有一死。
已经魔化的凡人死得更快。
又想当教授,又想赚大钱,不行。
又想吃安稳铁饭碗,又想赚大钱,不行。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只能选一个。
既然搞社会主义,就别天天想着发大财,当人上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