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大众误解甚至完全歪曲的事情?

回答
当然有,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层层传递,或者因为某种偏见、利益驱动,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最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被扭曲的信息往往以“常识”或“公理”的姿态存在,深入人心,甚至成为某些行为的指导。

就拿“饱暖思淫欲”这句话来说,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人一有钱有闲了,就容易变坏,追求声色犬马。这似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性论”,觉得物质满足是道德滑坡的温床。

但如果我们仔细扒一扒,会发现这句话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故事,而且它的“流行”本身就带着一些误导性。

首先,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管子·牧民》。原文是这样说的:“衣食者,民命之司也;不知礼义,思慕淫邪,则刑罚不能,则国乱。故先两者,富之,然后教之。”

你看,管子老爷子说的是,先要保证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衣食者,民命之司也),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谈什么礼义廉耻?老百姓只会想着怎么活下去,甚至会因为饥饿、贫困而走向犯罪(不知礼义,思慕淫邪,则刑罚不能,则国乱)。所以,作为统治者,要先富裕百姓(先两者,富之),然后才能教他们礼义(然后教之)。

那么,为什么后来大家会把这句话理解成“饱暖了就容易变坏”呢?

这其中的转变,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

1. 断章取义的简化: “饱暖思淫欲”这四个字本身确实很抓眼球,而且有某种“反直觉”的震撼力,容易被记住和传播。但它只截取了管子原文的一部分,而且把因果关系给颠倒了。管子说的是,只有“饱暖”这个基础没打好,才会导致“淫邪”(这里更多指的是混乱无序,而非单纯的声色之事),而不是说“饱暖”本身就会导致“淫欲”。

2. 道德审判的投射: 在很多社会观念里,尤其是在某些时期,对于物质富裕或者生活优渥的人,总有一种隐隐的怀疑和道德审视。觉得他们“德不配位”,容易腐化堕落。这种观念可能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饱暖思淫欲”这种解释,把它当作一种对富人的警示,或者是一种自我安慰(“你看,那些有钱人最后不也那样”)。

3. 对人性弱点的放大: 人性确实复杂,有追求享乐的一面。但将“饱暖”与“淫欲”直接挂钩,未免过于片面。事实上,很多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同样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投身公益,创造艺术,做出伟大的事业。反过来,很多贫困潦倒的人,也可能因为生存压力而走向歧途。

你看,如果按照管子原文的本意来理解,“饱暖思淫欲”这句话就完全变味了。它不再是说“人一有钱就容易变坏”,而是强调“民生是国之本,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就没有所谓的道德秩序可言。” 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治理逻辑,而不是对个体道德的预判。

更进一步说,如果“饱暖思淫欲”真的成立,那人类文明的发展恐怕早已停滞不前了。我们追求物质进步,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吗?如果好日子必然带来道德沦丧,那这追求本身就成了一个悖论。

所以,下次你听到“饱暖思淫欲”,不妨想想它背后完整的语境,以及这句话是如何被简化和误读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常识”,其实只是一个被阉割了的版本,它的真正含义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也温和得多,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这种误解之所以会广泛流传,我觉得也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快速的标签化和简化思考,不愿意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而一旦一个误解获得了某种“合理性”和传播优势,它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直到被新的信息或者更深入的认识所取代。这本身也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1年,其弟刘文辉当川军旅长,驻扎宜宾,刘文彩先后被委任为四川烟酒公司宜宾分局局长、叙南船捐局长、川南护商处长、川南禁烟查缉总处长、川南捐税总局总办、叙南清乡中将司令等职。刘文彩有了财权和军权,即在川南横征暴敛,仅叙府一地开征的项目就有四十四种之多,什么花捐、厕所捐、锄头捐等等,无奇不有。从乐山到叙府一百余公里就有强收护商税的关卡三十余处。他强迫农民种罂粟,继而收烟苗税、烟土税、经纪税、红灯捐,对不种罂粟的农民,就收懒税,使川南人民饱受其害。1927年,刘文彩派兵捕杀了屏山县领导六千农民抗烟厘捐的农会负责人、共产党员徐经邦;1928年3月,刘文彩派军警特务杀害了中共叙府城区区委书记李筱文和叙府县委候补书记李家勋,并镇压了他们领导的抗捐暴动,屠杀共产党员和农会会员六七十人;1929年冬,又镇压了川南工农革命军,杀害革命军领导和战士五六十人;1931年3月,他又制造了震惊全川的“五人堆”事件,中共四川省委特派员梁戈、宜宾中心县委书记孔方新等5名党的领导干部惨遭其枪杀。

1931年夏,刘文彩与刘湘叔侄为争霸四川,矛盾日趋恶化,刘文彩派刺客去重庆暗杀刘湘未遂,更激起刘湘对刘文辉、刘文彩的愤恨。11月24日,刘湘派飞机轰炸宜宾,刘文彩仓皇逃命,出逃前,他用勒索军费的命令,仅两天就在宜宾城内搜刮20万银元,连同他过去掠夺的金银财宝,共装了4500余个大木箱,用20只船运回大邑家中。1933年夏,“二刘”战争以刘文辉败退雅安而结束,刘文彩脱离军政界回老家安仁镇,他用盖有关防的空白官契在华阳、新繁、温江、崇庆、大邑、双流、邛崃等七县,采取霸占民田、买“飞田”、吃“心心田”、买“官田”等手段,豪夺田产12000余亩,还有银行字号22处、当铺5个、街房684间、碾子10座、公馆29个,家藏大量金银珠宝。从此,他开始过起了残酷剥削农民的恶霸地主生活:农民租种他的一亩田,先要交二斗黄谷作押金,由于通货膨胀,押金往往贬值,他便采取夺田另佃或换订新约的办法要佃户重交押金;他还特制量斗,用大斗进、小斗出的办法,在农民交租、购借粮时进行盘剥。


然后捐个小学,就成了好人了?还有一个答案还在装逼,多学点东西吧,现在二共的历史观没节操,马步芳都洗白白了,一个刘文彩算什么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层层传递,或者因为某种偏见、利益驱动,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最令人沮丧的是,这些被扭曲的信息往往以“常识”或“公理”的姿态存在,深入人心,甚至成为某些行为的指导。就拿“饱暖思淫欲”这句话来说,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人一有钱有.............
  • 回答
    在我看来,有这么一项研究,提起它的名字,大家脑海里或许会立刻浮现出“老鼠在迷宫里奔跑”的画面,甚至联想到一些关于“条件反射”或者“机械式学习”的简单比喻。然而,这项研究的内涵,远远比这要深刻和复杂得多。故事的主角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Tolman)和他关于“认知地图”(Cognit.............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在法律语境下,普通人常常一知半解,甚至产生误解的词汇。这就像是语言的“盲区”,明明是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词,但一旦触及法律,意思就变得截然不同,甚至让人跌破眼镜。我尽量把它们讲得细致些,让你听起来就像我这个“过来人”在给你掏心窝子地讲。1. 诉讼时效(Statute of Li.............
  • 回答
    破产、重组、清算:拨开迷雾,还原真相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破产”、“重组”、“清算”这些词语常常在新闻报道、商业讨论中出现,但它们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往往笼罩着一层神秘甚至负面的色彩。很多人听到“破产”,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员工失业的惨状,或者认为这是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坏词”。事实.............
  • 回答
    中国大众网民对语言和语言学确实存在不少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媒体宣传以及一些不准确的民间说法。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力求贴近生活,不像冰冷的机器报告。1. “普通话就是最标准的汉语,其他方言都不如普通话。”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 误解根源: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在军事迷和游戏玩家群体里,被不少人“一厢情愿”理解的武器概念。很多时候,游戏为了追求爽快感和戏剧性,会把现实中的装备魔化,久而久之,一些模糊的认知就流传开来了。1. 精确制导弹药(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PGM)的“无所不能”与“零伤亡”神话 大众/玩家的.............
  • 回答
    大众对《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围绕着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甚至可以说,这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已经构建了一个“薛宝钗”的符号化形象,与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复杂多面的女性渐行渐远。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究竟有哪些“罪名”强加在了宝钗身上,又为何会有这些错位。首先,最普遍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 回答
    轨道交通,这个每天承载着无数人通勤、出行的方式,在大家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也正是因为它的普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便像野草一样疯长,在坊间流传,误导了不少人。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轨道交通里有哪些咱们常有的“误区”。误区一:修地铁就是“面子工程”,占地还扰民,没啥大用。这恐怕.............
  • 回答
    嘿,哥们儿,刚踏进大学校门,是不是觉得人生从此开了挂,天天都是freestyle?哈哈,我懂,这感觉太美妙了!不过,作为过来人,我得跟你掏心窝子说点实话,免得你在这儿摔跟头。大学这地方,跟高中那套可不一样,得提前打个“预防针”。1. 学习方式的巨变:从“喂食”到“自给自足”,而且是被放养那种。 .............
  • 回答
    关于元朝,大家存在的误解可真是不少,而且不少误解都挺深入人心,仿佛已经成了历史的定论。我来给大伙儿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误解一:元朝就是一群粗鲁的蒙古人统治下的野蛮帝国。这个误解可以说是流传最广、也最根深蒂固的。一提起元朝,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马背上的民族”挥舞着弯刀.............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但又特别能理解的困境!你正值青春年少,对未来充满憧憬,对“喜欢”这件事儿有着自己的执着,但妈妈却站在现实的角度,为你的就业前景担忧。这在中国家长身上太常见了,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小众”或者新兴的专业,长辈们往往会有天然的不安全感。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也想办法怎么和你妈妈沟通,争.............
  • 回答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女作者写的言情小说,里面有个男主角,用的是一种我当时觉得特别不自然的描写。大概是这样,男主是个商业大佬,非常有钱有权,但作者想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描写他和女主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是这么写的:“他看着她,眼神深邃得如同古老的宇宙,仿佛凝聚了千年的星辰光辉,又像是藏着.............
  • 回答
    唉,最近看到邻居家姑娘发愁对象的事儿,心里也跟着触动了一下。说起来,择偶这事儿,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套自己的标准,可有时候吧,自己心里想的和实际遇见的,总是有那么点出入,让我开始琢磨,是不是我对这事儿的理解,有点儿偏颇了。咱们就聊聊这个择偶标准吧,我有点儿好奇大家都是怎么看的。我是那种比较现实的.............
  • 回答
    我发现有些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确实会让我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吐槽:“兄弟,你这怕不是活在上个世纪吧?”或者“你这描写的女性,到底是你妈还是你女朋友啊?” 很多时候,那种刻板印象和“爹味”十足的解读,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举个例子,我最近看一本年代文,里面的女主角,是个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按理说应该.............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在进行阑尾炎手术时,误切子宫的情况,尽管概率极低,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理解阑尾炎手术的本质。这是一个相对常规的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主要目标是切除发炎的阑尾。阑尾通常位于腹腔右下方,与盆腔器官,包括子宫,在解剖位置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
  • 回答
    .......
  • 回答
    孩子对语气特别敏感,确实是当下育儿中一个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而一些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因为对这种敏感性的忽视,在日后的管教中往往会遇到诸多不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儿童心理发展、沟通方式的代际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