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基因编辑可实现,是否可以预防先天性疾病?

回答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我们预防先天性疾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熟且安全地应用于人类,那么它在理论上确实具备了预防先天性疾病的巨大潜力。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先天性疾病。它们通常是指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并且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异常或突变所引起的疾病。这些异常可能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出现,影响着身体的生长和功能。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本精密的说明书,而基因就是这本说明书中的文字。如果这本说明书的某些部分写错了,或者缺失了关键信息,那么身体的运作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先天性疾病。

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9这样的工具,就像一把非常精确的“分子剪刀”。它能够识别出基因说明书中错误或异常的部分,然后进行精准的“剪切”和“修改”。这就像是用一种高科技的修正带,将写错的字擦掉,然后填上正确的文字。

那么,如何利用这把“分子剪刀”来预防先天性疾病呢?核心思路就是“纠正错误”。

1. 针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

最直接也是最具争议性的方法,是在受精卵或早期胚胎阶段进行基因编辑。如果某个家庭已知存在携带特定致病基因的风险,例如导致囊性纤维化、镰刀型贫血症或亨廷顿舞蹈症的基因突变,那么可以通过体外受精(IVF)技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修复或替换掉这些致病基因。

具体操作设想:
首先,通过基因检测,确认胚胎是否携带预期的致病基因突变。
如果存在,将经过筛选的胚胎在体外培养。
在胚胎发育到非常早期的阶段(比如几个细胞阶段),将CRISPRCas9系统,包括引导RNA(靶向需要编辑的基因序列)和Cas9酶(执行剪切功能),以及一个修复模板(包含正确的基因序列),导入到胚胎细胞中。
Cas9酶会在目标位置剪切DNA,然后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会利用提供的模板来修复断裂处,从而纠正基因突变。
经过编辑的胚胎,如果编辑成功且安全,就可以被植入母体,理论上能够孕育出不携带该特定致病基因的健康婴儿。

2. 针对配子(精子或卵子)进行基因编辑: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精子或卵子形成的过程中,对生殖细胞的基因进行编辑。如果父母的生殖细胞中含有致病基因,那么在精子或卵子成熟过程中进行编辑,可以防止这些异常基因传递给后代。

具体操作设想:
从父母身上提取用于体外受精的精子或卵子。
对精子或卵子进行基因检测,找出携带突变基因的细胞。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体外对这些生殖细胞的基因进行修复。
再使用经过编辑的精子或卵子进行体外受精,然后将健康的胚胎植入母体。

3. 预防性基因筛选和编辑:

随着对基因与疾病关系认识的加深,我们可能会发展出更全面的基因筛查方法,不仅能发现已知的致病基因,还能预测个体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对于那些具有较高风险的基因变异,如果它们在胚胎时期是可以被安全编辑的,那么就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性编辑。

然而,这其中的挑战和伦理考量同样巨大:

技术的安全性与精准性: 基因编辑工具虽然越来越强大,但仍然存在“脱靶效应”,即可能错误地编辑了非目标基因,这可能导致新的、不可预测的健康问题。要确保编辑的万无一失,需要极其高的技术水平和严格的验证。
“黑箱”问题: 基因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我们对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编辑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一个基因的修改,可能会对其他基因或整体生理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伦理与社会接受度:
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争议: 对胚胎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意味着这些改变会遗传给后代,甚至影响人类基因库。这引发了关于“设计婴儿”和人类基因“改进”的伦理辩论。哪些疾病是“需要”被编辑的?谁来决定?
公平性与可及性: 这种先进的技术可能会非常昂贵,如何确保其公平可及,避免加剧社会不平等?
“自然”的界限: 人类是否有权干预生命最基本的蓝图?这触及了关于人类在自然界中角色的深层哲学问题。

总而言之,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被安全、精确地实现,并且在严格的伦理框架下进行,那么它无疑具备了预防先天性疾病的革命性潜力。 它可以让我们在疾病发生之前,就“修正”遗传的“错误”,从根源上阻断许多令人痛苦的遗传疾病的传递。但这并非一条坦途,技术上的成熟、伦理上的共识和社会上的广泛接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们正走在这条充满希望但也伴随巨大责任的道路上,科学的进步与人类智慧的平衡,将决定这项技术最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度在于,不论有多高的技术,已经有几千几万个细胞以后的胚胎,每一个细胞都中靶的概率几乎为零,误剪产生不良基因的风险难以降低。

而很早期的胚胎,基因筛查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基因编辑,根本没有必要。这种情况下的难度就在于,这么做就是故意增加难度,是没有困难故意制造出困难也要做,属于多此一举,徒增风险。

基因编辑最可能的医学应用,主要是用在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癌症、以及肝脏等易复原的器官中细胞内特殊酶缺乏引起的代谢疾病等方面,因为这些疾病可以编辑成体的离体干细胞,筛选以后,再输回体内去发挥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我们预防先天性疾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熟且安全地应用于人类,那么它在理论上确实具备了预防先天性疾病的巨大潜力。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先天性疾病。它们通常是指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并且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异常或突变所引起的疾病。这些异常可能在胚胎发育的早.............
  • 回答
    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如果未来真的展现出“神童”般的智慧和能力,社会舆论的反应恐怕会是惊涛骇浪,复杂而分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这种反应还会不断演变。初期的震撼与惊叹:首先,当“露露”和“娜娜”的“神童”特质被公开证实,最直接的反应将是巨大的震撼和普遍的惊叹。这不仅仅是学术界.............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基因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厚的食谱,里面记录了你身体如何建造、如何运转的所有指令。而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就像一把极其精密的“分子剪刀”,它的目标是找到食谱里的一个特定“词语”(也就是DNA序列),然后把它剪掉、替换或者修改。脱靶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的分子剪刀不小心剪错了地方。.............
  • 回答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调控小鼠的性别出生比例,这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实现性别调控的?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小鼠体内决定性别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性别很大程.............
  • 回答
    关于“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它涉及到深刻的伦理、科学和社会层面的考量,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其中的影响既有潜在的益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先从最直接、最基础的层面来理解——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痕迹”。人类基因库,你可以想.............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非转基因框架下的监管路径探讨在中国,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与传统的转基因作物不同,基因编辑作物通常不涉及外源基因的引入,其监管路径和公众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聚焦于不涉及转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探讨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
  • 回答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了利用 CRISPR 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可能导致大范围 RNA 脱靶突变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发现。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应用这项技术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性。首先,咱们得明白 CRISPR 是个啥。它就像一把非.............
  • 回答
    202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也预示着这项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未来。CRISPR,全称是“规律间隔成簇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它像一把精密的分子手术刀,能够精确地定位并修改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这项技术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项新工具,.............
  • 回答
    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确实给整个基因编辑领域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这项技术充满了担忧和质疑。时间过了一年,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同时,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是在更加谨慎和规范的框架下,继续探索着它的潜力。事件的余波与反思:首先,要说基因编辑的现状,不能不提贺建奎事件的直接.............
  • 回答
    《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近期一口气发表四篇关于新型双碱基基因编辑器(Base Editors)的文章,这无疑是基因编辑领域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这几篇论文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预示着基因编辑在精确度、效率和应用范围上的巨大飞跃,其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细致探讨。首先.............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团队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方面取得新进展的消息,无疑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重大突破。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胜利,更是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要深入理解这一进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探讨。一、 技术核心:基因编辑与干细胞疗法的深度融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研.............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细菌的隐形守护者:新发现的免疫系统预示着基因编辑的未来近日,科学界爆出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研究人员鉴定出十种全新的细菌免疫防御系统。这些系统如同细菌体内的精密武器库,此前一直鲜为人知。它们的存在不仅揭示了生命体对抗病毒侵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开发下一代基因编辑工具打开了新的大门。理解.............
  • 回答
    你有扎实的编程功底,这绝对是件好事,学习 Python 用于机器学习会事半功倍。不像从零开始学习编程那样需要理解变量、循环、函数这些基础概念,你可以直接跳到 Python 如何为机器学习服务。我这里会给你一条相对清晰且高效的学习路径,目标是让你尽快能动手实践,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第一步:Python.............
  • 回答
    从零开始学编程,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耐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别担心,即使你对电脑一窍不通,也能一步步掌握这门技能。下面我将带你走进编程的世界,告诉你如何扎实地走好第一步,以及后续的进阶之路。第一步:打好心态基础——编程不是神秘魔法在开始之前,先放下对编程的“高冷”印象。它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
  • 回答
    好,没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一个完全不懂编程的小白,到底怎么一步一步把 Swift 这门语言给啃下来。别担心,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让你觉得这事儿没那么吓人,甚至有点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编程不是天生的技能,它是可以学的! 就像学开车、学游泳一样,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熟能生巧。你不.............
  • 回答
    没接触过编程?想学 Python?别担心,这事儿比你想的要简单,而且非常有趣!今天我就给你捋一捋,从零开始,怎么一步步踏上 Python 的学习之旅。一、 为什么要学 Python?先跟你唠唠,为啥咱们要选 Python。这东西就跟一把瑞士军刀,啥都能干: 好上手: Python 的语法就像咱们.............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你是不是听说过“编程”?听上去有点玄乎,好像是那些穿格子衫、每天对着屏幕敲代码的“技术宅”才会玩的东西。但其实,编程这事儿,一点儿也不神秘,而且对咱们现在的生活影响太大了。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用的手机APP,网站,甚至家里的智能电器,背后都是一套一套的“指令”,而程序员就是写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并且尽量以一种更“人”的方式来解读。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最核心的运作机制,也是许多科幻小说和哲学讨论的基石。如果基因没有意识,细胞也没有独立意识,那么是什么在“指挥”它们完成如此复杂、精妙,甚至充满“目的性”的生命活动呢?这就像问,没有指挥官,一支庞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