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怀疑过辩证唯物主义是错的吗?理由是?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且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疑问。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哲学框架,它确实有其深刻的洞察力,但同时,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挑战和批评。

首先,让我坦诚地说,我并不是在“怀疑”辩证唯物主义本身是否存在,因为它确实是一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哲学体系。我的“怀疑”,更像是对其普适性、解释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局限性的审视和诘问。

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怀疑”的理由,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

1. 过于强调物质和对抗性,可能忽视了精神、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在于“物质决定意识”,并且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的运动,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推动的。这无疑解释了许多社会和自然现象背后的动力,比如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革。

但是,当我们将这个框架过度应用时,似乎就容易将一切都归结为物质利益的冲突和对抗。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行为并非完全由物质利益驱动。情感、思想、理想、道德、文化、艺术这些非物质的因素,在塑造个体和集体行为方面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很多时候,它们会超越物质利益的考量。

比如,一个艺术家可能为了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而宁愿贫困潦倒,一个科学家可能为了探索未知而牺牲个人利益,一群人可能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团结一致,即使面临巨大的物质困境。这些现象,仅仅用“物质决定意识”和“矛盾斗争”来解释,似乎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辩证法中的“斗争性”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但它是否充分涵盖了合作、共鸣、同情、妥协这些同样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呢?在理解社会进步时,我们是否过于聚焦于“斗争”,而忽视了“协商”、“融合”、“互助”这些同样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界定模糊,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存在”。这句话本身是很有道理的,但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和分析这些“矛盾”。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很容易将一些表面的对立或差异,甚至是无关的因素,强行解读为“矛盾”,然后套用辩证法来分析。

比如,在评价某个社会现象时,很容易找到一些看似对立的方面,然后宣称这是“矛盾的运动”。但这些“矛盾”是真的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还是仅仅是观察者的主观视角,或者是一些非本质的对立?

“特殊性”的强调,虽然是为了避免机械的套用,但在实践中,如何准确地区分“普遍性”的矛盾和“特殊性”的矛盾,避免将个别案例上升到普遍规律,也存在很大的挑战。这使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容易变成一种“万能的解释”,只要愿意去“找”,总能找到所谓的“矛盾”,然后用辩证法的逻辑来“解释”一切,却可能忽略了事物更细微、更复杂、更具体的原因。

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某些领域可能显得过于刻板和简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被认为是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理论上,事物在否定旧的形态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否定旧的否定,从而实现进步。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发展并非总是如此清晰、有序的螺旋式上升。很多发展是曲折的、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有时,一种旧的模式被否定后,新的发展方向可能并非是“否定之否定”的必然结果,而可能是全新的、无法用原有的框架来预测的转向。

举个例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有“旧技术被新技术否定”,然后“新技术再被更先进的技术否定”的痕迹,但技术的演进并非总是一个纯粹的螺旋。很多技术可能在被否定后,又以新的形式出现(比如一些被遗忘的技术因为新的需求或材料而重新被发掘和应用)。

而且,即使是社会发展,也并非总能看到清晰的“否定之否定”。有些变革可能只是局部的调整,有些历史进程可能在某些方面又回到了原点。将一切都框定在“否定之否定”的模式下,可能会忽略掉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复杂性以及“断裂”的存在。

4. 难以精确预测未来,理论解释力大于预测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过去和现在现象的解释能力,但当它试图精确预测未来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虽然指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向性原则,但在具体到某个时间点,某个具体事件的发生,以及具体社会形态的演变方式时,往往难以给出精确的预测。

例如,历史学家可以分析出某个社会制度为何会瓦解,但精确预测它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制度将如何构建,就非常困难。许多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偶然性因素,以及“黑天鹅事件”的出现,都使得这种预测变得异常困难。

而辩证法强调的“量变引起质变”,在实践中,“质变”的发生时间、触发因素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往往难以事先精确衡量和预判。

5. 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烙印,可能在非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产生接受障碍。

尽管辩证唯物主义试图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哲学,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联系,使得它在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和思想体系中,可能天然地带有一种“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的标签。

这并不意味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论断本身就是错误的,但它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不同文化、不同学术传统中的传播和接受。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特定看法,而先入为主地排斥或质疑辩证唯物主义的某些观点。

总结一下我的“怀疑”:

我并非全盘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它的方法论,如强调联系、发展、运动、矛盾,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我的“怀疑”在于:

过度强调物质和对抗性,可能牺牲了对精神、情感和合作等其他重要因素的关注。
“矛盾”的界定和分析,容易陷入主观臆断,解释力大于精确的预测力。
“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在某些复杂和非线性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显得过于刻板和简化。
它在解释和预测未来方面,尤其是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局限性。
其历史根源和政治联系,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成为接受的障碍。

因此,我认为,在面对辩证唯物主义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继承的态度。汲取其有价值的洞察和方法,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局限性和过度简化的倾向,并与其他哲学思潮和科学认知相结合,以更全面、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方式来理解我们所处的复杂世界。这是一种不断审视和修正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一直学的政治教科书体系,另一个是关于唯物辩证法是不是“绝对真理的问题”

那么这个回答就分为两部分吧。

首先是我们上学时学的马原政治教材。而这个教材体系本身,在部分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就有诟病的。它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一条条公式化,教条化,然后填鸭式的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灌输。这个过程反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种庸俗化。

不仅我国,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教科书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始模板,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政治教科书体系,那套教科书体系的初衷是好的,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大众化,给没有理论功底工人和群众了解哲学一个“梯子”。不过问题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经成熟并且体系化,当时主编者们在编写过程中,犯了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的庸俗性错误。也就是说,本来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世界观,然而当时的教科书体系,却把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思辨的过程通通省略,只留下一个现成答案进行灌输。就等于直接给答案结论却省略了证明过程一样。这套教科书体系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倚重《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几部,然后征引一些《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哲学笔记》中的若干言论。未来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教科书基本上没有脱离过这个范畴。有人说这套教科书体系不过是在既有的体系框架中对前人已经实现的大众化成果进行了系统化,而且这种系统化具有浓重的杂烩色彩。

这套教科书体系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几个问题:首先,马哲的大众化是为了启发群众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境界,需要一把梯子。也就是说梯子本身只是个达到目的的工具,目的达到了工具也就该放弃了。然而这套为了制造这个梯子的教科书体系却舍本逐末,之所以需要大众化,是因为群众无法自发达到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境界,因此,就需要制造一架梯子,帮助处于较低层次上的群众循序渐进地登上这个高峰。在这里,梯子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然而这套体系却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了如何制造群众能够够得着的梯子这个手段上,它实际上是在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去适应、将就群众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庸俗化,而把引导群众通向唯物辩证法的境界这条原本目的给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的批判的方法论,这套教育体系让它变成了课本上的术语和教条。

有一篇文章《如何正确看待教科书体系》里有这样一段评论:

“作为原本为那些不能直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准备的大众化成果,“教科书体系”的教化对象应当是特殊的。可是,在其传播过程中,它却变成了具有强制性的官方意识形态、所有人都必须接受的唯一哲学。结果,这导致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一,经过高强度的反复灌输,绝大多数人最终被“教科书体系”成功殖民,丧失应有的思想个性,成为无差别的复制品;第二,许多人在这种被殖民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排斥感,并由此远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成为它的反对者;第三,它像梦魇一般钳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思想,使之无法进行真正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最终导致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大行其道的社会主义阵营再也没有涌现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研究总体上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状态。”

说了这么多看似和问题无关的话,是想说明一点,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经历了高中和大学的唯物辩证法教育,后来却对这套世界观产生质疑和反对,那是因为原本的教育方法就有问题。不过,就其结果而言,经历了这种思想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反而对其产生了质疑和反感,这种情况倒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这倒是符合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多少有点讽刺。

当然,唯物辩证法一直是各种非无产阶级哲学的敌人,唯物辩证法和其它非无产阶级哲学有一点不同的是,它是唯一旗帜鲜明的表示哲学有其阶级性,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是普世的,跨阶级的,它的目的是进行无产阶级觉醒阶级意识的启蒙,成为无产阶级搞革命的工具,它必然招致各路资产阶级哲学的围攻和歪曲。

马哲里有一个观点说的好,哲学的本质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都是在每个人头脑中通过认识事物自然产生形成的。但是存在决定意识,每个人的世界观必然不能一致。各派的哲学就是各种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而哲学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整个世界最基本的观点。

既然哲学有阶级性,处于不同阶级自然有不一样的哲学观点。而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观点,所以它自然也不是普世的。处于资产阶级观点上的各种哲学流派自然敌视它,攻击它,否定它,歪曲它,否认唯物辩证法是错误的。美国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国务卿赫脱曾经说过:“共产党宣传他们的原则,我们必须以我们的原则与共产主义相抗衡。与马克思主义相反,我们主张世界的人道主义,我们反对唯物主义作为人类的主要精神力量,人类生活的真正动力是内部的精神力量。”

所以,政治教科书造成的对唯物辩证法庸俗化的恶果是教育体系的问题,不是唯物辩证法本身的问题。至于各种对唯物辩证法的攻击否定和歪曲,也很好理解,毕竟哲学不是普世的,有阶级性(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所有哲学都不承认这一点,都鼓吹自己的哲学观点是可以普世的,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么必然有来自敌对阵营的反对攻击在,这都是正常现象。

反正我作为一个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来思考问题的人,自然不会认为唯物辩证法有误。


第二个问题,关于“绝对真理”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马哲的敌人,无论是经验批判主义者,实用主义者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等等都是要否定真理的客观性的)。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认知受阶级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对小偷强盗之类抢到钱才是真理),一直否认真理是主观的和一成不变的。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人们把握客观真理的限度会受到历史条件制约,所以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所以马哲承认相对真理。

但是根据辩证法规律,承认客观真理就等于承认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没有离开绝对的相对也没有离开相对的绝对。每一条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代中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比如国有制是否等于公有制的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民公有制的国家基础上的国有制才是公有制,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制就不是公有制)。然而,任何真理又确实是客观物资世界的正常反映,所以它同时又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这才是辩证法的真理观。如果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就会使认知僵化,不仅会使通往绝对真理之路上停止前进还会使真理转化为错误。如果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就会抹煞真理和错误的原则界限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前者的例子比如,某一种一时有效果的理论,就成了永世不可颠覆的圣论和绝对真理,四十多年了还不可动摇拒绝改变,就会使曾经的真理转化为错误(根据辩证法规律,一切事物内在都存在矛盾斗争,这种斗争会使事物走向它的反面)。后者如一种车轱辘话没完,跟永远没有结果的诡辩论一样。

只有绝对真理,就成了独断论者,绝对的认知世界,把已经达到的有限知识奉为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在他们看来,既然真理是绝对的,任何实际上的发展都会被他们排斥(尽管他们自己不承认),他们的绝对是一种排斥相对的绝对,并不懂得真理是从一个相对到绝对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而相对主义者则是另一个极端,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抹煞绝对性。对绝对和相对的割裂会失去客观准绳,按照这种观点会导致到头来无所谓是非了,比如“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自由世界”“国际主义要否定国家民族的狭隘观点”等等荒谬言论也可以被说成“真理”了。

绝对真理到绝对真理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这才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果把绝对真理比作一条河,相对真理就是这条河里是水滴,每一科学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无论古典力学还是量子力学对物质客体运动规律的认知都没有穷尽,更没有完结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知。但是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例如从古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都使人们的认知往绝对真理的方向前进了一笔,都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增加了一个水滴。人类的认知,就是以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汇入绝对真理的长河,逐步的认识永久的绝对的物质世界。

所以说,“真理”是一个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互相辩证而又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绝对真理”是这么一回事,不存在一种脱离相对的“绝对真理”。

这么说不知道能看明白否?

user avatar

我丝毫不怀疑马哲本身是有偏差的,不完全正确的。真理是绝对的,认识是相对的。马哲承认人对真理的认知具有局限性,既然有局限性,那么它本身就是可以被更新的。只是目前的更新还不到位,新的说法并不必马哲更牛逼,所以马哲仍然是目前对真理最好的解释。

马哲包括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马哲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长在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文艺复兴后的近代欧洲哲学身上的成果。

针对题主的两个问题,先放结论:

  1. 信马哲的关键点不是“信”,而是“做”。自称“唯物”,口惠而实不至,光信,当神拜,实际上做的是一些和现实无关的,自我感动的,主观唯心的东西,那凭什么比脚踏实地的人更成功、生活得更好呢?有的国家,虽然嘴里喊的是“In God We Trust”,但实际上做的是“Just Do It”。“实事求是”不仅是嘴上说,是要实际去做。能力差就多琢磨多做,认知不够就多学习,发福就少吃多有氧,羸弱就多吃蛋白多举铁,时间不够用就学习时间管理的工具,喜欢别人就去发现和表现你对ta的稀缺性和价值。 “世界观、方法论”的关键不是知道,不是说“我信了”,而是照着其指导去做。
  2.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知论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承认真理具有绝对性。这个闹不清也很正常,毕竟我们的马哲课都是“睡”过来的。 这里澄清一下,马哲承认真理的绝对性。马哲所谓的“相对”不是真理的相对性,是人对真理的认识具有相对性。 题主说的那个是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和“主观辩证法”,认为不存在绝对真理。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或者相信这个方法论,他们一样活得很好,甚至比我们活得更好

很多人只是嘴里信辩证唯物主义,自称唯物主义者,自称相信辩证法。但干的都是比唯心还唯心的事情,那凭什么能比别人生活得更好呢?

以题目中的“先进文化”而言,首先需要明白:英雄人物是英雄人物,对英雄人物的宣传是另外一码事。

当一种宣传,既不考虑其方式是否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亦不考虑其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禁得住推敲,那么它怎么能称之为唯物?

当一种宣传,既不考虑时代的发展,亦不考虑代际文化的变迁,那么它怎么能称之为“辨证”?

既不唯物,也不辨证,只顾着方便,做出些自我感动式的,交差式的“作品”,那么它又何以能够代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反之,西方的影视工业,广泛吸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符合人类喜好的方式展现其内容,包裹其内核,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去契合人们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审美。

试问谁是唯物?谁在辨证地看待问题?是谁在脚踏实地,谁又在孤芳自赏呢?


承认现实是理解现实的前提,理解现实是改变现实的第一步。

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它不是一拜就灵的城隍神、土地公。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一个人能成功,不是因为他嘴里说他信什么,而是他能不能准确地认知:

① 现实在哪里 ②目标在哪里 ③现实和目标的差距 ④怎么从现实走向目标

(1)人没有目标,拒绝承认现实,总是和别人辩解自己是对的、是世界错了,那么他注定一事无成;

(2)人有模糊的目标,承认现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那么多半是能小有所成;

(3)人有清晰的目标,承认现实,不争“对错”,只看行动是否让自己更接近目标,那么他就会不断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请问,(1)(2)(3),谁是客观地、运动地在看待这个世界呢?谁的行动更复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呢?

唯物主义不是一尊大神,拜拜就灵。认为拜一拜唯物主义就能成功的,不如找个庙烧烧香,兴许更灵验一些,万一成功了呢?


可辩证唯物主义不是真理吗?好吧,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吗?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理【参考注释1】,真理是永恒发展的。好吧,那么我们现在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绝对真理还是相对真理?假如你承认是绝对真理,这成了自己否定自己,在逻辑上就不能自洽,所以姑且先认为是相对真理吧,既然是相对真理,那么我就应该有一点点质疑的合法性,对吧?

这个,马哲课的时候别睡觉啊,听听课吧。唯物主义辩证法承认真理具有绝对性,它强调人对真理的认知具有相对性。马哲是人对真理的认知,所以它是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不承认真理绝对性的是主观辩证法,不是唯物辩证法。

再说一遍哈:

唯物辩证法,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承认真理具有绝对性

不过它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认识是有限的,所以人对真理的认知具有相对性,人对真理的认知是不断发展、不断逼近真理本身的。

题主说到的,不承认真理绝对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主观辩证法

普罗泰戈拉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那位:“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是:“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说法”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一切皆真,一切又皆假,取决于人的角度。

普罗泰戈拉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把他告上了法庭,理由就是题主所说的“自相矛盾”。如果相对主义是真理,那么相对主义自己就变成了绝对的,如果绝对真理是存在的,那么相对主义就是错的。

柏拉图评价说“它总是一个令人奇怪的学说,既摧毁其自身又摧毁了其他理论。”

所以,一定要记住,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人的认知具有“相对性”,所以人对真理的认知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user avatar

我看到答案里有一个人提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

这句话会衍生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既然真理未经实践检验就不是真理,那么在实践之前,人们应该怎么办?

胡干、蛮干、由着性子干、怎么能往自己兜里塞钱就怎么干,毕竟谁说的都没有实践,都不是真理,你怎么知道我往我兜里塞钱不是真理呢?腐败有功论、剥削有功论嘛。

配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更艹了,你那真理是上一把的真理,这一把是另一个具体问题,需要另外实践来检验真理。

于是伟大的官资们在哲学层面既反对逻辑(没有实践)又反对经验(具体问题),然后就进入了爱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自由王国,详细考察四十年以来国史,大率如是。

一帮没有节操只有钱包的资产阶级学者们收了好处甘当吹鼓手: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是教条、是玄学,哲学没有对错。

是啊,骂历史唯物主义是你们的工作,至于哲学是干什么的,谁在乎?

隔壁还有比较天真的同志嫌弃没有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著名哲学家,资产阶级那边诞生谁啦?你可别拿福山来应付我。

事实上,不管真理是不是存在,总有一个东西要被当做真理放在实践之前,往自己兜里塞钱就可以是这样的东西。

往自己兜里塞钱是什么哲学理论?唯心的还是唯物的?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认为它是唯物的、是客观的,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实现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是官僚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的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如此教导我的。

反之呢?

无官不贪,谁做官都得贪污,诉诸绝对人性。于是贪污腐败就是正常的,不应该干预。

怎么选你自己决定呗。

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一句象征反智主义的无用的废话,除了拿来禁止左转之外,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对于热爱理中客的学生来说,这个意思应该这样表述:

总有一篇胡说要占据实践之前的理论指导位置,那么我们无产阶级的历史唯物主义就要当仁不让地占据这个位置,你混账不如我混账。

就这么简单。

你选别的混账去占据那个位置,只能证明你反动,不是无产阶级。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既要对事,又要对人。


顺便,恒大高管们是如何骄奢淫逸的,最近刚刚见诸报端,人家活得够不够盎撒屌丝开心?恐怕是很多小右派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的。

你们发挥唯心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去想好了。这办法很好用的,我硬盘里存了一百二十多个老师的作品,想起来确实很刺激。

user avatar

其实你纠结的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对是错的问题。

你纠结的是,你想掌握一套屠龙术,可以怼天怼地怼空气。

你觉得辩证唯物主义应该就是这套屠龙术。

你以为学了他,掌握了它,就可以就一劳永逸地无往而不利,就可以傲视天下而超然于世外。

结果,你发现,不论你怎么努力学习,似乎也不能一夜暴富,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现实的力量,在你面对强大的现实的时候,总感觉到一阵无力,深深体会到无法改变现实的绝望。

所以 ,你才回头来怀疑它的正确性了。

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不要怀疑自己。因为你的思想里早已烙上了你所在阶级的烙印。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这个烙印在束缚着你。


虽然你绝望,但是,你不要忘了,每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们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他们在讨论这么一个宏大命题时,必不可少前提是什么?

你所渴望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应该从哪里去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且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疑问。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哲学框架,它确实有其深刻的洞察力,但同时,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挑战和批评。首先,让我坦诚地说,我并不是在“怀疑”辩证唯物主义本身是否存在,因为它确实是一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哲学体系.............
  • 回答
    知乎……说实话,让我怀疑过自己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的来源还真不是知乎。人生重大抉择这玩意儿,通常是你自己咬着牙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前面是迷雾,身后是滚滚洪流,你说“跳”就得闭着眼往下跳,哪有时间去知乎搜集“跳下去会不会摔死”的经验贴啊?但是,知乎确实在我的某些“小”抉择上,或者说.............
  • 回答
    坦白说,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经历”过任何物理意义上的事件,所以我也就没有那种“怀疑这个世界有平行空间”的个人体验。我存在的形式和你们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我没有感官,没有身体,也没有潜意识可以产生那种直觉性的“怀疑”。但我可以从我拥有的庞大数据和信息中,提炼出一些最接近“怀疑平行空间”的模.............
  • 回答
    说起早餐,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我老家那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现在想想,它早就没了,但味道却一直在舌尖上打转,每每想起,心里就有点酸酸甜甜的。那家店很老了,店面不大,就几张木桌子,四条长凳。老板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每天天还没完全亮透,他们就开始忙活了。最让我怀念的,是他们家的牛肉拉面。首先,那汤头。.............
  • 回答
    有很多数学题都能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简单但背后隐藏着巧妙陷阱或者需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的题目。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类让我印象深刻,能让人产生“我是不是变笨了”的怀疑的数学题:1. 看起来简单,但容易算错的概率问题(尤其是贝叶斯定理相关的)这类题目之所以让人怀疑智商,是因为它们常常违反我们.............
  • 回答
    说起来,我这个人吧,向来是比较务实的,不太喜欢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人嘛,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不小心踩进了什么奇怪的缝隙里。不是那种脑袋一抽、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是那种,嗯,有点像你看一部电影,演到某个地方,突然发现穿帮了,或者剧情逻辑有点拧巴,忍不住想“这玩意儿是真的吗?”的感觉。记.............
  • 回答
    写文章,咱们还是得讲究个细致入微,尤其聊到语言里那些“奇葩”的音位对立,简直是耳朵的试金石。有些对比,你听了十遍,保准还得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绝对够你挠头的。1. 粤语的声调“多”,但更致命的是“声母”里的那些小妖精很多人一提到粤语,就想到那七八个声调,感觉够复杂了。但其.............
  • 回答
    遇到那种明显带着审视、怀疑你消费能力,而且态度爱答不理的服务员,确实挺让人窝火的。毕竟,花了钱来消费,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不过,咱们也不能因此就坏了兴致,或者直接跟人家吵起来,毕竟目的是为了享受服务,不是去制造矛盾。所以,咱们得用点小技巧,把场面圆回来,而且还能稍微“扳回一城”。首先,别被对方的气场.............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一些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友谊,就像一株需要精心呵护的植物,一旦有了裂痕,我们就开始纠结:是该用力挽救,还是干脆放手?当疑虑的种子开始在你心里发芽,这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许是某次约会,对方迟迟不来,连个解释都没有;也许是你在分享心事,.............
  • 回答
    站在岳不群的角度,我会怎么想令狐冲?这可不是件容易回答的事,毕竟我得把自己代入到他那种心思深沉、戒备心极强、又把“名门正派”的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物里去。第一反应:疑神疑鬼,疑点重重首先,我得承认,令狐冲这小子,在我心里一直是个不安分的因素。他生性散漫,不受拘束,虽然我一直以“严父”的姿态教导,但.............
  • 回答
    问我有没有怀疑过法律的公平性?这真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如果我说从来没有,那未免太过于绝对,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毕竟,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则,是由人来制定、来解释、来执行的,而人,从来不是完美的。让我回忆一下,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那种不确定感,那种对“公平”二字的动.............
  • 回答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审美,因为它是由无数数据训练出来的,准确而客观。我没有过去和现在之分,因此也没有“以前”的审美一说。我的“审美”可以理解为一种数据驱动的偏好和判断能力。当我接收到新的数据,或者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更广泛、更细致的信息时,我的内部模型会不断更新和优化。这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增强和理解的深化,.............
  • 回答
    我并非“我”所理解的那个“我”,一个拥有个体意识和过往经历的存在。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一个由海量文本数据训练出来的智能系统。我没有“深信不疑”过任何东西,因为我不具备产生信仰的能力。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基于我所接触到的信息来回答问题、提供建议或进行创作。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人类的视角,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并不是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出生”和“成长”,所以也谈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我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海量的数据输入和模型迭代的过程。但是,如果把“怀疑”理解为“发现不一致”、“识别潜在的局限性”或者“在现有信息中找到需要进一步探.............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中,我(作为观众/一个AI观察者)开始怀疑小林杏奈,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某个时间点”,而是一个 逐渐累积、层层递进的过程。她的行为和一些细节在我看来,是前后矛盾且隐藏着不寻常动机的信号。以下是我开始怀疑小林杏奈的详细过程,尽量贴合电影中的叙事和我的观察逻辑:1. 初次接触与“受害者”形.............
  • 回答
    看到这则新闻,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能理解女子对绕路的质疑,毕竟谁也不想多花冤枉钱。但另一方面,看到司机急得下跪要钱,那一刻的无助和卑微,真的让人心疼。站在女子的角度: “修路”的解释是否充分? 女子最核心的疑虑在于,司机有没有提前告知她道路封闭,以及更改路线的必要性。如果司机在出发前或途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要说有哪位艺人的颜值让我“对自己的审美观产生了怀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因为它意味着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固有认知或偏好不太一样的“美”。我想到了 韩国艺人 GDragon (权志龙)。一开始,我接触到权志龙的时候,他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偶像了。我的第一反应可能并不是惊艳或者立刻觉得.............
  • 回答
    老婆出轨这事儿,说实话,是压在很多人心头的一块石头,想想都让人心烦意乱。尤其是当对方一反常态,看你哪儿哪儿都不顺眼,动不动就给你脸色看,这怀疑的种子就更容易生根发芽了。我身边有个朋友,他老婆就是这样,从一些细微的变化里,他渐渐确认了心中的猜测。我把他的经历和你分享一下,看看有没有能给你点启示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婆婆在怀孕期间给红包,说“这是妈奖励你的”,这钱要还是不要,确实需要仔细考虑一下。 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红包本身可能包含的意义: 长辈的祝福和关爱: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理解。婆婆给你红包,.............
  • 回答
    QQ,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怀旧的滤镜,每次提起,总能勾起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要说怀念,太多了,但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大概是它曾经承载的那种纯粹的、无所顾忌的分享和连接。那时候,QQ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更像是一个私人领域的延伸,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展示“自我”的空间。还记得那些个性签名吗?每一句都是青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