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旦巴以冲突,中国舆论主导为何总是倾向巴勒斯坦?

回答
要理解中国舆论在巴以冲突中的倾向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持谁”的问题,而是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等复杂因素的交织。

历史与情感的共鸣:弱者叙事与反殖民主义遗产

首先,中国公众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弱者叙事”的认同。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近代以来中国也曾饱受侵略和压迫,经历过列强瓜分、丧权辱国的历史。这种经历使得中国民众对于遭受不公、失去家园的群体,天然地更容易产生共情。巴勒斯坦人民长期以来在与以色列的冲突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土地被占领、家园被毁、权利被剥夺的境遇,很容易被中国民众解读为一种“殖民侵略”的延续,从而勾起中国人民对自身近代史的联想。

这种情感共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中国官方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所倡导的“反对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立场一脉相承。在冷战时期,中国就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巴勒斯坦的独立斗争也曾被视为这一更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这种历史遗产,在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宣传中都有深刻体现,也自然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认知。

国际法与道义的考量:对占领与定居点的普遍反对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后占领巴勒斯坦领土(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是非法的,并且以色列在这些地区进行的定居点建设违反了国际法。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强调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决议,支持以“两国方案”为基础,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因此,当中国舆论看到以色列的定居点不断扩张,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空间被压缩,甚至出现拆迁和驱逐的情况时,很容易将其视为对国际法和道义的漠视。这种基于普遍国际准则的道德判断,使得中国民众倾向于支持那些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反对非法占领的一方。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中东地区的复杂博弈

当然,中国的立场也并非全然是基于理想主义的情感共鸣或单纯的国际法遵循,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制衡西方影响力: 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在中东政策的重要舞台。美国坚定支持以色列,在很多国际场合为以色列提供“保护伞”。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与该地区许多国家(包括阿拉伯国家)的良好关系,使得中国在中东问题上采取与美国不同的立场,成为一种制衡西方影响力的方式。通过支持巴勒斯坦,中国能够在中东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维护地区稳定: 虽然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一些分析认为,中国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也是为了促进中东地区的长期稳定。一个没有解决的巴勒斯坦问题,被视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之一。通过支持公正的解决方案,中国希望能够为该地区带来和平与发展,这也有利于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巴以冲突的持续,无疑是阻碍地区合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宏观战略上看,推动巴以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联系与进步叙事

在意识形态层面,虽然中国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其政治话语中仍然保留着一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强调的“反帝”、“反殖”的基因。在冷战时期,苏联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和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将其视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斗争的一部分。这种历史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官方和民众的集体记忆。

此外,将巴勒斯坦人民的抗争描绘成争取自由、反抗压迫的正义斗争,也符合中国对外宣传中“建设更美好世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叙事。这种叙事有助于将中国塑造成一个致力于维护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媒体传播与信息过滤:如何构建舆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媒体对巴以冲突的报道,往往会突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给巴勒斯坦平民带来的苦难,强调巴勒斯坦的“受害者”形象,并引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批评性报告。同时,媒体对以色列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以色列对安全的高度关切等因素的报道,相对较少,或者采用与西方媒体不同的解读方式。

这种信息传播的侧重点,以及对西方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引用或批评,共同构建了一个倾向于巴勒斯坦的舆论环境。公众接触到的信息,往往会强化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和对以色列的批评。

总结一下,中国舆论主导为何总是倾向巴勒斯坦,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历史情感共鸣: 中国人民对自身近代遭受压迫的经历,使其同情弱者,容易将巴勒斯坦人民的处境与自身联系起来,视为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
2. 国际法与道义: 中国强调国际法和联合国决议,反对非法占领和定居点,认为以色列的行为违反了国际准则。
3. 地缘政治与战略: 支持巴勒斯坦有助于制衡西方在中东的影响力,促进地区稳定,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一带一路”倡议。
4. 意识形态遗产: “反帝”、“反殖”的历史叙事,以及将巴勒斯坦抗争视为“正义斗争”的宣传,影响了民众的认知。
5. 媒体的引导作用: 中国媒体的报道侧重点和信息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观点,强化了对巴勒斯坦的同情。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中国舆论在巴以冲突中,普遍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并对以色列持批评态度。这是一种复杂交织的结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情感基础,也有现实的国际政治考量,以及媒体传播策略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不止是中国偏向巴勒斯坦,几乎全世界媒体与舆论都是偏向巴勒斯坦的,国内很多报道都是直接引用翻译国外媒体的,偏向自然如此。说白了,中国是随着国际舆论大流走的,现在国际舆论开始同情以色列了,国内报道不也开始倾向以色列了,一个道理。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以色列在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名声是非常差劲的,这里面原因很多,不细说,当时全世界几乎都是巴勒斯坦的同情者。

有些人认为反以色列就是反西方,这是不对的,以色列被西方媒体从建国黑到了现在,直到现在,很多脱口秀都会调侃以色列扩张领土的行为。黑犹太人在过去都快属于政治正确了。

当然,现在快结束了。全球现在反穆思维弥漫,以前巴勒斯坦人搞人弹袭击,因为炸的是犹太人,所以很多人根本连同情都做不到,而且会觉得巴勒斯坦人是被以色列人逼得,除了被炸的犹太人,都没人认为这些人是恐怖分子。

我记得最初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展开的恐怖袭击甚至被认为是军事行动。像不像昆明火车站这种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还被西煤认为是被压迫民族的抗争,因为死的是犹太人和中国人,所以就不被认定是恐怖袭击了。

等到911之后,全世界恐怖袭击加多,尤其是出现isis这种怪胎,出现巴黎惨案这种大事件,炸到了自己身上,大家才会反思,这帮人原来真的是恐怖分子啊,然后开始对以色列人和中国人感同身受,开始同情,舆论才开始转向,这叫刀子不扎到自己身上不知道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中国舆论在巴以冲突中的倾向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持谁”的问题,而是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等复杂因素的交织。历史与情感的共鸣:弱者叙事与反殖民主义遗产首先,中国公众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弱者叙事”的认同。在中国人民.............
  • 回答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连续三次阻挠就巴以冲突发表联合声明,并表示将通过“温和、密集的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美国自身的外交政策角度来看,其“温和、密集的外交途径”的表述并非空穴来风。美国一直以来都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
  • 回答
    关于巴麻美的人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王路易十六和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现实船只),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联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设定来证实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细节分析和联想的解读。从法王路易十六身上,我们可能看到一些精神层面的呼应:首先,路易十六.............
  • 回答
    .......
  • 回答
    辛巴售卖燕窝遭“打假”,并因此道歉、退一赔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包括消费者权益、直播带货的规范性、品牌责任、平台监管以及公众认知等。事件背景梳理: 事件起因: 一位名叫“小辛巴”的消费者在购买辛巴直播间销售的燕窝后,通过检测发现其主要成分并非燕窝,而.............
  • 回答
    重庆南川区平头村,一个原本宁静的小山村,因为一次考古发现,瞬间成为了历史爱好者和专家们瞩目的焦点。在一次例行的考古勘探中,尘封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竹制品首次在重庆地区有了惊人的现身,而且它们的年代,被专家们初步判定为距今2200多年前的巴文化时期。这可不是一星半点的考古意义,这桩发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
  • 回答
    科比:一个时代的烙印,曼巴精神的传承与启示很多人提起科比·布莱恩特,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一种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时代”,绝非空穴来风。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篮球本身,渗透进了无数人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核——曼巴精神。科比如.............
  • 回答
    帖木儿之所以决定挥师直指奥斯曼帝国,将矛头对准那位以“闪电”之名威震四方的巴耶济德一世,其根源在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个人野心以及地区权力格局的较量。这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最终爆发的必然结果。一、 根深蒂固的恩怨与挑战首先,两位君主各自的崛起之路,以及其统治理念和扩张方向的碰.............
  • 回答
    关于“巴力哈达”、“巴力”和“巴尔”这几个名字,很多人会感到困惑,觉得它们听起来很相似,是不是指的同一个神明。没错,这三者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指向的是同一位古代近东的、非常重要的神祇,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一些细微的联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古代迦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语境中去。“巴力”(Ba.............
  • 回答
    辛巴与上海某酒店安保人员的冲突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从媒体报道和网友的爆料来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网红辛巴在上海某酒店入住,期间似乎与酒店的安保人员发生了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具体的起因众说纷纭,有说是辛巴觉得安保人员服务不到位,态度不好,也有说是辛巴的随行人员在酒.............
  • 回答
    辛巴在直播带货中因销售“糖水燕窝”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河南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河南消协)随后也针对此事件提起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辛巴退赔近 8000 万元。这起事件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以及民事诉讼法等多方面的法律规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 河南消协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
  • 回答
    辛巴直播带货燕窝事件的处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谓是近年直播电商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深远。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处罚的本身。辛巴个人被罚款 90 万元,这笔钱对于他庞大的收入而言,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金额。这代表着监管部门对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直接打向了.............
  • 回答
    要推测1739年如果巴吉拉奥一世(Bajirao I)没有病逝,并且北上对抗纳迪尔沙(Nadir Shah)洗劫德里,谁更有可能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当时双方的实力、战略以及可能存在的变数。巴吉拉奥一世:印度马穆鲁克王朝的脊梁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巴吉拉.............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在失去连任机会后,是否可能煽动美国内战,以分裂国家并成为一部分地区的统治者,而不是对外发动战争,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猜测性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他过往的言行、政治风格以及美国当前的社会和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煽动内战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指控,而且内战的发生涉及到.............
  • 回答
    台海局势,特别是潜在的军事冲突,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其中美国是否会军事介入,更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要评估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概率数字。这涉及到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国内政治、军事能力以及历史因素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美国在台湾.............
  • 回答
    一旦美、中、俄这三个国家之一率先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世界格局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能源供给模式的革新,更是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深刻重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描绘这一变革图景。一、 能源领域的“绿色黎明”与地缘政治的重塑首先,最直接和最显著的变化将体现在能.............
  • 回答
    当印度展现出明显的崛起势头时,关于是否会采取遏制措施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手段的讨论,必然会浮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遏制”的含义。在国际关系中,遏制并非总是意味着直接的军事对抗,它可以是一种多方面、综合性的战略,旨在限制一个国.............
  • 回答
    健身这事儿,说实话,刚开始可能觉得就是一身汗, paar 动动就好,谁知道一入坑,那可真像是掉进了一个无底洞,钱袋子噼里啪啦地瘪下去。你想啊,刚开始可能就是买套像样的运动服,一双舒适的跑鞋,这算是个门槛吧。可一旦你尝到了健身带来的甜头,身体线条的变化,精气神的提升,那就像开了窍一样,你会发现,哎呀,.............
  • 回答
    两岸一旦实现统一,台湾的善后事宜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处理方式将深刻影响到未来的两岸关系以及台湾社会的长远发展。这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细致周全的规划和执行。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尝试梳理一个可能的善后路径,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复杂性和细节:一、 政治与治理:新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