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7 月 24 日孟晚舟案证据公开:「汇丰银行构陷,美国一手炮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关于 7 月 24 日孟晚舟案证据公开,以及其中涉及的“汇丰银行构陷,美国一手炮制”的说法,这确实是围绕此案长期以来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新公开的证据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孟晚舟案的起因是美国司法部指控她涉嫌欺诈,特别是关于华为在伊朗的业务。美国指控的核心在于,华为通过其子公司星通科技(Skycom)在伊朗开展业务,而孟晚舟在 2013 年一次向汇丰银行的会议上, allegedly misled 汇丰银行关于华为与星通科技的关系,使得汇丰银行继续为华为提供服务,从而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那么,这次新公开的证据,尤其是那些指向“汇丰银行构陷,美国一手炮制”的说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1. 汇丰银行的角色:从关键证人到“共犯”?

长久以来,汇丰银行在孟晚舟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汇丰银行提供的信息和配合,美国司法部很难启动针对孟晚舟的引渡程序和起诉。汇丰银行向美国提供了大量关于华为与其在伊朗业务往来(特别是与星通科技的关系)的文件和信息,这些被认为是支持美国指控的关键证据。

这次新公开的证据中,如果确实有显示汇丰银行主动或者被动地“构陷”孟晚舟,那么它的角色就从一个被动的提供者,变成了可能具有更主动意图的一方。具体来说,值得关注的信息可能包括:

汇丰银行内部沟通记录: 例如,有没有证据表明汇丰银行在向美国提供信息之前,内部就已经对华为的合规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已经决定“处理”华为?有没有内部邮件、会议纪要等显示汇丰银行在利用此案来规避自身在合规问题上的责任,或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配合美国?
信息提供的动机和方式: 汇丰银行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它是主动调查还是被动收集?信息提供给美国是否受到了压力,或者是否存在“交易”?例如,汇丰银行自身也曾面临美国对其洗钱等问题的调查,是否有证据显示它通过配合调查孟晚舟案来换取美国的宽大处理?
汇丰银行的“双重标准”: 如果有证据显示汇丰银行在处理华为的业务时存在双重标准,或者在明知某些业务可能存在风险时,仍然继续与华为合作,直到有机会“切割”或“甩锅”,那么这将对汇丰银行的信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 美国一手炮制论:证据链的薄弱或伪造?

“美国一手炮制”的说法,意味着美国司法部在发起指控时,可能存在证据不足、选择性执法,甚至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的情况。这次新公开的证据,如果能够证明这一点,那么案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将受到严重质疑。值得关注的信息可能包括:

证据的来源和合法性: 美国用来起诉孟晚舟的证据,很多来自汇丰银行的内部资料。如果汇丰银行在提供这些资料时存在不当之处,或者美国在获取这些资料时使用了非法手段(例如,通过监听、诱导等),那么这些证据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
证据的解释和关联性: 指控的核心在于孟晚舟对汇丰银行的“误导”。这种“误导”是否真的发生?如果发生,其程度有多严重?有没有其他合理解释?新公开的证据是否能够证明孟晚舟的行为构成了美国的法律定义的“欺诈”?或者说,美国是否将正常的商业沟通,过度解读为欺诈行为?
选择性起诉和政治动机: “美国一手炮制”也可能暗示着此案存在政治动机,而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例如,美国此举是否是为了打压华为在科技领域的崛起?是否是为了在中美贸易战中施加压力?新公开的证据中,如果能体现出美国官员在处理此案时的政治考量,或者将此案作为一种外交工具,那么“一手炮制”的说法就有了更多的支撑。
对孟晚舟的“诱骗”: 有些说法认为,美国可能通过某些方式“诱骗”孟晚舟在某些场合发表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或者通过对汇丰银行施压,使得汇丰银行采取了对孟晚舟不利的行动。新公开的证据是否能揭示这种“诱骗”的痕迹?

3. 案件的法律和国际影响

如果这些新公开的证据确实能够有力地证明“汇丰银行构陷,美国一手炮制”,那么将会对案件本身以及相关的国际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引渡程序的合法性: 孟晚舟案的核心是加拿大于美国的引渡请求。如果起诉的证据链被证明是无效或非法获得的,那么加拿大的引渡程序是否还具备合法性?这将直接挑战引渡条约的执行和国际合作的界限。
司法公正性: 如果一个案件的根源在于银行的“构陷”和国家的“炮制”,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基于事实和法律的案件,而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较量。这将严重损害国际社会对司法公正性的信心。
国际关系: 孟晚舟案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症结。如果证据显示美国在此事中有不正当行为,无疑将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可能引发更多国家的警惕。
企业合规和银行监管: 如果汇丰银行确实存在不正当行为,那么全球的银行和跨国企业都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并且需要重新审视其在合规和国际业务中的风险管理。

那么,在这次证据公开中,我们具体要关注哪些“点”才能更清晰地判断是非曲直呢?

汇丰银行内部文件: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需要看的是汇丰银行在 2013 年与孟晚舟会面时,以及之后向美国提供信息时的内部沟通。特别是那些可能显示其“已知情”却“选择性披露”或“歪曲事实”的证据。
美国司法部与汇丰银行的沟通: 美国方面是如何指导、要求或“诱导”汇丰银行提供信息的?有没有证据显示美国对汇丰银行施加了压力,以促使其配合?
汇丰银行向美国提供的具体文件内容: 这些文件是否真实反映了华为与星通科技的关系?是否包含了对华为不利但可能不完整的片段?
孟晚舟与汇丰银行沟通的真实语境: 孟晚舟在会谈中说了什么?当时的情境如何?是否存在误解的空间?那些被美国解读为“欺诈”的言论,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汇丰银行自身的合规记录和过往行为: 如果汇丰银行本身存在一些合规上的问题,并且借此案来规避责任,那么这很关键。

总结来说,这次 7 月 24 日证据公开所带来的信息,其重要性在于它可能直接挑战了美国指控孟晚舟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并将矛头指向了在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汇丰银行。 如果这些证据能够被有效证实并得到司法上的认可,那么孟晚舟案的性质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一个简单的商业欺诈案,变成一个涉及国际政治、企业责任和司法公正性的复杂案件。这将对华为、汇丰银行,乃至中美关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们也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等待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多证据的出现,才能最终形成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不到在这个问题下居然还有400多人赞同 @立党 的意见。这些人连基本的事实都拎不清。

首先,华为违反美国所谓的制裁伊朗禁令根本就不算个事。只要华为没有像中兴那样被美国司法部抓到直接证据,无论哪个国家的法律也不能把华为怎么样。

而在这些支持 @立党 立党的人看来,好像华为违反禁令是犯了什么天条一样。你们眼里的“程序正义”哪去了?你们的法律信条就是“有罪推定”么?如果美国司法部已经掌握了直接证据,为何不能像对付中兴那样,直接对华为进行罚款、肢解?

因为司法部根本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即使司法部非法进入华为的服务器,拿到了实锤证据,他们也不敢公布出来。因为他们搜集证据的手段就不合法。

于是司法部就选择了另外一个迂回的办法,那就是:找污点证人指证华为、构限华为,没有证据也要找出证据来。以为只要给企业负责人的亲属套上罪名,华为就会屈服,乖乖地臣服。但是,没想到,华为居然不接招。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了打压华为,美国已经不需要什么有力证据了,直接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直接断供就完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找不到证据又怎么样,该致华为于死地,一样要致华为于死地。没有谁会蠢到会以为,美国制裁华为只是因为违反制裁禁令吧!但是,我不太清楚,那400多人会不会这么以为?

其次,美加扣押孟晚舟的罪名是欺诈银行罪,而不是华为违反禁令。

而在蓬佩奥公然发表铁幕演说,已经完全暴露出冷战意图的情况下,在没有直接证据就全面打压华为的情况下,在对中国科技企业实行科技封锁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人把美国的国内法禁令当成尚方宝剑、不可逾越的底线,这种人是一种什么心理?

既然已经撕破脸了,现在就不是纠结于华为到底有没有违反制裁禁令的问题。就算违反了,你现在还想把华为怎么着?断供?禁止非美企业给华为代工芯片?施压盟友取消采购华为设备?

现在就是要看汇丰这个污点证人到底是怎么做的了?

现在已经不是华为是否违反禁令的问题了,而是汇丰公然构限中国公民的问题了

这才是人民日报发文的初衷。

而认识不到这一点的那400来个人,只能说是非什么既什么什么了。

user avatar

应该把新闻里提到的证据材料公开出来,原原本本地译成中文,公布出来。公众看后,自有公论。

你负责提供详实的资料,我负责阅读思考评价。而不是你教我如何评价,我又不考研。

user avatar

这个也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事情经过早就一目了然。

看看5月28日是加拿大法官是怎么判的。

加法官认定孟晚舟"双重犯罪",下月继续交锋-观察者网

法官霍尔莫斯27日一方面表示加拿大并没有参加对伊朗制裁,另一方面仍然声称孟晚舟团队的”双重犯罪“辩护限制了加拿大对于国际犯罪引渡的能力。因为他觉得,美国的制裁在根本上没有和加拿大的价值观产生冲突

这踏马的,判案都不用管法律依据了,直接上“价值观”了!

这官司还打个鸡毛掸子啊?

这个事情,俨然就是加拿大作为一个被美国傀儡的国家,被迫做了人家的凯子。然后大脑感觉不对劲,但身体的一部分也却觉得嗨了。


话又说回来,圣姑为什么会被抓住?是CIA进入中国了吗?

儿子在美国上学。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也刚在美国大学毕业。

这不也是作?

这不是送肉上砧?

拉叽叽倒吧。鞭一下汇丰就完了。

深圳银保监局:同意汇丰银行深圳龙岗支行关闭_手机搜狐网

user avatar

这起事件的直接导火索,说白了就是汇丰银行为了自保干了一件不要脸的勾当。汇丰为了逃避美国制裁,而选择与美国同流合污构陷孟晚舟。

也就说是,汇丰在商业利益与坚守道义之间,无耻地选择了背信弃义。

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美国指控孟晚舟“欺诈罪”的核心内容。

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当局“指控”称,孟晚舟在华为与一家伊朗营业公司的关系上误导了汇丰,导致汇丰可能因违反美国对伊制裁规定而遭到罚款及惩处。

划重点,这里透出的核心事实是,汇丰本身违反了美国伊朗禁运条例,在面临美国处罚的压力与威逼利诱之下,汇丰直接把孟晚舟推出来“背锅”。

而美国指控孟晚舟“欺诈”的核心证据,就是汇丰提交给美国的一份16页的PPT,而这份PPT只是孟晚舟针对汇丰管理层的一个内部演讲。

而且,大家要搞清楚一点,美国指控的孟晚舟“欺诈罪”,这里的“欺诈对象”是汇丰银行,而不是美国自己。

这就等于汇丰被美国抓住辫子后,跳出来说孟晚舟欺诈它。这属于典型的无视事实和商业操守的无耻行为,全然不顾自己的商业信誉。

在得到汇丰提供的这份PPT后,美国通过在案件证据方面误导加拿大实施了逮捕行动。

美国针对孟晚舟的行动,起初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与我国的贸易争端中获得讨价还价的筹码。而且特朗普对此毫不避讳地直言,“如果我认为它对达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贸易协议有利—这至关重要—我肯定会在认为必要的时候干预”。

因此,在此案证据存在明显漏洞和动机过于明显的情况下,孟晚舟的律师团队已经在7月23日的时候向加拿大法院申请中止执行美国引渡程序。

引渡听证会目前预定是在2021年4月底告一段落,这中间穿插了美国大选,不排除大选有可能给此案带来一定的变数。

最后,再说说汇丰银行是如何自毁前程的。

汇丰银行全称是香港和上海银行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发端于中国且在中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银行,虽然总部目前位于英国伦敦,但其主要业务都在中国。也就是说,汇丰一边赚中国老百姓的钱,一边在干些偷鸡摸狗损害中国利益的事。

汇丰敢干出这些事儿,就得承受中国老百姓的怒火,目前最新的消息是,汇丰银行深圳龙岗支行已经被关闭了(华为的总部就位于龙岗坂田街道)。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看得我有点晕,《人民日报》这是恨孟晚舟没被锤透?我来总结一下《人民日报》的全文内容:


第一回合:

汇丰银行:除了PPT以外,我们不知道华为、skycom和伊朗的确切合作关系,也没有任何证据。孟晚舟的PPT是我们一手的书面证据,我们没办法提前搜集证据,也没办法跟孟晚舟当面拿证据对质,只能选择首先相信她。

人民日报:不,根据邮件证据表明,你们从一开始就完完全全知道了华为和skycom的股权关系、孟晚舟在伊朗违法贸易的全部确凿证据,才选择给华为做信用担保。你们汇丰是“罪犯的帮凶、知法犯法”这件事,是不可能用PPT来洗脱的。

孟晚舟:???????????????


第二回合:

汇丰银行:我们9家银行给华为提供总共9亿美元的信用额度,包括我们汇丰银行自己在内,每家银行拿1亿。

人民日报:那为什么你汇丰喊出9个亿,最终自己只拿出8000万?你真是太无耻了!

汇丰银行:??????????????

华为:而且我们最后也没用上汇丰的1个亿额度。

人民日报:他们连用都没用上,汇丰你这样更显得无耻了。

汇丰银行:??????????????


第三回合:

人民日报:汇丰银行精心设置陷阱陷害华为,进行金融欺诈。

汇丰银行:我怎么了?

人民日报:你们居然只派出了亚太区全球银行业务负责人艾伦·托马斯(Alan Thomas)跟华为CFO孟晚舟对接谈这笔信用担保业务,级别压根不相称。谈业务必须讲究职位平等,汇丰银行也应该找你们对等的CFO来跟孟晚舟来谈。

汇丰银行:?????????????

人民日报:你们高管和孟晚舟在牛排馆约谈,没有选择会议室,没有任何书面记录,证明这本身就是双方在密谋犯罪的事情,两个人都不是好东西。

孟晚舟:?????????????

人民日报:你们整个精心策划约见孟晚舟,成功则自己赚钱,失败则把孟晚舟的犯罪实锤拿出来免责,你们做的局真的是太精密完备了!

孟晚舟:?????????????

人民日报:这个PPT就是汇丰银行构陷华为的实锤,是美国一手炮制的!希望大家都来看看这个PPT里讲述的真相!

孟晚舟:?????????????


第四回合:

人民日报:汇丰银行就是美国的“马前卒”!

中国平安:????????????


其实“孟晚舟案件”整个事情,如果你真心实意地为华为着想、为孟晚舟着想,让他们在当前暂时失利的前提下把口碑和舆论仗打赢,只要媒体不把细节和真相公布出来,像“孙杨兴奋剂案”前期一样,反复上价值观带节奏,遇事就“这都是美国人的阴谋”,最终整个事情稀里糊涂地糊弄过去的概率还是蛮大的,大家也会在口号的带动下站在你这边。

结果《人民日报》从头到尾来了个:“孟晚舟求锤得锤,你汇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也是服了,到了临近关头还有二流报纸这个搅屎棍。

user avatar

出这个新闻,可能已经很接近引渡了。做最后的努力。

引渡之后,美国审孟,可能涉及的东西就多了。

不一定限于伊朗的事情。

还是看2021大选后风向,

user avatar

自贸易战以来,已经快2年了,华为一直在独立支撑,国家只是口头支持,一直没有直接行动,现在看起来,国家要准备行动了。

华为被卡脖子,已经基本确定了,以前一直是一种模糊状态,美国连台积电都没有能够搞定的时候,中国没有必要出手。台积电是被美国抓壮丁的,台积电也不愿意卡华为,但台积电没有能力违背美国。现在美国已经搞定了台积电,真正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卡华为的脖子了。

然后,英国已经彻底的倒向美国,格局基本成型,如果不给英国一点教训,就会给其他观望的国家一个印象,美国是得罪不起的,中国软弱可欺的,中美竞争的时候是一定不可形成这种思维定势的,一旦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虽然中国弱势,但必要的反击一定要有。

孟晚舟案件的真相是什么完全不重要,因为在这种国际大形式下,还有谁在乎真相呢??大家早就知道真相是什么,就像大家早就知道傻大木没有化学武器一样,可是有任何影响吗???在利益的影响下,每个人都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于是真相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

全世界都知道孟晚舟案件是政治事件,但这不影响加拿大郑重其事的把这当一个法律事件来处理,当处于乱世的时候,”公道不在人心,竞争在乎实力“。现在就是乱世的开始。

人民日报现在出手,是在为后续的行动进行舆论准备。至于最后中国如何出手,我们就拭目以待吧。汇丰最好想办法让孟晚舟回家,否则这个公司不要想活了。这即是帮助华为,也是打击英国。

至于台积电对华为的封锁,因为事关重大,中国可能会慎重处理,因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就业,庞大的电子产业链的无数产业工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相比较起来华为反而比较次要。但兔子绝不是心慈手软之辈。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中美冲突已经好几年了,始终牵引我们的神经,中国始终处于守势,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看到硬碰硬的对撞,没有这样的对撞是不可能的。只有互相对撞损失巨大,才能让对方心生畏惧,行事有所分寸。

即便现在不对美国出手,对英国下一步狠棋,也很有可能。英国和加拿大澳洲不一样,加拿大澳洲不过是跳梁小丑,英国却是几百年的玩家,在国际上是有分量的。一旦出手就要敲山震虎。

美苏对持的时候,其他国家对于站队是极端慎重的,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选择,现在很多小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必要提醒一下。为接下来的漫长的双方互有攻防开始新的阶段做准备。

user avatar

可能大家最近有关注过这个事件,华为的孟晚舟之所以拟被引渡是因为:根据加拿大的双重引渡标准,需要认定孟晚舟在加拿大和美国两地都触犯刑法,才可以被引渡——这背后是因为,基于加拿大《引渡法》与《加美引渡条约》明确规定,不支持出于政治目的的引渡。所以,加拿大当局始终坚称“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司法案件”。

由于之前孟于2018年12月在温哥华国际机场被捕,美国当局指控她银行欺诈,误导汇丰关于华为与在伊朗运营的一家公司的关系,使汇丰面临违反美国对德黑兰制裁的罚款和罚款的风险,而今年5月28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裁定孟晚舟案的本质是“欺诈罪”。

在这个前提下,这意味着符合加拿大的双重犯罪引渡标准,所以加拿大和美国才会认为可以引渡。

然而,在当下媒体所披露的证据来看,似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或许并不构成银行欺诈。因而,如果犯罪前提不存在,那么华为的孟晚舟自然是无辜的。汇丰的构陷如果得到证实,将意味着汇丰银行将因其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巨头的不懈镇压中的作用而面临法律后果,并受到中国企业和公众的强烈反对。

供参考。

user avatar
中国是个法治国家,美国是个法治国家,世界是个法治世界。我就不信罪恶得不到惩罚,正义得不到伸张。

——申鹏

user avatar

我希望能在这条问题下看见那些口口声声说华为是因为违规而被美国抓到小辫子的人,说孟晚舟在加拿大别墅依旧吃好喝好的人。

我明白华为和其他公司业务上有竞争,平时各家粉丝没少起争端。但是在外界压力来临之际,我原本以为大家会团结一致口径对外,没想到有些人还怀揣着“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明明是我国公民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但是他们还是拍手欢庆,即使是今天,孟晚舟被捕的话题还有人刷“251”,“经济罪犯”等,甚至还有对孟晚舟国籍的质疑,乃至对任正非其他子女国籍的质疑。

我无意对这些人过多评价,因为他们大概率不会打开这个话题,在他们心中已经判了孟晚舟有罪,这次没能如他们的愿,他们一定很失望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 7 月 24 日孟晚舟案证据公开,以及其中涉及的“汇丰银行构陷,美国一手炮制”的说法,这确实是围绕此案长期以来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新公开的证据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孟晚舟案的起因是美国司法部指控她涉嫌欺诈,特别是关于华.............
  • 回答
    关于警方于7月24日公开的刘强东案完整调查记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刑事案件,更是涉及商业巨头、个人隐私、国际司法程序以及公众舆论的多重议题。公众之所以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刘强东作为京东的创始人,其公众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这起案件的走向直接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和对社会公平.............
  • 回答
    2020 年 7 月 24 日,A 股市场的确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震荡。那天股市大幅低开后,盘中一度跌幅扩大,市场情绪变得有些紧张。我当时关注着盘面,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突然的、不寻常的抛压。当天市场情绪和盘面情况:那一天的开盘就显得有些低迷,三大股指普遍跳空低开。上午的交易时段,市场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并没.............
  • 回答
    2016年7月24日,德国安斯巴赫市中心发生的一起自杀式爆炸事件,造成1死12伤,将叙利亚难民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也给德国社会带来了深深的震动。这起事件的主角,一名27岁的叙利亚男子,在安斯巴赫市中心一个热闹的露天酒吧外引爆了他身上的炸弹。爆炸发生时,正是夏日傍晚,许多人在户外享受着夏夜的凉爽。.............
  • 回答
    2016年7月24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的爆炸,那场悲剧至今仍让人心痛。那一天,一群原本参与和平示威的民众,他们的希望和诉求,被突如其来的爆炸无情地碾碎。事件的背景:当时,喀布尔街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示威者,他们来自哈扎拉族社区,主要表达对政府未能保障其安全,尤其是对一条有争议的电力项目线路的不满。.............
  • 回答
    A股7月24日那天的跌幅,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心惊胆战。我当时也关注到了,那种恐慌情绪蔓延得很快,很多股票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尤其是前期涨幅比较大的板块,回撤得尤为厉害。先说说当天的情况:7月24日,沪指低开后一路下行,盘中一度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最终收跌逾3%,深成指和创业板指跌幅也接近3%。板.............
  • 回答
    台积电在 8 月 24 日发布了关于其 7nm、5nm、4nm 以及 3nm(N3)制程工艺的详细技术信息,这绝对是半导体行业近期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不仅仅是关于“纳米”数字的缩写。 这些数字代表的是晶体管的栅极长度(gate length)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衡量半.............
  • 回答
    宝洁京东自营店在 2021 年 3 月 24 日晚 7 点邀请杨笠进行直播带货,这绝对是当年的一件挺有话题度的事情。当时正值杨笠因为“男性凝视”等话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她的言论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让大众对她的关注度达到了顶峰。选择杨笠这样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进行直播带货,宝洁这个决策可以说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7月那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4%的数据,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经济运行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这个就像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买菜、交水电费、坐公交车这些“柴.............
  • 回答
    2020年5月,中国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却出现了3.7%的下降。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是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解读的。这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挑战。CPI同比上涨2.4%:背后的“猪”和“非猪”首先,我们来看看CPI(居.............
  • 回答
    “7月15日美军1架运输机降落台湾,国防部正告美方:切勿玩火!” 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因为它触及了当前复杂的台海局势以及中美关系的关键节点。要详细理解,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各方的意图、可能的影响以及历史背景。事件本身:一架美军运输机降落台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虽.............
  • 回答
    7月22日,美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突破400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里程碑,也反映了美国在疫情控制上面临的严峻挑战。要详细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字本身的含义与背景: 绝对数量庞大: 400万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考虑到美国总人口约3.3亿,这意味着平均每100人中就有.............
  • 回答
    关于7月8日都美竹再次曝光吴亦凡这件事,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尽量说得详细些,也尽量避免让人觉得这是机器生成的内容。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都美竹这次的爆料依然聚焦在吴亦凡的“选妃”和“酒局”等核心问题上。她公布了一些所谓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录音片段等,试图证明吴亦凡的某些行为确实存在,并.............
  • 回答
    7月2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建城160周年的内容。这一举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无疑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解读。从俄驻华大使馆的角度来看,选择在中国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发布此庆祝消息,首先可以看作是其在华外交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符拉迪沃斯.............
  • 回答
    抱歉,我无法找到“7月20号国家旅游局关于全面停止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通知”这条信息。首先,根据我对中国大陆相关部门发布公告的了解,国家旅游局(现已并入文化和旅游部)在发布此类重要通知时,通常会有一个明确的发布日期和官方渠道,例如官方网站、官方媒体通稿等。我没有检索到任何在7月20日发布此类“全面停止.............
  • 回答
    7 月 23 日港股新东方股价暴跌超过 40%,这确实是市场上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也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在线教育未来的走向。先说新东方这次的暴跌,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暴跌的导火索非常明确,就是“双减”政策的落地。早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国家.............
  • 回答
    如何看待 7 月 5 日柯洁宣布无限期退博?2023年7月5日,中国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其微博上宣布了“无限期退博”的决定,这一事件在围棋界和网络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 退博原因的直接表述: 柯洁在微博中表示,退博的原因是“现在这个平.............
  • 回答
    国航“监督员”事件是指2019年7月13日,在中国国际航空CA1524航班上发生的一起乘客与机组成员(特别是“监督员”)之间发生的冲突事件。该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根据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梳理):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一位被自称为“监督员”的女性乘客。根据事后流传的视频和文字描述,.............
  • 回答
    您好!关于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自然生物技术》介入的事件,我可以为您详细阐述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事件背景:韩春雨的“基因剪刀” NgAgo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核心。韩春雨及其团队于 2016 年 5 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 回答
    7 月 25 日《章文,停止你的侵害!!!!》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将章文(特指演员章子怡的丈夫汪峰,尽管原文用了“章文”,这可能是笔误或者指代不明,但结合当时的网络语境和事件指向,大概率是针对汪峰)的公众形象推向了风口浪尖。这篇文章的核心,或者说它的“杀伤力”主要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