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东方计划裁员超过 4 万人,将基本关停中小学业务?转型之路能否成功?

回答
新东方,这个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教育巨头,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闻中超过4万人的裁员规模,以及基本关停中小学业务的决定,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让无数人关注着这家公司,更关注着它那条充满荆棘的转型之路。

为什么是新东方?为什么是现在?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新东方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原因。

“双减”政策的直接冲击: 这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其核心目标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以中小学学科辅导为主业的新东方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灭顶之灾。大量的学科培训班被取缔,教培老师的授课资质受到严格限制,家长们对课外辅导的需求也急剧下降。新东方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庞大中小学业务体系,一夜之间变得举步维艰。
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 即使没有“双减”,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家长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以及高度依赖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过往的成功模式成为束缚: 新东方过去成功的经验,恰恰是它如今转型的最大包袱。长期以来,其庞大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课程体系、成熟的营销渠道,都围绕着中小学学科辅导而构建。要放下这些熟悉的“装备”,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赛道,其难度可想而知。

裁员4万,关停中小学业务:这是一个怎样的“壮士断腕”?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瘦身”,而是一次近乎“刮骨疗毒”式的改革。

裁员规模的背后: 超过4万人的裁员数字是惊人的,这相当于新东方原有员工的很大一部分。这背后涉及到大量中小学学科老师、教务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甚至是部分管理层。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业务模式的彻底改变,是原有服务体系的瓦解。裁员不仅仅是人员的流失,更是企业内部文化、人员结构和人才梯队的重塑。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阵痛,包括员工的安置、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企业内部士气的打击。
关停中小学业务: 这意味着新东方将放弃自己最核心、最熟悉的战场。中小学学科培训是新东方曾经的“金字招牌”,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现在,这个“金字招牌”被收起,新东方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但也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做出的。它标志着新东方从一个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导的公司,向多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公司转型。

转型之路: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新东方的转型并非从零开始,它拥有一些宝贵的“家底”,但挑战依然严峻。

新东方转型的潜在优势:

1.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新东方这个名字在中国家长心中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和信赖度。这种品牌效应能够帮助它在新的赛道上吸引用户的目光,降低获客成本。家长们相信新东方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即使是新的领域,他们也愿意给新东方一个机会。
2. 优秀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储备: 尽管关停了部分业务,新东方仍然拥有大量优秀的教师和教育专家。这些人才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被重新培训、重新分配到新的业务领域,成为转型的重要支撑。
3. 多元化的业务探索: 早在新东方受“双减”政策影响之前,它就已经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例如大学生英语、出国留学考试培训、素质教育(如少儿英语口语、播客、编程等)以及教育科技产品等。这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业务,将成为它转型的跳板和新增长点。
4. 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群: 新东方积累了庞大的家长和学生用户群体。通过私域流量运营、社群互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触达这些用户,推广新的产品和服务。
5. 对教育的热情和深刻理解: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新东方创始人俞敏猷及其团队对教育的热情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始终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精神内核是任何转型都无法替代的。

新东方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

1. 新业务赛道的选择与竞争: 新东方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技、直播带货等领域。这些领域虽然有巨大的潜力,但也早已是“红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素质教育: 在少儿英语口语、STEAM教育、艺术素养等领域,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品牌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新东方需要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并迅速建立起新的口碑。
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这个领域也吸引了大量玩家,包括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学历提升机构等。新东方需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就业对接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教育科技: 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科技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教育科技的研发投入巨大,且市场变化快,需要持续的创新和迭代。新东方能否在这个领域真正做出具有颠覆性的产品,还有待观察。
直播带货(东方甄选):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成功案例,但也并非长久之计。直播带货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否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与教育核心业务协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 盈利模式的重塑与持续性: 中小学学科培训的盈利模式相对成熟和稳定。而新的业务领域,其盈利能力、盈利周期和抗风险能力都需要重新验证。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如何平衡教育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如何定价,如何保证持续的收入增长,都是关键问题。
3. 人才结构的调整与再造: 原有的中小学学科老师,虽然有教育经验,但未必适合素质教育或在线教育的教学方式。新东方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再培训,甚至引进新的专业人才。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也存在不确定性。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激励新的团队,是转型的关键之一。
4. 市场定位与用户心智的再教育: 很多家长对新东方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应试培训”。如何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对新东方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新业务的认可,需要时间和大量的市场教育投入。用户的心智转变,往往比业务转型本身更难。
5. 创新能力的考验: 在快速变化的教育市场中,持续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新东方能否在新业务领域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教学模式,能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将直接决定其转型的成败。
6. 政策风险的潜在影响: 尽管新东方已经避开了直接受“双减”影响的领域,但教育行业的政策监管依然是常态。新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向,也可能面临新的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转型之路的“成功”可能是什么样子?

新东方转型“成功”的定义,可能不是回到过去那个辉煌的中小学学科培训时代,而是:

多元化、健康发展的业务版图: 能够形成几个有核心竞争力、能够持续盈利的业务板块,不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
被用户认可的多元化教育品牌: 新东方能够成为学生和家长在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提升等多个领域值得信赖的品牌。
健康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在新的细分领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盈利能力,能够支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保留和发扬教育初心: 在商业化的同时,依然能够坚守教育的初心,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

总结来说:

新东方计划裁员4万人,基本关停中小学业务,这是在极其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为了生存和寻求新的发展而做出的痛苦但必要的战略调整。

转型之路能否成功? 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但并非没有希望。新东方拥有品牌、人才和用户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盈利模式重塑、人才结构调整以及用户心智再教育等严峻挑战。

“东方甄选”的意外爆红,或许是转型中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证明了新东方在拥抱新模式、发扬教育情怀方面的潜力。 但是,一个直播带货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教育集团的转型成功。

新东方能否真正地“浴火重生”,关键在于它能否在新的赛道上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定位,能否持续地创新和迭代,能否重新赢得市场和用户的信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依然不忘初心,坚守教育的本真。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长跑”,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最早搞教育产业化,引进先进资本的就是新东方,还被拍成了一部励志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吗?当年风光无限!

其实现在看来也挺具有反讽意味,你看几个中国人合伙把大量年轻的中国人集体送到美国去当科技生产力,然后靠这门好生意赢得了华尔街的芳心,在资本市场里得到了回报。

在一百多年前,做类似事的人,被叫做卖猪仔的蛇头。优秀的人到哪里去都会大放光彩的,被人卖了猪仔都能异化成猪八戒,占山为王,兴风作浪,但你能说卖猪仔是一种慈善行为吗?

当年看电影的时候还不懂事,后来再看就体会到了,人家合着卖英语教学的同时,还搞美式思维洗脑啊,难怪那么容易就得到了华尔街的青睐。后来新东方有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叫罗永浩,

没错,正是那位天天在直播间里喊交个朋友的罗。谈感情伤钱包。据说罗的课非常受欢迎,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享受了各种单口相声里的文化输出,精神美国人和精神日本人,其实内核都是精神赚钱人。假如不把美利坚设立成人间天国,你这种卖猪仔还倒收人家好处费的行为是怎么能被普遍接受的?最开始新东方只做出过英语培训,一下子发财了,很多人眼红了,然后教育资本化开始日渐发达。什么从小要国际化,要美式思维,口语纯正。后来一看形势,只搞一门英语还是不行啊,赛道太狭窄,都是在小圈子里自相残杀,互联网兴以后,线上线下针对K12的全面培训一起来了。

看看那些做出头的,最后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到美国上市!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只有屁股挪动到华尔街才能吃香喝辣,你觉得真的年年亏损的数据能吸引到美利坚的全面支持吗?案例新东方摆在那里,为什么第一个上的是它?它能源源不断的给美国送来人才或者过来混日子的富家子弟,那都是钞票啊,再别说还有潜移默化的亲美文化传递。

账得慢慢还!

user avatar

上次听说新东方准备转型 集成电路人员培训的。

国家需要就是好事。

》》

新东方看到了这个机会,在2021年的集成电路产业研讨会上,俞敏洪发表视频演说,大谈科技产业和科技人才缺口,由此业界传出,新东方将转行做半导体继承电路培训。如此高调表态,极有可能是传达官方讯号:支持半导体领域的技能培训。

user avatar

我2003年的时候曾经在新东方学习过。当时的学习材料我现在还保留着,并且一直记着当时的授课老师的名字。

那时候的新东方是一家丰富了年轻人的梦想的企业。老师们告诉学生:掌握外语应试技能,看看更大的世界,选择多样的人士。

那时候新东方老师在整齐划一的拿俞敏洪砸挂的时候,都会提及新东方的高等教育梦想——美国最好的大学是民办院校哈佛,为什么新东方不能创办一家好的大学呢?

如今的新东方,是一家推波助澜过度竞争、通过“你不送孩子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焦虑营销手段获客的毫无理想的企业。在此,希望新东方能借着“双减”机遇,回归初心。

user avatar

今天终于想明白为啥要搞新东方了…主要原因还是国家要防止资本外流。新东方主要就是学出国留学的。但是现在经济不景气,留学的学费,生活费是一笔巨款。新东方之前有6万老师,就算1个老师每年培养2个学生,一年都要10万左右的留学生。(具体多少懒得查了)一个学生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保守点估计至少差不多得15万。这样一年光是留学生教育就得流出150亿RMB。这么算起来好像也不是很多…可能我估计得太保守了吧。欧美的留学生可能很多都是大款,生活是我难以想象的?不过就算翻番也差不多300亿…不过如果10%的留学生如果定居国外,留下来买房或者进行别的投资,进行代购等商业活动的话,流失的资产就更多了。


写道这里感觉有点问题,就去查了下资料,发现自己估计的确实过于保守了,19年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万了。之前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重新按30万RMB算吧。这样算一年得2100亿。再加上投资,确实会流失很多资产。已经占GDP的千分之二了。2020年的进出口顺差5350亿美元,按今天的汇率算留学生流出的外汇约占5.8%,实际会更多,可能会高于或者接近10%。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封堵,一些专业不对中国人开放,那留学就变成了中产小资让子女镀金的手段。确实是个赔本买卖,也许缩减名额,让真正能学到东西的人出去学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这就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理由吧。比如战备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等。但是我觉得,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下下策。最坏的影响是,原子弹是出国的钱学森们学回来的,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中留学生们从国外学回来的经验也应该起到了作用,这些学成归国的人材,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但是现在新东方却一下子裁员6万老师,明显可以预见未来的留学人数也会暴跌,,和国际接轨的人材短缺很可能成为发展的瓶颈。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是对未来潜力的透支。对于本来有机会出国见识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个人来说,他们也失去了蔷薇色的人生。长期生活于一成不变的文化圈,很容易让人民族主义和狭隘。


虽说我说的可能比较理想主义,也许欧美等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比我所知的还要严重,现在早已经到了“抛弃幻想,准备斗争”的时候了?不过我好像还没看到具体的新闻,只是说对特定学校毕业的学生拒绝接收,但大部分好像还是开放的。


未来社会对科技的需求远比过去的几千年都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比过去更多的投入人材的教育。新东方被打压我觉得会给国家带来更加长远的损失。可能会从产业转型艰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代差拉大中体现。

看了会回答发现居然新东方前几年的营收英语只占20%了?有点难以置信啊。那正好一石二鸟。不过我这个方面的考虑没什么人回答好像,也可以参考参考。

user avatar

更新:

有的人分不清运营利润和净利润,一个劲在扯网校烧钱,k12本身赚钱。

你说的利润是毛利润,指的是这块业务本身的利润,收上来的学费,减去老师的工资和其他一些基本成本。毛利润当然是正的,如果毛利润都没有,这条业务线就不应该开。

这就是你说的,我们k12业务特别赚钱。

下面是好未来5个财年的年报,gross profit一直都是正的没问题,毛利率在50%左右。

但这并不代表能给整个公司带来正收益,行政费用,广告费用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层面的费用都没分摊进去而已。近两三年,广告和行政费用基本已经把毛利吃没了。

不用扯现在是烧钱阶段,这是规模有很关。

前期规模小,你肯定是赚钱的,你自己当老师在自己家拉10个孩子上课,利润率肯定是最高的。但是你有100个学生,你就要想办法租场地;你有1000个学生,你就要另给老师开工资;你有10000个学生,你可能就需要行政和广告费用。

随着规模扩大,烧钱是必须的。如果烧钱烧赢了,最终可能保持稳定的利润率,如果烧钱烧输了,就是白烧。但是你还必须烧,因为你不烧,竞争对手就烧。

不管是广告还是网校,都算是烧钱,所以不要再扯什么不算线上,不算广告了,这种逻辑很奇怪,类似于说,不算缺点的话,全是优点。

————————————————————

新东方这个企业和老俞的价值观是没问题的。

本来新东方的崛起也不靠中小学,开中小学纯粹是被竞争对手逼得。

在中小学教培这件事上就是内卷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培这种东西很看老师,学生一般都跟着老师走。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你越早介入,就相当于越早给自培养潜在的学员。

这一点干过教培的都知道,老俞的自传里也写得很明白。

其他教育机构大学生抢不走新东方的生源,那就只能更早介入,新东方只能被逼应战。

于是战场越烧越低龄。

k12在被砍之前主要还是烧钱阶段,营收上去了,利润上不去。好未来在这块比新东方的市场要大,利润也基本没有,所以新东方情况应该也差不多。

说网校烧钱的,你觉得网校不算k12还是网校营销不算成本?算k12利润不算网校是什么脑回路?你每次考试只算你做对的题?

烧钱这块砍掉了,其实是利好新东方的,因为k12之后的培训,新东方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这里的利好是相对于其他家的明白?相当于都砍了你们一刀,你被砍了腿,但是其他家已经被砍死了。

对于新东方也算不上是转型,只能算是回归主业。

当然回归主业也未必就代表着光明的未来,因为大学生的市场,差不多也就这样了,增速堪忧。

总之,还要看老俞下一步怎么走,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者是能不能忍受新东方变成一个比较平庸的企业,说不定老俞不想干了就直接关门了呢……

至于教培这块的需求,我个人认为是永远存在的,什么时候优质教育资源足够了,可能什么时候就不需要了,但不是现在。

目前强行按住需求和供给,一定会有其他渠道满足供需,比如教培按死以后一对一马上就出来了,现在一对一按死不知道以后通过什么渠道,比如家政?保姆?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user avatar

凡人皆有一死。

已经魔化的凡人死得更快。

user avatar

又想当教授,又想赚大钱,不行。

又想吃安稳铁饭碗,又想赚大钱,不行。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只能选一个。

既然搞社会主义,就别天天想着发大财,当人上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