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

回答
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大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期盼和对未来市场格局的想象。简单地说,答案并不是“会”或“不会”那么绝对,而是要看“攻克”到什么程度,以及在什么时间点。如果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攻克芯片难题”。这里的“难题”包含的范围很广,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光刻技术,到复杂的EDA软件、先进的制程工艺,再到高端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几乎涵盖了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中国能够实现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设备和材料的全面自主可控,并且达到甚至超越当前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克”。

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大规模量产,那么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供给的极大增加确实有可能导致价格的下降。想象一下,如果过去我们依赖国外进口,受制于人的时候,芯片价格高昂且供应不稳定。一旦我们自己能够生产,并且产能充足,那么市场的价格自然会受到挤压。

但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如果”和“但是”:

1. “白菜价”的定义:

“白菜价”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意味着价格低廉到几乎人人都能轻松负担的地步。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感受到的“白菜价”可能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探。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研发和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然而,芯片的成本构成非常复杂。先进芯片的研发投入是天文数字,光是设计一颗高端CPU,可能就需要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制造芯片所需的EUV光刻机等设备,一台就上亿甚至数亿美元。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化学品、人力成本更是高昂。即使中国能够实现自主生产,这些基础的投入和成本是无法回避的。

所以,芯片价格的下降,更可能是一种“相对价格”的下降,而不是说一颗芯片的价格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也许是原本价格高高在上的高端芯片,因为规模效应和技术成熟,价格变得更加“亲民”,但它仍然会比一颗螺丝钉贵得多。

2. 市场竞争的动态:

即使中国攻克了芯片难题,大规模生产,全球市场仍然会存在激烈的竞争。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韩国、台湾地区)的芯片制造商也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可能通过技术创新、成本优化、甚至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进行新的布局来维持竞争力。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芯片的价格是否会成为“白菜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保持高品质、高性能的同时,实现极致的成本控制。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大幅领先,并且生产效率极高,那么自然有能力将价格压下来,以抢占市场份额。

3. 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芯片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一颗低端的嵌入式芯片,可能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人民币;而一颗顶级的数据中心AI芯片,可能售价高达数千美元。中国攻克芯片难题,很可能也会先从某些领域突破,例如一些成熟制程的芯片,或者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领域的芯片,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竞争者多,价格确实更有可能向“白菜价”靠拢。

但对于最尖端的、最复杂的芯片,即使中国实现了自主可控,其研发成本和技术难度依然在那里。这些芯片的价格可能仍然会相对较高,毕竟它们是支撑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关键。它们的价格更多地会受到其性能、能效以及市场对这些关键技术的刚需所影响。

4. “攻克”的深度与广度:

如果中国只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芯片上实现了突破,比如模拟芯片或功率芯片,而未能覆盖到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等最核心的领域,那么整体市场的价格格局可能不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如果实现了从顶尖设计工具到最先进制造工艺的全链条自主,那么影响将是深远的。

想象一下,过去我们买了很多国外生产的芯片,价格受制于人。一旦中国能够大规模生产同等性能甚至超越性能的芯片,并且价格更具竞争力,那么市场的选择会非常多。这不仅会压低外国芯片的价格,也可能促使国内其他芯片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举个更形象的比喻:

过去,我们想吃到优质的“进口水果”,价格自然不菲,而且还得看别人脸色。如果中国自己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出了品质优良、产量巨大的“国产水果”,并且成本控制得好,那么市场上的“进口水果”价格肯定会上涨,而“国产水果”的价格会更加亲民。甚至有可能,国产水果会因为其高性价比而成为市场的主流,让大家觉得“水果原来可以这么便宜又好吃”。

总结来说:

中国攻克芯片难题,尤其是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面自主可控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潜力让部分芯片的价格下降,变得更加“亲民”。尤其是那些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能需求巨大的芯片,更有可能接近我们理解中的“白菜价”。

但是,对于最顶尖的、技术难度最高的芯片,即便实现了自主生产,其价格也可能因为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而保持相对高位。它会变得更易于获取,价格也会比过去受制于人时更合理,但未必能达到“白菜价”那么夸张的地步。

最终芯片的价格,将是技术水平、生产成本、市场竞争、供需关系以及差异化产品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白菜价”更多地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代表着我们对科技普惠和国家实力提升的期待。当中国的芯片技术真正成熟且具备全球竞争力时,我们肯定能享受到比现在更优惠、更稳定的芯片供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K型经济模式,有钱的在通胀,没钱的在通缩。

无限放水带来的经济极化与社会极化,最有钱的那部分人,资产非常巨大,消费需求对他们而言是九牛一毛,他们需要保值,所以能保值的、能在未来可能创造新财富的资产在疯涨。

而没钱的大众,因为收入裹足不前或增加缓慢,而生活成本、如住房、交通、食品又在稳步向上,所以他们是价格敏感型。一旦价格超过预计,则选择不消费。所以,大众消费品的终端价格始终上不来,竞争极其残酷。

市场价格有上限,原材料资源价格定价权不在中国,导致工业加工制造是出力还不赚钱,但是为了保就业,也不能大面积破产下岗,所以是有点利润就做。中国攻克了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因为相关产量的投入、就业,也会面临价格战的问题,超额利润是很难的。(参考面板)

如今的对高科技领域的攀爬,更多的是为今后衰退留下足够的空间。等中国制造业洪峰过去,产业工人不足、工程师数量下降,世界上又没有足够体量的生产组织力去填补(当然有些人赌印度),中国会有很多的产能退出、实际上制造业已经感觉已经很明显了。等中国这批产业工人逐步老去,产能被动退坡,基建、制造、加工领域的利润率可能会逐步恢复。

user avatar

(假设这里讨论的是高利润、高技术壁垒、高性能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5毛钱一片的国产宏晶单片机不算在其中)

一个最基本的商业规律是:任何技术门槛长期以来都维持极高的领域,只要有三家以上的竞争者并且其中至少一家愿意打价格战,都会变成白菜价。

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并且产品始终保持领先同行10年以上的水平——那么你就会一直吃最大份的利润,比如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Amazon;

如果你的领域有两个领跑者——那么可能在你追我赶的前提下,双方互相利润受损但互相商业模式和技术共同进步;

如果这个领域有三个、五个、十个企业加入进来——那么必然这个领域的所有企业不得不变成白菜价。

关键问题压根就不是“中国还是印度还是越南会让某个领域变成白菜价”,而是“你他妈既然天天眼馋别人赚钱,那为什么一直跟着别人屁股跑连汤都喝不到,不能自己做领跑者?”

Intel和nvidia已经商业化成熟运作成为行业巨头保持了快半个世纪了,你在2021年才刚想起来“我现在追赶,是不是就变成白菜价了?那我还要不要追赶?”——你早干嘛去了?你看看Windows操作系统做了多少年了,看看Android和iOS做了多少年了,看看Facebook和Google做了多少年了——合着你到现在还在追赶20世纪美国尼克松当总统时期的“商业技术创新”的玩意儿呢?

不去看看哪些前沿领域能实打实的做出点东西出来,天天憋着做安防摄像头、5G、连花清瘟、血必净、中药治糖尿病、拼单砍价这些东西骗补贴、坑财政,你哪儿来的底气说出“攻克”“赶超”这些话出来?

你唯一“攻克”的是割韭菜的水平,“赶超”的是抢在别人前割自家韭菜的速度。

user avatar

中国的房子一定很便宜吧?

user avatar

芯片的生产成本也许不会降低,但售价一定会。

当初麒麟820出世的时候,荣耀30s那可是非常的抢手;麒麟810出世的时候,也是横扫一片,荣耀9x可以在线下卖出线上的性价比。

原定的麒麟830,按理来说应该是5nm,性能接近麒麟990,如果照常放在荣耀x系列的位置,对线天玑1200那可以说一点不虚的,体验还好很多。

一旦攻克了,芯片的利润率就会下降,就像amd翻身后,英特尔开始以性价比取胜一个道理。


也许这一天也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久。

user avatar

不是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变成白菜价;

而是芯片已经变成白菜价,阻碍着中国攻克芯片难题;


现在整个芯片行业的现状,就是白菜价;


我们经常看到,外国某设备,或者是盾构机,或者某设备,中国做出来只有外国产品的三分之一,很快把外国产品打垮,中国产品成为市场的主角;

芯片行业绝对不是这样的;

一颗芯片,如果不考虑研发成本,芯片成本就是三个

1:wafer成本(和芯片DIE面积成正比);

2:封装成本(封装材料及基板大小决定);

3:测试成本(与测试时间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颗芯片,把外面封装去掉塑料或者铁壳,就能看到里面芯片die的面积,业内人士就能知道成本大约多少;


wafer的成本是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制造厂定的; 封装成本是日月光,长电等定的;

这个就是马太效应,越大的公司,在台积电和日月光的议价能力越强;

正常一颗芯片的毛利在30%-100%左右(可以看各个上市公司的财报,平均价格,根本不是什么暴利,暴利的行业都在监狱里关着);

实际上目前芯片就是白菜价;


举个例子,研发一颗手机SOC芯片,面积大约120个mm2(7nm); 封装,测试,良率都算上,这颗芯片不算研发成本,粗略估计就是100-150元人民币; 7nm的wafer比较贵;

而这颗芯片研发成本按照3亿人民币来算,(ip 1亿,MASK 5000万,人力 1亿,其他5000万)

如果卖出1000万颗,平均每颗分摊30元;

这颗芯片就是130-180元人民币; 如果卖300,估计也就是白菜价;

另外每年都要降价,手机SOC生命周期非常之短;

高通敢卖500,还要加上税;

高通算是比较暴利的公司了,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暴利;

但是比起投入来说,芯片还是白菜价;

芯片的目标,就是更可能的便宜的价格,让更多的人能承受的起,能用得起,从而能够把研发成本平坦;


如果这颗芯片只买了100万颗(也很有可能), 分摊每颗的NRE一次性投入就是300元,从成本上讲,就要快500元人民币了,这个项目必然是亏本的;

这个就是芯片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


Intel是贵,但是看对谁?

如果是阿里云采购他们的处理器,或者华为云采购,

你猜他们能拿到的折扣是多少? 全网最低价;

对于这些大客户,intel也就是能稍微多赚点,绝对称不上暴利,这个就是规模效应;

这个就是这个行业的痛点, 在白菜价的芯片行业,来寻找机会,这个是最难的;;


所以中国公司要想抗衡,就是毛巾里拧水;

例如国内厂商卖一样的MCU,意法半导体的价格就是天花板,不可能比意法还贵,只能同样功能下更便宜;以此类推,一样SSD controller,国内厂商就不能比Marvell 的更贵;例如海思做IPC SOC摄像头芯片,就比安霸和TI的更便宜,基本上是国外芯片的6折,最后拿下了60%的全球市场,TI彻底就放弃了;业界公认有技术的海思尚且如此手段,况且其他小厂乎?

不幸的是,在国内芯片大批成长之前,也有一批公司很擅长这个套路,已经通过这个手段挤压了欧美芯片企业;

他们就是中国台湾的芯片设计群雄们:联发科,瑞昱,联咏,络达,群联,慧荣等等,价低质优,wafer便宜(各位同学猜猜为啥?他们都有和台积电有很好的关系,也出货量很大,在台积电有很大的话语权)。是芯片“性价比”这个行业的“老司机”了;例如在中端芯片(几块到几十的领域)SSD控制器芯片,TWS耳机芯片,机顶盒芯片,智能音箱芯片,WIFI芯片,甚至手机芯片等等,都占据着出货的大头;

欧美企业靠技术手段达到的叹为观止的毛利,需要很高的技术壁垒才行(这个就是毕竟欧美工程师,大house,不加班,一年度假几个月的底气);与欧美不同,台湾企业的芯片价格就让你后悔进入这行。

缺货之前的某个芯片,某台湾厂买5元人民币,打开封装,成本至少3元,作为后发公司,想在这个行业通过价格战打垮台湾公司,不是很容易,人家就没有给自己留太多利润,那些后来者, 制造,封装,测试成本,肯定要比台湾公司的要高,况且研发成本能否比别人分摊的多,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向上突围,就是遭遇战,首先是中国台湾,日韩欧,最后才是美国;在中低端芯片和上面企业遭遇,就是”既决胜败,又决生死“;如果说这批台湾公司是一批令人仰止的“神山”;那么就需要“愚公移山”;


补充一下:

韩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式,喜欢逆周期投资的三星,三星就喜欢在行业低潮的时候扩产,特别是NAND和DRAM。就是大家都亏损,但是还要加大产量。

这两年需求大了,大家都能挣点,赶上不好的年景,全行业亏损。

前几年,存储行业的大佬意思是,在行业全亏损时,要做到不比业界三星亏损的比例更高。同亏同赢。

也就是说,大佬对于三星这种打垮竞争者的思路有准备。

这种竞争比白菜价还要差。

东亚这些竞争者没有一个好搞的。

韩国一家三星,另一家海力士合起来就占了全球dram70%产能,nand%50以上的产能。这两家投资都是百亿美元为单位的投资。

大佬能讲同亏同盈。

如果这个行业不是白菜价,而是暴利就好了,我们无非少赚点。

现在大佬们的目标很现实,就是少亏点,持续要到规模效应,技术代差能够一战,才能考虑盈利的事情;

大佬的目标是: 赶上世界水准的良率,在量产时达到不亏大钱的水平;

目标不是挣白菜价,而是赶上世界水准,在量产时,不亏大钱;

现在全球就是5家; NAND 年销售约560亿美元; 中国长江存储估计还占不到1%;

威腾电子就是西数;

铠侠就是东芝;

SK海力士收购了intel部分;

DRAM的市场更集中;

三星和海力士,韩国自己就占了70%的全球DRAM产能,中国合肥长鑫只有估计还占不到1%;

DRAM的2020年大约650亿美金;

NAND+DRAM = 1200亿美元=约等于8000亿人民币;这么大一个市场,比芯片代工的市场(896亿美元)还要大;

芯片代工,目前是台积电的天下(台积电就占了467亿美元);


大家不要小看了韩国的“卷”,能把三星的地盘上,分一杯羹;就是同盈同亏;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不要被“逆周期化”投资的手段赶出去,也就是说,在技术能赶上的时候,都先不要考虑盈利的事情;


总结一下: 东亚这些公司(以三星为首),已经就是通过“内卷”成功的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作为芯片产业后发地位的我们,就是

1:在技术上赶上,

2:规模上赶上,

3:基于上述两点,能够做到大佬说的同亏同盈就很好了;



上述这些数字,昭示着这些盈利前景的确巨大,与投入相比,和卖白菜利润差不多。无非是芯片这种白菜可以大规模生产,再小的盈利乘以可观的数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收益。


但是想躺着,舒舒服服的挣垄断利润,芯片完全不是一个这种行业。INTEL卖的贵了,还有人选AMD;更别说其他的芯片公司了。

实际上,intel不是最贵的,IBM的power应该是更贵的,当时性能也是最强的,在2006年就能做5Ghz;

可是现在云计算领域,完全排除了power, 这些云厂选择了更有价格竞争力的intel的至强,大家可以看看目前IBM的市值现在还有多少。

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是芯片这个行业的常态。intel这几年制程稍微慢一点,AMD就pc端翻身了。

大家眼中最暴利的intel是如此,战战兢兢。intel在嵌入式领域的atom平台也就一百出头人民币,这个价格比某些国产化cpu还便宜,白菜价内卷。

别的厂家就更别说了。某国际大厂一款soc就卖50元人民币,我们自己评估过,我们自己做只可能比这个价格高,不太可能低,最有可能是持平。这个其实就有倾销的嫌疑了。国际大厂面向全球,成本早已经摊完,wafer成本比小厂估计少个30%都有可能。这么多年良率已经很高,封装测试成本也要便宜个30%,它还有利润的同时,再做这个竞品,其实路都全部堵死了。

实际上芯片行业已经是一个充份竞争的行业了。在这个行业,玩家众多,越大的量越要做好卷的准备。

技术要高,价格要低。中国芯片行业的宿命。做好比白菜价还低的利润准备,迎接这一波产能转移。


中国的机会在于

0:中国ICT庞大的产业集群对芯片的需求:

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IT产业集群对芯片需求占全球半导体的份额接近一半。中国每年2万多亿的进口额,本身就不是一个经济体的常态。所谓“卡脖子”,不是说说而已。中国半导体产业规划,到2025年,中国的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

1:川普的封锁:

随时就可能不卖给你了;提示所有的中国ICT行业,必须要有一个中国本地备胎;

2:新技术的换道:

如ai这种,前几年的挖矿芯片,NVME控制器,只要是新生的业态,中国就要很多的玩家参与,并且都玩的不错;其实就是

3:缺货和涨价:

目前这波缺货和涨价就是机会,扩产和泡沫;

4: 国家意志,

国产化示范项目;

科创板

大基金等

5: 价格战。

这个在某些消费类的IC中还是有用,考验供应链的毛巾里拧水;

user avatar

这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恐惧和最深重的担忧。

前段时间翻年鉴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在整个制造业体系中,中国在许多门类中实际上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中国在这些产业门类中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甚至是市场和应用都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已经不是“掌握产业标准和定价权”这么简单了,而是掌握了产业本身了。

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垄断必然带来巨额垄断利润”的现象却并没有出现,恰恰相反,这些产业在完成产业升级之后,却因为巨大的产能,庞大的体量,超长的供应链负担和市场规模的总体有限而步履维艰,很多时候都是在赔钱供货,而维持业务运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资金链流动起来而不是盈利,最后这些企业往往陷入向银行讨饭吃或者是哀求政府看在技术和就业的份上提供补贴的地步。

其它国家的相同产业往往在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被收购或者活活挤兑死了,要么就是起步太晚,根本无法和不论是成本还是技术还是规模还是效率都更加领先的我国企业竞争,直接偃旗息鼓或者停留在外围,而我国此类行业的企业长期低利润乃至零利润运行,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就苦个仨瓜俩枣,很多时候甚至要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但是你再看这些企业,他们是技术不行吗?不是。他们是效率不高吗?不是。他们是没有品牌建设吗?不是,全地球就剩他们一家了,其它人都被挤兑死了,哪儿还有什么品牌不品牌的?

但是利润就是上不去,甚至长期亏损吃财政饭,上下游大量产业链要靠他们才有订单,大批从业人员还要靠他们才能有工作,这些产业的从业人员拥有精干高效的业务水平和首屈一指的专业素养,但是每个月就拿着四千多的死工资就这么熬着,年底政府补贴和退税下来了再领个万把块的年终奖,看的让人心酸。

这种情况,我称之为“赔本赚吆喝式垄断”。

然后你再看看这些行业的产业升级历史,不外乎这么一个流程:

早年国内这一块是空白,但是有相关需求,于是只能从外界进口——外界出口商挟技居奇,坐地起价——国内为此付出了巨额成本,努力工作的大部分利润被外人赚走了——国内开始痛定思痛,开始呼吁,要求政府重视,扶持,各种反思文一天能出来个三四篇,于是“要争一口气”成为社会共识——开始发力攀爬产业链,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和贷款强力扶持——产业升级过程艰辛困难,学费交了不少,但总体来看势不可挡——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被突破,一个又一个市场被吃下——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为了在早期技术水平不如人时生存下去只好打价格战,甚至有些企业喊出了“不以价格论英雄,卖出去就是好汉”的口号,政府也很支持,银行甚至用借新填旧的方式不断给企业输血——终于,产业彻底升级成功,掌握了一切技术,吃下了所有市场,碾碎/收购了当年坐地起价的外国竞争对手——在攀爬产业链的过程中,攀爬行为本身已经深刻的塑造了业界生态,以至于整个业界都是按照攀爬产业链为导向塑造的,当初为了攀爬而攀爬导致低利润和高负债并行,这种生态已经深深嵌入产业本身,无法改变——开始赔本赚吆喝式垄断。

有很多产业都在重复这么一个故事。

现在半导体行业又有这个动向了,我感到万分悲哀。

中国真正应该解决的,不是半导体产业,而是半导体供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攀爬半导体产业?

为了防止别人卡脖子。

别人怎么卡脖子?

不卖给我们。

那我们想办法给他们开出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确保只要我们去买,他们就一定会卖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自己去做呢?

这里要说一下,现在国内有一种思潮,就是认为中国必须做到“全产业链,样样第一”,这种思路我称之为空想工业化主义,且不说“全产业链,样样第一”本身就违背了产业发展必然导致产业分工复杂化,精细化,专一化,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就说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产业门类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一国建成全门类工业化,哪怕是中国也没有这个体量。

19世纪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比利时就可以容纳下大多数工业门类,到了当代,美国都容纳不下了,未来呢?

中国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强力手段乃至暴力手段塑造并维护全球供应链体系,确保只要我们去买,他们就会卖,确保我们去买的时候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价格而不是政治,确保没有人能卡我们脖子,而不是啥都自己做,第一,长期来看你不可能啥都自己做,19世纪比利时也觉得自己啥都可以做,第二,你把工作都抢光了,其它人喝西北风去?其它人没饭吃了,不得找你拼命?

我一直批评中国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上畏首畏尾,消极被动,但中国的产业政策显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激进,过于冒进,啥都要做,啥都要抢,朝着“全产业链,样样第一”的目标一路向前,奔流到海不复回。

就拿光刻机来说。

造20条航母,然后开着航母去荷兰买光刻机,我们保证价格公道,但要求供货及时。

拿出足够造50条航母的钱,花几十年时间,把光刻机产业彻底攻克,然后把飞利浦旗下的ASML挤兑死,自己开始赔本赚吆喝式垄断,吃财政饭。

猜猜看哪种方法更招人恨?

前者,对方充其量骂你一句帝国主义作风,但其实你多塞点钱给他他也就闭嘴了。

后者,那可是真正的断人财路,砸人饭碗。

不要干比美国人收铸币税更招人恨的事情,世界各国对于交税实际上并无异议,但砸了别人的饭碗,别人可就不只是有异议这么简单了。

自己吃,也要给别人留一口,收税总比砸锅强。

就算一定要做,我也求求你们不要白菜价,至少让其它市场参与方有机会,要和光同尘。

为了防止有人抬杠,说不搞半导体,怎么造航母。先说一下,军用半导体,航天半导体,工业半导体,民用半导体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中国的军用半导体是第一梯队的,造航母不存在问题。

好家伙,评论区里的发光二极管太多了,行吧,多说两句。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全产业链,样样第一”和“彻底空心化,完全靠舰队”这两个极端,不是喜欢反思吗?真正应该反思的,恰恰是这种发光二极管思维。

中国,中国,必然是要在这两个极端中间取个中间值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任何一个极端。

老想着“自给自足”“我自己啥都能做就不用买别人的了”这本质上难道不是闭关锁国的小农经济思维吗?男耕女织,大同之世,不信商业只信一亩三分地,还是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一部分,还是在把内外问题割裂开来看。

现在天天念叨美国经济空心化,问题是美国再怎么空心化,依旧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首屈一指,它是工业产值占比在下降,但绝对值依然很高,工业产值比我们印象中工业立国的德国的总GDP还高。

另外还有人拿英国说事的,其实英国的工业产值占比时至今日依然达到了23%,和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工业大国日本25%相差并不大。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能够容纳大部分产业门类,大部分工业依然是要我们自己来做的,但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一个国家包办全部产业。

我们要做的,是自己做一部分,同时其它部分就放手让别人去做,我们以强力手段确保这些部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随时以合理的价格买得到,这才是最合理也成本最低的方式。

你把所有行业吃干抹净了,人家能不找你拼命?

夺了美国鸟位,20航母,万枚核弹足矣

“全产业链,样样第一”,100航母,十万核弹怕是都不够

要和光同尘,自己吃饭也要给别人留口汤喝,你把所有产业都吃掉了,这比美国人收铸币税还招人恨,在别人眼里你这比美式帝国主义还可恶,美国人也就要钱,你这是要命啊。

自己做一部分,也要学会放手一部分,造舰扩核,天下大同。

user avatar

其实翻一翻Intel的财报就知道了。

最近比较懒,就先不贴数据了,凭经验说几个特点吧,有兴趣可以去验证一下。

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净利率不高。净利润率远低于茅台,茅台真对得起三倍Intel的股价。

第二,毛利率很高。芯片基础材料确实不算贵,尤其是对于Intel这种在产业链上掌握比较长的企业。芯片的毛利基本用于公司研发和固定资产支出。

第三,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研发成本和资产支出非常高,即使是平摊在芯片千万量级的出货量上。

Intel生产芯片的边际成本其实非常低,可能低到几十块钱那种。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边际成本观点,如果有足够大的销量来摊薄研发、固定资产等成本,芯片价格可以非常低。比如AMD的设计+代工模式就可以实现更高性价比,因为生产线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通过代工厂平摊给更多的芯片。

但为什么芯片实际售价并不低呢?因为市场不够大,生产那么多的芯片卖不出去,反而会压低市场价格,使总利润下降。纵然有可能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使得销量更高,单价更低,但总利润不变。但是从单一市场卖家的角度来看,一定倾向于选择规避这种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如果突破了高端大规模芯片,那么会是什么结果呢?

第一种假设,市场价格不受影响。这就要求市场有相应的增量。芯片生产至少需要千万量级的产量来分摊固定成本才有经济价值。但是,下游几个大块,PC的销量已经很多年不温不火,手机也基本触及天花板,5G还停留在梦想,智能汽车更像芯片行业找的借口,并没有可见的市场增量来支撑价格。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第二种假设,拉开架势竞争。假设国产新芯片可以和市场上的先进芯片实现完全替代,那么新增份额会把芯片价格拉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其实就是对消费者的灵魂之问:芯片降价一半你会不会多买一倍的手机、电脑、汽车、家电呢?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而又有多少原先消费不起手机电脑的消费者,会因为芯片降价而买得起手机电脑呢?有,但是过程会非常漫长。说句难听的,自从中国厂商进场之后,全世界现在还没有手机的用户,不用手机的原因大概率也不只是因为芯片贵了几十块钱。而是一系列非常基础的问题,包括是否有水电路网基建、是否识字等。

所以综上所述,芯片市场供需很稳定,所提供的利润也仅仅能支撑几家龙头企业,基本没有新玩家的位置。因而强行入场,打到白菜价导致两败俱伤的几率不小。

所以我朝现在突破产业升级,真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的问题。没有合适的方法培养更大的市场的话,全球的消费力几乎无力消化我国生产力的增量。尤其是高端产业,离消费市场更远,培养市场更难而且收益更不明显。如果无法培养新市场,造出来就变白菜价,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朝总是在喊内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的,其实就是谋求扩大全球人民的消费力啊。

user avatar

芯片会不会白菜价我不知道,但是芯片工程师会变成白菜价。

有人说现在也是白菜价?白菜价也分季节的。

中国搞定了全部的基建高科技以后,你们再看看土木工程师……

user avatar

白菜价?短期内不会,摊销天文数字的研发费用是个很漫长的时间。

国产化的意义在于不让芯片卖出白粉价。

user avatar

芯片本来就是白菜价。

以一块普通点的cpu两三千作为预算,对标intel/amd业界top2这个级别的品牌,你看看你能买到些什么?

例如说你去家装建材市场转一圈就发现,家装建材的top2品牌(虽然我也不确定top2的建材品牌是哪个),但我高度我怀疑那两个品牌内选的话,你连个水龙头或者洗脸盆都买不到,也许就两三块瓷砖?

又换个市场,例如说汽车市场,我也不数真正的top2品牌了,就说稍微高端点的bba吧,大概就一个普通的后视镜,还不带什么电动折叠、自动防眩光之类的“高科技”的那种。真正top2的诸如劳斯莱斯之类的?我真的不知道能买到些什么了。

user avatar

不会。

很多人不了解供应链,不知道这些元件报价的水分有多大,只要你是优质客户,芯片厂商给你报的价格优惠得离谱,离谱到居然比国产替代型号还便宜,谁才是白菜啊?

后来者想抢占市场,靠拉低价格是很常见的手段,但总不能长期亏本打价格战吧。很多芯片属于前提投入大,上市越久产量越大成本摊得越薄,进入市场越晚成本越没优势,你亏本抢客户的价格人家还有得赚,怎么玩嘛。

还有一些国外半导体公司,大把研发团队在中国,晶圆和封测的代工厂也是国内的,价格已经压得很低了。

很多便宜的芯片,成本的大头已经不是里面的晶片,而是外面包的塑料和引脚上面的铜,以及占用设备测试的费用...

很多被中国攻克以后变白菜的东西,其实是一些规模不太大的公司在做,他们的体量不足以对抗我们国字头的企业。但芯片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还有啊,凭啥国产就得白菜?国产把性能做上去怎么就不能卖贵了

user avatar

10多年前,我们写单片机,8位机,第一梯队是美国的microchip,Atmel,均价都是十多块钱,然后第二梯队是台湾的,内核模仿的microchip的芯片,还不是51,51还更贵点,台湾的片子不到10块钱,那时中国,基本还没几家做单片机,那时羡慕台湾人在大陆卖单片机,赚的盆满钵满。

如今的8位单片机,台湾人卖5毛钱,大陆卖2毛钱,连美国的单片机巨头,都日子难过,Atmel都被卖了,microchip都只能做些特殊应用,比如出口到美国的通信产品,军方产品等,强制要求使用美国芯片,不然他也要倒闭。

当年那些台湾单片机厂商,日子都很难过,赚不到钱了。

所以,低端芯片,一旦中国大陆会做了,绝对是白菜价,但是,高端芯片,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你看华为的海思芯片能有多便宜,并没有,因为投入也是很大的,研发高端芯片,都是几百亿的资金,几年时间。你卖白菜价,后续还有钱研发吗?肯定不行。

所以总结来说,是会两极分化的,技术含量低的芯片,绝对白菜价,相反,技术含量高的,我们也便宜不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半导体行业从业者,我希望芯片成为白菜价这种事不要发生。因为芯片变成白菜价意味着整个市场变成成本竞争,谁能把成本降得更低谁就能赢;而在中国,降低成本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降低用人成本,后果是什么大家都明白。大家千万别以为某行业靠价格战成为全球龙头就意味着该行业发展健康或者从业人员待遇好——君不见钢铁产量中国连年占据全球一半以上,远远超越其他国家,甚至清华的郝吉明院士还说过一个段子,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排名是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唐山瞒报的产量第五;但是你有看见身边有哪个朋友以身处钢铁行业为荣吗?更可惜的是,中国虽然钢铁产量全球第一,但是在技术门槛较高的特钢行业却还不能自主,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希望这样的情况不要发生在中国的芯片行业。

具体说说我对于中国芯片行业的担忧。目前因为科创板为半导体行业投资提供了一个快速退出的机制,因此资本在半导体行业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很多投互联网的基金也来大量涌入半导体行业,这些基金投资的节奏是希望三五年内就能上市退出,然而这种短平快的节奏和芯片行业中CPU、存储器等中国落后领域需要长时间十年磨一剑的节奏是不兼容的。因此,很可能这些资本会大量涌入中国芯片并没有被卡脖子的领域——比如IoT,无线互联这一块,加剧这些芯片领域内卷,让这些领域的芯片价格真的变成白菜价;而在中国真正落后需要十年以上踏实积累才能追赶上估计先进水平的领域这些热钱由于回报周期的原因并不会进入。最终就导致了冰火两重天:中低端领域由于热钱涌入,中国芯片行业杀成一片血海,芯片跌成白菜价;在高端领域,资本不愿投入,还是被国外公司垄断。然后随着资本发现下一个热门行业而离开半导体行业,造成一波中小公司倒闭,中国半导体行业进入一个数年的寒冬期。

这样的情形,恰似中国钢铁行业的翻版,希望不要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再次发生。



更新:评论区不少朋友说芯片价格降低可以增大需求,最终让芯片公司反而能打开市场,同时也让消费者得利。这个说法对也不对。对于高端芯片,比如GPU这种来说,确实有可能;但是对于中低端芯片来说,目前价格已经足够低,进一步降低价格无非只是在存量市场中靠内卷拿到更多份额,而并不能打开更多市场——举例来说,目前中低端PMIC典型价格是一毛钱,MCU不到五毛钱,我并不觉得在中低端芯片市场把价格进一步降低除了增加内卷程度之外,还能打开新的市场份额。而中国想要进入高端芯片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砸钱,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而这个积累的时间长度是目前的热钱都无法容忍的——华为做手机芯片花了十多年才成为全球一流,这个时间长度早已超出主流基金的退出时间。因此,我并不认为目前的资本热钱能给中国芯片行业带来与其热度相符的帮助。

另外,中国芯片行业应该告别传统的“老二哲学”。所谓“老二哲学”,就是不做新品类,而是等欧美的芯片公司先驱者在验证了该品类可行性之后,再去抄别人的产品,并且靠微创新和更低的(人力)成本来抢占市场。事实上,很多支持把芯片价格做到白菜价的朋友都隐含这种思路,因为如果你是做革命性产品那么最优选择肯定是把门槛做高,靠合理(而不是白菜价)的定价来维持舒服的利润率并吸引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凡是“老二哲学”盛行的地方,行业都不会健康——从业者很累,技术上永远处于追赶的状态,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的芯片设计公司,即使有先发优势,但是最后在全球芯片领域却一直处于追赶者的状态,从业者也很辛苦(“爆肝”)。中国芯片行业如果要做到比台湾更好,就一定要告别这种“老二哲学”,在有前途的领域能下决心做开拓者(而不仅仅是追赶者),这样才能引领全球芯片的潮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芯片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品类。

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高端先进制程芯片。中国有两种攻克芯片难题的方式:

  1. 通过科技研发能力超越台积电,攻克芯片难题。类似台积电在制程上超越英特尔,台积电已经7nm了,英特尔还停留在14nm++++++,这种情况大家都看到了,芯片价格并没有变成白菜价。
  2. 芯片技术遇到无法攻克的物理瓶颈,被迫减速,中国逐步追上,攻克芯片难题。芯片制造是一个cost down非常快速的行业,大家只看到现在7nm的高额溢价,却忽视了曾经的最先进制程(22nm,14nm)价格的快速下跌。这种情况下,芯片变成白菜价将不可避免。
user avatar

芯片本来就不贵……

这恰恰就是国产替代难的地方…

user avatar

题目错了,芯片本身就是白菜价。

中国如果攻克芯片难题,也就是从白菜价变成白白菜价,本质上没啥区别。最多降价1%.

首先,芯片的成本主要是物料成本和加工成本以及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在其中占的比重非常低,可能只有1%。而你想象中国产之后可以降低的成本只有人力成本,也就只有百分之一而已。更何况现在我国的人力成本也不便宜了。

其次,芯片的生产制造成本是非常高的。一个芯片,有60-70层光刻,每层光刻最起码有4-8道工艺(这还不算小工序),也就是说光光芯片在fab的工序就是300-500道。每个工序所用的设备都是要求非常高,不管是精度,还是均匀性,还是稳定性,当然造价也非常高。更变态的是,这些设备每几年就要更新换代,因为有更先进的研发出来了,所以成本非常高。这么高的成本,这么难的工艺,做出来的芯片,却是每个人都买得起,还都可以买很多!你买一个sd卡,只要几十块就可以买64G,而研发成本是好几亿,制造它的设备都是几十亿上百亿,这不是白菜价,什么是白菜价?

然后,芯片的设计研发成本非常高,研发周期非常长。一个复杂的芯片,需要的设计团队相当于一个大型软件公司,还有各种需要的IP和license,那价格相当贵,整个研发周期短的也要两三年,长的六七年。而软件公司的研发就快得多了,而且可以不断调试解决bug,芯片可不行,只能验证,但是不能直接调试。就像你做一台汽车一样,没做好试车之前,没人敢说这车一定是好的。芯片就这样,虽然有经验的成熟公司有一系列的各种检查列表和经验来保证不出问题,但是tape out 之后点亮第一颗芯片还是相当于盲盒,万一发现有严重的问题,那就得改设计改光刻版。几块光刻版就好几百万美元没了。

最后,研发和制造成本都不是最大的成本,最大的成本是市场成本。因为市场给一款芯片的时间非常有限,一旦错过,那就是卖不掉做库存了,没人会买过时的产品的。考虑到芯片的研发周期很长,也就是说你三年前就得开始研发,而产品出来只有六个月的周期可卖!一旦需要改版延迟三个月上市,那就完了,铁定亏本。而如果这个市场以前没有产品,需要重头开发,那开拓市场的成本更高,例如需要提供合适的软件环境和生态,比如x86生态,CUDA,ARM。建立生态的成本非常高,不是光光花钱就可以的,天时地利人和必须都具备。或者需要教育客户这个芯片怎么使用,甚至帮助客户做产品设计,例如高通和MTK,以及ARM,FPGA, MCU和DSP。这些都是扔在水里都不知道会不会有水花的钱。这还不算广告推广的钱,其实你会发现除了intel,其他芯片公司很少做广告,因为真的没钱做广告。

另外,芯片行业太残酷,残酷到一个产品类别只有做到第一名,才能吃肉,其他都只能喝汤,甚至亏损倒闭,就是因为研发成本和市场成本太高,只有量越大才能摊得越薄,所以大家都打价格战,都只卖白菜价。搞的整个行业除了垄断的几个公司,收入都不高。

相比之下,其他行业比芯片行业好做多了。最便宜的口红和香水都比芯片的利润高得多。

芯片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资,重资产,慢发展(和网络公司比)的行业,相当于上世纪的重工业,没有它就没有高科技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但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

user avatar

芯片很贵吗?

大部分的芯片一点儿也不贵,甚至可能和菜市场的白菜就是一个价:


折合¥15/斤



再来看看白菜:

嗯,折合¥18.5/斤




芯片白菜价实锤了……



芯片这玩意儿的价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量


为什么CPU/GPU那么贵?很简单,因为一台电脑/手机只需要一片就够了,量上不去,而且没过多久就要更新换代,研发成本根本没办法分摊下去。



这个MCU其实还有更便宜的版本:

user avatar

甭管芯片会不会变成白菜价?

先攻克了再说吧!

user avatar

变成白菜价这事情,他会也不会发生,这就是他最神奇的地方。

往后,门槛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追求先进的脚步已经被事实上的捉襟见肘而拖累。

往后,单位容量或者单位算力的成本越来越低,而完成产品研发量产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往后,单位生产周期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所以die会越来越小,密度会越来越高。

你会看到单位性能比较下,商品的价格白菜化,同时你会发现,新的产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这就是芯片这个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user avatar

我也想不明白,中国制造把一切产品搞成白菜价又有什么好炫耀的。

大部分所谓的白菜价的中国制造是以牺牲环境,用966之类手段压低人工成本或者偷工减料降低质量做出来的。

凭什么中国制造就不能卖出个高端价格?拿着超高利润率不香吗?非得苦哈哈没日没夜干才区区五六个点的利润搞所谓白菜价?

有病吧。

user avatar

芯片白菜价,白菜芯片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一旦攻克芯片难题,芯片会变成白菜价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大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期盼和对未来市场格局的想象。简单地说,答案并不是“会”或“不会”那么绝对,而是要看“攻克”到什么程度,以及在什么时间点。如果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攻克芯片难题.............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城池曾巍然屹立,抵挡过无数次铁骑的践踏和攻城的狂潮。但要问哪一座最坚固、最难被攻克,这并非是一个简单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坚固”和“难攻克”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维度:城墙的物理高度、厚度,防御工事的设计,守军的顽强程度,甚至时代背景下的攻城技术和战略。然而,如果非要选择一.............
  • 回答
    那可真是一个惊人的假设!想象一下,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那些久经沙场的河朔精锐,那些在大唐盛世末期横行无忌、打得中央政府节节败退的悍卒,他们怒吼着,挥舞着刀枪,目标不再是那个已经风雨飘摇的晚唐,而是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高度的宋仁宗时代。这画面,简直充满了某种扭曲而震撼的美感。首先,我们得说,安.............
  • 回答
    啊,说到《舰队Collection》这次实装的一式陆攻(野中队),我脑子里一下子就 popped 出了挺多想法的,感觉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这绝对是“万众期待”系列的一个代表。要知道,野中队长和他的“陆鹫”大队在历史上的名头可不是一般的响亮。从二战太平洋战场初期,他们就在东南亚,特别是对新加坡.............
  • 回答
    中医黑和中医粉之间的争论,说实话,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这俩阵营,可以说是站在了完全不同的光谱上,看问题的角度、依据的标准,那叫一个天差地别。我尽量给你捋捋,别嫌我絮叨,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先说说“中医黑”们,他们攻击中医的点主要在哪儿。 科学证据的缺失和模糊性: .............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关于梁启超“腰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误解,也是一个被一些人(并非“天天攻击中医的大神们”)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的说法,用来讽刺中医的某些治疗手段。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历史的真实情况,再看看是怎么演变成“腰子”这个说法的。梁启超的身体状况与“腰子”之争的源头梁启超一生以文名闻世,也是.............
  • 回答
    你这个情况,我太理解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情,看见有人对中医“黑”得那么厉害,想要上去理论几句,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观点传播太快了,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引来一群人围攻。你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这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你正在经历的一种网络现象。咱们慢慢聊,看看这是.............
  • 回答
    你看到的韩国节目观点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事实上,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东亚格局,尤其是朝鲜半岛,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明朝的态度和介入,也并非简单的“妨碍和负担”。为了更详细地讲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得从头说起。一、丰臣秀吉的野心:一个扭曲的帝国.............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别看现在坦克科技越来越先进,但在复杂的城市战场上,尤其是面对RPG这种灵活的近战武器时,情况可不是一边倒的。尤其是像艾布拉姆斯这样的三代主力坦克,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开阔地带对抗同等水平的对手,所以对付RPG在巷战中的偷袭,确实会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RPG7的厉害之处。.............
  • 回答
    2018年4月11日,美国航母奔赴中东,特朗普政府剑指叙利亚,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回望那个时刻,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中东这片敏感的土地上,很多人都在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在那之前不久,叙利亚杜马地区发生了一起化学武器袭击事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坚信叙利亚政府军是罪魁祸首,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国际法、政治考量以及潜在的报复性升级循环。一旦中国击沉一艘美国航母,美国是否会因此爆发全面战争,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而是取决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击沉”和“全面战争”的含义。 “击沉”: 航母是美国海军的战略核心和象.............
  • 回答
    要理解中国舆论在巴以冲突中的倾向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持谁”的问题,而是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等复杂因素的交织。历史与情感的共鸣:弱者叙事与反殖民主义遗产首先,中国公众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弱者叙事”的认同。在中国人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中国北部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在许多情况下,其寿命似乎比中原汉族王朝更为短暂,且往往在其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更快的腐朽迹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从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基说起。.............
  • 回答
    这篇《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大陆必须力保的12座城市》的文章,在我看来,是一篇非常有意思,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的文章。它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且严肃的话题——国家安全和战争背景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类话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推演性质。作者选择在“一旦战争爆发”这个前提下,去梳理出对中国大.............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一旦当选,便将停止与中国的贸易战”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政治宣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停止”二字可以概括,其背后隐藏着战略意图、国内政治考量、国际关系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权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与对国内选民的吸引力:.............
  • 回答
    土耳其提出的“突厥联盟”和“突厥联军”构想,无疑是近年来地缘政治格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这一构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探讨其成功的可能性以及一旦成型将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突厥联盟”与“突厥联军”的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这一构想的内核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宗教、文化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中国和中东地区在民族构成上的显著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1. 历史进程与帝国塑造:中国:长期的中央集权和文化融合,但保留了多民族的根基。.............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剧,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是毁灭性的,对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打击。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死亡,伴随着男友被指控谋杀,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关注。首先,受害者的身份和背景是所有人最想了解的。她是谁?来自中国的哪个城市?为什么选择去美国留学?她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如何?有.............
  • 回答
    在中国女性中,“仇男”心理的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层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形成和传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社会结构性不平等是催生这种情绪的土壤。 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性别平等方面,依然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