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7 月 23 日港股新东方暴跌 40%+,在线教育前景如何?

回答
7 月 23 日港股新东方股价暴跌超过 40%,这确实是市场上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也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在线教育未来的走向。

先说新东方这次的暴跌,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这次暴跌的导火索非常明确,就是“双减”政策的落地。早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国家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7 月 23 日当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布了公告,回应了监管机构的最新要求,对暑期课程进行了调整,并且承认了政策对公司业务以及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双减”政策的核心就是:

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 这是直接打断了新东方这类大型教育集团最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对公司的资本运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几乎是把新东方最核心的营收时段给锁死了。暑假本是教培机构的黄金时期,现在却不能进行学科类教学,这等于砍掉了大部分业务。
严格限制学科类培训时间: 晚上九点以后不得授课,周末不得授课,并且强调培训不得超前学习、超纲学习。
严禁非学科类培训出现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 对于非学科类培训,虽然没有完全禁止,但也提高了监管标准,不允许出现商业化、过度趋利的情况。

新东方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之一,其业务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学科类培训,特别是 K12 阶段的辅导。因此,政策的严厉程度直接触及了其业务的根基。公司公告中提到的“重大不利影响”,不仅仅是短期营收的下滑,更可能意味着对整个商业模式的重塑,甚至是一些业务的彻底关停。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当一家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被严重限制,甚至被判“死缓”,投资者自然会用脚投票。股价的暴跌是对未来盈利预期的悲观反应,也是对公司转型能力的一种质疑。

那么,在线教育的整体前景又该如何看待?

在线教育的概念很大,不能一概而论。这次“双减”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在线教育公司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1. 学科类在线教育(特别是 K12 阶段): 这部分是本次政策最直接的冲击对象。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等这些在 K12 学科辅导领域投入巨大的公司,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业务模式的重塑: 这些公司需要紧急转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学科类培训将不再是“牟利性”的,可能会转向公益性、素质教育等方向。例如,将重心转移到非学科类,如编程、艺术、体育等;或者转型为教育科技服务商,为学校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也可能是提供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
盈利能力的下降: 即使转型成功,学科类培训的盈利能力也会大幅下降。过去那种“疯狂扩张、高歌猛进”的模式将不复存在。
市场规模的萎缩: 直接面向学生的 K12 学科培训市场规模将大幅缩减。

2. 素质类在线教育(编程、艺术、体育、人文等): 这部分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导向的契合: “双减”政策鼓励发展素质教育,这恰好与这部分在线教育机构的业务方向一致。
需求依然存在: 家长对于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的需求依然强烈,而且在学科培训受到限制后,可能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素质培养上。
竞争格局的变化: 原本专注于学科类的教培机构可能会分流到素质教育领域,加剧这部分市场的竞争,但总体而言,这部分市场依然有增长空间。

3. 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语言培训等: 这些领域几乎不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反而可能因为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获得更多关注。
明确的增长点: 随着社会对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增加,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
政策支持的可能: 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和职业技能提升,这为相关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新东方这次的暴跌,是否意味着整个在线教育行业都已经不行了?

绝对不是。“双减”政策打击的是以营利为目的、过度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学科类培训,而不是在线教育本身这个形态。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优势依然存在:

突破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个性化。
技术赋能: 互动直播、AI 助教、智能测评等技术手段,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用户体验。
教育公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教育。

所以,未来的在线教育行业会是这样一种态势:

“合规化”和“素质化”是关键词。 过去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未来的教育机构必须在政策框架内运作,以素质培养和满足社会刚需为导向。
“去学科化”成为大趋势。 原本以学科辅导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必须加速转型。那些能够成功转向素质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或者教育科技服务的公司,才有可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行业洗牌加剧。 那些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过度依赖学科培训的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可能被淘汰。而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多元化业务布局、能够适应政策变化的优质公司,可能会在新的格局中占据优势。
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 原本流向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资金和人才,可能会更多地流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公办教育的创新发展。

对于新东方而言,这次暴跌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考验。 作为一个有深厚积累的教育品牌,它拥有大量的师资、技术和用户基础。如果能够成功地将资源和品牌影响力迁移到素质教育、成人教育或教育科技服务等领域,并且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依然有可能涅槃重生。但这个过程无疑是充满挑战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总结一下,新东方股价的暴跌是“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教培行业的一次“外科手术”。它标志着在线教育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尤其是在 K12 学科辅导领域。未来的在线教育将更加注重合规、素质和多元化发展。那些能够顺应政策趋势、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新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言是这样的

你说前景怎么样?

前几天我说,应该彻底打掉这些互联网教育企业的生存基础,结果一堆人怼我。

这个问题不是补个课的问题,是互联网融资圈地的金融风险,背后的核心是教育的话语权。

香港台湾的教育,搞出来的毒化废柴和绿化哇民,还不让我们警醒吗?

现在证明,我的分析是对的,外资不让控股啦。


user avatar

在线教育有太多值得做的:

1. 医学教育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桂冠,而国内至今没有看到讲解人体解剖相关的APP;

2. 教育游戏养活了大量国外小而美的工作室;

3. 题库与出版内容的电子化,养活了Mcgrawhill和Pearson这两个国外最大的出版集团;

4. 机构合作向的Coursera、Udacity,个人向的Udemy算是最出名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成人教育平台;

5. Schoology, Blackboard之类的教学管理系统,也有很大市场;

6. 最近很火的kahoot,在研究生期间也是在教室里面频繁使用;

7. ....

这些都还是我回国前就火到不行的方向,现在应该也迭代了好几次认识了。


回头看这几年国内的产品都是什么玩意儿,课课课课课...... 要我说,现在的政策怪不得任何人,风投的短视作茧自缚罢了。




评论区很多医学向的APP分享,我下载了一下,确实不错。不过也有小伙伴表示专门买国外的付费APP。

我自己是上了Coursera的脑科学课程, 老师拿着大脑直接沿着海马体附近切给学生看,边切边解释,或者拿着马尾脊神经展示是在脊骨的什么位置,至今印象深刻。

别的我就不多说了,国内优质内容的匮乏,是全方位的。近几年的资本热潮确实带来了些许优质内容,但资本逐利的不健康乱象,但凡是从业者都能感受到。

整体上,我非常支持政策向的决定。资本层的决策,是时候反思一下了。我一个产品经理,还远没做到撬动这么大能量的地步。但17年回国至今,也算是蝴蝶扇动了翅膀,从天使轮一路到A轮,也算是为国内的数学练习内容设立了标杆。

共勉,路还很长。

user avatar

反正某些从业者都不看原文件就开腔呗,还能如何?它们没利了,可不就急了,建议大伙儿辩证的看问题,不要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user avatar

不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