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笑死了,还在着儿"动真格了,三座大山少了一座"?
真正的教育大山是什么?k12算个屁的大山,我上过课外教育,也教过课外教育,中考那一年之前的课外教育真能学到东西就有鬼了。家长们别骗自己了,真正的教育大山是高考。
中考五五开真的不是大山,各位答主年纪大了距离自己的初中生涯太远了?所谓的五五开,就是我们普通初中,中考倒数第一名以320分的成绩考入了正规高中。真正那些被55开掉的人群,自己早就放弃了,初一辍学初二打工的遍地都是。
真正的大山,高考,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你一个小时200块钱一对一辅导,绝对没有你一次性3w块钱把孩子送到私立"衡水中学"强。
而且我就奇了怪了,你让学生去学校住宿,一个月休息一天,每天6107学习,不比花钱找课外教育有用的多?
真的想解决教育问题,高考按人口分配名额。一线城市觉得不公平?那按照GDP分可以吧。北京上海的gdp也就是中游,那它凭什么各种高校名额5倍甚至10倍于种地省呢?
大家要分清楚,两个概念,学习和考试。中国的出教科书的和出考题的是两波人。
学好和考好也是两个概念。
现在的问题是,书本上教了个1,标准的课后习题能到3。考试的最高难度能到10。
书本上教1,按说你做到3,就是学好了。但是考试到10,老师如果不教到10,就是你到3,能考好吗?所以好的学校,就是教到10。农村的学校,连3都到不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教的那么深,学生能吃透理解吗?所以需要去补习班,再充电。
老实说吧,很多学生,说是高中学三年,实际上各种补习加起来,其实,学习了近四年。
高考的指挥棒,考试的决定性影响有多可怕。影响了多少参考书,多少所谓名师。所以我觉得,要大幅度降低出题难度。不能超过课后习题的最大难度。各种教材应该统一管理。本质上是选拔出认真学习,努力学习的好学生。难度整那么大有什么用?最后祸害的是中等的学生。
我想起我高一期中数学考试,老师已经讲得很难,结果出题的更变态。最后全班只有十分之一的及格。你知道作为一个努力学习的是什么感觉吗?
有些出题人,就是太成聪明了。恨不得把这个游戏难度调成最大,只剩下1%的人过关,他觉得就满足了。简直心理变态。你就是在折腾这些弯弯绕,有什么用,什么时候你的考题能得诺贝尔奖?
在各种有争议的合法行业中,课外培训堪称是最邪恶的。其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是一种正反馈式“预期的自我实现”——通过开外挂打破均衡,来创造出“恐慌性购买”的需求。
对比“三座大山”的另外两座,医疗本身是科技行业,涉及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沿领域;房地产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城市面貌,而且土地出让金是“基建狂魔”的核心保障之一,甚至有学者将“土地金融”的成功视为中国模式的核心成功因素。甚至烟草、酒精、游戏之类有点“堕落”的成瘾性行业,花钱消费也能让自己爽——但课外培训,往往是越消费越焦虑,相互攀比,最终把所有人卷进来,对时间精力、其他消费资源造成严重的虹吸和挤压,可以说是集房地产、医疗、烟酒游戏等争议性行业的坏处于一身。
种种迹象表明,提振生育率会成为国土红线、能源双控、“两山”级别的核心KPI。巨型利维坦虽然迟钝、反射弧长、惯性大,但动起来就是雷霆万钧、地动山摇。你把政治课本上白纸黑字的东西当笑话,那到头来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成为那个笑话。
至于“政策风险”,我觉得不宜妖魔化。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很多时候也是相互交织的。只要政策风险不是统治者拍脑袋的那种,而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那就是可预测、可预期、可规避的。预判、规避或承担风险,本就是投资和经营的题中之义。
课外培训,尤其是学科培训,说难听点就是体育比赛中的兴奋剂。看起来人人成绩都提高了、功德无量,但对整体福祉的贡献是负值。相关营销手段更是令人作呕,“别人的孩子都报了XX课,你们家不报就得去职校”……
“职校警告”的可笑之处在于,实际上你校内课程能把知识学会、把知识掌握,你就是人群中的前50%,根本不会去职校;如果你连校内课程都听不懂、学不会,那去课外上“拔高”的培训,你更听不懂、学不会。“后50%”还有一大群体,就是那些调皮捣蛋、上课根本不听、压根就不读书的小孩,你还指望他们去课外培训机构会变“乖”?
甚至还有“小学语文警告”:
至于学区房,这个更大的智商税:
评论区有人胡乱拿职场末位淘汰来类比中考的分流,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硬要拿职场类比,中考高考之类的分流,更类似,就业找工作。比如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100个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ACM获奖,有的只会写hello word,那么大神进大厂,一般的学生进小公司,最水的家里蹲,这不很正常?有谁为此“哭天喊地”?
而常见的职场上末位淘汰,则往往发生在相对同质化的群体之间。能进大厂、而且经过考验没被淘汰留下来的,往往都比较优秀,那么再在这个群体里硬性淘汰10%-20%,当然残酷。如果(学生经过多轮选拔之后组成的)学校硬性规定每年开除20%的学生,你看要不要“哭天喊地”?
而且,职场上末位淘汰本身不是目的——存在这种制度的公司,本身就不养闲人(反过来讲,真正懒人闲人甚至不上班的人扎堆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末位淘汰”),这种制度就是为了造成人人自危的感觉,从而玩命加班、疯狂内卷,进一步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
反过来,中考的分流,政策设计意图完全就不是为了鼓励你内卷,国家巴不得大家都正常听课学习、正常休息玩乐,谁都不要开小灶、搞外挂,最终以每个人最真实最自然的心智结构、性格毅力、知识水平,来进行各得其所的分流。
还有很多人喜欢对“治标不治本”冷嘲热讽、阴阳怪气(当然,相当一部分人是屁股决定脑袋和嘴巴)。实际上“治标不治本”,比起“既不治标也不治本”,当然是一种善。
对于高房价而言,“本”显然是严厉的国土空间管制(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放水”,房地产是印钞机而不是蓄水池),城镇开发边界像紧箍咒一样,大城市周边到处都是不能触碰不能开发的“永久基本农田”。但如果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无法改变,而加以严厉的限购之类政策,就算“治标不治本”,那对于广大想上车的“无房户”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救济?当然,地产利益链条上的人,肯定要开始阴阳怪气“治标不治本”。
教育的事情同理。“本”是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天然不同的心智结构(当然,承认智商差距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不像身高体能那种直观的差距),在这个相对难以改变的事实基础上,先找容易落地的方面下手,降低大家的内卷程度,有何不好?
不说别的,二十年前,中国社会的丛林属性和社达属性远甚于今天,兜底保障一塌糊涂(现在虽然和发达国家没法比,但比起二十年前还是高得不知哪里去了),并且学历的边际回报远超现在,但有多少家庭花大价钱给小孩报各种校外培训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