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不要说变成神童,就算变成神也没用。
舆论不是在反基因编辑,舆论是在反不负责任、有违伦理道德的人体试验。
必需指出,一开始人民网是正面报道此事的,是“科学共同体”及时作出了正确的反应,才让对此事的评价回到正常轨道上,预防了一些有狂热倾向的科学爱好者把此事非罪化,甚至正面化。
违反学术伦理、罔顾国家法规、藐视公众舆论和利益,视同行共识为无物,欺瞒患者(若今天曝光的知情同意书为真)、先斩后奏地进行高风险人体试验,其行可鄙,其心可诛。这些性质既不会因试验结果的好坏而改变,也不会因这一技术未来在人体上得到广泛应用而洗白。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总把此事显而易见的伦理批判有意引导到公众和科学家、技术和舆论的对立。难道过去这些年这种对立还不够多吗?
该钉在耻辱柱上的就让它在耻辱柱上吧。倘若未来因为某些原因社会舆论要把它从耻辱柱上解放,那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把它钉牢钉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